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帶頭改用「人身距離」:斷開社交連結危害心理健康~
新冠肺炎(COVID - 19)重創全球,各國紛紛實施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政策,要求民眾盡量待在家中,避免大型集會,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但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將「社交距離」改稱為「人身距離」(Physical Distance)更加準確,因為社交連結在疫情籠罩之下無比重要。
美國 CNN 報導,WHO 及其他專家希望人們別再稱之為社交距離,而是選擇「人身距離」,因為社交距離可能代表與所愛之人失去聯結。當與他人保持身體上的距離會對心理健康帶來傷害,WHO 希望強調保持社交連結的重要性。
WHO 於 3 月 20 日宣佈,將不再使用社交距離一詞。傳染病流行病學家克爾科夫(Maria Van Kerkhove)15 日在 WHO 記者會上重申,「我們一直稱之為『人身距離』,因為保持身體上的距離和社交上的聯繫很重要。疫情大流行期間,人們應該關心自己和親人的心理健康。我們沒有禁止大笑,也沒有禁止和家人交談、尋求聯絡。」
專家指出,社交接觸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在身體上遠離他人普遍被指為抑制新冠病毒傳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卻違背人類對社交聯繫與身體接觸的渴望,可能導致焦慮、孤獨、恐懼與悲傷,進而引發全球精神健康危機。
出於雙方意願下的身體接觸與面對面互動會在大腦及體內釋放化學物質,包括腦內啡、血清素及催產素,可提升人的幸福感、減少壓力。在充滿不確定性與恐懼的時代,一個擁抱或摟肩的動作本可提供安慰,如今卻可能危及身體健康。
缺乏肢體接觸與人際關係會帶來心理上的傷害,這也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札基(Jamil Zaki)建議改用「人身距離」的原因。他說明,使用「社交距離」一詞本來就不適當,應該想成「保持身體上的距離」,以此強調即使分開,還是可以保持社交連結。
札基建議,人們可使用視訊科技互動,「我鼓勵所有人練習『遠距社交』。諷刺的是,我們譴責這些技術破壞社會結構,如今卻可能是我們維持社會結構的最好機會。」
儘管如此,「社交距離」一詞在大眾腦海中已經根深蒂固,政府機關和媒體也廣泛使用,恐怕很難改口。也有專家認為,眼下準確傳播資訊格外重要,使用不同的術語可能造成混亂。
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社會學教授、自然災害中心(Natural Hazards Center)負責人皮克(Lori Peek)表示,「在危機期間轉變術語違反有效風險溝通的關鍵原則之一,即確保訊息的清晰與一致性。在這個對很多人來說已經充滿不確定性和恐懼的時刻,我只是不願看到民眾因此感到困惑或沮喪。」"
一致性原則心理學 在 幹話心理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如果喜歡有終點,
那我從頭到尾都是你。
今天來到#愛情心理學
第115課->「#愛情危機」
每段感情都有它適合的距離,
太靠近或太遙遠都會讓彼此受傷。
上禮拜我們提到,
有關遠距離愛情的難點,
主要能分成信任與外力介入,
今天我們要來針對這兩層面探討,
用什麼樣的方式或心態看待會更好。
1. 信任感危機
一段關係的建立,
主要來自於以下3種要素:
a. 人
b. 情感
c. 利益
人與人之間會經由情感或利益來連結彼此,
依據連結的程度可以分成強連結與弱連結。
由於戀愛關係主要是建立在情感連結之上,
因此通常會特別注重情感的穩定。
比起利益因素的考量,
對於雙方,情感在戀愛關係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因此其實無論是哪一種感情模式,
只要當某方的情感要素受到動搖時,
彼此間的關係就很容易被摧毀。
那麼為什麼遠距戀愛,
常是因為彼此缺乏信任感而分手呢?
a. 距離帶來不安全感
b. 情感需求無法滿足
c. 受到他人謠言影響
因此如果要解套信任感威脅,
所以我們需要透過一些方式,
來增加雙方之間的信任程度。
a. 與另一半討論自己的不安
b. 減少行為與言語間的不一致性
c. 與對方共享秘密
d. 相信對方、傾聽對方
e. 信任自己才能信任對方
2. 外力介入
遠距戀愛的另一個不可控因素,
就是受到空間與時間改變導致的生活變化。
這也會導致原先友好相處的兩人,
在價值觀、溝通模式上出現問題。
我們最常遇到的是,
本來約好晚上固定要facetime,
但對方最近都一直遲到甚至爽約。
又或者是價值觀的不同,
導致彼此對未來的看法不一樣。
那麼該如何處理這個不可控因素呢?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彼此要有共識。
a. 你必須意識到感情是雙向經營
b. 你必須給對方更多包容與愛
c. 約定好見面或聊天的時間
d. 做好潔身自愛的原則
e. 雙方必須繼續向前進步
最後要強調的是,
這些方法或原則並不局限於遠距戀愛,
也可以套用到不同的戀愛模式上。
而遠距離戀愛是因為少了能直接溝通的管道,
所以會相較於其他戀愛模式更難維持。
也許等待不是奢望你還會回來,
只是想一個人原地徘徊,
找一個藉口留下來。
一致性原則心理學 在 幹話心理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今晚我要早點睡,
明天才能早起想妳。
上禮拜我們談到,
關於影響力六大原則中的前三項,
分別是互惠原則、一致性原則、社會認同原則。
我們分析了人與人的互動,
心理因素以及行為舉止等,
都會受到這些心理原則的影響,
甚至更有可能改變自身的價值觀。
今天再來談談剩下的三大原則,
喜好原則、權威原則和稀有性原則,
來分析看看你平常是怎麼被其他人說服的,
以及該如何使用這些方法來達成目的。
1. 喜好原則(Liking)
簡單來說就是操弄人的喜好。
通常多數人總是會輕易答應,
自己認識的人或喜歡的人的要求,
因此對方只要事先針對個人好惡進行分析,
在某個程度上就能控制一個人的決策。
那麼該如何增加對一個人的好感度?
我們可以分成內在與外在來分析:
a. 外在因素
個人視覺形象、彼此相似性(穿搭),
人際互動(讚美、熟悉感、肢體語言)
b. 內在因素
彼此相似性(個性、興趣、喜好),
心理學效應(情緒操弄)
舉例來說,
在團體裡會出現扮黑臉和白臉的人,
即便兩者想達到目的都是相同的,
你卻會偏好白臉方給的選擇。
又或者像廣告中常出現的俊男美女,
以及大型展覽出現的show girls/boys,
這些針對消費者或受眾投其所好的方法,
都屬於此類的原則應用。
2. 權威原則(Authority)
簡單來說就是領域專業帶來信服度。
人們通常願意遵守或信服,
某些領域專家或權威者的建議,
這通常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a. 專業知識不足
b. 權威壓力
c. 刻板印象
d. 過往經驗
舉例來說,
像是你生病去看醫生,
通常會跟著處方箋服藥。
或者像是買賣股票時,
可能會聽從投資專家的意見投資。
然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
現在我們也能透過網路找到需要的資訊,
導致對於某些權威者的需求不如以前。
但這樣也帶來好處,
讓某些假專家不敢透過權威原則隨意騙人。
3. 稀缺性原則(Scarcity)
簡單來說就是物以稀為貴,
某些數量稀少的事物將會創造更高價值,
進一步誘發人內心中對該事物的渴望。
舉例來說像近期的口罩、衛生紙、Switch等,
透過管制、獨家、限量、飢餓行銷等手法,
藉以限制人們對該事物取得的方式或管道,
將促使人願意花更多成本去競爭並獲得它。
是說最近看到好多人在玩動物森友會,
讓編編好想衝動敗一台Switchㄚ!
你們最近有想要買什麼嗎?
Tag 一位朋友他就會買給你XD
語錄來源:網路
一致性原則心理學 在 承諾及一致性原則到底多有用? #CIA... - The News Lens 關鍵 ... 的推薦與評價
承諾 #一致性原則 #心理學 #談判 · THENEWSLENS.COM. CIA教你讓人說出真心話:請對方簽下協議,增強「承 諾及一致性」的心理效果- The News Lens 關鍵評. ... <看更多>
一致性原則心理學 在 教你六種心理學操控術,讓你的老公不得不答應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人非常喜歡在各種事物上尋找原則,也就是為什麼心理學家會提出許多理論,試著去解釋人的每一種行為傾向。同樣,我們自身也是,我們非常喜歡維持一致性,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