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豆乜東東(上)——色彩繽紛的鹽水豆》
上一會說到產婦打豆,不少讀者都有在文章或私下回覆打豆的「慘痛」經歷,看來很有共鳴喔!其實也可以介紹一下鹽水豆是乜東東,讓大家touchwood要住院也能對自己所受的治療有更多認識。
鹽水豆,就是一個小裝置讓醫護人員能隨時可以將藥物注射到靜脈裡的血液中,以便我們不用每次要注射藥物都要重新找血管重複針刺,也同時能讓藥物或其他液體可以較長時間地打進血液裡。「打豆」似乎是很本土的說法,有時候看台灣的醫療專頁,似乎會叫這個裝置叫IC(應該是intravenous cannula的簡寫),似乎這樣說正統一點但對於病人來說又沒有如此形象化。當然,「打豆」一詞往往對長期住院的病人來說毫不陌生,但也有好多「good past health」的病人,聽到我說「要幫你打個豆」,還是會一頭霧水的。
此外,原來不同醫院或部門對於「打豆」都有不同的叫法。就在我短短工作半年多,已經聽過護士叫我打hep block / cap / drip / HB ,原來全部都是打豆的意思。最搞笑的是,每個新地方的護士都會理所當然的覺得自己的叫法才是正確,有時候我衝口而出說了「上一水」的叫法,他們總會一臉狐疑的看著我,滿臉問號。這個現象,原來有一位師兄/姊都曾經發現過。(註)
針頭的粗度單位是gauge(簡稱G),數字越大針頭就越幼(是反比例喔)!最幼的24G黃豆大多用於兒科病人身上,因為新生嬰兒的血管纖幼,再大的針頭或許就已經比血管粗,換言之拔針後剩下的膠管也不能乖乖待在血管裏面。不過有得必有失,幼膠管最容易打但也最容易塞(正如窄路最容易塞車一樣),所以之前在新生嬰兒部門工作,有些寶寶每幾天無奈就因為「腫」要打一顆新豆。因為他們落抗生素的時間往往定於凌晨時分,所以每次要在半夜睡眼惺忪地為雙手已經滿佈針痕的嬰孩打豆,我都會懷疑人生(不過成功了又很有成功感)。
黃色對上的就是藍色、紅色,繼而綠色、灰色。(橙色的太粗了吧,我沒有在醫院見過呢!)越粗的豆可以容許越大的流量,所以要輸血、下顯影劑、甚至急救「落快水」等,往往需要打「large bore catheter」,即是打較粗的豆。醫學生時,往往未能記住不同顏色豆所代表的粗度(如果紅橙黃綠青藍紫這樣排列,不是易記很多嗎?),以致被教授訓斥我們懶散又少上病房。現在工作起來天天要打豆,卻發現這些基本知識非常重要,能方便我們和病房護士好好有效溝通。
有讀者可能會問,打豆這項工作究竟是醫生、護士還是抽血員負責的呢?原來,實習醫生每三個月會輪流到不同部門實習,每個地方的人手資源和分工不同,有些地方有較多抽血員或護士幫忙打豆,有的則需要實習醫生包辦所有入院病人的打豆工作。這也是決定實習醫生工作量的關鍵因素之一。
至於我這個「侯士民」的打豆learning curve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下回分解😆。
圖片來源:medguard.ie(隨便google找到的)
註:https://kedicine.wordpress.com/2011/04/14/%E5%AE%83%E7%9A%84%E5%90%8D%E5%AD%97%EF%BC%8C%E6%98%AF%E4%B8%80%E5%80%8B%E8%AC%8E%E3%80%82/
另一個在在facebook見到有護士說打豆,都幾搞笑:https://www.facebook.com/1115139281832778/posts/1137496832930356/?d=n
= = =
同步更新的MeWe page:https://mewe.com/p/一個平凡醫生的成長日常
我的文章倉庫(抱歉好久沒更新了):https://medstudenthk.wordpress.com
Search
ic catheter 在 Starting a Peripheral IV Catheter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Starting a peripheral IV is an essential skill in Emergency Medicine. Check out this quick video detailing th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