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境文化9月新書,全面上架!
《內心荒涼地帶起風了》
我們相信,無風不起浪,
在人生旅途的波折顛簸裡,
我們在尋找風......
在心身醫學科和一般精神科裡,除了現有的門診和住院之外,為了建構處理精神官能症的模式,我們開始有了精神分析對「團體治療」的想像;雖然生物學因素已經是目前精神醫學的強項,但距離能真正解決精神官能症問題,仍有一段長路。我們將以「創傷與精神官能症」為主軸,偏重強調其中的心理因子。「起風了」是方案的名稱,內容除了「團體心理治療」模式,也將會有教學、訓練和研究的功能;我們想要建構長期門診式的深度心理團體治療,不只以人際關係處理為焦點,更是往內在心智探索,如同現有的個別心理治療。
#一個人的內心戲
#自我本我超我
#爸爸媽媽與我
#個體團體一體兩面
◆ 推薦序〈一個人的團體〉,劉佳昌醫師
「.....蔡榮裕這本新書包羅萬象,是他揉合精神分析及團體治療的心血結晶。Winnicott主張孤獨是一種能力;Bion的團體理論說到三個基本假設(註:依賴、配對和打帶跑),會妨礙團體成員一起工作;蔡榮裕主張,孤獨的能力和與團體一起工作的能力是一體兩面。稍做思考即不難發現,個人和團體其實有著有趣的辯證關係。
依A. Ferro的「舞台理論」,一個人的內在就像住著一大群人,那是活潑的內在客體關係。而依團體治療理論及經驗,整個團體往往又可以被視為一個整體,彷彿是擁有生命的一個人。於是,加上精神分析的深度心理學,我們在看待個人心智、人與人的關係及互動、乃至個人組成的團體時,都增加了更寛廣且多樣的視角。一中有多,多也可以是一。在這樣的反思下,個人與團體的區別變成只是表象上的不同,個別治療與團體治療的對比,某種程度上也只是相對的了。
蔡榮裕的寫作,似乎也體現了個人與團體間的辯證關係。當他創作時,他是孤獨的,似乎也早已安於那種孤獨。但他的創造成果,他所展現出來的行動,卻往往朝向廣大的群體,他的專業生涯也見證了他創造出一個接一個的工作團體。這些實踐的足跡比任何理論都更具有說服力。
就內容而言,本書有許多深刻的省思和見地,關於人、關於人的創傷和症狀、關於團體、關於療癒和痊癒之分辨、關於治療的目標等等。......」
《內心荒涼地帶起風了》
作者:蔡榮裕
▶ 線上購書
博客來:https://reurl.cc/q1dWr0
誠品:https://reurl.cc/r1xOrN
金石堂:https://reurl.cc/mvnKMj
winnicott 理論 在 健心運動心理團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家是不是和白癡公主一樣,
有個陪伴你幾十年,
都已經發黃、卻還是不肯丟掉的阿甜呢?
你的阿甜是抱枕、還是小被被、或是一個布娃娃呢?
到底為何我們會這麼堅持小被被不能被洗、被丟掉呢?
今天健心想與大家分享關於小被被的知識。
根據客體關係理論,
這些小被被被稱為「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 and phenomena),
Winnicott提到當嬰兒剛出生時,
會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主體」(subject),
當越長越大嬰兒會慢慢理解,
媽媽跟自己是分開的,
媽媽是另一個「客體」(object),
也能理解到媽媽不能隨時隨地都與自己在一起。
在完全長大、成為成熟的個體時,
我們與媽媽分離還是會感到焦慮、不安,
像許多孩子第一次上學,
害怕跟媽媽分開,對分離感到焦慮,
在這時候孩子會發展出「過渡性客體」,
代替媽媽緩解分離焦慮的物品,
所以孩子可能會要求要帶著感到安全感的小被被到學校。
隨著孩子長大,
慢慢發展出了獨立自主,
對媽媽的依賴變少,
相對的對於過渡性客體的依賴也變少了,
這樣說起來,
到現在還有小被被的我們😂,
是不是還不是成熟、沒有安全感的個體呢?
那倒不是⋯
在很多時候,
尤其一個人在外求學、工作,
離鄉背井的很容易想念家人、感到一陣孤獨感,
或是當事情不順、沒有可以傾訴對象時,
小被被就是家人,是舒壓的對象,
抱著他大哭一場,
是不是安心了、放鬆了呢?
所以不要覺得都已經老大不小了,
還有著那條小被被很丟臉,
那都只是我們習慣依賴的好夥伴而已。
#運動 #心理 #運動心理 #健心運動心理 #壯猿運動訓練室 #匯傑國際行銷junction #小被被 #阿甜 #過渡性客體 #安全感 #分離焦慮
winnicott 理論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全能感,是健康自戀的泉源。
一個孩子從小是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全能的,比如確信凡事都以自己的意願發生,不順心時可以哭鬧來解決,這是一種充滿上帝全能控制感的自戀狀態,是每個人都會經歷過的成長歷程。
體驗無所不能會讓孩子相信可以控制外界,而產生對自己的自信及自尊感。到了再長一點,也會經歷適當的挫折來認知自己並非真的是上帝,父母也並非無時無刻的完美來滿足我們的需求,那麼我們才能明白有些事是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人人都有其限制,包含自己。也藉由如此的體驗來平衡自我。
但若是在此階段沒有發展出該有的自戀感,對於按自己意願發展感到挫敗,沒有體驗過無所不能的孩子,則會認為世界是動盪不安無法預測的。因而長大後容易喪失學習動機及創造潛力,若再加上不穩定的依附關係所觸發的喪失感,那麼孩子很難學會體驗快樂的方式,而對事情失去興趣,對外界呈現無感漠不關心的態度。更別提若持續經驗挫敗,那麼就容易停滯在誇大妄想的階段。
換句話說,如果從小無法當好一個擁有全能感的孩子,體會不到自戀及自尊感,又持續遭受剝奪及體驗喪失,那麼那股需要被發展出的全能感就會在潛意識中湧動,成為日後自戀或自卑的推手。
研究幼兒發展理論的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醫師提出,孩子擁有的全能感來自於母親,當孩子確信自己擁有穩定的依賴對象時,將會產生勇敢面對世界的力量;反之若不存在這種對象,孩子則會持續處在痛苦的狀態,孩子會感受到身體消失般的恐懼,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Winnicott有一位罹患慢性憂鬱症的母親,他透過自己的經驗總結,被患有憂鬱症的母親撫養長大的孩子,會理所當然地把讓母親開心當成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人生設定為「為了母親而活」。
而患有憂鬱症的母親無法成為穩定的依附對象,從母親的情緒狀態中無法預測即將發生的事,因此無法擁有全能感,而時刻感到不安,也就無法形成健康的自戀,而落入喪失自信、無力、憂鬱、無能的狀態中。
這讓我想到一個對談的個案,一段幼時無法獲取全能感的記憶,深深地影響著自己對於如何表現、接受、消化及梳理情緒時的態度及看法,以及誘發出讓自己看清這個傷痛的現實事件。
一個關閉、一份排拒,一種蔑視,或是漠然離去,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都是一生需要參透的心理傷疤。而與現實世界中的人事物碰撞,也都顯露出內在受傷小孩的模式及軌跡。
我們能做的是去看見內在受傷的自己,同理他、擁抱他、理解他、並且無條件地接納他。那麼我們才有餘力去擴大自己看世界的視角,而不因受傷滯留在狹隘的觀點裡。
愛自己,包含接納自己的傷與不足。
#雜念與雜唸
#覺察自己的內在小孩很重要
#如果你對某些外在事件很困擾
#也許可以探究一下是不是來自於內在的傷口
#歡迎加入靈魂之旅D班行列
#星期三晚上八到九點開課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
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