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 英國前10大電子商務商 UK Top 10 ecommerce retailer
英國零售業的權威雜誌Retail Week日前公布了自己預估的10大電子商務商,依營業額來排名,這是個很好的英國電商入門與電商發展介紹. 我在此順到來解密一下.
以下是排名與營業額 Top 10 ecommerce retailer
1. Amazon £4.4bn online revenue
2. Tesco特易購生鮮超市與日用品型錄..... £2.9bn
3. Argos 什麼都賣的型錄公司..... £1.9bn
4.John Lewis 百貨公司..... £1.5bn
5.Next 時裝.....£1.3bn
6.Asda 生鮮超市與日用品型錄..... £1.2bn
6.Sainsbury’s 生鮮超市與日用品型錄.....£1.2bn
6.Shop Direct 線上居家服飾幾乎什麼都賣(沒有實際店面).... £1.2bn
9.Ocado 線上生鮮超市(沒有實際店面).....£1.1bn
10. Dixons Carphone (Currys, Pcworld, Carphone Warehouse)家電3C手機合約.....£1.0bn
11. Marks & Spencer服飾居家..... £627m
我的觀察:
●Amazon依舊獨大,跟第二名Tesco有£1bn的差距,幾乎是同類型競爭者Argos的兩倍大
●前10大裡,Multi-channel複合式零售業的形式佔了7名,只有3名是online pure-play。這代表英國非常懂得如何將線上與實體通路合併思考的策略,擅長整合兩邊的優勢,並非獨立切開看待
●生鮮超市佔了4名: Tesco, Asda, Sainsbury’s,跟Ocado。生鮮超市在網路這塊的銷售非常競爭,不見得是非常賺錢,但是不做就一定會被市場淘汰,只好一直努力創新去搶使用率、市佔率,英國民眾也普遍都有在網站上訂購日常生鮮食物的認知,認為只是不同的消費管道買同樣的東西,還省我時間去跑超市.
●這份統計漏了eBay,以流量來看,他緊追Amazon之後,但可能是抽傭金方式,非算在商品銷售的營業額
另外本週商業大事是Sansibury's 超市買下Argos, 嗯, 是要變成Tesco嗎?可以預期的是將有很多波的裁員與實體關店
以下是Retail Week的原文:
Although Amazon is at the forefront of ecommerce, multichannel retailers dominate the top 10 list of online leaders overall.
There may be no surprise in who the biggest online retailer in the UK is, but this ranking serves as a useful reminder that it is not all about the pure-plays.
According to Retail Week business intelligence service Prospect, just three of the top 10 biggest retailers online by revenue are pure-plays. The rest on this list share one thing in common – they all have a sophisticated bricks-and-clicks strategy that joins the two channels rather than treating them as distinct operations.
A good example is John Lewis, which has a far-reaching click-and-collect strategy that includes stablemate Waitrose’s stores as well as Collect+ shops.
Similarly Argos’ hub-and-spoke strategy enables the retailer to quickly distribute products between stores so it is better able to fulfil click-and-collect orders.
Another point is that for all Tesco’s troubles in recent years, its online business is considerably bigger than its supermarket rivals’, and in fact all other retailers, excluding Amazon.
Tesco has historically led the way in online retail among the supermarkets, not just for grocery but non-food too, and going by these figures it continues to hold its own against its rivals.
There are notable absences from the list – Marks & Spencer just missed out on a place in the top 10, clocking up £627m in 2014/15.
And the fact Morrisons is the only one of the big four not in the list – it ranks number 21 with £200m of online sales – is a reminder of how far behind it lags the rest of the grocery sector in this critical channel.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multi channel retailer」的推薦目錄:
multi channel retailer 在 大英國辦公室小職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電子商務] 英國電商Multi-channel複合式通路的準則
在英國零售通路的Multi-channel / Omichannel retailer複合通路/O2O虛實整合型式強盛, 指的是有實體通路又有自己的電子商務,甚是有型錄購物,客服電話購物各種實虛的零售方式.這幾年這樣的發展是零售通路業的重心,幾乎是心臟般的重要,帶動整個整體營業額與利潤的成長.
複合通路發展的概念與成功的原因,很重要的是將不同的通路一視同仁,為一個整合體,而非不同的經營方式.電子商務或型錄購物提供與實體通路相同的銷售與服務,電子商務因為無地域界線,可視為是零售商店最大的店面,只是不是實體.
提供相同的銷售與服務,我就從4P來解構好了:
- Product商品: 一樣的商品線,一樣的分類法.電子商務反而會有最齊全的品項.因為實體店面因為空間大小而能擺放的商品數量有限制,電子商務一律從總倉儲出貨,當然所有商品都可以在電子商務網站上刊登
- Price價格: 無論是在哪個通路買商品,都是一樣的價格! 這樣很公平,去實體商店的消費者不會看好商品後離開商店,回網路上找低價. 當在特價的時候,因為網路上的商品貨色是最齊全的,特價的商品是一樣的價格是一樣的,反而可以吸引消費者. 雖然偶爾電子商務可能會有限時特價或是Discount code優惠,但基本上價格是要建立起通路與網路同一價的信用
-Promotion 促銷,行銷活動: 當然也要同步一致呀. Sale時期不同通路同時舉行,買二送一,滿2000送200….等等只要是實體通路能辦的促銷行銷活動,電子商務也要有同樣的功能機制可以提供.
- Place上架: 之前提到實體店面因為空間有限,只能挑選商品上架.電子商務網站沒有空間限制,所以會有最齊全的貨色. 實體店面商品擺放位置與空間設計都是經過規劃思考的,相同的道理也複製在網站上,什麼樣的訊息讓消費者了解商品,如何讓商品能正確與快速的被尋找到,比較商品等等.相同的道理,只是換了方式執行.
以上聽起來好像非常理所當然,但英國的通路業也是花了時間才達成這平等與相輔相成的準則.原因是在一般日常用品(例如生活品,電器,玩具,書籍,非服飾類與生鮮服務),在英國是Amazon獨大,Amazon的優勢是價格便宜,因此很多消費者都是實體流覽後,網路上購買,因為認知是便宜很多,後來傳統通路認知要跟Amazon競爭,你的價格不能比他貴很多,可以貴一點點,消費者買單的原因是因為加上了其他實虛整合的服務優勢,此優勢包含了線上購買實體取貨與退貨.
Click and Collect線上購買實體取貨是近年來英國發展的趨勢.在台灣你可能想說這沒什麼,我們都可以在便利商店取貨,但英國的實體取貨有些通路像Argos and Currys是在線上立即查實體通路的商品與貨數,直接一小時後店頭拿貨,大部分是完全在線上刷完卡付完帳,隔天商品從倉庫送到指定的店面.
退貨也是一樣的道理,想退貨? 大部分的店家提供免費的郵寄退貨服務,但消費者也可以直接拿到實體店頭馬上退貨或是換貨,不囉嗦,直接退給你.
這些作業的背後,也是需要團隊整合的,電子商務部完全不可以是獨立的單位,在公司運作中需要與commercial商品規劃,行銷部與通路營運的整合,也有IS技術.
在整個複合式通路的思維下,消費者是同一人,他可能利用實體通路與線上管道搜尋/研究商品,因此不管哪種通路,都應該是一樣訊息與服務,任由消費者選擇在哪種通路購買.
相關文章:16/08/2015 英國電子商務簡介
multi channel retailer 在 大英國辦公室小職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電子商務] 英國電子商務簡介篇
我認為英國電子商務是成熟的市場,因為零售通路業本就是英國產業強項,近年因實體通路業績在萎縮,各家零售通路商把重心轉向電子商務,以確保整體業績的成長. 想來簡單介紹英國大致電子商務的種類與發展.
[種類]
1. Pure play retailer/e-retailer ─ 只有在網路上有店面, Amazon與ebay當然是兩大龍頭,另外台灣熟悉的英國ASOS服飾也是這類.許多台灣的大電子商務網站都算這類.
另外也有新興的電商或販賣服務的Easyjet, Ryanair, Lastminute.com, Trainline, Just eat,只不過他們不是正統實際商品零售通路業.
2. Multi-channel / Omichannel retailer- 指的是有實體通路又有自己的電子商務,甚是有型錄購物,客服電話購物各種實虛的零售方式. 台灣好像翻成複合通路,垂直通路,O2O虛實整合. 在英國幾乎每家實體通路都早已走Multi-channel retailer的形式了.實體通路的銷售在掉,但是電子商務的銷售在成長,所以是目前重要戰場. 在英國100大網路商電中,前10名內7名就是這種形式.
我實在想不太到台灣有哪個通路是真正的Multi-channel形式,只能想到誠品書店,燦坤3C有實體也有自己的電商,但是電商跟實體並沒有真正的結合.最近看到很多報導許多實體店家像大同電子,無印良品要強化電子商務,但是他們發展的形式是自己設一個幾乎切開得e-retailer平台或是在別人家的網路平台開店,不是完整的垂直整合服務.
在英國凡事你想得到的實體通路種類,通通都有自己經營的電子商務網站,種類包含到超市grocery、服飾Fashion、百貨公司、3C通路(包含Apple store)、旅行社、電影院、藥妝店、航空公司、運動用品店、汽機車零件店與修車行、電信業、電影院、飯店、長途客運、火車、地鐵票加值,幾乎食衣行都包了(住當然可以線上看房然後預定實際看房). 這些都是垂直經營,在店裡能辦妥的事情,網路或電話都可以.
因為市場競爭,當你的競品在拓展自己的電子商務,如果你不迎頭趕上去搶佔這領域,只有被吃掉的份.這樣共同良性競爭,把市場拓大搞成熟.
3.另外要提是 Marketplace是平台上各家廠商或是消費者可以自行去刊登商品賣東西,然後自行郵寄給消費者. PChome商店街,Yahoo超級商城就是這個形式. 在國際市場中Amazon跟e-Bay是這類代表的佼佼者.大家都可以自行在上面開店刊登商品,讓消費者比價後購物. 而Multi-channel的網站也可能提供Marketplace這樣的形式,例如英國最大超市Tesco的網站, 但是一般說來規模還是比不過Amazon跟ebay.
[發展]
英國之前是Pure play/e-retailer很強盛,用價格與商品種類把實體通路打得很慘(這樣有沒有聽起來很像台灣?).但是這幾年實體通路發展Multi-Channel的營運模式,自家的電商不再單打獨鬥,將反的實+虛1+1>2,兩邊通路都互相用到另一邊的好處,發揮極致.而現在更是往實與虛界線越來越不明確的方向前進.如此一來壓縮了e-retailer的成長空間,e-retailer也不得不向實體發展. 之前Amazon在聖誕旺季在舊金山設立臨時商店就是這個道理.而Aamazon與eBay也不遺餘立的拓展網路訂貨實體取貨Click & Collect 的像Collect+跟 Locker取貨櫃的模式.
Multi-Channel的電子商務發展要好要平衡,很重要的是實體與網路所提供的服務要一樣,價格要一樣,資訊要一致,找東西的便利性一樣上手,就是把店家的customer shopping journey整套轉化成網路上.消費者可能會先在網站上找商品資料,到通路看看了解詳情,最後回到網站上購買.
之前很多消費者利用實體查看完商品後,到pure play e-retailer下訂單,因為網路比較便宜. 但現在Multi-channel為了要拿到最後的交易單,價錢不是跟e-retailer一樣,就是只有稍為貴一點.消費者會會了後續服務有通路方便而願意多付一點點 (只有一點點而不是貴很多).網路跟實體一樣價錢,消費者決定在這家購買後,不論網路或實體消費都沒差了.
Multi-Channel當然還有其他發展的優勢,以後再說. 不過不管如何,大概大家一致的敵人都是Amazon因為他真的是甚麼都賣甚麼都便宜.就連Google也敬畏它,Google一路上一直幫助大中小企業發展電子商務,就是不想要Amazon獨大(大家都倒了,這樣Google就沒多元化的廣告收入來源)
[我看台灣]
各地市場不盡相同,電商有不同的發展結構也不意外,我這個外人看台灣的e-retailer & marketplace發達有幾個原因,原本強勢網路媒體發展好,電子商務也只是順勢拓展;台灣中國的商業發展互相影響,Amazon China & 阿里巴巴集團的發展趨勢都是什麼都有的電商平台形式;台灣網路業跟實體通路本來就還有一道鴻溝,實體通路通常就還是發展實體通路,何況很多百貨公司或賣場形式,本來就是實體的平台,只租櫃給商品品牌,自己不負責進貨買賣;最後是很多中小企業,單獨投資電商太不划算了,高成本,加入電商平台又有流量,一舉數得.
但我實在不懂,為什麼大家都要走相似路線的大賣場式平台,什麼都要有什麼都要賣什麼都要做,但是你再怎麼廣,也比不上龍頭Amazon或阿里巴巴集團呀.這樣重覆路線真的可以創造獨特的優勢嗎?
另外我想癥結點是投資,要搞一個電子商務網站需要的金錢與資源所需甚大,剛起步一定是只有賠的份,所以為了要加快回收速度,不如多賣不同的商品,也賣賣別人家的東西,就造成了廣而不專精(但也可能只廣一點點而已).
前幾天一直在下雨,下完雨太陽出來,就有大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