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總統蔡英文及眾人的見證下,高雄車站在19年後,以新生之姿在此展現在所有人的面前。
高雄車站是高雄人的共同記憶,也是重要的歷史地標。在我擔任高雄市長期間,有幸陪高雄一起走過鐵路地下化的漫長旅程,今天非常開心和大家一起見證高雄車站的重生,我想,對所有高雄人來說,這一刻我們期待了非常久。
2002年原高雄車站為配合鐵路地下化,被暫時移開原址,並以賦予「願景」之名續存。高雄新車站的規劃設計其實在2000年間即啟動,為了讓新車站的設計更符合大眾使用需求,2014年市府舉辦一系列高雄車站論壇,廣邀並蒐集在地民眾、專家學者、地方社團與政府部門的想法,轉化為市府後續審議車站設計的依據,最後我們委託荷蘭麥肯諾(Mecanoo)建築師事務所進行設計,歷經多次修正後,終於在2016年經高雄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審查通過。
19年過去,我們看到新的高雄車站逐漸成形,也終能將舊高雄車站移回原址,這個過程,有賴高雄市民、高雄市政府以及中央政府三者的合作,除了為高雄再造百年城市意象,更是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典範。
除了新車站帶來更多功能、舊車站延續高雄歷史文化外,我們同時規劃車站周邊的都市計畫變更,推動第71期公辦重劃,投入平均地權基金超過20億,總面積約24.7公頃。規劃園道、公園、廣場,以及車站專用區、商業區,並拆除原有鐵道、廠房、地下道和陸橋,開闢15條道路,串連南北高雄,讓交通更為便利,有效活化土地,提昇利用價值。
事實上,經費高達998億元的鐵路地下化工程,更是為高雄整體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過去,市區因為縱貫鐵路長年隔閡,除了影響市容外,也阻隔車站兩側地區的都市發展。鐵路地下化後,這樣的藩籬被打破,除了高雄市區,包括左營及鳳山,過去鐵路所及之處,都得到重新發展及活化的契機,而原來長達15.37公里的鐵路廊道,我們重新規劃成為兼具交通、遊憩、景觀的綠園道,再造都市新景觀,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鐵路地下化不僅是高雄的交通革命,更是高雄進步發展的轉骨方,城市的空間獲得解放,為高雄未來的城市規劃取得更多的籌碼,在未來的發展中有更多的可能與實踐,而這樣的過程裡,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說過:「高雄不是好命囝」,所以我們努力打拚,創造高雄的經驗、高雄的驕傲、高雄的美學、高雄的文化,讓世人看見高雄,也讓高雄贏得尊敬。所以,我在這裡要特別感謝蘇貞昌院長以及時任交通部長的賀陳旦先生,因為他們的支持,才有高雄鐵路地下化的完成。
高雄今天能有這樣的成就,除了感謝中央對高雄的支持、在地立委的協助,以及歷任願意用心經營高雄的市長、努力讓高雄變得更好的市府團隊,最重要的,是所有熱愛、疼惜這塊土地、這座城市的高雄人支持。我十分榮幸,有機會與所有高雄人一起努力、打拚,讓這座城市充滿榮耀、站上世界的舞台,我也相信在其邁市長的帶領下,能讓我們更加見證美好、便捷的高雄。高雄,一定會繼續向前、更加耀眼璀璨。
mecanoo 建築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承續上一代的記憶 給下一代的車站 還有我的青春】
19年前,我還在車站旁邊的學校唸書,老車站停用前最後一天,我和同學特別帶著相機去門口拍照。那時候,沒有想到臨時車站一用就是16年,沒有想到會離開這座城市,沒有想到會再回來。人生中,會有許多沒預料到的事,會有許多永久失去掉的回憶,但也有隨著歲月過去不變的事物。老車站就是一個有Happy ending的故事。
世紀之交,當這座城市正在進行交通大動脈的改建,準備捷運與鐵路地下化的施工時,市民決定不要和台北一樣摧毀記憶,要留下陪伴市民一甲子的老車站。困難的是,和後來也保存車站的台中、台南不同,高雄車站之下還有垂直交會的捷運紅線,難以避開,因此,高雄選擇不怕麻煩,大費周章的保存並遷移老車站。
19年前,高雄車站的搬遷是全高雄人的一件大事。當時市府本想象徵性地找萬人來拉動車站,移動一點點也好,但移動的建築體面積約570平方公尺,高17.5m,重量2500噸,並沒有這麼簡單。
在移動之前,要先把建築「切下來」,在下面加固,用千斤頂撐起來以後安裝軌道和推進裝置,上述這些工程從2002年3月7號開工,花了5個多月完成。另外遷移的還有建築後方的九塊外牆,以及噴水池的鯉魚雕像,加起來要搬的結構約莫3000噸。工程日本清水營造工程團隊來進行,巧合的是,該公司的前身,當初正是興建高雄車站承包商。
2002年8月16日,上千名高雄人齊聚一堂,時任總統陳水扁也出席遷移工程啟動儀式。致詞時特別提到:「一個沒有老車站的城市,就是一個失憶的城市;留下老車站,就是留下城市願景再發展的開始。」
那時候市府特別找了李炳輝和辦桌二人組做了一首歌《再會啦!車站》,有一陣子高雄各種媒體廣告都在放,對旋律若還有印象,就可以看出年紀。典禮就在彩帶舞蹈與市民共唱這首主體曲中大功告成:
再會啦 老車站
再會啦 老車站
再會啦阮的青春
阮的愛人 懷念火車聲
再會啦 老車站
再會啦 老車站
再會是暫時
未來重逢才是咱的 永遠
2002年8月29日,車站到達定位,之後開始安裝固定裝置,並進行回填工程。隔年1月完工,作為願景館開放。捷運通車後,換鐵路地下化進行,願景館又調整為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展示館,這一等,就是好多年。
我記得,當公民團體爭取高雄車站重新設計時,有不少沒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表示老車站幹嘛一定要搬回去? 中間博愛路直接穿過去不就好了? 那時候我格外的氣憤,除了原有的車站歷史地景、站前中軸線等意義外,最重要的,還有過去市府與市民一起的約定:今天我們把車站搬走,有一天會再回來。
終於,隨著Mecanoo獲得計畫主導權,車站作為正面入口意象的設計被保留。在2018年地下化車站通車後,又過了3年,我們也終於等到老車站回家的那天。
和19年前相比,可惜受中國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沒有這麼多市民能參加觀禮。但今天的典禮在傳承之餘,又有了更新的意義。19年前拉著紅絲帶的舞者,成了今天表演的編舞家;19年前督工的林欽榮局長,現在是台上的副市長;而像19年前一樣,今天的典禮,也有著另一首滅火器專為車站創作的主題曲《高雄驛起飛》。
海風吹呀吹
高雄準備欲飛
飛向未來對全世界
展現咱的美麗
夢想揣呀揣
原來佇出身的土地
願望是平安生活會得過
上愛的人 永遠做伙
小時候走進車站,高聳的天井透入天光,照在熙攘人群身上,那樣的記憶已經隨著時光漸漸褪色。所幸我們這代人,仍然能看著一樣的天井,和下一代講述老車站的故事。親愛的小朋友啊,曾經這座車站離開十九年,在我們的青春中被遺忘,後來他又回來了,這就是我們永遠的高雄車站。
mecanoo 建築 在 WnF Lifestyl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今天聽到一個很可惜的消息就是”宜蘭傳藝老爺”要歇業了~之前去宜蘭旅遊的時候就是入住老爺,在那體驗了藍染、手作玻璃等活動,過了一個很難忘的旅程,帶大家來回味一下吧!
“宜蘭傳藝老爺”的住宿特色是ㄧ棟一棟座落於習藝旅宿區的傳統閩南屋厝,室內結合西方設計概念,將窗花設計與紅磚融合,給人一種中西合併的衝突感,一進Lobby就看到荷蘭設計團隊Mecanoo運用屋中屋的設計手法,將現代風格揉入台灣閩南式建築中。
“傳藝老爺”內的餐廳也有各自的特色,”透早食堂”概念源於老宜蘭人早起工作後最期待享受一頓豐盛早餐。 “手路菜中餐廳”強調道地宜蘭菜,運用獨特又複雜的工序烹煮在地食材,重新詮釋樸實的宜蘭料理。”Royal Cafe”則提供西式型態的輕食咖啡,三間餐廳都讓旅客用味蕾記憶美好的行旅回憶。
宜蘭傳藝老爺行旅=>>
https://www.gq.com.tw/blog/wnf/detail-4039.html
#theplaceyilan #theplacehotel #老爺 #hotel
#老爺行旅 The Place Yilan 宜蘭傳藝老爺行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