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訓很容易受傷嗎?】
“重訓很容易受傷欸” “蹲這麼重不會傷膝蓋嗎?” 如果你是一位有重訓習慣的人,應該多少聽過周遭的人這類的說法。舉起槓鈴、啞鈴等較重的物品,理論上確實會對身體產生較大的負擔。我們也很常聽到周遭的人重訓傷到腰又傷到肩膀的,受傷的機率感覺很高,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
其實根據統計,重量訓練所造成的運動傷害比例,遠比一些碰撞性的運動,像是籃球、足球等運動來得低許多。實際從數據來看,健力的受傷機率大約是每訓練1000小時有2.4-3.3的受傷個案;舉重的話則是每訓練1000小時有1-4.8個受傷個案,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數字。而與其他運動項目的受傷機率如下:
游泳受傷機率:3.74-4/1000小時
長跑受傷機率:2.5-33/1000小時 (新手的受傷機率較高)
足球受傷機率:8.1-36/1000小時 (賽季時受傷機率會比較高)
籃球受傷機率:8.5-11/1000小時。
我們很容易會直觀的認為重訓器材提供的阻力比較大,就比較容易受傷,但在對比之後不難發現,重訓所造成的運動傷害機率真的不高。主要是因為重訓的動作相對單純,周遭環境也比較穩定,不太會受到外在的干擾,大部分的情況都能按腦中所想的來執行訓練動作。但在球場上,我們的每一步動作可能都會因為對手的動向需要作出瞬間的改變,也常會有肢體碰撞的機會。這樣的結果導致這類碰撞性的運動造成的運動傷害機會會高出許多。
因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重訓這項運動當中,母體較大,使得受傷的人看起來很多,但實際上重訓所造成的運動傷害比例卻仍是偏低的,所以別再誤以為重訓就很容易受傷囉!
參考資料: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70774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328853/
#重量訓練 #受傷 #非碰撞性運動 #物理治療 #Weighttraining #injuryrisk #physiotherapy #hunterptworkout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injuryrisk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運動量、活動量怎樣才是剛剛好?】
「理想的運動量,是用最少的時間、產生最大的效果、最小的受傷機率」
「頂尖運動員需要更高的訓練量及強度,來讓自己能力能更進步,但同時會帶來更高的受傷風險,因此,需花更多時間在身體的恢復上」
「書籍、專業人士在指引方向、給建議,但自己的身體才能告訴你一次要走多遠、能走多遠」
時常被問到到底練多少最好,一週跑六天、一週重訓三次等,我想大多數人指的是『怎麼樣的運動量,能有最大的效益、最不容易受傷、且花最少的時間』。機構如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國健署等有提供給大眾的建議,例如333(每週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130以上),實際上可依現階段自身的能力、自己的感受等:以下幾點可以參考:
1. 受傷機率跟運動量呈U型關係
『適量的活動跟運動,讓疾病、受傷的機率最低』、『運動量太大、太小都會提升疾病、受傷的機率』,許多人會訝異我都不動,這樣也會受傷嗎?就像是我都待在家裡,難道也會出車禍的概念。實際上,身體是用進廢退的,給身體適當刺激他才會持續運作,不然痠痛僵硬、肌肉萎縮、骨質疏鬆、免疫力下降等常是活動量不足的結果。
而運動量大時,若沒有給身體對應的恢復、額外的伸展、放鬆或治療等,當身體的損傷大於能恢復的程度,亦會造成更容易生病、軟組織過度耗損等狀況,因此,職業選手大多有隨行或定期的物理治療師及運動防護師等,以提升身體的恢復能力。
2. 以自身的能力來衡量適合的運動量
把握『超過一點點的舒適圈』原則,如上面所提,身體是用進廢退的,超過自身能力一點點的量及強度,就足以讓身體進步,帶來運動的好處。舉例來說,平時沒有任何運動的習慣,可以從原先搭電梯改為走樓梯;或是原先一週慢跑3次(每次30 min),改為慢跑3次(每次40 min),這些都屬於『超過一些些自己的能力』
3. 問問自己是不是舒服的
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也可能有病史、過去受傷經驗、年齡、性別等差異,在沒有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下,最好的響導就是自己,傾聽身體的反應。若在某個特定的運動量下,你是覺得疲勞、疼痛、不舒服等,這或許不是適合你的,有可能是過高、也可能是過低。先讓自己是舒服的,在逐漸提升運動量或強度,「書籍、專業人士在指引方向、給建議,但自己的身體才能告訴你一次要走多遠、能走多遠」。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訓練影片: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wN7FqDRlnqXmIxgHS7SeQ
#trainingvolume #trainingload #physicalactivity #injuryrisk #physiotherapist #CSCS #ACSM #美國運動醫學會 #訓練量 #活動量 #受傷機率 #物理治療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