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手錶隨身裝置資料直通雲端 資安及法規遵循不容輕忽
穿戴科技實現智慧健身 連網隱私供應鏈皆須安全
2021-05-25陳宏志
企業或組織內部對於連網裝置有較嚴謹規範,如自攜裝置(BYOD)相關規定,一般多會注意NB或智慧型手機。然就穿戴式裝置或相關設備,有鑑於其功能及能蒐集之資訊等日新月異,企業經營者或管理者規劃蒐集資料、擴大商機之外,在內部管理亦不可不注意。
約三五好友下班後或假日去練空中瑜珈、TRX,或到健身房內使用跑步機、飛輪,這樣的場景處處可見。而運動的過程不僅搭配音樂、錄音/影或社交軟體,以及各類健康管理APP,以便隨時直播、貼文、上傳相片,更會拿起智慧型手機計算消耗之卡路里等,健身時結合穿戴式裝置或軟體,幾乎已經成為全民運動。
由於國人健康意識抬頭,運動產業之盛行也是有目共睹。以民營健身中心為例,依教育部體育署2020年的統計,2019年全臺高達620間,銷售額更已突破新臺幣100億元。當臺灣正掀起一股健身熱潮下,運動結合科技打造新型態智慧健身已成為發展趨勢,各部會也投入相關資源,如經濟部技術處與資策會成立運動科技大聯盟以服務產學研界,宣示帶動運動產業轉型發展決心。且積極健身的同時,民眾常搭配穿戴式裝置(Wearable Devices),如智慧手環或手錶,以掌握心跳、血壓等生理資訊,作為私人教練或自我鍛鍊時規劃運動處方之參考。
二類生理數據/資訊法規各自適用
然而上開情境涉及生理數據或相關資訊,且可能被設備製造商或其他服務業者所蒐集、處理或利用,有關穿戴式裝置蒐集所得資訊是否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簡稱個資法)之敏感或特種個資,以及適用該法規範,曾引起不少爭議。為解決爭議,個資法令主管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於2018年11月,就「業者蒐集、處理、利用民眾自行操作器材所得之生理數據資訊,是否屬醫療或健康檢查之特種個人資料範疇」已有函釋,將這些裝置蒐集所得資訊依對象、目的等分為二大類,並說明各自適用規範。
依國發會函釋重點,若屬受醫療院所委託,為供醫師或其他醫事人員以醫學目的所為之診察治療或基於醫療行為檢查,取得民眾自行操作器材所測量之生理數據資訊,符合個資法對醫療或健康檢查個人資料(簡稱個資)之定義者,這些穿戴式裝置、設備、器材或軟體所蒐集、處理或利用之資訊,不僅符合敏感或特種個資,更應依個資法相關規定辦理,如書面同意等。
但如果不是醫療院所委託,而屬於民眾自行操作器材所蒐集之資訊,因未涉及醫事人員診察(診斷)、治療,或以醫療行為施以檢查等,並不屬於敏感或特種個資。不過由於相關資訊仍會符合個資法對個資之定義,且可能提供給業者進行蒐集、處理、利用之行為,故應依循個資法規範,如履行告知、符合法定情形並於特定目的內利用等,不可不慎。
穿戴式裝置是否符合醫療器材
除了健身器材如為醫療器材應符合法規外,民眾所使用之穿戴式裝置若屬供醫師或其他醫事人員,以醫學目的所為之診察治療或基於醫療行為檢查的用途,其所蒐集資訊除須符合個資法外,因涉及疾病診斷及治療等醫療目的,尚須依循醫療器材相關規範。因醫療器材管理法已於2020年1月公布,將於2021年5月1日施行。但在新法暫未施行前,就醫療器材之管理主要係依藥事法及醫療器材管理辦法為主。如運動時搭配之穿戴式裝置或軟體,先依醫療器材管理辦法附件一所列品項作為判斷依據,再搭配是否具診斷、治療功能或協助診斷、治療等綜合評估。
不管是穿戴式裝置內建,或自行下載之健康管理軟體,是否須納入醫療器材之管理,前提是要先符合法規定義。依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衛福部食藥署)於2020年12月修訂「醫用軟體分級分類參考指引」觀之,所謂醫用軟體泛指蒐集、儲存、分析、顯示、轉換人體健康狀態、生理參數、醫療相關紀錄等處理軟體。其使用場所更涵蓋醫療院所、個人居家使用或遠距醫療照顧。
爰民眾搭配健身所使用之穿戴式裝置或APP等,無論是內建或自行下載,依食藥署對外說明,倘該軟體僅為協助掌握日常生活或健康管理需求,如計算休閒或運動時之心率及血氧值,或鼓勵、監控飲食或運動之作息管理,不涉及特定疾病診斷及治療等醫療目的者,暫不涉及醫療器材之管理。反之,已列入前述法令之適用範圍(如附件所列品項),或經綜合評估屬於醫療器材之範疇,則須依循現行管理法規,包含但不限於如遵守產品開發、申請查驗登記相關規範,並清楚刊登廠商名稱、地址、品名及許可證字號等完整內容。
萬物聯(連)網、安全第一
不僅上開個資與醫療之法令遵循需求,穿戴式裝置等連網裝置之安全,也非新興議題。如自2015年起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及歐盟網路與資訊安全局(ENISA)等主管機關,已陸續提供物聯網(IoT)指引或參考資訊,並推動認/驗證。以FTC為例,像是設計此類產品時,需要考慮身分驗證、以保護產品與其他設備或服務間接觸的端點。連網後如何控管權限、利用現成的軟體工具保障安全,或在啟動產品或服務前進行安全測試,甚至預設安全選項供做出廠設定等,都是其建議廠商應注意的安全防護要項。
此外,除前述對IoT之安全考量或建議,如果企業或組織內部對於連網裝置有較嚴謹規範,如自攜裝置(BYOD)相關規定,一般多會注意NB或智慧型手機。然就穿戴式裝置或相關設備,有鑑於其功能及能蒐集之資訊等日新月異,企業經營者或管理者規劃蒐集資料、擴大商機之外,在內部管理亦不可不注意。
另因現代產業因專業分工甚細,生產、製造、銷售或後續服務可能分由不同廠商提供,或採用特定零組件再行組裝,且2019年隨著5G相關產品與服務逐漸興起,運用科技方便迅速之餘,也不能忽略對委/受託業務的監管,以減少或避免風險。這從2020年震驚全球的美國Solarwinds案件就可瞭解發展趨勢,駭客透過供應鏈內的平台,進行竊取其他成員資料之行為,更讓許多企業或組織意識到內部與委外管理一樣重要。基此,穿戴式裝置連網後,不僅在資安管理或隱私保護,確保供應鏈安全亦將是未來應持續關注之重點。
資料來源:https://www.netadmin.com.tw/netadmin/zh-tw/viewpoint/566EFC7BB1384CDB913F5B2D90FC8E0D
nb iot 卡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智慧城市展直擊:新北市警察靠AI頭盔過濾可疑車輛,臺北市與業者聯手測試智慧水表
新北市警察局利用AI智能頭盔,協助員警騎機車巡邏時,快速辨識路上的汽機車車牌,過濾路邊的可疑車輛;臺北市則和多家廠商合作,以實際的公有國宅作為業者智慧水表技術的試煉場域。
文/蘇文彬 | 2021-03-26發表
.
聯合國預測,2050年全球將有2/3的人居住在城市,高密度的人口居住,意謂著城市在交通、安防、教育、民生等各方面需要高度的智慧化管理才行。本周舉行的2021智慧城市展,國內不少廠商、市政府參展,展出智慧城市的最新應用。
在智慧城市展中,不少業者展示無人機應用,從道路、橋樑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巡檢、企業廠區的空中巡檢,到智慧農業協助噴灑農藥等等。新北市警察局也展示最新的無人機應用,他們在去年成立國內第一支警用無人機隊,可應用在刑事、環境、交通及救災上,結合AI辨識人、車或特殊物件,用於犯罪偵防、環境監控、路況車流分析,以及災難救援上。
而在此次智慧城市展中,除了展示警用無人機,還有另一項最新應用,警察智能頭盔,去年新北市警局開始一項專案,名為警蜂計畫,警局花費200萬元採購40頂智能頭盔及後端系統,每頂頭盔前方均配置了一個鏡頭,當員警騎機車巡邏時,頭盔上的鏡頭同時紀錄街道畫面,並將影像傳到頭盔後方的小盒子。
警用智能頭盔前方的鏡頭,頭盔後方則有一個小盒子,負責辨識比對汽機車的車牌:
這個小盒子發揮邊緣運算的功能,內建電池及4G連網功能,可即時過濾比對鏡頭紀錄的影像,以AI辨識鏡頭紀錄的影像,過濾比對路上的汽車,以及路邊併排停放的機車車牌,員警不需要特別擺頭讓鏡頭對準特定的車輛,頭盔就能辨識過濾影像中的車牌,即使是路邊停放機車,只要紀錄到車牌影像,即便是較斜的角度也能辨識、比對車牌,當發現可疑車輛或贓車,頭盔會以語音提醒巡邏的員警,相較之下,目前警察騎車巡邏,需要手動輸入車牌,智能頭盔大幅提升員警的工作效率。
現場展示人員解釋,頭盔後方配置的小盒子採用Android系統,除了具備邊緣運算功能,比對過濾車牌之外,還能連接4G行動網路,將比對結果回傳至警局後檯,也能接收警局更新的可疑車輛清單。
目前新北市警局經過測試,警員騎乘警用機車巡邏時,可辨識路上的行車車牌及路邊停放的機車車牌,未來不排除擴大採購警用智能頭盔。
臺北市和多家業者合作試驗智慧水表
臺北市今年也在智慧城市展中,展示智慧城市最新應用,其中在水資源管理部分,北市自來水事業處(北水處)正推動智慧水表,以取代傳統水表,需要每個月或兩個月派人逐戶抄表,根據統計,每年委外人工抄表次數超過1千萬次,未來北水處希望推動智慧水表普及,結合自動讀表系統,自動回傳用水度數,同時降低對用戶的干擾。
為推動智慧水表普及,臺北市從2020年開始便要求新建案,必需採用智慧水表,去年已有6千多戶新建案用戶採用智慧水表。更大的目標是要讓現有約170萬只的傳統水表也能汰換,臺北市已規畫從2020年開始,規畫分12年投入48億元,要將170萬傳統水表汰換為智慧水表。
為了先瞭解國內智慧水表技術,同時提供國內業者場域測試,北水處和多家廠商合作進行實際場域的技術試煉,2019年到2020之間,媒合10組團隊共18家廠商投入智慧水表場域試煉,以北市公有國宅為試煉地點,提供11組共660只表位讓不同團隊進行試煉。
除了智慧水表測試,北水處也建置臺北智慧水網示範區,以高低起伏的丘陵地用水戶,建立智慧水網示範區,因地形因素,在通訊技術上富有挑戰性,試驗如何運用資通訊技術、數據分析,掌握示範區內的用水戶類型、設備使用、安裝、數據回傳等情形,透過數據分析訓練進水模型、漏水預測等應用。
北水處未來規畫再舉行營運測試,希望在不同的場域下找出最適合的管理及執行方式,評估商轉管理的可行性,滾動性調整作法。
在智慧城市展現場,北水處展示各種通訊讀表功能的智慧水表,通訊技術上包括RF、NB-IoT、4G、sigfox等,以及照相、脈衝等讀表技術。
民眾使用智慧水表,現在可透過北水處的智慧水管家,掌握每月用水情形,比較去年同一個月份的用水情形;北水處從後端發現用水異常增加,也能向用戶示警,讓用戶提早發現是否有管線漏水。
新一代公共自行車YouBike 2.0
去年初,臺北市在公館一帶開始試辦新一代的公共自行車YouBike 2.0,目前已在臺北、高雄、嘉義部分地區推廣,YouBike 2.0還只是小規模部署,車輛數量並不多,以臺北市為例,目前只有約600輛YouBike 2.0車輛,約102個站點。值得注意的是,由於YouBike 2.0車輛無法在YouBike 1.0站點還車,因此在2.0剛推出時曾因民眾租用YouBike2.0無法還車,需要到YouBike2.0站點才能還車,致使民眾被收取更多費用而引發不小的批評。
目前較普及的YouBike 1.0,由於車椿需要介接市電,設罝上較為不易,也需佔用較大的空間,而YouBike 2.0最大特色是採用了輕椿設計,不需介接市電,改採小型太陽能面板供電,椿體也更小,可望突破YouBike 1.0設站不易的限制。
另外,YouBike 2.0在車輛上採用車上機,在自行車龍頭的位置裝置車機,民眾租還車,可在車機上選擇使用悠遊卡感應,或是手機QR Code掃碼租借車輛。
車上機利用太陽能面板供電,除了提供租借的功能,車上機還有GPS、通訊功能,並可透過螢幕面板顯示操作文字。由於YouBike 2.0車上機已具備連網功能,因此具備車聯網的基礎,搭配GPS,未來將能蒐集數據、分析,作為城市交通施政的參考。
遠距視訊診療拉近病人和醫生的距離
在智慧城市展中同步展出的智慧醫療區,廣達近幾年積極切入智慧醫療市場,此次他們展示了旗下的雲端智慧醫療服務QOCA,在遠距醫療方面,廣達和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合作遠距視訊診療平臺,透過該平臺,病人在當地醫生協助之下,將數位五官鏡如眼底鏡、皮膚鏡的檢查影像,和遠處另一名專科醫生分享,該平臺還可整合病人的病歷,方便醫師會診。
這套系統被用於2019年啟動的安心雲林e院聯防體系,由於雲林縣為衛福部公告醫療資源不足的地區,加上國內遠距醫療相關法規鬆綁,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和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雲林基督教醫院等幾家醫院及長照機構建立聯防體系,在較為匱乏的醫療資源上建立聯防,降低民眾就醫的奔波之苦。
今年初中華電信也和廣達簽署備忘錄,兩家公司希望以雲林為第一站,向衛福部爭取偏鄉地區的5G遠距醫療經費補助,以推廣5G遠距醫療,未來結合5G將遠距醫療擴大至偏鄉衛生所。
資料來源: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3496?fbclid=IwAR2nZAiL3CRdZYRTSIY4h4LB3VlyDO9bR7Ekafcn5g0qlRHqNT2DFq8cVVA
nb iot 卡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頓豐盛的年夜飯經歷了多少物聯網技術的“洗禮”?
來源:物聯傳媒
作者:市大媽
導 讀
從食材到上桌,技術保障從未離開
以往,年夜飯更願意選擇堂食或者包間預訂,然而今年的年夜飯市場正發生新的變化,多地鼓勵餐飲企業提供訂制化年夜飯外賣、團餐預訂配送服務、半成品年夜飯走紅。
在疫情仍在肆虐的特殊時期,人們對於年夜飯有了更多的講究,不僅要求地道,更加要求食品的安全:外賣來源哪裡?餐品是否可追溯?用的材料安全否?加工過程可靠不?……
總而言之,食品安全是當下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而食品可溯源這點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消費者的焦慮。
特殊時期,食品可溯源成為重中之重
提到溯源,可能我們第一反應就是應用各種高科技技術手段來完成。其實不然,早前手工紙質記錄也可以是一種溯源手段,隨後又發展成可以利用電腦等工具完成這一過程。
只是這些傳統食品安全監管所採用的登記辦法,不僅加大了經營成本,而且索證環節存在漏洞,手續繁雜,且不便於保存、查找。傳統追溯系統在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後雖能溯源,但大多是事後懲罰,實現不了食品安全監管的目的。
食品溯源的本質是餐飲企業通過電子追溯系統將訂單、採購、出入庫、財務、統計等進行統籌結合,將追溯融合到日常管理中,自動記錄關鍵資訊,才能在不增加工作量的同時,大幅提升效率。
如今我們對於溯源的認知則有了很大的變化,尤其在這兩年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食品溯源是一種可以對產品進行多方位追蹤的追溯系統,可以通過追溯系統清楚地查詢從原料生產,到採購,到生產以及銷售等,還包括儲存和服務等環節的統一管理、查詢。從而可以實現“追溯源頭、流程監控、查詢資訊、認定責任、產品召回”等功能。
食品溯源中涉及的物聯網技術
而今,通過物聯網技術可對食品生產各環節進行即時監測,及時進行糾正,從本質上改變食品溯源的方式。
• 感測器技術
不論是感測器還是智慧設備的運用,通過設備採集資料是連接物理世界和資訊世界的重要紐帶,運用到食品溯源中,可以實現對所需資料的有效採集,包括檢測動植物的生長情況和各類指標。
• 自動識別技術
自動識別以電腦、通信、電氣技術為基礎,應用相關的設備,能夠在無接觸的情況下自動讀取物體的電子編碼資訊,並與原有資料進行對比,從而識別物體,並具有編碼唯一性。常用的自動識別技術有條碼,RFID,IC卡及模式識別等。
• 無線通訊技術
利用無線傳輸方式實現感測器信號的測量與傳遞,一般應用在監測系統與控制系統中作為前端的信號來源,目的是自動感知被測控物件的資訊,並將感測器資料傳輸到處理機構或者相應的電腦資訊設備。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無線通訊技術,如NB-IoT/LoRa/Zigbee/藍牙/WiFi/4G/5G等,在合適的食品溯源相關應用場景下都有其用武之地。
• 定位技術
在食品溯源應用中,通過定位資訊可以檢測產品的生長環境,尤其對於地域要求較為嚴格的食品,例如陽澄湖大閘蟹,通過定位信息,可保證該食品生長過程中地理位置的真實性,以杜絕仿冒。此外,在整個供應鏈中流動的資訊也進行即時上傳,運用定位技術可解決物流運輸過程中的準確跟蹤與即時定位問題,保證食品運輸過程在可控範圍內。目前,GPS定位、北斗衛星定位、基站定位等也都將能找到其在食品安全當中合適的應用場景。
• EPC全球產品電子代碼體系
食品溯源系統利用產品電子代碼技術,把所有流通環節,包括生產、運輸、零售等統一起來,組成可查詢的EPC物聯網,實現對食品的追溯。
區塊鏈與AI技術加持
築牢食品安全防線
最近兩年,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火熱,因其防篡改和資料即時共用的特點,市場開始意識到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的分散式帳本,採用區塊鏈技術實現食品追溯受到重視。
食品溯源系統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將商戶經營者、市場開辦者、監管部門的市場准入、日常檢查和監管以及檢驗檢測、稽查執法等可公開的資訊上傳至區塊鏈上,所有資料自動生成電子標籤,相當於每個主體責任人上傳的資料都加蓋了“公章”,目的就是落實溯源管理,做到精准溯源和責任界定。
基於區塊鏈農產品溯源系統邏輯圖
事實上,目前已有不少將區塊鏈應用到食品溯源應用的案例,例如:
• “第一批區塊鏈認證大米”已在京東銷售。
• 區塊鏈“步步雞”,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後,就能看到這只雞的產地、什麼時候入欄,什麼時候出欄,走了多少步,活動軌跡等。
• 沃爾瑪旗下會員制商店山姆會員商店啟動「2020 年品味山姆」活動,首次在商品中展示通過山姆區塊鏈可追溯平臺為會員提供食品溯源服務,顧客可以通過掃描商品上的二維碼,瞭解商品資訊、批次追溯資訊、原材料檢疫報告、加工流程檢驗報告、生產所在地、供應商資訊等。
此前,一份針對食品溯源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基於“區塊鏈﹢物聯網”的解決方案每年可為全球食品行業減少約700億美元成本,同時創造高達470億美元的收入;預計至2027年,全球每年將有價值3000億美元的食品經由區塊鏈溯源。
在區塊鏈的基礎上,再結合AI票證識別技術,可以對區塊鏈上留存的票據等資訊進行真實性和有效性排查,通過篩選預警異常票據、建立問題發現風險庫、協助監管人員及時排查隱患等方式,將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雖說有了區塊鏈與AI技術加持,看起來似乎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食品溯源的問題,但實際上,食品溯源存在一些痛點,例如成本、可信的流程和基礎設施。
首先,成本是阻礙食品行業建立溯源系統的關鍵“瓶頸”。從目前現實的情況來看,一個溯源系統所追蹤的物品必須是高價值的,因為溯源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是需要不菲的資金投入,而食品價值並不高,一個商家針對食品建立溯源系統時一定會打好算盤的,因此在所有品類的食品中全面鋪開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其次,食品溯源還需要可信的流程。再好的技術,流程不可靠,也不可能完成。即便上了不可篡改的區塊鏈系統,仍然只能保證儲存的資料不被篡改,但是無法保證上傳資料的真實性。
最後,食品溯源還需要完整基礎設施的支援。食品如果要溯源,必須從頭開始,這可能意味著從種子培養到栽培、收割、處理、輸送、批發、零售等環節都需要溯源。如此一來,溯源監管的範圍就很大,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所需時間就很長,涉及的產品就很多。
不過,儘管挑戰頗多,但機遇也在招手。
話題再回到年夜飯上,從前文來看,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每樣食材從最初的養殖、培育開始,到最後出現在餐坐上,可能經歷過了不少物聯網技術的“洗禮”。
資料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M5ODQyMA==&mid=2651245391&idx=2&sn=d2f5702ad6fd00d07a15c70484e32015&chksm=bd4444348a33cd22de40d47424e1fb697192bc683ddd38fd8baad8278b6d87997544d3465d20&scene=132#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