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 2030學習羅盤」的推薦目錄:
- 關於oecd 2030學習羅盤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oecd 2030學習羅盤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oecd 2030學習羅盤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oecd 2030學習羅盤 在 [新聞] 張忠謀:通識課是可以帶走、影響一生饗宴- 看板AfterPhD 的評價
- 關於oecd 2030學習羅盤 在 教育訓練數位轉型系列(一) OECD發展的「2030學習羅盤」... 的評價
- 關於oecd 2030學習羅盤 在 2030OECD框架,Learning Compass,中英字幕學習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oecd 2030學習羅盤 在 oecd 2030學習羅盤的評價費用和推薦,FACEBOOK、EDU.TW 的評價
oecd 2030學習羅盤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oecd 2030學習羅盤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oecd 2030學習羅盤 在 教育訓練數位轉型系列(一) OECD發展的「2030學習羅盤」... 的推薦與評價
教育訓練數位轉型系列(一) OECD發展的「2030學習羅盤」 基於「環境、經濟、社會」三方面快速且深度的改變,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發表了一篇2030教育願景論述—The ... ... <看更多>
oecd 2030學習羅盤 在 2030OECD框架,Learning Compass,中英字幕學習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未來 學習 指南針, 2030OECD 框架,Learning Compass,中英字幕 學習 ... OECD学习 指南定义了能力是由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组成的,学生依靠这些能力 ... ... <看更多>
oecd 2030學習羅盤 在 [新聞] 張忠謀:通識課是可以帶走、影響一生饗宴- 看板AfterPhD 的推薦與評價
打破學業工具論》張忠謀:通識課是可以帶走、影響一生的盛宴
2020-11-12 09:34 聯合新聞網 / 天下雜誌
【文/田孟心;圖片/黃明堂攝】
當專業知識的生命週期愈來愈短,新技能不出5年就慘遭時局汰換,放眼國際,哈佛、東
大等世界名校都已將通識學分提升至畢業門檻的三分之一。可見「學科」早已不是高教的
核心指標,台灣該如何翻轉這股傳統的「營養學分」刻板印象?
「只有一成的學生有在上課 ……,」嘉南藥理大學醫管系講師尤榮輝對著90人的階梯教
室喟嘆。
開「邏輯思考」這門通識來到第三個學期,原本希望帶給同學邏輯辯證,能判讀日常生活
中的新聞資訊,但學生不是嚴重遲到,就是上課頻滑手機,期末考一蹋糊塗。
尤榮輝以在醫管系開設的資訊必修課程比較,「學生覺得和他未來工作的專業有關,上課
就明顯專心很多,不會當副科、營養學分看待。」
在台灣,大學通識課有著「又甜又涼」,不用嚴肅以待的形象,似已見怪不怪。但「學科
專業」真的是最高指標嗎?
許多人聽過這個故事。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於哈佛大學念了一年級,後為就業考量,
轉至麻省理工學院(MIT)主攻機械工程。
通識課的意義》張忠謀:影響一生的盛宴
哈佛向來是大一不分系,以住宿的書院(Havard College)形式薰陶通識涵養,鼓勵學生
跨域探索興趣。
張忠謀曾在多次公開演講裡描述,麻省理工學院學到的理工知識,隨科技發展逐漸跟不上
時代,但哈佛那年的通識教育,就像作家海明威稱巴黎生活為一段「可帶走的盛宴」,影
響他至今。
此際,距離這位半導體教父的學生時期,又過了數十載。
根據BCG亨德森智庫研究,未來工作的半衰期只有5年,意即一項新的知識與技能,不出5
年就會被汰換。另外,跨域的「混合型職位」(hybrid jobs)人才需求愈來愈高,傳統
單一領域、科系的專業更受到挑戰。
教育部長潘文忠很焦急,「孩子一路理工到底、一路人文到底,無法適應未來。」
在博雅與專精的對比以外,從希臘時期就存在的通識教育,還有一個底蘊是「全人精神」
處理自我覺察與社會互動。
備受教育界關注的OECD「2030學習羅盤」也認為,培育能打造「幸福」(well-being)社
會的人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以前我覺得通識是修養,慢慢來沒關係,現在不能了,」全台要求通識學分最高的中原
大學,校長張光正表示,科技高度變化、世界局勢動盪,「要解決個人的焦慮,人跟人的
對立、誤解、競爭、衝突,專業課程根本沒有辦法,」他直言。
因此,除了跨領域,通識教育強調的人文經典閱讀、哲學思辨、藝術表達等,重新受到教
育界注目。
台灣現況》學分少、老師淪為次等公民
台灣的大學通識教育沿革,從1984年走到今天,不能說毫無進展。教育部啟動過數次大型
計劃,也辦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但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特聘講座教授黃俊傑分析,「華人教育觀偏向
功利主義,要學『有用的』東西,以便畢業可以馬上找到工作。」在教育學界,學者以工
具化、商品化形容這樣的思維,導致通識教育易被輕忽。
台灣的大專院校,一般畢業學分約128,通識與共同必修多落在24至28學分,約佔五分之
一。與世界頂尖學府通識超過三分之一相較,比重偏低。
即便是台大,通識與國文(共同必修)共18學分,只佔畢業學分的七分之一。
通識學會理事長,台科大副校長莊榮輝表示,許多人甚至還抗議,專業科目學分太少,「
專業,給你1000學分也不夠!」他直言。
雖然,許多大學正啟動改革,降低必修,讓學生能更自由地規劃自己的課表,但倘若社會
與高教現場仍以「工具論」的價值觀主導,可想見學生們的新課表裡,還是會充滿短期就
業導向的課程。
從教師面來看,在專業掛帥的校風中,「通識老師淪為次等公民,被認為是二流老師,」
成大副校長、教育部多項通識計劃主持人林從一形容,學生把他們的課程當成營養調劑,
通識形象變得更差,專任老師更避之唯恐不及,形成惡性循環。
少子化之下,缺少資源的後段大學更乏力經營通識教育。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感嘆,有
些私校為了湊課程數,會請教師開設完全偏離專業的通識科目,「有大學校長竟然說,只
要你念過博士,什麼都可以教,」他搖頭。
教育部長潘文忠這些年,在國教端力推108課綱,重視「自發、互動、共好」的全人精神
,以及跨領域、問題解決力的「素養教育」。
然而,大學端本該與之一脈相承的通識教育,卻是如此邊緣而弱勢。
世界名校》通識學分高、重反思討論
走出台灣,通識教育在許多國家,從不曾被低估。黃俊傑長期研究國際通識教育,他指出
,世界頂尖的大學如美國哈佛、史丹佛,日本東京、京都大學,通識與共同教育學分佔三
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以哈佛為例,規定學生要從四領域:「美學與文化」、「歷史、社會與個人」、「社會中
的科學與技術」與「倫理與公民」中至少各選修一門課。
大一生還可修不同學院開設的通識型小班研討課(seminar),每班上限12人,以利討論
,課程內容比起一般課程平易近人,讓新生可以在不同領域多方探索。
正在哈佛讀大二的台灣留學生郭東穎,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門通識──「當代發展中國家
的社會創新」。
過去他以為,只有政府與非營利組織能幫助人,沒想到還有創業一途。以資工見長的他,
一年下來觀察到,「哈佛沒有人會跟你說『我要做資工』,而是『我要用資工來做什麼』
。」同學們是出於「想解決人權問題」,而想做一個社會創新平台,進而去修資工、商學
、社會學課程。
同為哈佛新鮮人、理組出身的林晉毅,選了一門法學院的小班研討課,討論議題從Uber的
司機是不是勞工,到老闆可不可以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開除勞工,「老師不會直接教倫理
,而是透過這些問題啟發倫理意識,讓我對企業、科技有很多反思,」他說。
表面來看,台灣的通識學分與國際名校有一段落差,但問題不僅是學分數,還有學校態度
和支持度。
「國外頂尖大學,通識往往由校內最優秀、資深的教授開課,對課程的知識深度、廣度,
都極受學生尊敬,」黃俊傑舉例,哈佛資深政治哲學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
正義課」就讓學生瘋狂搶修。
此外,受訪的通識領域專家們皆強調,校園領導者至關重要,「大學校長對通識的態度、
選誰做通識中心主任,都會影響通識的成敗,」張光正說。
108課綱後,教育部的「通識教育中程計劃」,正在醞釀中。
今年初,部長潘文忠還特地召集國內學者專家,開了兩場研討會諮詢通識改革。
從制度面下手,固然是當務之急,但最重要的還是學生與家長的價值觀,能否從生活與生
命的角度來思考學習這回事,而不是陷入就業迷思。
畢竟,勤學的孩子要找到一份好工作不難,但在那之後的漫漫人生,如何與自我、他人、
世界共處而不感到茫然?
也許有那麼一堂課,像哈佛書院在張忠謀心裡一樣,會指引我們很久、很久。
https://udn.com/news/story/6841/500713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2.113.20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fterPhD/M.1605176261.A.41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