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去年開源體現AI(embodied AI)模擬平臺AI Habitat,以建立可在實體環境中像人類般運作的機器人,不過,以往這個機器人只有視覺、沒有聽覺,現在臉書以AI Habitat為核心打造出SoundSpaces,號稱是全球首個同時具備視覺與聽覺的體現AI平臺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39574
「embodied ai」的推薦目錄:
- 關於embodied ai 在 iTho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embodied ai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embodied ai 在 翻譯這檔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embodied ai 在 The future of robots for good: The quest for embodied AI 的評價
- 關於embodied ai 在 Building and Working in Environments for Embodied AI 的評價
- 關於embodied ai 在 embodied-ai · GitHub Topics 的評價
- 關於embodied ai 在 Facebook updates Habitat environment to train 'embodied AI' 的評價
- 關於embodied ai 在 Facebook's Embodied A.I Aims To Build A New Breed Of Robots 的評價
embodied ai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明周專欄:後人類時代的我們
在台北國際書展期間,除了黃怡之外,也跟另一位香港年輕作家曾繁裕做了一場對談,地點在華山文創園區內的青鳥書店。曾繁裕雖然是新人,但之前已經出版過三部小說。這次的作品叫做《後人類時代的它們》,看題目就知道是一部科幻小說。近期我因為小說《愛妻》含有科幻成分,突然有很多人來找我談科幻的題材。其實我對科幻文學並不熟悉,但對個別幻科作品的確是情有獨鍾,對科普書籍也有著一般讀者的興趣,所以便厚著臉皮答應下來了
「後人類」(posthuman)這個概念我在本欄曾經談過,我以為曾繁裕一定也對此做過研究,怎料他說沒有看過這方面的書籍,還以為這個名堂是他自己發明的。我覺得這倒有好處,就是他沒有從學理上去構想他的小說,而完全是根據個人對未來的想像,來編寫他的故事。他對「後人類」這個詞的應用,無疑是狹義的,也即是指字面上的「人類之後」的時代。在小說中人類已經瀕臨滅絕,只剩下動物園裡的少數樣本,而在幾個以數字命名的星球上生活著的,全都是機器人。這些機器人當初是人類的創造物,有著人類的外貌,但智能不斷提升,進而取代人類統治世界。
人類被AI取代的預言,聽來並不新鮮。曾繁裕這部小說的有趣之處,在於他嘗試從機器人的角度切入,想像機器人的思維模式,甚至是情感世界。他筆下的機器人雖然擁有強大的運算能力,對功能性的工作也非常勝任,但它們的社交行為卻非常笨拙。不知因何緣故,機器人依然分為男女兩種性別,而且可以互相締結戀人關係。它們之間的所謂調情、追求和戀愛,完全是模仿人類的行為,但卻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當中並沒有真實的情感,就好像角色扮演一樣。它們之所以這樣做,究竟有甚麼實際作用或需要,作者並沒有解釋。這似乎是遺傳自人類的不再具有意義的行為,因此充滿著荒誕和徒勞的感覺。
曾繁裕描繪的「後人類」世界,是一個無情的世界,儘管機器人們都努力地模擬感情。由是看出了他的人本觀點——機器人無論有多高的智能,也只是一堆沒有生命的死物,也即是「它們」而不是「他們」或「她們」。但是,它們追求感情的努力,甚至是執著,其實頗有悲劇意味。當中有一個機器人的職業是小說家。它因為沒有人類的情感經驗,所以只能通過閱讀和模仿從前人類的小說,來創作出自己的故事。它所借鑑的人類作品中,竟然包含曾繁裕早前的小說。這不但是個妙筆,也很可能是小說中機器人最接近人類的時刻——一種文學的「圖靈測試」。如果讀者分不出小說是真人寫的還是AI寫的,那就代表AI懂思考,甚至有感情。曾繁裕的「自我AI化逆轉」,反過來賦予了AI成為「我們」的可能。
上面說曾繁裕的「後人類」定義是狹義的,我們也可以看看廣義的說法。「後人類主義」在學術界的代表性著作,有美國學者凱薩琳.海爾斯(Katherine Hayles)的How We Becam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中譯《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海爾斯本科念化學,後來轉攻文學,取得博士學位。她的這部著作主要從二十世紀下半cybernetics的發展入手,勾勒「後人類」概念的興起和變化,並插入與主題相關的科幻文學作品分析,是極少見的科學和文學兼容並舉的論著。
Cybernetics與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有時會被混為一談,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學術範疇。Cybernetics語源來自古希臘文 “cyber”,意指「導航」(to navigate),在羅馬時期又演變出「統治」(to govern)的意思。Cybernetics中譯為「控制論」,簡而言之,是「生物體或機器中溝通和控制的理論或研究」,跟機器人學(robotics)有密切關係。AI研究強調的是抽象的資訊和運算,cybernetics卻主張實體在具體環境中的反應和調整。也可以說,前者是「去形的」(disembodied)而後者是「賦形或具形的」(embodied)。當然,在整個後人類處境中,人工智能和控制論是必須合併理解的,因為前者的實體化就是後人類的諸種形式,無論是智能機器人、人機合體(cyborgs),還是通過人機介面強化的人類。
英文原題中的 “Became” 一字可圈可點。這意味著,其實我們已經成為了廣義的後人類。事實上,從古人類發明和使用工具開始,便已經踏上了朝向後人類的道路。到了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以至於二十世紀電腦科技的興起,人類不但大大增強了自己的能力,也同時改寫了「人類」的定義。「人類」不再只是一個傳統生物學定義下的物種,而是一個可以通過自身的能力進行演化的新物種。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Harari)把這個新物種稱為 “Homo Deus” (神人),並且對它未來的發展作出了警告。同樣憂慮AI將會取代人類的霍金,自己卻是個不折不扣的人機合體。要還原到純粹的人類已經不可能,又或者純粹的人類從不存在。
海爾斯描畫了科學家和科幻作家對「後人類」的疑慮和恐懼,因為它衝擊了「人本主義」對人類定義和價值的信念。可是,她認為「後人類主義」並不一定是反人類的、世界末日的同義詞。解構了人的自主意志的控制欲、目的論的功利心、自我中心的世界觀,對於思考人自身作為一個複雜的生物體,以及包含其他生物的地球作為一個互相依存的系統,有積極和啟發性的意義。「後人類」並不代表人類的毀滅,而代表著超越狹隘的人本主義的新人類的誕生。這是一種未來的齊物論——物我不分,「它們」即「我們」。
embodied ai 在 翻譯這檔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樣的譯者被機器取代也不足惜
——新書《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
兩位資歷夠嚇人的譯者,一個是英國文學博士、外語教授,曾獲翻譯獎,一個是人工智慧博士、資訊管理學教授,結果共同端出的翻譯,在全書序幕的前幾小段(見於博客來試讀第一頁)就至少有如圖標出的三處翻譯問題:
第一個是糟糕的不知所云的詞彙「實體事實」,把 embodied reality 的 reality 翻成「事實」(facts)!?
接著是省略原文造成曲解,漏掉 from 還能造句瞎掰,中文也不通(「無形的、流體的一小步」,亂加頓號)。
最後一個則顯示他們不懂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這一不算罕見的片語的意思,也不覺得寫出的譯文怪怪的,讓人一看大概就知道有鬼。
這十之八九預示著,一本看似很有趣的書又就此糟蹋了。
~~~~~
噗浪網上有讀者如此評論中譯:
// 問題有幾個:
1. 翻譯有明顯錯誤。我(和讀書會的朋友)一邊讀一邊在吐槽。朋友很快就指出一個很明確的問題:他×的你第一頁就把Star Trek 翻譯成星際大戰了啊,這是要人怎麼讀。我還留意到書裡面的某些小細節被誤譯了。讀書會期間我們都在笑要不要時報找我們來勘誤修訂這本書,然後時報付錢給我們……
2. 翻譯很不通順。原文用了很多術語。先不論某些術語翻譯得很奇怪,原文沒用術語的地方,你總也不能按照語意翻譯吧……這根本就是直譯。
3. 書的內容很深。原文其實也很深,朋友投訴這本喜歡亂拋術語,例如將能指和所指(索緒爾的東西)上綱上線到打字機的鍵和字的關係,就讓我們想了三十分鐘還想不到是能怎麼解讀。但這就不是譯本的問題,而是原文的問題咯。
總結:想讀的,請自己去找電子書或者買電子書。紙本書翻譯得極差。我不知道這書怎麼可能獲得台灣科技部贊助,或者通過審核,或者如翻譯者在序言之內說得那麼費心力。我們只讀了兩章就已經決定放棄。
這本書是研究科幻小說和後人類的題材。但請不要去讀中文版。已經在讀原文,覺得原文寫得非常有詩意,某些地方甚至很幽默,而中文版只是將文章放入機器轉譯而已。 //
~~~~~
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
HOW WE BECAME TH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
原文作者: N. Katherine Hayles
譯者: 賴淑芳, 李偉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07/10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凱瑟琳.海爾斯(N. Katherine Hayles)
N. 凱薩琳.海爾斯寫作本書時任加州大學洛衫磯分校教授,現任杜克大學英文系「詹姆士 .杜克」講座特聘教授(James B. Duke Professor)。她擁有化學及英文高等學歷,著有《我的媽媽是電腦:數位主題和文學文本》,並編輯《混沌與秩序:文學和科學的複雜動態》,皆由芝加哥大學出版。代表作《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HOW WE BECAME TH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已成為文學、人類學、社會學與媒體學等研究領域崇奉為經典之作。
譯者簡介
賴淑芳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暨教育學科)合聘教授。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英國文學博士,曾獲梁實秋文學翻譯獎、台大文學翻譯獎。學術專長為十九世紀英國文學、文學科學、文學翻譯,目前教授維多利亞小說、臺灣文學外譯等課程。
李偉柏
英國愛丁堡大學人工智慧博士,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人工智慧、仿生系統、資料探勘,目前教授人工智慧、資料探勘等課程。
推薦人
林永隆(清大資工系講座教授、科技部AI創新研究中心辦公室主持人)
李奭學(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李蔡彥(政大資工系教授)
賴俊雄(成大外文系特聘教授)
呂佩穎(高醫大醫學系教授、醫學與人文科主任)
embodied ai 在 Building and Working in Environments for Embodied AI 的推薦與評價
When vision researchers use embodied AI environments, they also need to have an basic knowledge of how the simulator works. This allows them to ... ... <看更多>
embodied ai 在 embodied-ai · GitHub Topics 的推薦與評價
PixelEDL: Unsupervised Skill Discovery and Learning from Pixels. reinforcement-learning unsupervised-learning self-supervised-learning embodied-ai. ... <看更多>
embodied ai 在 The future of robots for good: The quest for embodied AI 的推薦與評價
Recent advances in perception and natural understanding are opening the doors to interactive, embodied agents that perform socially and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