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x高雄x好過日
#為交通設計
文 / 李雨蓁
這幾日,好過日的設計師群兵分幾路考察高雄設計節,今年的高雄設計節策劃了「為市政設計」、「為產業設計」、 「為地方設計」及「為生活設計」四大單元。展覽不僅限於展區內,更延伸到周邊,例如「為市政設計」單元中就包含了輕軌車站的整體指標、公告等視覺設計。
搭著輕軌列車,開過愛河橋,馬上就可以發現C12、C13站指標都換上了黑底的新裝,除了有我們介紹過的輕軌吉祥物西瓜君(誤)。設計師田修銓更規劃符合輕軌使用型態的視覺系統,讓搭車過程更直覺流暢。
這讓我想到,設計學上有所謂「全方位設計」 (Universal Design) 的概念,早在1970年代,就由北卡州大的Ron Mace 所提出,其概念主要包含了:
(1) 公平的使用(equitable use):對各種能力的使用者,都能無障礙使用。
(2) 使用上的彈性(flexibility in use):必須包容各種能力的使用者。
(3) 簡單直覺的使用(simple and intuitive use):不論使用者的經驗、知識、語言技巧、或是目前專心程度,都容易暸解。
(4) 易知覺的知訊(perceptible information):有效率地提供使用者必要資訊。
(5) 容許錯誤(tolerance for error):將意外危險因素減到最小。
(6) 降低身體負擔(low pfysical effort)::須能讓使用者有效率、舒服的、且最少疲勞的使用。
(7) 適當的使用尺寸與空間(size and space for approach and use):提供不同使用者一個容易接近、伸手可及、且靈活運用的使用空間。
(Mace et al.,1998)
以乘車體驗而言,輕軌系統就必須做到讓所有使用者來到車站,都能毫不費力找到月台方向、乘車與收費方式、候車與轉乘等資訊.....這次「為市政設計」的改造是一個不錯的方向,但在「適應人體視線指標」、「適當尺寸」以及「資訊充足」程度等細節上,其實都還受限改造幅度,而未完全包含。例如外地人來到輕軌車站,要如何第一時間找到要去方向的月台,下車時如何快速找到公車轉乘資訊,就算改造過的指標,也未達足夠友善。
另外,輕軌的子系統如售票機,也必須透過「人因工程分析模式」,使設計的機器和環境系統適合人的生心理等特點。也就是說,「交通設計」不只指標改善,更包含整個系統介面的全面調整,也最好是在工程的一開始就要考慮進去的。
好過日過去曾經多次分析輕軌搭乘問題,其中缺乏「全方位設計」與「人因工程」介面概念,就是嚴重影響使用者體驗的缺失。我們樂見市府透過設計節的機會,導入更完整、以人為本的設計概念。但另一方面,捷運局等工程單位能否接受? 或是在未來工程進行中就預先做好整合,才是我們要追蹤的!
光是一個輕軌設計就有這麼多看點,就請大家持續期待我們的高雄設計節系列報導吧!
#高雄 #輕軌 #高雄設計節 #全方面設計 #人因工程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