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https://www.infoworld.com/article/3632142/how-docker-broke-in-half.html
這篇文章是作者訪談多位前任/現任的 Docker 員工,Docker 社群貢獻者, Docker 消費者以及市場分析師的相關心得文,目的是想要探討 Docker 商業模式的成功與失敗,到底目前 Docker 商業模式的進展是否有跡可循,以及我們可以從這些歷史決策中學到什麼?
Docker 不是輕量級虛擬化技術的開創者,但是卻是個將 Container 這個技術給推向所有開發者的重要推手,Docker 簡化整體的操作使得每個開發者都可以輕鬆的享受到 Container 的好處,但是從結果論來說, Docker 還是於 2019 年 11 月給 Mirantis 給收購了
到底 Docker 的商業模式哪一步走錯了,接下來就跟者作者一起去訪談與思考。
[Docker 的誕生之路]
Solomon Hykes(文章很多該人看法) 於 2008 年創辦一間專注提供 Platform as a Serivce 的公司, DotCloud,該公司希望讓開發者可以更簡易的去建置與部署開發的應用程式,該公司的底層技術後來也由 Docker 繼續沿用,當然創辦 Docker 的依然是 Solomon Hykes。
Docker 開源專案誕生之後吸引了全球目光,除了來自各地的使用與開發者外,大型公司如 Microsfot,AWS,IBM 等都也加入,但是就跟其他基於開源專案的軟體公司一樣, Docker 也面臨的商業模式的問題,這種類型的軟體公司到底要如何穩定獲利?
從 2021 往回看,一個很簡短的說法可以說是 Docker 的企業化管理工具 Docker Swarm 還沒有站穩腳步之時就遇到 Kubernetes 這個龐然怪獸,然後 Kubernetes 橫掃時間把所有 Docker Swarm 的市場全面清空,
當然真實版本一定更加複雜得多,絕對不是一句 Kubernetes 就可以概括的
[開源專案的商業化之路總是困難]
Docker 於 2014 年開始認真探討其商業策略,如何將其作為 Container 領頭羊的角色轉變成為一個可以帶來收入的策略,VC 創投的資金讓其有能力收購 Koality 與 Tutum,同年 Docker 也正式宣布第一個商業版本的支援計劃。
這一連串的計算誕生出了許多產品,譬如 Docker Hub 及 Docker Enterprise.
不過可惜的是上述的產品並沒有辦法從企業用戶手中帶來穩定的獲利,大部分的客戶相對於直接購買 Docker 解決方案,更傾向跟已經合作的系統整合商一起合作。
Solomon Hykes 今天夏天跟 infoworld 的一次訪談中提到,Docker 從來沒有推出一套真正的好的商業產品,原因是因為 Docker 並沒有很專注地去處理這塊需求。
Docker 嘗試每個領域都碰一小塊,但是卻發現想要同時維護一個開發者社群又要同時打造一個良好的商業產品是極度困難的, Dockre 花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想要魚與熊掌兼得,但是最後才體會到這件事情幾乎不太可行,Hykes 也認為 Docker 應該要花更多時間去聆聽用戶的需求,而不是自己埋頭苦幹的去打造一個沒有滿足使用者需求的企業產品。
來自 Google 的開發推廣大使 Kelsev Hightower 於今年的訪談中提到,Docker 成功地解決問題,但是卻遇到了瓶頸,舉例來說,Docker 提供工具讓開發者可以 產生 Image, 提供地方儲存 Image,運行 Image 除了這些之外, Docker 還有可以發展的空間嗎?
Hykes 不贊同這個說法,譬如 RedHat 與 Pivotal 都很成功的將 Docker 整合到彼此的 PaaS 產品(OpenShift, Cloud Foundry),也成功從中獲利,所以 Docker 實際上有很多方式可以去獲利的,只是沒有成功而已。
從結果論來看, Docker 早期的商業夥伴,一家專注於 Travel 的科技公司, Amadeus 於 2015 年正式跟 Docker 分手改而投向 RedHat 的懷抱。
畢竟 RedHat 有提供更多關於 Container 相關的技術支援,畢竟對於一個想要踏入 Container 世界的企業,如何將應用程式容器化是第一步,而接下來則是更為重要的 Container Orchestration 解決方案,很明顯的 Docker 這個戰場上是完全被 Kubernetes 打趴的。
[Kubernetes 的決策]
Docker 拒絕擁抱 Kubernetes 被認為是一個致命的錯誤策略,Jérôme Petazzoni, Docker 第一位也是目前在位最久的員工提到, Docker 內部曾經針對 Kubernetes 的生態去探討過,當時內部的共識是 Kubernetes 架構過於複雜,而 Docker Swarm 的架構相對簡單,比較之下 Docker Swarm 應該更容易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從其他的訪談可以得知, Docker 曾經是有機會可以跟 Google 內的 Kubernetes 團隊一起合作發展 Kubernetes,並且有機會去掌握整個 Container 生態系的發展。如果這些合作可以順利發展,那 Docker GitHub 底下的第一個專案可能就會是 Kubernetes,而 Docker Swarm 可能根本就不會產生了。
Hykes 承認的說,那個時空背景(2014,2015)下, Docker 公司很難找到一個很好的 Container Orchestration 解決方案來滿足各種各戶的需求,而那時候的 Kubernetes 也很難斬釘截鐵的說就是那個解決方案, 畢竟那時候 Kubernetes 還非常早期,同時期還有很多開源專案,很難料想到
Kubernetes 最後會主宰整個 Container Orchestration 世界。
文章後半段還有非常多的討論,非常推薦大家去看全文,雖然沒有辦法改變歷史,但是從歷史中可以學到非常有趣的東西,特別是當被客戶問到 Docker/Kubernetes 的一些生態問題時,有這些歷史資料的可以讓你講起來更有迷之自信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電腦王阿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圖文開箱:https://www.kocpc.com.tw/archives/301292 自從Lenovo收購IBM 筆電部門之後,Lenovo也不斷在筆電市場上長期耕耘,推出不同型號的筆電供市場的消費者做選擇,這次電腦王阿達所拿到的是「ThinkPad X1 Carbon 7th」,ThinkP...
ibm收購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股盤後〉兩大烏雲罩頂 美股本週開局失利
全球新冠疫情持續惡化,高盛下調今年中國 GDP 預測,華爾街對全球經濟增長擔憂劇增,此外,7 月非農就業強勁,Fed 可能提前減碼購債計畫,週一 (9 日) 恐慌指數 VIX 小漲逾 3%,油價觸及 11 週低點,金價閃崩,美債殖利率走升,四大指數僅那指收紅,特斯拉領漲那指,道瓊、標普自上週五攀升至創歷史新高後雙雙回落。
上週五公布的非農就業報告優於預期,外界研判 Fed 可能很快開始減碼購債,但本週一的美國 6 月 JOLTS 職位空缺數報 1007.3 萬,創歷史新高,顯示美國企業招工仍面臨困境。
亞太蘭大聯準銀行總裁波斯提克 (Raphael Bostic) 週一表示,他期望在今年第四季開始縮減購債規模,但如果就業市場持續強勁復甦,他也願意更早開始。波斯提克與里奇蒙聯準銀行總裁巴金 (Thomas Barkin) 週一都認為通膨率已達到 Fed 設定的 2% 的門檻。
美國參議院接近通過約 1 兆美元基礎建設法案,美國共和黨參議員 Patrick Toomey 週一表示,已就加密資產稅收修正案達成兩黨協議,將很快提交加密資產稅收修正案,預計參議院將於美東時間週二通過該法案,接著送至眾議院表決。
美國參議院民主黨員週一公布 3.5 兆美元的預算計畫,涵蓋氣候變遷、綠能發展、移民和教育政策變革的預算案,號稱是 1930 年代以來「最重要」的社會支出計畫。
週一 28 名美國眾議院民主黨員組成的小組要求國會在 3.5 兆美元的預算計劃中為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提供 850 億美元的資金。
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持續蔓延全球,截稿前,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即時統計,全球確診數已飆破 2.03 億例,死亡數突破 429 萬例。美國累計確診超過 3587 萬例,累計死亡數超過 61.7 萬。印度累計確診超過 3196 萬例,巴西累計確診 2016 萬例。
著名的流行病學家 Larry Brilliant 表示,鑑於世界上只有一小部分人口接種了疫苗,新冠大流行遠未結束。
美國新冠確診病例連續三日平均為 10 萬例,比過去一週增加了 35%,住院人數亦上升 40%,創下 6 個月來的最高水平。美國白宮首席防疫顧問福奇 (Anthony Fauci) 呼籲應盡早替免疫力低的人盡快施打第 3 劑加強劑疫苗,以讓低免疫力民眾獲得充分保護。
週一 (9 日) 美股四大指數表現:
美股道瓊指數下跌 106.66 點,或 0.3%,收 35,101.85 點。
那斯達克指數上漲 24.42 點,或 0.16%,收 14,860.18 點。
標普 500 指數下跌 4.17 點,或 0.09%,收 4,432.35 點。
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12.3 點,或 0.36%,收 3,399.8 點。
標普 11 大板塊僅 4 大板塊收漲,醫療保健、必需消費品和金融板塊領漲,能源、房地產和工業板塊領跌。(圖片:finviz)
標普 11 大板塊僅 4 大板塊收漲,醫療保健、必需消費品和金融板塊領漲,能源、房地產和工業板塊領跌。(圖片:finviz)
焦點個股
科技五大天王僅 Alphabet 獨強。蘋果 (AAPL-US) 跌 0.034%;臉書 (FB-US) 跌 0.52%;Alphabet (GOOGL-US) 漲 0.87%;亞馬遜 (AMZN-US) 跌 0.092%;微軟 (MSFT-US) 跌 0.39%。
道瓊以雪佛龍領跌。雪佛龍 (CVX-US) 下跌 1.67%;聯合健康 (UNH-US) 下跌 1.04%;安進 (AMGN-US) 下跌 0.98%;IBM (IBM-US) 下跌 1.96%;沃爾瑪 (WMT-US) 上漲 0.25%。
費半成分股多收低。英特爾 (INTC-US) 漲 0.24%;AMD (AMD-US) 下跌 2.30%;應用材料 (AMAT-US) 下跌 0.46%;美光 (MU-US) 下跌 2.18%;高通 (QCOM-US) 漲 0.44%;NVIDIA (NVDA-US) 跌 0.35%。
台股 ADR 幾乎全部淪陷。台積電 ADR (TSM-US) 漲 0.01%;日月光 ADR (ASX-US) 跌 0.64%;聯電 ADR (UMC-US) 下跌 1.15%;中華電信 ADR (CHT-US) 跌 0.37%。
企業新聞
莫德納 (MRNA-US) 暴漲 17.10% 至每股 484.47 美元。莫德納疫苗在澳洲獲批,今年供應量將達 1000 萬劑,美國也即將開打第三劑新冠疫苖,對新冠疫苗的需求將繼續強勁,週一該公司市值已超越默克。
特斯拉 (TSLA-US) 上漲 2.10% 至每股 713.76 美元。投行 Jefferies 預測特斯拉仍是電動汽車的領導者和創新者,上調特斯拉目標價至每股 850 美元。
阿里巴巴 (BABA-US) 下跌 0.58% 至每股 195.25 美元。中國加強科技監管之際,阿里巴巴爆出性醜聞,引發中國輿論關注,中國官媒直批阿里巴巴已變成「四十大盜」。
台積電 ADR (TSM-US) 微漲 0.01% 至每股 118.22 美元。三星電子副董事長李在鎔將於 13 日獲假釋出獄,南韓工業聯合會對南韓最高法院裁決表示歡迎。外界料這將提振三星士氣並努力追趕台積電等晶片製造商。
台積電 ADR 週一微漲。(圖片:AFP)
台積電 ADR 週一微漲。(圖片:AFP)
蘋果 (AAPL-US) 下跌 0.034% 至每股 146.09 美元。業內消息傳出,蘋果為了發展電動車 Apple Car,近期研發團隊正秘密走訪 SK 集團、LG 電子等多家企業。
波克夏上漲 0.40% 至每股 431,881.00 美元。股神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掌管的波克夏海瑟威 (Berkshire Hathaway) 上週末公布第二季財報,營收達 690 億美元,年增 22%,淨利達 281 億美元,優於華爾街預期。值得關注的是,波克夏已連續三季淨賣超股票。
亞馬遜 (AMZN-US) 下跌 0.092% 至每股 3,341.87 美元。沃爾瑪 (WMT-US) 上漲 0.24% 至每股 145.58 美元。印度最高法院批准一項針對亞馬遜印度的子公司和沃爾瑪旗下印度電商巨擘 Flipkart 的反壟斷調查,這兩家公司被指濫用市場主導地位,向一些供應商提供大幅折扣和優惠待遇。
美國第三大家禽生產商 Sanderson Farms (SAFM-US) 開盤後股價一字漲,收紅 7.41% 至每股 195.88 美元,主因是農產品巨頭 Cargill 和農業投資公司 Continental Grain 週一宣布以 45 億美元現金收購 Sanderson Farms。
泰森食品 (TSN-US) 暴漲 8.66% 至每股 77.30 美元。該公司最新財報亮眼,每股純益達 2.70 美元,遠高於華爾街預期的 1.62 美元。
經濟數據
美國 6 月 JOLTS 職位空缺數報 1007.3 萬,預期 927 萬個,前值 920.9 萬個
華爾街分析
CFRA Research 首席投資策略師 Sam Stovall 表示,Fed 官員波斯提克的鷹派言論是在試水溫,為年底開始縮減量化寬鬆做準備,最大的擔憂是,推遲縮減購債規模可能讓 Fed 落後落後通膨走勢。
CNBC Leuthold Group 首席投資策略師 Jim Paulsen 表示,疫情對金融市場造成了沉重打擊。病例激增繼續對能源和工業等週期股構成最大威脅。
瑞信週一將標普 2022 年底目標價設為 5,000 點,理由是企業盈利增加,並維持 2021 年 4,600 點的目標價。
瑞信分析師 Jonathan Golub 稱,過去五季,華爾街嚴重低估每股純益,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隨著失業率進一步下降,更高的工資,消費者支出應該會改善。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698922?exp=a
【全球股市觀察站】2021-08-09(美國時間)
阿斯匹靈實戰文章
https://scantrader.com/u/9769/service
阿斯匹靈IG
https://www.instagram.com/aspirin_grandline/?hl=zh-tw
ibm收購 在 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晶片換疫苗的另類外交』
我跟左膠不太常聊到台灣疫情,因為一聊起來,我就忍不住要罵法國政府放任病毒『與病毒共存』再來對人民強制這限制那🤣
前幾天他突然問我:『台灣用半導體換疫苗嗎?』我說『你怎麼知道?』他說這一期的『外交世界』期刊(le monde diplomatique)有報導。
我昨天找來讀了一下,原來是在『Doit-on craindre une panne électronique』(我們該擔心電子荒嗎?)這一篇,主要討論全球自一年多的疫情以來,晶片及半導體供不應求,解釋了一下來龍去脈,結尾呼籲歐盟正視自己落後人家好幾年🤦。裡面有蠻多地方提到台積電。
⬇️⬇️⬇️全文五千多字,只能摘譯如下:
📌半導體自一年半以來對世界影響甚鉅。汽車、電玩、甚至電動牙刷都需要晶片,尤其各國封城之後,網路需求爆增,連電鍋、智慧型冰箱、果汁機等需要晶片的產品需求量也大增。但供應半導體的主要國家如台灣與韓國卻因封城而無法正常供應。
📌除了中美貿易戰的因素之外,三星總裁桎梏入獄,急缺半導體的美國在五月要求韓國政府特赦李在鎔。
另外還有台灣五月之前的乾旱、蘇伊士運河塞船等事件影響。
📌台灣出現 une insolite diplomatique à base de 「vaccins contre puces」疫苗換取晶片的另類外交。冀望吸引台資的日本贈送台灣124萬劑AZ疫苗,美國則從原本允諾贈送的75萬劑modena增加為三倍。六月中,台灣政府委託(mandater)國內最大的半導體製造TSMC(台積電)以及另一家台灣科技廠Foxconn(富士康)直接向德國輝瑞藥廠協商購買一千萬劑疫苗。
📌半導體的價格通常為一美元,為何有需求的產業,如汽車工業,不自己生產半導體?
因為製作晶片的步驟極為複雜,晶片上的電晶體越多,產品功能也越多,但價格也更貴。
1980年代,全球主要晶片製造商是Intel 、IBM 、德州儀器。台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熱愛橋牌與莎士比亞)即曾任職德州儀器,他深刻了解晶片在未來的重要性,回台設廠之後,成功以優質晶片讓其他工業放棄自己製作晶片,轉而全心投入產品設計。
張忠謀也開創了modèle sans usine(無工廠模式)的時代。尤其iphone在2010年的委託更是經典。報導中也提及台積電屬於,stakhanoviste密集勞動採三班制的公司。
📌台積電目前是全球十大企業之一,約六千億美元資本額,技術領先群倫數年。2022將落成的新無塵室salle blanche佔地約22個足球場面積,2021-2024的生產線預計投入一千億美元的預算。(三星則預計在2030年前投入1510億美元)
📌亞馬遜Amazon與alphabet字母控股公司都有自己設計的晶片,未來的汽車工業可能也會走向同樣道路。這種由代工模式量身打造的晶片也涉及智財權。例如隸屬日本Softbank的英國ARM在面對美國Nvidia收購時所產生的問題。
📌至於中國,則有曾待過德州儀器與台積電的張汝京(Richard Chang,報導中特別說明他與Morris Chang沒有親戚關係😁)在1990年代創立了SMIC中芯,但於2009年離開該公司。
中國在2020花費3500億美元進口晶片,比石油進口額還多。事實上,中國子2005年開始就是全球晶片最大的進口國。而中國本身也不斷在成立半導體工廠,2020年十月就有58000家,平均一天成立200家。
📌美國參議院於六月核准52億美元預算,希望推動台積電與三星在美國設立生產線。而韓國則為未來十年的半導體生產準備4500億美元的預算。
📌那歐洲呢?
荷蘭NXP semi-conductors、德國infineon 與Bosch、法義STMicroekectronics,都有自己的生產線,但有時還是得求助台積電等同行。
歐盟數位政策委員長Thierry Breton認為若半導體需求並非來自歐洲,何苦付較貴的歐洲生產線人力?歐洲就專注孕育科技即可。
(我跳過了一些與台灣無直接關連的段落,有興趣者可以自行找文章閱讀)
ibm收購 在 電腦王阿達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圖文開箱:https://www.kocpc.com.tw/archives/301292
自從Lenovo收購IBM 筆電部門之後,Lenovo也不斷在筆電市場上長期耕耘,推出不同型號的筆電供市場的消費者做選擇,這次電腦王阿達所拿到的是「ThinkPad X1 Carbon 7th」,ThinkPad X系列一直是Lenovo的商務旗艦機,除了主打規格是商務機頂規以外,又輕又薄更是ThinkPad X的一大特點,那麼這台「ThinkPad X1 Carbon 7th」在歷經多代的淬鍊下,究竟會帶來多厲害的技術及規格呢?繼續跟著我們看下去
ibm收購 在 Sky Finance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集重點:
-以聯想作為例子講成皇敗寇
-聯想最初只是電子製造雜貨舖
-如何成為皇者?
-為何收購IBM是DEAD OR ALIVE的決定?
-不做三大等如等死?
ibm收購 在 MoneyDJ理財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巴菲特暗示新的投資方向!! 1.IBM 2.再生能源 3.汽車
1.
IBM EPS下滑 巴菲特仍增加持股
巴:我的看法若和大家一樣 我就不是巴菲特了
IBM比較像傳統產業,不像其他科技公司會因某些明星商品的好壞而暴起暴落
2.
油價波動大 巴菲特看好再生能源
最好的防禦:風力 太陽能等分散式的能源
石油與天然氣等傳統能源股 仍有不錯的股息
3.
收購汽車經銷商 直接受惠美消費復甦
巴菲特投資標的 一定挑有穩定現金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