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teller:【外星人與複製羊:插畫師 Kazy 的幻想世界】
鴿子管家身穿中世紀高領襯衫,頭頂着藍髮的小主人。藍髮男孩搬了張木凳在鴿子頭頂端坐着,招待你進入他的世界--插畫師Kazy的個人展覽《蕃茄醬》。
踏進展覽範圍,海傍的陽光稍微驅走你周身的冷氣寒意,然後一列小人類向你迎面走來。整齊的步伐不急不緩,夾雜些鴿子拍翼和碎碎念的聲音。
「咕嚕嚕--」
他們經過的時候,一隻鴿子突然胡亂拍動雙翼,你生怕牠會由女孩的頭上飛到自己的頭上。男孩說,他之所以把頭髮染成藍色,是因為人類和鴿子這種關係的不確定性。明明在很多年之前,鴿子還有高樓、電線杆或冷氣機槽間,更早之前還有樹林,卻在轉眼間就失去了立足之處。
樹木消失之後
鴿子棲居人類頭頂
人類稱呼彼此頭上的鴿子為「鴿子」
鴿子則稱呼彼此腳下的人類為「人類」
--《鴿與我》
Kazy 不介意別人以為展覽主題是可愛的鴿子,那鴿子不限於可愛--牠們全都沒有了雙腳。驟眼看你以為鴿子舒服地窩在人類的頭頂,但在其他畫作或展覽廳外那隻大鴿子就能看到,牠們是沒有立足之處的,那就不再需要雙腳。
男孩又帶你見了其他朋友,如在路邊撿了獅子回家的主寵二人、與汽水醬汁同住冰箱的雪人、騎着綿羊仔去見情人的複製羊,以及一起玩布偶的外星人和啡髮男孩等。但當你看見一對玩着遊戲機的西裝兄弟,他們背後都插着一把刀,傷口都已經血肉模糊,不禁想伸手拔掉或抹去鮮血的時候,男孩阻止了你,並告訴你這個世界的價值觀。
〖蕃先生與他的朋友〗
展覽主題《蕃茄醬》三個字顯眼地印在入口,外面的商場保安姐姐就叫 Kazy 做「蕃先生」。Kazy 也不介意商場姐姐叫他蕃先生,而這或許也符合主題--蕃茄醬代表共享的誤會,是餐桌上常見的那一枝瓶身油膩的蕃茄醬。不過也可以是沙律醬、美乃滋,那 Kazy 就是沙先生、美先生。之所以是蕃茄醬,只是因為它最常見、最日常,也因為煮雪的人。
煮雪的人是一位台灣故事詩人。Kazy 在書店買下他的詩集後一口氣看完,覺得煮雪的人的想法跟自己相似、很怪。於是主動聯絡他,把自己的故事構思告訴這位詩人。把詩作了一半數量後,二人才討論出這個又上口又好味的名字。
我終於體會了你們口中的悲傷
他搖搖頭說
我們能夠共同體會的
只有桌上這罐番茄醬
--《番茄醬》(節錄)
Kazy 化身藍髮男孩來充當說故事的人,以蕃茄醬作橋樑,展出14 組充滿寓言色彩的陶瓷雕塑及畫作,並配合 13 首故事詩和 15 首soundtrack,希望不同媒介可令展覽的世界更完整、更旁若無人。他說:「我覺得平常看展很難專注於作品,周圍也會有很多聲音和人影響你。」
於是他又找了本地獨立音樂人 Cehryl,讓觀者可以拿着 CD player、戴着耳機,站到作品面前聽專屬它的歌。例如主要作品《鴿與我》,一列共 23 件人類與鴿子的陶瓷雕塑,Soundtrack就播放着有不急不緩的腳步聲、鴿子拍翼聲和叫聲的音樂。
以為這樣已經夠完整了嗎?Kazy 讓他的角色動了起來。
3D 打印出過百件不同造型且動作連貫的雕塑作品,堆成一座三層、1.8 米高的藝術裝置,在展覽廳最裏面一間隔絕燈光的小黑房中高速轉動。除了每件雕塑本身的故事,蕃茄醬代表着的誤會也在裝置整體上呈現--故意做得比順暢動畫更慢,造成定格跳動的視覺效果。於是過百件雕塑卡卡地重複着動作,暗示着我們看的事物和世界未必真實,或只是由誤會組成。
〖你的鴿子〗
準備離開展覽,與藍髮男孩道別,他搬着小木凳坐到他的那些朋友的中間,等待下一個聽他講他們的故事的人。回到現實與插畫師 Kazy 接觸,問他:若你頭上真的有一隻鴿子,那會是隻怎樣的鴿子?
Kazy 說,他的鴿子不會是純白色,因為牠反映了自己的想法,有可能是有班點的鴿子吧?說著,一隻有斑點的鴿子被他吸引而來,窩在他的黑髮上。
Storyteller & Illustrator:Kazy Chan
Text:阿芷 @siscotsz
Poem: 煮雪的人
〖蕃 茄 醬 𝐾𝐸𝑇𝐶𝐻𝑈𝑃 𝑘𝑎𝑧𝑦 𝑐ℎ𝑎𝑛 𝑠𝑜𝑙𝑜 𝑒𝑥ℎ𝑖𝑏𝑖𝑡𝑖𝑜𝑛〗
地點: 海港城美術館 Gallery by the Harbour @harbourcity
日期:3/9-26/9
時間:11:00am~10:00pm
- 免費入場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展覽故事 #Storyteller #專訪故事 #StoryTeller專訪 #kazychan #kazy #蕃茄醬 #Ketchup #阿芷 #siscotsz #GreatArtStory #EveryoneisStoryteller
📚 成為 Reading Club 會員:
https://bit.ly/388NCaD
✨任何商業合作/廣告洽談,歡迎聯絡:info@story-teller.com.hk
📻 收聽 StoryTeller Radio :https://store.story-teller.com.hk/pages/podcast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窒息急救方法:#預防異物噎到 萬一父母遇到孩子噎到,要怎麼緊急處理? 什麼是哈姆立克法? 什麼物件需要特別注意? 剛好前陣子有遇到一位小朋友吃餅乾嗆入呼吸道,來整理一下基本的緊急處理方式。緊急處理方式有很多個不同版本,這是比較簡單基礎的版本,父母比較容易掌握。比較詳細的版本,可以看參考資料中所...
pages 重複上 一個 動作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馬上就要來到的【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021夏季活動「跨世代女『人』交流」,貴賓講者May(劉雨涵)不只是健身網紅教練,更是觀察網路文化的人類學家。
這篇來自【May U Fit】上的文章,May分享了她如觀察今日最為流行的社交網路平台Instagram,當中有哪些隱藏的運作重點,促成了今天的盛況。從中可以看到May如何運用她的人類學知識與方法,從網路切入,幫助自己發展自身的品牌與事業。
想知道May還有哪些私房人類學觀察,千萬別忘了來參加我們的講座活動!
————————————
ㄧ、影像式的排列 注重視覺呈現
Instagram 在「影像塑造」的層次上遠超過於臉書以及過往的社群媒介。
在 Instagram 之前的社群網路並沒有連結「照相」、「濾鏡」、和「上傳」的三 個動作。然而,Instagram 的 app(手機應用程式,或稱行動應用程式),就能處理所 有功能,使用者不用頻繁切換程式,將眼睛所見、體驗到的美麗景致拍攝下來後,直接進入濾鏡功能,套上喜好的濾鏡,增加相片的趣味性與美感,再立即分享至個人主 頁。如此不僅極大化方便性,濾鏡效果更有助於個人獨特「品味」的呈現。 (劉雨涵 2018)
源由是創始人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對藝術的濃厚興趣,在史丹佛大學唸書時總感覺與同學格格不入,帶有文藝青年的氣息,時常一人出沒在咖啡聽煮著卡布奇諾半工半讀。就學時曾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學攝影。他帶著一台高性能的單眼反射式相機到義大利,攝影老師卻要他換成一台Holga塑膠相機,特色是以柔焦和扭曲光線產生特殊的懷舊風格,製造出風格獨特的正方形相片,斯特羅姆愛上這種美感。「它教會我古典攝影的美,一種不完美的美。」那一瞬間對美感的深刻體會,就是他日後利用科技創造出領先其他競爭者的Instagram。
因此,不像許多app開發者注重複雜的科技功能,斯特羅姆傾向在創立instagram時,非常注重人的「情感」(將功能簡單化)與「視覺化」地呈現。
然而,當時設計此app時忽略的是,濾鏡與其他功能讓使用者輕易創造出比他們的實際生活看似更有趣、更美麗的樣貌 ,這可能引發諸多有關自我認同的問題。注重視覺的呈現使Instagram像是藝術品般,讓人透過APP表達自我的創造力、甚至探索自己的多元面向,也同時成為人們脫離真實、建構虛幻理想的庇護所。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引用網址:https://www.mayyoufit.com/pages/feedyoursoul-sociology-ig-studying-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ay 劉雨涵(健身部落客、網紅、Youtuber)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畢業
💡May U fit創辦人
💡現職健身網紅、41萬追蹤Youtuber
💡健身食譜書專家,曾出版「May力體態!增肌減脂全攻略:健身一碗料理╳燃脂徒手運動」、「一碗搞定!增肌減脂健身餐:人氣健身女孩May的50道高蛋白、高纖料理,餐餐簡單、美味、吃得飽還能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follow她了嗎?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ay8572fit/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xGeKqFaKqpzkuFNGCFjcuA
📎blog
https://www.mayyoufit.com/pages/articl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021夏末活動
活動主題:「跨世代女『人』交流」👧👩🏻👩🏽🦱
先來參觀「線上展」搶票!更要看講者們如何思考「女人」!
【主題線上策展】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入口: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主題講座】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
👱🏻廖雲章・獨立評論在天下總監・9/3(五) 19:00-21:00
👱🏼♀️劉雨涵May・健身頻道May fit創辦人・9/5(日) 13:00-15:00
👩🏻林宛瑩・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9/8(三) 19:00-21:00
*報名資訊放置於展覽內
*講座採用webex視訊軟體進行線上講座
*搶先看百工粉專,不錯漏任何資訊
pages 重複上 一個 動作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忘記了沒關係,我記得就好】-「國際期刊研究顯示:失智是可以預防的!」:69歲的林中興,原本在鐵工廠工作,十年前罹患「阿茲海默症」,開始出現記憶力不佳,忘東忘西的症狀,生活上需要靠太太林麗卿的協助,沒想到太太也罹患「帕金森氏症」,身體行動不便,但夫妻倆仍撐著身體的病痛互相扶持。
林麗卿說,丈夫就當她的腳,出門在外都會緊緊牽她的手,怕她跌倒,而她就當丈夫的頭腦,提醒他忘記的事物,「我們是最佳拍檔。」
■她當他的大腦,他當她的手腳
林麗卿坦言,丈夫生病後性情大變,軍人出身的他,個性較嚴肅,但罹患阿茲海默症後,記憶力變得短暫,一下子就忘記發生的事情,性格也變得較快樂。
但因為丈夫罹病也出現很多的困擾,每次請丈夫去買東西時,丈夫口中要不斷重覆念著這個東西的名字直到雜貨店,不然下一秒就忘了。丈夫有時連怎麼穿衣服都會忘記,甚至穿到太太的衣服,才會驚覺衣服太小。
「我也生病了,有時候我會很生氣,怎麼他都記不起來?」林麗卿回憶,最痛苦是當自己的身體很不舒服,心跳得很快,外表四肢僵硬,卻找不出病因時,整整兩年看遍醫師卻無法確診,那種心情真的很煎熬,加上又要照顧失智丈夫,那時真的壓力很大,還好女兒會聽母親訴說心情,並且開導母親說,父親生病是不得已的,要多體諒父親。
林麗卿說,自己確診是「帕金森氏症」,比中度還要嚴重,出門不敢騎機車,怕會失去平衡摔倒,於是請丈夫載她出門,她就指引他方向,「現在我還會訓練丈夫洗碗、曬衣服,幫忙分擔家事。」林中興也笑說自己以前都不做家事的,洗衣服也免談,現在鄰居看到他在曬衣服,都很驚訝![1]
■國際期刊研究顯示:失智是可以預防的!
失智症可以預防,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是真的」,而且都提到要改變飲食、運動的習慣,再增加腦力訓練。這篇刊登在《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Alzheimer’s & Dementia: The Journal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期刊上的研究也不例外[2]。
但是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一樣,需要的預防措施也應該要不一樣,美國康乃爾醫學中心神經病學家Richard Isaacson就針對這部分,設計了一套量身定做的預防方法,結果不只是改善了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對於那些健康的人,「也顯示出認知能力的改善。」
Isaacson和團隊招募了154位有阿茲海默症家族史的人,年齡介在25~86歲之間,「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人還沒有出現『失憶』的症狀,但認知功能已經大幅的降低了,其中還有35人已經診斷出患有輕度認知障礙(MCI),這種變化可能會引起周遭人的注意,但不影響個人進行日常活動的能力。」
而在檢測這些人的血壓、血糖、膽固醇、體脂、腰圍,還有荷爾蒙濃度之後,研究團隊發現有些共通性,「隨著腰圍變大,大腦負責掌管記憶的海馬迴(hippocampus)會縮小,就會開始出現各種失智的症狀。」
■怎麼做可以預防失智?
1.每星期吃2~3次半杯藍莓或草莓
2.每週吃2~3份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
3.喝咖啡或牛奶時,添加可可黃烷醇(powdered cocoa flavanols)
4.每天食用1匙初榨橄欖油
5.減少攝取糖和碳水化合物
6.每天至少睡7.5小時
7.每星期至少進行3次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
8.學習新事物,像是學習樂器或其他語言等
9.打坐、冥想、瑜珈
研究團隊整理出適合大多數人的作法,進行18個月個人化的生活控制後,遵照這些做法的人,記憶力、思考能力都提升了;但如果沒有做到這些條件的人,認知功能還是持續下降。
而且很特別的是,如果已經是認知功能障礙的人,必須要做到60%以上,才能提升認知功能,但對於健康的人來說,沒有做到60%,只做到一部分,認知功能還是提高了。
大致上的方向是差不多的,都是需要多吃健康的食物、多運動,但Isaacson建議,這些生活好習慣還是要按照身體需求來,所以在開始預防失智症之前,不妨先去做全身性的健康檢查,並詢問醫師、營養師、運動教練自己適合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再來按部就班的執行,會比自己練習來得效果更好。[3]
■老年失智症的運動處方
失智症好發於老年人,且隨著年齡層愈高,其盛行率也愈高。老年失智症並非正常的老化現象,真正的原因不明,其特徵為中樞腦神經組織產生退化現象而形成腦組織萎縮。得到老年失智症的人會漸漸的喪失記憶並且出現語言和情緒上的障礙。
嚴重時,病患會喪失生活自理的能力。目前對失智症仍無特效藥,藥物以精神行為治療為主,但改善的效果有限,無法完全康復。服用藥物之後,可明顯改善攻擊、妄想等行為症狀,使得患者合作度變高,進而大幅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服用藥物治療老年失智症是必須的,然而讓患者善用剩餘的腦力,保存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多多安排活動,包括聽音樂、養寵物、種花等行為療法,亦能夠改善疾病的進展。此外,規律運動已經被證實具有預防及改善老年失智症的效果,然而要如何做運動才能有效果,在此提供一些建議。
(一)、有氧運動:
散步、騎腳踏車、爬樓梯、游泳等運動,都具有效果。考量老年人的體力,適度的進行,只要能達到“臉紅心跳”的程度即可。在心跳速率增加,而且有一點喘的運動強度下,持續進行45分鐘以上,每週至少3次。根據研究,在這樣的運動條件之下,連續進行8週,能夠明顯改善失智及情緒的症狀。
(二)、重量訓練:
在健身房的設備與專業體適能指導員的輔助下,舉重與肌力訓練能明顯改善失智的症狀。雖然在家裡並不是都有這些專業設備與人員,還是可以進行較為簡易的重量訓練。讓老人家坐在椅子上,以雙腿緩慢抬起裝滿水的大型保特瓶,再緩慢放下,進行8次後務必休息3分鐘。如此重複5次。雖然看似麻煩,然而有照顧者的鼓勵與陪伴,能夠增進老年人的信心,更讓老年人願意參與運動。
此外,在進行散步的過程中,讓長者自行攜帶飲用水(小瓶礦泉水),讓他拿在手上,散步時可同時揮動手臂,或是做出舉啞鈴的動作。看似簡單的動作,亦能達到阻力訓練的效果。坊間亦有彈力帶的器材,具有使用簡單、價格便宜的便利性。
(三)、平衡訓練:
老年失智症患者較正常老年人有更容易跌倒。平衡訓練能夠強化肌力、增進動作協調性,進而減少跌倒的機會,降低骨折的傷害。太極拳、外丹功、瑜珈等運動,可以訓練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更能提供有氧運動與重量訓練的助益。
從事運動時,老年人應該依據個人身體功能與體能狀況設定計劃。由於老年人的身體機能衰退,因此在進行運動前,家屬應事先告知醫師,以了解身體的疾病狀況(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氣喘),並且須清楚藥品使用的副作用,尤其某些藥品會產生暈眩或是沮喪、疲勞、虛弱等症狀,這些都須要事先了解,才有益於運動處方的設計。
唯有正確的醫療與照護,方能改善失智者的病況,不但可以降低醫療與照顧的費用,也可提升失智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元氣網)「失智照護故事/你忘記了沒關係 我記得就好」: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698/3701513
∎[2] Isaacson RS, Ganzer CA, Hristov H, et al.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risk reduction for Alzheimer's disease: A precision medicine approach. Alzheimers Dement. 2018 Dec;14(12):1663-1673. doi: 10.1016/j.jalz.2018.08.004. Epub 2018 Nov 13. PMID: 30446421; PMCID: PMC6373477.
▶ (ScienceDirect):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52526018335131
∎[3] 失智是可以預防的!美國研究:這9條生活習慣先做到6條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63340
∎[4] (高醫醫訊-守護健康全為您)高醫醫訊月刊第三十三卷第一期-「老年失智症的運動處方」: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10206/20.htm
➤➤照片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失智症預防】: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253&pid=7163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 #帕金森氏症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pages 重複上 一個 動作 在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窒息急救方法:#預防異物噎到
萬一父母遇到孩子噎到,要怎麼緊急處理?
什麼是哈姆立克法?
什麼物件需要特別注意?
剛好前陣子有遇到一位小朋友吃餅乾嗆入呼吸道,來整理一下基本的緊急處理方式。緊急處理方式有很多個不同版本,這是比較簡單基礎的版本,父母比較容易掌握。比較詳細的版本,可以看參考資料中所列出的文章連結跟YouTube影片
常見容易造成噎到呼吸道的物品包括:堅果、電池、鈕扣、花生、小磁鐵、小玩具的零件、小果凍、瓜子、蔴薯(糯米慈)等等⋯等小物品,父母都要注意孩子吃東西的狀況
並非只有三歲以下的幼兒會噎到,就算大小孩甚至大人也會,所以不論年齡,父母都需要注意及知道基本處理原則
#症狀:可能會出現會咳嗽,或雙手握著自己的脖子喉嚨,聲音變小聲、或甚至講不出話。嚴重一些,可能會嘴唇發紫。當下父母最重要的是冷靜,判斷下一步的動作。如果身邊還有其他家人,請一位打電話求救
以下的急救方式,前提是: #孩子的意識是清楚的
#小於一歲的方式:把孩子放在大腿上面,臉朝下。一隻手扶著孩子的下巴跟胸口,固定,另外一隻手拍肩胛骨中間的背部,大力拍五下。檢查孩子異物有沒有突出。如果沒有吐出,換成平躺的方式,用手在胸骨上面用力壓五次,之後重新評估,重複以上動作
#一歲以上的方式:從後面抱著孩子,一隻手握著拳頭,頂著胸骨跟上腹部之間的位置,另外一隻手包著拳頭,用力往上、往內壓 ,5次之後,重新評估,重複以上動作。
#如果意識不清、#呼吸已經停止: 可能要立刻進行急救CPR了, 並且要請求協助求救。
怕大家搞混,先分享大家基本的異物清除的方法
一歳以上的方式,也適用於大人
參考資料:
https://youtu.be/etyEWWEtbqI
https://youtu.be/EWyw-XvaL4c
https://youtu.be/94j_xAhNR9s
https://youtu.be/LrPfzux2rI4
https://youtu.be/JxikQnuoq9I
http://www.nhs.uk/conditions/pregnancy-and-baby/pages/helping-choking-baby.aspx
https://www.aap.org/en-us/about-the-aap/aap-press-room/pages/New-AAP-Policy-on-Choking-Prevention.aspx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health-issues/injuries-emergencies/Pages/Choking-Prevention.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