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心法七龍珠2】
大家還記得,我們提過老師新書《產業隊長教你看對主流產業選飆股》的「交易心法七龍珠」嗎?上次我們提到了心法1——選股前,把產業方向放在第一位,這次我們來分享心法2——打破沉沒成本的迷思,以下為精彩摘要:
第2個交易心法是必須「打破沉沒成本的迷思」。太多投資人常以成本、盈虧來做買賣決策,結果老是做錯決定,例如該放手的投資,因為捨不得損失而緊抓不放,甚至買更多攤平股價。這種謬誤,絕對是投資上最糟糕也最常犯的錯誤!
「沉沒成本謬誤」(The sunk-cost fallacy)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泰珀商學院(Carnegie Mellon's Tepper School of Business)的行銷學助理教授克里斯多福.奧利沃拉(Christopher Olivola)發表的理論。
簡單來說,沉沒成本就是無法收回的成本。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生這種謬誤,指的是當我們對某件事物付出了時間、金錢、情感,並且希望獲得期望中的回報;不過當我們發現無法獲得相對的回報,往往不願放手,或是持續付出,希望能夠賺回已經付出的成本,這就是沉沒成本的謬誤。而事實上,當初所付出的早已無法從這項事物中收回成本了。
而身為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使用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來解釋沉沒成本─如果你買了1張電影票,票價是7美元。看了半個小時電影後,你發現這部電影實在不值得你所支付的票價,此時你會不會選擇離開電影院呢?
如果你選擇繼續痛苦地看完這部電影,認為這樣才不會浪費買電影票的錢,那麼你正在犯下沉沒成本謬誤。那麼應該要怎麼做呢?你應該這樣想:1.我要離開電影院,把時間花在更有意義的事情,讓人生歡愉一點、2.我要留下來看完電影,不過我的心情會愈來愈糟。
總之,絕對不會是「沒看完電影會浪費7美元」,因為不管你要繼續看完,或是站起來離開電影院,你都拿不回買電影票的成本,這7美元就是已經失去的沉沒成本。
因此,要不要留下來看完電影?應該只考慮哪種決策對未來比較好。同樣的邏輯,換成股票投資呢?很多人反而會賣掉賺錢的、留下賠錢的;不過,決定賣不賣股票的關鍵,是買進的理由消失與否,以及股票的未來性與成長性,而不是先考量成本與盈虧,這就是散戶常犯的錯誤。
「是否該賣股票,應著眼未來而非歷史成本。」投資上也是如此。例如,聽到朋友報了2檔明牌而買進。買進之後,2檔股票的股價走勢都不如預期,你會想要賣哪一檔?
A股票:共買了10張,現在賣掉會虧1萬元、B股票:只買了1張,現在賣掉會虧1,000元。陷入沉沒成本謬誤的投資人,顯然會傾向選擇賣掉B股票,因為損失的成本比較少。若要擺脫沉沒成本謬誤,應該要這麼思考:A股票:公司基本面有突發壞消息,股價也已跌破重要技術線型支撐,恐怕要整理一段時間或走空,應該先停損出場;B股票:股價下跌,不過技術面並未跌破重要支撐,產業趨勢沒變,主力也沒跑,可繼續等待反彈回升。
投資決策考量的是當下的狀況、基本面、產業的前景與未來的預估,絕對不是「買進的成本是幾塊錢」,更不是「不賣就沒損失」。而沉沒成本已經是歷史成本,不會影響接下來你所要做的決策。所以,在做投資決策時,應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
1場棒球比賽,好的打者必須專注在打擊,尤其是投手投出來的球。如果心中一直想著比分、眼睛一直瞄計分板,很難把球打好。同樣的,若每天看盤做決策時,心中總想著自己帳上虧損,念茲在茲過去賠多少錢的痛,要怎麼反敗為勝擊出安打?這往往是大多數投資人都會犯的謬誤。最後更別忘了─根據「事實與現況」去做決策與分析,不因「想像與希望」做判斷。(本文摘自《產業隊長教你看對主流產業選飆股》第5章)
好書這邊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5137
#產業隊長教你看對主流產業選飆股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tepper business school 在 美國在台協會 AI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開學系列之三 Back to School - 3
商學院為課堂教學適應實際工作架起橋樑
Business schools offer hands-on, real-life work
21歲的華裔學生何榮妮(Ronny Ho,音譯)畢業於匹茲堡大學(Pittsburgh University)。她在紐約長大,父母分別來自上海和台灣。她最近在紐約的金融公司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實習。由於具有在卡內基•梅隆大學與科學家和工程師們一起從事集體項目的經歷,她認為她的工作能力遠不限於處理數字。相關的協作性項目包括在該校人機互動研究院(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stitute)製作前衛影片,學生們在這裡創造虛構的世界和遊戲,能更好地理解計算機如何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為人們提供幫助。何榮妮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參與其中,進行實際操作,看看你可以有什麼樣的作為,這是很有趣的。”
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AACSB International)主席湯姆•羅賓遜(Tom Robinson)指出,“近年來,商學院注重於擴大有助於學生實際操作的實習和課程,類似於何榮妮和南吉亞的經歷。工商業現在希望學生能發揮實際作用,為此商學院正在考慮如何使學生獲得現實生活需要的實用專長。”
阿比•南吉亞(Abhi Nangia)是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的本科生,他曾幫助尼加拉瓜婦女銷售用回收廢品製作的首飾,從中學會了市場營銷。他還為南非一家小型食品公司提供諮詢,為此學習了金融。他將在困境中奮鬥的印度尼西亞藝術家組織起來,從而培養了自己的領導才能。
南吉亞從波士頓的社會企業研究院(Social Enterprise Institute)畢業後,利用他學到的技能創建了“重織”(Reweave)網絡,“為創造美好事物的人打開進入市場的途徑”。這聽起來可能不像傳統商學院本科生的經歷,但卻是當今美國商學院學生典型的接受教育的創新方式。這種教育方式結合了越來越多的課程所具備的特色:教與學都注重實踐、創業精神和全球化。
南吉亞說:“社會企業研究院可能是歷來最酷的一個地方”。他在美國紐約州布法羅市長大,父母來自印度新德里。東北大學採取課堂教學與實習和實際工作交替進行的方式,在美國院校中處於領先地位。南吉亞通過自己的實際經歷認識到,國際商務遠不僅限於營利,而且能切實改善其他國家人民的生活。商學院本科生歷來主要以會計、金融或市場營銷為主攻方向,現在還能掌握醫療保健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能力。美國一些商學院還為希望在谷歌公司(Google Inc.)或在線零售商亞馬遜公司(Amazon.com Inc.)等技術龍頭企業就業的學生提供側重於技術的學位。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泰珀商學院(Tepper School of Business)的學生可以研究諸如大數據的課題。這類大數據紛繁複雜,難以用傳統軟件進行管理。
快速獲得MBA學位的途徑
平肖大學(Pinchot University)的前身是班布里奇研究生院(Bainbridge Graduate Institute)。熱愛大自然的學生可以在西雅圖(Seattle)近海的一個海島校區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教室周圍有100公頃的森林,學生們在這裡學習如何在保護環境的條件下以可持續的方式營利。
如果你更喜歡在全世界最令人振奮的商業中心之一學習,可以選擇距華爾街(Wall Street)僅幾個街區的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斯特恩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學生們作為斯特恩諮詢團(Stern Consulting Corps)的成員,通過為低收入社區的商店業主提供諮詢或為新創業的時裝設計師制定商業計劃迎接實際的商業挑戰。
美國大多數全日制MBA課程需要兩年才能完成,但現在有些商學院提供一年制的強化課程。頂尖的MBA課程通常把具有多年工作經驗作為錄取條件。剛畢業的大學生或只有幾年工作經驗的學生可以考慮攻讀一年制的專項碩士學位。
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約翰遜管理研究生學院(Johnson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提供一年制MBA課程,希望攻讀雙學位的學生可以同時獲得醫學、工程或法律專業的學位。雙學位在美國越來越受歡迎,因為雙學位學生可以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
根據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的數據,2009年以來北美MBA或相當於MBA課程的入學率下降了9.7%,與此同時專項碩士課程的入學率上升了37.2%。熱門專業包括金融、會計、市場營銷以及數據分析和信息技術管理等較新的領域。
羅賓遜表示,“入學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很多比較年輕的畢業生攻讀專項學位,希望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今後,隨著他們獲得更多的管理經驗,職位也得到晉升,MBA學位對他們進一步發展職業生涯就越來越有意義。
請注意ShareAmerica有關美國校園生活的介紹,訪問EducationUSA 網站開始為留學做準備。
English: https://share.america.gov/business-schools-offer-hand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