照片37|Robert Frank
1955 年 Robert Frank 得到古根漢美術館的獎助,開始兩年的公路之旅。這段旅程的結果就是日後鼎鼎大名的攝影集《美國人》,他徹底改變了一整代攝影創作者的思維,譬如他冷峻、疏離的風格,以及他如何編排照片,都提供了一種新的看待照片的角度。但是時至今日,Robert Frank 對於當代攝影乃至於藝術還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嗎?
時間先回到 1950 年代,這時候搖滾樂剛剛興起、垮掉的一代在文學、詩歌當中被談起、冷戰、鐵幕、麥卡錫主義、核彈危機開始出現在人們的意識當中,全世界性的移動變成常態。Robert Frank 的照片最簡單的解讀就像是對於這個世界的反映。有許多文章都討論他看待美國的方式是如此不同。在那一美國被視為超強強國的時代,作為德裔移民的 Robert Frank 看到的卻是秘密、疏離、陰暗的次文化與膚淺的愛國主義,彷彿預示了時代的深層的危機。Robert Frank 早逝的兒子,比起 Robert Frank 更像是垮掉一代的縮影,他一輩子都不開心,但是 Robert Frank 卻無能為力。每當我看到 Robert Frank 照片當中的字眼,譬如“Goodbys”、 譬如“Father”,我都覺得那是一種無聲的吶喊,或是崩潰邊緣的註記。
Robert Frank 的照片也是對於整個現代主義攝影的反動。1955 年就在 Robert Frank 踏上公路之旅的時候。Edward Steichen 在 MoMa 策劃了《人類一家》(The Family of Men)攝影聯展。這個被譽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攝影展,完全展現了現代主義彰顯普世人道精神的ㄧ面。來自於世界各地的攝影家,捕捉人良善正向的姿態,好像不管我們身處在什麼環境,不管世界面臨了什麼危機,我們都是「人」此一事實,幫我們團結在一起。
但是 Robert Frank 的攝影裡沒有愛也沒有普遍的人(有評論家說 Robert Frank 一定討厭美國。)《美國人》裡面的人大多是單獨的面向鏡頭或是窗外。即使是熱鬧的街道,每個人也好像獨自存在。套用蕭亞軒的歌詞,Frank 拍攝的不是「我們」,而是我們變成「孤單的陌生人,今後各自曲折、各自悲哀。」在這條道路上,我們也看到了新紀實的攝影家 Garry Winogrand、Lee Friedlander 與 Diane Arbus。他們和 Robert Frank ㄧ樣,關心人之差異更勝於人的共性。
Robert 並非對於世界沒有感覺,但是相比於現代主義攝影家,他更在意的是眼前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抽象的美學形式,或是人類普遍的狀態。所以他說:「我總是對他(布列松)有點失望,他的照片里,總是没有觀點。他到該死的全世界旅行,但是除了事物本身的美麗或構成,你感覺不到他對正在發生的事有什麼感動。」
另外一個理解的角度是抽象表現主義。1955 年正是畫家波洛克統治美國藝壇的年代,雖然一年之後他車禍去世,但是 1956、1957 年他在 MoMa 的回顧展更將抽象表現主義推向了巔峰。攝影當中也有抽象表現的風格。譬如 Aaron Siskind 的作品並不拍攝現實的事物,而是表達一種抽象的狀態。又譬如 Frederick Sommer 風景照只是關於事物的質地,而非現實的地貌。Robert Frank 的攝影在此脈絡下,也可以理解為一種關注於內在的趨向。
這是一個傳統的攝影史的解釋,把 Robert Frank 描述為一個關鍵的轉折(從普世走向個人,此從客觀紀實走向主觀表現),一個新時代的見證。但是它留下了一個問題。只要把目光稍微往後移動,我們會看到在 1970 年代,出現了 Ed Ruscha、Douglas Huebler 與 Richard Long 這些觀念攝影家。他們的照片看起來完全站在抽象表現攝影的對面:直白、冷峻,絲毫不見內心的痕跡。從這個角度來看,Robert Frank 似乎更像是這批觀念攝影的同道。他的照片也總是站在這個世界的外面,捕捉一切毫無意義的表層,卻不曾進入到現實之中(這一點讓他與 Nan Goldin 這類關注私密的攝影師完全區隔了開來)。順帶一提,Robert Frank 有些攝影小集喜愛設定規則、處理圖文關係與照片的指示性,也非常具有觀念攝影的味道。這些線索莫不讓那個傳統的攝影史脈絡顯得搖搖墜。
我們要如何理解 Robert Frank 的「暗面」?首先我們必須從照片作為一種圖像這樣的思維當中掙脫。在現代主義攝影昌盛的時候,攝影被描述成一種特殊的平面形式,所謂攝影創作就是攝影家憑藉其天才,發揮邊框、視角、快門等等攝影語言。但是照片還有另一個層面,那就是作為真實的痕跡或是指示。按照 Clive Scott 的分法,我們說的攝影其實至少有兩類,一類是指示的攝影,包含:逝去的真實、非繪畫性、沒有符碼、刺點、前語言、經驗的歧出、不明顯的意義。另一類是意象的攝影,包含:現在的使用、繪畫性、符碼化、知面、語言化、經驗相互關聯、可解讀出意義。
滿有趣的是,我們現在談的攝影理論家,譬如 Susan Sontag、Roland Barthes,他們或多或少都試圖強調第一類,然後拒斥第二類。最簡單的解釋是因為他們想要把攝影從繪畫跟社會當中獨立出來,因此攝影勢必不能是 iconic(接近繪畫),也不能是某種象徵(接近社會性),他們所看到的是攝影做為一種指示。(翻成白話就是,攝影就是拿手指一指,而不是手指的姿態,也不是手勢的意義。)另外一個理解攝影指示層面的方式是語言學,所以他們寄望攝影作為一個純粹的符徵。Roland Barthes 就是從這樣的角度去談論照片的意義。
Robert Frank 的照片最迷人之處就是他結合了這兩者。一方面 Robert Frank 的照片與新紀實的攝影家一樣,將視角轉向內在,不再認為照片是關於真實,而是關於真實「看起來」的樣子。但是另一方面,Frank 的照片是中性的,他與那些觀念攝影家相近的是,照片只是某種指示,不透露主觀的情緒,也沒有社會的聯繫。然而於此同時,卻從表面之中透露了真實。事實上《美國人》從未涉及某一種深刻的社會議題或是機制,但是它說的卻是美國的真實。他給予攝影的啟示是,攝影無需呈現意象或是成為某種文化的象徵,卻依然能夠讓人為之震動(而這是觀念攝影所比較難做到的。)
這件事能夠達成幾乎是難以想象的,我們怎麼可能既主觀又中性,怎麼可能從表層之中發現深刻的本質?唯一的解答只能是他看到了某種在這兩者之外的東西:照片作爲一種存在的痕跡,它不帶意象、脈絡與藝術的考慮,就直接刺向了觀眾。然而這件事在藝術上並沒有真正的發展,因為當代攝影走了一條完全不同 Robert Frank 的道路,前者深入於社會之中,玩弄某種對待現實的姿態,後者則在社會之外遠觀。
就像 Robert Frank 在 1956 年在公路之上拍的一張照片,表面上像極了 Dorothea Lange 的作品,裡面的人瞭望遠方好像充滿希望一樣。但是仔細觀看,這仍然是 Robert Frank 的照片,因為這些人沒有表情,沒有生活背景的暗示,沒有任何的情緒。我猜想 Robert Frank 必定是對於這個偶然的專注感到著迷。在這個世界所有的無意義、混亂與憂傷當中,唯一的存在就是觀看。
http://www.biosmonthly.com/collection_topic/10092
「dorothea 歌詞」的推薦目錄:
- 關於dorothea 歌詞 在 Jeremy C.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dorothea 歌詞 在 [轉錄]Jon的故事- 看板cksh80th323 的評價
- 關於dorothea 歌詞 在 Taylor World,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dorothea 歌詞 在 favorite folklore lyrics - 21/? peace - taylor swift 的評價
- 關於dorothea 歌詞 在 evermore歌詞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dorothea 歌詞 在 evermore歌詞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dorothea 歌詞 在 evermore歌詞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dorothea 歌詞 在 今日Taylor Swift-Dorothea - 廢文板 | Dcard 的評價
dorothea 歌詞 在 Taylor World,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美國天后泰勒絲- 第九張錄音室專輯《恆久傳說》 (Evermore) 全專15首歌曲歌詞MV也推出了! ... Haim) 7. happiness 8. dorothea 9. coney island (feat. ... <看更多>
dorothea 歌詞 在 favorite folklore lyrics - 21/? peace - taylor swift 的推薦與評價
hey, dorothea · favorite folklore lyrics - 21/? “peace - taylor swift” · More like this. ... <看更多>
dorothea 歌詞 在 [轉錄]Jon的故事- 看板cksh80th323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Bon_Jovi 看板]
作者: HeyGod (諾維亞) 看板: Bon_Jovi
標題: Jon的故事
時間: Sun Apr 10 14:56:33 2005
在一個大陸網站看來的。我重新排了一下版,不知道有沒有侵權@@
---
Jon的故事小檔案:
Jon bon jovi : Bon Jovi的主唱兼吉他
原名:John Francis Bongiovi
暱稱:Jon, Johnny
生日:1962年3月2日
家庭簡介:父親是義大利移民,曾是職業歌手(!!!)
後來轉行當理髮師,開了一理髮店.
母親在花店工作,後來擁有自己的花店.她還曾是花花公子雜誌女郎(!!!).Jon還有兩個弟弟
妻子Dorothea Hurley,他們在1989年4月29日結婚.現在擁有4個孩子(一個女孩,三個男孩)
身高: 5'10"(約1.78米)
生活習慣:他每天都出去工作,以前常在早上6點就出門.後來要親自送孩子上學,更是忙得不
亦樂乎,乾脆把錄音室搬到家裏,就可以不用到處亂跑了.
1994年他拍"Moonlight and Valentino"這部電影時為了劇情需要開始抽煙,後來戒了.不過
1996年拍"The Leading Man"時他又重新抽上了煙,一直到現在.
喜歡的食物:義大利菜和壽司
喜歡的飲品:白葡萄酒和咖啡
喜歡的顏色:黑色
喜歡的運動:跑步
業餘愛好:電影(最喜歡的電影是《教父》)、漫畫、美式橄欖球(他現在是一支球隊的老闆)
、收集汽車
紋身:左臂是超人標誌(在錄《Slippery When Wet》時紋的)、右臂是牛頭骨(錄
《New Jersey》時紋的)、腳踝上還紋有一圈花紋
最喜歡的樂隊: Southside Johnny.
最喜歡的歌手:Bruce Springsteen
對自己的概括:Introspective(善於內省), hopeful(滿懷希望), active(有活力),
loyal(忠誠)
以下是Jon的故事
一、 一個讓人頭疼的學生
和大多數搖滾歌手一樣,Jon在學校裏是個讓人頭疼的學生.在小學五年級時Jon被學校開除
.起因是這樣的:他同班的一個小女孩十分迷戀他,經常從背後扯他頭髮。Jon並不喜歡那樣
,有一天在閱覽室裏他問他的朋友要怎麼辦,他朋友說:"如果她敢那樣對我,我會給她一
巴掌。"那個女孩又來了, Jon果然那樣做了。結果……下場很悲慘。哈哈
中學時Jon被父母送進了一個全是男孩的天主教學校,他在那裏整天做著成為搖滾巨星的白
日夢。結果沒有通過數學和英語,被迫在高二那年轉學了。在中學剩下的日子裏,Jon整日
忙於組樂隊。17歲生日那天,Jon第一次在酒吧演出(他在酒吧緊急出口的門囗演出,因為
法定的允許進入酒吧的年齡是18歲,如果有警察檢查,他可以馬上溜掉)。
整個學生時代他並沒有把心思花在學業上。後來在《Save the World》這首歌裏他寫到:
"I never went to college, I don't have a degree。 Let's say I went to night
school, I learned all I know on the streets"(我從沒上過大學,也沒有學位。只能
說我上的是夜校,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在街頭學到)。
Jon曾說過酒吧就是他的大學,那裏使他瞭解了他在學校裏永遠學不到的東西。對他來說,
的確如此。
二、遇到真愛
在高中的最後一個月裏,Jon和Dorothea相遇了。那時Dorothea愛好攝影,而Jon有一張漂
亮面孔,於是Dorothea就給他拍了一張照片。一天下課後,Jon正和另一個女孩說話,這時
Dorothea走過來把那張相片塞給了他。Jon瞟了一眼相片,然後凝視著跑開的Dorothea的背
影……那天,他墜入了愛河。儘管這段愛情有很多波折(高中畢業後Jon去了紐約,在那裏
他有過許多女朋友,並且和一好萊塢女星有過長達五年的緋聞),但最終Jon知道自己要的
是什麼,1989年他和Dorothea結婚了,擁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三、夢想成真
14歲時Jon彈起了吉它,他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結識女孩。但當他聽到Southside Johnny和
Bruce Springsteen的音樂後,他明白自己想要幹什麼了。此後,他一直在為自己的夢想而
努力。
高中畢業後,Jon去了紐約在他堂兄的錄音室裏打雜,同時跟隨幾個很有名氣的老師學習聲
樂技巧。錄音室的工作十分辛苦(Jon說他曾因拖地累得躺在地上),並且薪水很少(每周
50塊錢)。但Jon可以在工作之餘學習作曲,並且最終得到了錄製自己的歌的機會~就是那
首《Runaway》。在Jon的努力下,這首歌得以在當地電臺播出,並且獲得了巨大成功。經
紀公司和唱片公司開始來敲Jon的門了。
於是,Jon召集了樂隊成員組成了樂隊(最初的吉它手是Dave Sabo(之後Skid Row的吉他
手),後來Richie Sambora毛遂自薦,Jon選擇了Richie)。
樂隊最初的名字是The Wild Ones.起初,唱片公司只想和Jon簽個人合同,但Jon堅持要求
要一份整個樂隊的合同。唱片公司妥協了,不過老闆要求Jon把名字改成更英式化的
Jon Bon Jovi,而樂隊則要以他的名字Bon Jovi命名,Bon Jovi就此誕生,開始了一段傳
奇。
在《BON JOVI》(1984) 和《7800 FAHRENHEIT》 (1985)這兩張專輯後,真正帶給Bon Jovi
巨大成功的是《SLIPPERY WHEN WET》 (1986),這張專輯一發行銷量就突破了一千萬張,
Jon成了真正的搖滾巨星。不過Jon自己並不很喜歡這張專輯,認為製作太匆忙了,沒有創
造力。
關於這張專輯的封面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Jon不喜歡唱片公司原先設計的封面,決定重新
做。但是時間很緊迫了,在離最後期限只有6個小時的時候,Jon突發奇想,他抓起一個噴
壺,把一個黑色塑膠袋噴濕,然後用手指在上面寫上"Slippery When Wet",說:"這就是
封面了……它在架子上不會很顯眼,但就讓音樂來說話吧。"這就是我們後來看到的專輯封
面了。
1987年在MTV 的頒獎典禮上,Jon和Richie開創了不插電的演唱形式,讓人們大為驚異。
之後的《NEW JERSEY》 (1988)同樣獲得了巨大成功,Bon Jovi成為那個年代最有影響力的
樂隊,也是這兩張專輯真正奠定了他們在搖滾樂界的地位。
這兩張專輯的成功也讓Jon有了回報家人的機會,他一口氣買了四套房子。一套留給自己和
新婚妻子,一套給他的父母,另兩套分別給他的兩個弟弟。
"我們是有著義大利血統的美國人,因此我們家人之間關係很緊密。所以我要與我關心的人分享
我的成功。" Jon說。
四、Keep The Faith:找回人生和音樂的意義
《Keep The Faith》也許並不是Bon Jovi最成功的一張專輯,但對於Jon來說這張專輯卻具有非凡的意義。話要從頭
說起。
在獲得巨大成功之後,漫長的巡迴演出讓樂隊成員筋疲力盡,Jon決定讓樂隊休息一段時間
,樂隊成員各自回家享受家庭的溫暖。在這段休息期內,Jon為電影《Young Guns II》作了
一張電影原聲音樂唱片《Blaze of Glory》(1990),這張唱片也可以看作是Jon的個人專
輯,因為這張唱片從詞曲到製作全都由Jon一手包辦,充分展示了他的才華。這張專輯帶給
Jon個人很多榮譽,他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音樂的提名,並且獲得了當年金球獎最
佳電影原創歌曲獎,這是Jon自己也沒有料到的。但是Jon並沒有因此而高興,他開始懷疑
自己:"我覺得自己竟變得如此淺薄,因為我唯一知道的一件事就是寫歌、巡演。"
1990到1992年對Jon來說是他人生最低潮的時期。
他懷疑自己已沒有了創造力,他失去了創作的激情。在加州的陽光下,他整日喝酒,痛苦
不堪。他是如此混亂,發現他曾摯愛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他稱那段時間為
"灰色夏天"。值得慶倖的是,他最終重新掌握了自己的生活。
重新歸來的Jon作出了一個重大的讓所有人吃驚的決定:他要炒掉他的經理人、代理商、律
師,如他宣稱的一樣:"我要重新掌控一切。"
Jon說服Richie(顯然是極不情願地)支援了他的決定。
Jon把所有的掌控權置於自己手中後,他有了自己發揮的空間。Jon已不再是從前
《SLIPPERY WHEN WET》和《NEW JERSEY》時期的自己了,他要做一些改變。他剪掉了自己
的一頭標誌性的長髮(這甚至成了CNN當時報道的新聞),他也拿掉了那些繁瑣華麗的重金
屬裝飾,宣稱:"不要矯飾,只要音樂。"在這樣的背景下,《Keep The Faith》成為標誌
Bon Jovi轉型的一張專輯,Jon十分看重這張專輯,他要走自己想要的音樂路線,不同於以
往的《SLIPPERY WHEN WET》和《NEW JERSEY》。
在製作這張專輯之前,Jon花了三周時間隱姓埋名,騎著摩托遊歷了一番美國未開墾地。
這次旅行讓他很快樂:"當你從早晨7點起來後就一直騎行直到晚上7點,這真讓人滿足。"
這張專輯裏的許多歌背後都有Jon自己的小故事:
《Dry County》:一天Jon旅行到新墨西哥州的某處,他十分口渴,就去了公路邊的服務區
要水喝,在那裏他遇到一個老頭請他一起穿越邊界去玩飛鏢,他於是就去了,玩了一個通
宵。第二天早晨他寫下了這首悲涼的長篇敘事詩:《Dry County》
《Bed of Roses》:這首著名的歌曲是Jon在喝了一整瓶伏特加後,回到旅館房間寫下的。
有歌迷問他是否有歌是為他的妻子而寫,他說了這首歌。
總之《Keep The Faith》中傾注了Jon很多心血,這張專輯中有6首歌的詞曲是Jon自己包辦
的,儼然成了他的半張個人專輯。從中也可以看出Jon迫切地想要主動改變樂隊的風格:從
重金屬到主流搖滾。這張專輯也獲得了成功,標誌著Bon Jovi在90年代的成功轉型,也意
味著Jon所作出的有些冒險的大膽改變是值得的。在《Keep The Faith》中他找回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和
音樂。
五、兩段恩怨
Jon的音樂生涯中有兩段恩怨很值得回味:
1、與Skid Row(窮街)的恩怨這要從Jon的高中時代說起,那時Jon在學校裏有一個形影不
離的親如兄弟的密友,叫做Dave Sabo。他們有著共同的對搖滾樂的熱愛,他們之間曾有一
個誓言:不論誰先成為了頂級的音樂家,他都要幫助另一個人也獲得成功。
Jon先成名了,於是他履行了諾言,把Dave Sabo的樂隊介紹給了唱片公司,並且邀請他們
和自己同台演出,大力推薦他們。
幾年後,那只樂隊也成為了世界著名的樂隊,那就是Skid Row(Dave Sabo是Skid Row的吉
他手,即Snake Sabo)
但是之後Jon和Skid Row之間出現了裂痕。起因是Skid Row和出版公司發生了糾紛,而那個
出版公司是由Jon和Richie擁有的。
Skid Row宣稱Jon和Richie欠了他們錢,後來為了息事寧人,Richie分了一部分收入給
Skid Row。
但是Jon至今未對此事做任何回應,他和Skid Row的關係也變得尖銳起來。
但是此後提到Skid Row時,Jon仍然是稱讚他們的才華。(Jon同樣也非常大度地讚賞過曾
辱罵過他的Guns N' Roses)。只是不知如今Jon和Dave Sabo是否還能如從前一樣像兄弟般
親密?
2、Alec的離隊
在1994年出了紀念Bon Jovi成立10周年的精選集《crossroads》後,貝斯手
Alec John Such決定離隊。那時關於他的離隊有很多謠言,一次採訪時Alec如大家推測的
那樣說:"我受夠了Jon,他太自大了。他認為我是一個沒用的貝斯手,他不喜歡我彈的每
一個音符……"
在大多數正式場台,Jon對於此事的解釋都是說Alec需要一些空閒的時間留給家庭和做別的
事情,所以不再留在樂隊。
但在一次與歌迷的在線訪談時jon說:"很明顯我們漸漸分離,Alec有不同的要優先考慮的
東西,這導致了這個結果。以那種方式繼續下去對樂隊來說並不公平。"
之後,Jon多次表示了對Alec的想念,他說:"Alec是個很好的人,他如此真誠,他是那種
可以為朋友擋子彈的人。"(Alec 曾說過他願意為Jon說謊,為Jon做任何事)。
1995年接受訪問時Jon說:"要與一個曾與你一起分享生命的人分別是如此困難。我仍然不
時地與Alec聯繫,他看起來很快樂地做著他真正想做的事情(經營一家摩托商店)。我相
信我們的決定是對的。"為了紀念Alec ,Jon一直把正式成員的位置保留給他。如Jon所說
:"我們的樂隊就像一個家庭,你不可能替換家庭成員。"
"我仍如此強烈地感受到Alec的存在,他曾經的位置不可能被輕易地填補。"後來
Hugh McDonald成為Bon Jovi的固定的貝斯手,但真正的那個正式成員的位置卻一直空缺,
那是為Alec所保留的。
六、從男孩到男人的歷程
之後Bon Jovi的幾張專輯大家都很熟悉,不需過多地介紹。這幾張專輯也見證了Jon逐漸走
向成熟的過程。
1、《These Days》(1995)經歷了Alec離隊等種種風波之後,Jon思考了關於這支樂隊的
很多東西。"我最初組樂隊的原因之一是我想要擁有可以一起分享快樂和悲哀的朋友,我想
要感受友誼,一起哭泣、歡笑。但是你如果長時間一直做某事的話,時間會讓你忘掉那件
事的意義。實際上有一段時間我的夢想被污染了。但是當做《These Days》時,我感覺又
回到了最初的目的。我思考了每一件事--這個搖滾樂隊的喜悅和樂趣--這些都在新專輯
《These Days》中。"
同時,變得成熟了的Jon也更深地思考了關於人生和社會的問題:"我幾乎每天都會想:
"為什麼是我?" "為什麼所有這些美好的事都發生在我身上?",當你走過一個無家可歸
的人身旁或者看到一個昨晚沒吃飯的孩子時。不由得懷疑這個上帝,什麼出錯了,難道他
不在57號大街工作嗎?"這張專輯中的《Hey God》和《These days》都表達了這樣的思考
,顯示出悲天憫人的情懷。這張帶有些悲傷情懷的成人化的專輯向歌迷們宣告:Bon Jovi
已不再是從前那些青澀狂野的少年了。
2、《Destination Anywhere》(1997)
《These Days》之後,Jon決定給樂隊成員們一些各自發展的空間。
在這段時間Jon接拍了幾部電影,在拍電影的間隙Jon出了這張叫
《Destination Anywhere》的專輯。這張專輯明顯地不同於以往的Bon Jovi的風格,Jon用
一種更深沈、內斂的方式表達了他在35歲時的心情。他說他不會再像20幾歲時那樣寫些
"You Give Love a Bad Name"或者"Never Say Goodbye"之類的表達18歲少年的情感的歌了
。現在的他已不是當年的那個Jon Bon Jovi了。
這張穩重、內斂的專輯在美國並不受歡迎。Jon曾悲哀地說在美國人們不理解他的歌詞:
"沒人理解"Chelsea"(《Midnight In Chelsea》)的意思,我試圖解釋那是英國的一個地
方,但沒人理睬。"
但在歐洲和亞洲,這張專輯卻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英國,Jon憑藉這張專輯獲得了當年
的最佳男歌手獎。
Jon自己並不很在意專輯成功與否,音樂只是他表達自己的方式,特別是在這張個人專輯中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深沈、穩重的男人。
3、《Crush》(2000)和《Bounce》(2002)
在沈寂了5年之後,Bon Jovi終於又以一個團體的形式回到了歌迷的視野之中。
新一代的年輕歌迷通過這兩張專輯的兩首主打歌《It's my life》和 《Everyday》重新認
識了Bon Jovi。Bon Jovi也成為了同時代唯一一支仍活躍在樂壇的流行金屬樂隊。
Jon大聲向歌迷宣佈他們已不再是Boy-band而是Man-band。
20年的時間Bon Jovi伴著歌迷一起成長。Jon曾感慨地說:"你看那個前排的小女孩,她大
概只有13、14歲,當年她的媽媽也許也像她一樣,站在前排聽我唱歌……我唱得太久了,
整整兩代人的時間了……"這樣的話聽起來似乎有些滄桑,Jon或許有些疲憊了。
他的生活的重心也不再完全放在音樂上,演戲、經營球隊、參加慈善活動和政治活動、享
受家庭溫暖……
如他所說:"現在是享受一下生活的時候了。"
但是他歌裏所宣揚的樂觀向上的精神和積極生活的態度卻從沒改變過,一直激勵著那些喜
歡他的歌的想要認真生活的人們。
對於Jon和他的歌迷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好好熱愛生活,享受自己的生命在每一天。Jon
故事仍在繼續……
七、尾聲
以上只是以Jon的音樂生涯為主,講述他的故事。
再多的文字也難以包括一個人的全部。除了作為一個搖滾歌星之外,Jon只是一個普通的人
,一個有著英俊帥氣臉龐的男人,一個叛逆而又孝順的兒子,一個忠誠的丈夫,一個忙碌
而慈祥的父親,一個真誠的朋友……一個認真生活著的平凡的人
--
視聽劇場 偶像, 音樂, 廣電 [lpyd/EmilCha
TV-Set 電視 Σ我的彩色電視機 [QUIBECK]
TV_Channel 頻道 Σ電視頻道 / 廣告 / 主播
ADS 廣告 ●歡迎光臨廣告版 HeyGo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3.224.107
※ 編輯: HeyGod 來自: 220.143.224.107 (04/10 14:5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84.25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