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告中疑似偷渡客的人以不標準的國語對著警察唱「當我(茼蒿)們同在一起」,試圖以帶有台灣口音的國語來說服警察,表示他們是台灣本地人,最後卻因為回答不出來台灣人最喜歡喝的沙士飲料品牌而露出馬腳。這雖然是以前的廣告,但是用口音來表示一個人的歸屬與身分,卻是很清楚的在廣告中呈現出來。口音與發音,實際上也有可能成為種族與階級歧視、清洗政策中辨識目標對象的一項工具。
————
1937年10月,多明尼加共和國總統拉斐爾‧特魯希略(Rafael Trujillo)想出一種方法辨識生活在多明尼加邊境的海地移民:多明尼加士兵手持一根香芹——西班牙語叫perejil——要求對方清楚地以西班牙語回答。說西班牙語的人會用特有的顫音發出單字中間的「r」音;說法語與海地克里奧爾語的海地人則採用濁小舌擦音發出「r」的音。無論如何,接受香芹測試將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用標準西班牙語發音的多明尼加人可以存活,而海地人遭到大屠殺。這是一場由國家發動的種族滅絕事件,歷史稱其為「香芹大屠殺」。
今天,這種「區分階級的」(shibboleth,典出聖經)發音往往與可怕的生死問題無關,但通常涉及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發音標不標準在現代是一種地位的象徵,以發音區分說話者的知識程度。雖然不標準不等於念錯,但發音確實是關鍵:它是打入任何階級的鑰匙,當你知道一個詞的正確發音時,就能成功打進知識分子階級,相反地也可能因此跌出知識分子階級。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677?fbclid=IwAR2hAKEYQPUgzZvLSBBnmmrPGRyF7dbasrEx5iWMt7JDG3Skfna8HyJa-VM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