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系列 #包妈育儿分享
上星期收到一位读者妈咪来信
谈到关于孩子之间的分享和公平课题
答应她说只要有时间就会写文做分享
关于我如何平衡对待两包 让孩子做到愿意分享
打从一胎的时候
我其实就有留意着 "孩子间的不平衡" 这件事
我发现很多孩子的不平衡心理
是打从二宝出世开始的
所以其实在一胎时我已经有想过如果二胎出世时可能会面对的状况
也从那时候开始留意尽量避免一些可能会出现不平衡心理的举动
例如说哄睡、陪睡、喂食
如果只有大宝 其实哄睡喂食都是ok的
可是如果二宝来临
照顾者无法分身更不是千手观音
原本属于大宝的时间就可能会被分割
原本一直都有哄睡的大宝可能因为新生儿二宝来临而经常听到
"等一下妈妈哄弟弟睡先"
"你自己睡等下妈咪弄好妹妹就来陪你"
诸如此类的话语最常出现在二胎生活中
也最容易引起大宝对二宝的不满
大宝出现爱哭爱吃醋博关注的行为往往从这开始
因为大宝感觉到原本属于他的时间和人物都被二宝剥夺了 必须争回来
如果父母面对二宝习惯性一哭就抱
大宝看在眼里也会意识到原来哭就能引起关注
于是大宝也就化身爱哭的磨娘精 (很多人归为Terrible2 /争花的症状)
所以我在一胎时就认真想过
那些二胎出世了我就没办法做的事
那就打从一胎开始就别去做
所以我们家两包打从出世就是不哄不抱自行入睡
他们也都是睡在自己的婴儿床里
就可以避免 "大宝落寞地望着妈妈哄二宝的画面" 或是 "两个孩子抢着和妈妈睡" 的状况发生
这样下来大宝在面对家里的新成员就能有一个很好的缓冲期
当二宝的出现没有让大宝觉得属于他的爱被剥夺
接纳程度相对也更大且更快
#日常生活中先后顺序进行的事
无可避免 孩子的生理需求还是需要被满足的
面对两胎的宝妈们总会面对先后顺序进行的情况
尤其是二胎一岁以前完全无法自理和走路的时候
例如吃饭的时候我会说
"妈咪先帮姐姐清理,弟弟等一下哦"
那洗澡的时候 我会说
"妈咪先帮弟弟洗,姐姐等一下哦"
就算当时二宝听不懂 也、要、说
因为这些话不是说给二宝听 #是说给大宝听的
顺序这件事是轮流的 而不是总让大宝等二宝
有些话必须说出口 孩子才会意识到你的行为
不能指望孩子"自己会看到"
毕竟孩子的观察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
对于两包我一直都尽量做到公平
姐姐有的东西弟弟多数也会有
在我们家里
从来没有 #你是姐姐你要让弟弟 这回事
"#让" 这个词我也会尽量避免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
无论是以什么理由去 "让"别人
因为我觉得 "让" 这个词本身原本就带着不公平的意思
而孩子并不会去思考你是在保护她,还是在偏袒另一个孩子
人都是习惯以自己的观点,或者利益的得失进行评断
在感觉到自己"让"出东西之后,孩子会觉得自己"损失了"而聚焦在这个部分上
不会聚焦在思考 "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我让" 这个问题上
#从来不做孩子之间的包青天
孩子之间的矛盾 自然会有自己的解决方式
除非孩子出手打人
否则生活中我都尽量做到 #隔岸观火 #袖手旁观
因为孩子之间的争吵
有时候我们根本做不了判官
强行介入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公平
有时候上一秒打得你死我活
下一秒突然抱着你侬我侬 🥴
你都还来不及分得清他们在演哪一出闹剧就已经结束了
#避免孩子之间无聊的竞争
日常生活中我都会避开拿孩子来进行比较
"姐姐你怎么吃那么少?你看弟弟吃好多比你厉害"
"妈妈教了那么多次做么还不会?弟弟都会了你还不会?"
"做么你这么爱哭?姐姐都没有这么爱哭!"
很多时候父母的不公平总是藏在话语间而不自知
形成了孩子之间不必要的竞争和不平衡心理
之前我有分享过一篇文章 #从孩子的角度看见语言的力量
这篇文章里有我们家发生的小插曲 欢迎回顾💁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167152050193867&id=1735742146668195
#避免利用孩子威胁孩子
其实大人都有一个坏毛病
总是习惯性的利用威胁的方式逼迫孩子
利用孩子的恐惧感或是以激起孩子的好胜心的方式去推动孩子
"你再不吃我给弟弟吃了啊!"
"你再不快点我就带姐姐去你自己留在家!"
这样的沟通方式只能一时地推动孩子
却没办法让他们自觉性的行动
而且还会引起孩子之间不必要的恐惧感
不是恐惧父母 而是恐惧兄弟姐妹比自己更强
#鼓励孩子之间分享的关键是让孩子知道还有更多资源可以共享
很多妈妈都会问我同一个问题
两包之间为什么乐意分享
我也曾经回想这个问题
我觉得很大可能是因为
我在鼓励她们分享时总是以同一句话作为结尾
"弟弟你的饼干给姐姐一点,不够的话等下妈妈再给你们,妈妈还有的"
"你们 share share 吃,完了妈咪等下再买"
"姐姐你的彩色笔借弟弟玩,反正我们还有很多colour可以用"
孩子不愿意分享这件事
是因为资源有限 例如说食物和玩具
一开始鼓励孩子分享
我都会让他们有无限资源共享
避免孩子形成 "#给了别人我就没有了" 的想法
#学会分享你会得到更多
孩子分享完之后
通常我会再给他们更多
这时候我会赞美他们
"姐姐会跟弟弟分享很棒哦!妈咪给你更多一些,你再跟弟弟share"
这样的方式一来一回
很快就可以把"分享"这件事"定型"
#教会孩子尊重别人的自主权
当然 我们家也有不能分享的玩具
例如两包各自的布偶、被单
争吵起来我也会说: "这是姐姐的,你要拿姐姐的东西你必须问姐姐,姐姐说可以你才可以拿"
面对弟弟的东西也一样
姐姐也必须经过弟弟的同意
我们家的孩子 #没有一定要分享的规定
#属于他们的东西他们拥有绝对的自主权
毕竟我们大人也没办法做到别人跟你借钱你就借
所以孩子不愿意分享时我们也不会强迫他们
#接纳孩子的情绪 在这过程中很重要
包二货一开始时经常会手叉腰地说: 欧洋洋生气了 (完全是copy包外婆的动作语气 可是那个奶包样超级可爱 😂 )
一开始我们指责他 他反而更加怄气不听我们说
自己一个人跑到旁边生闷气
然后还会故意跟我们作对
后来我换了一个方式
每当他说他生气的时候我都会说 : "欧洋洋生气了啊?来妈咪看一下抱一下!你不开心蛤?嗯妈咪知道了"
#我并没有解决他的问题 #我只接纳他的情绪
#解决问题还是需要靠孩子自己
从一开始一天至少生气五六次
到现在减少到一天大概一两次
而且从一开始的牛脾气
变成现在的生气也愿意沟通
我觉得他真的进步了很多很多
我不要求孩子是个没情绪的人
孩子的任何一面对我来说都有好的一面 (这个我们下次再谈吧 再写就变成论文了 🥴 )
如果你目前在备孕二胎 预防还是胜于治疗的
如果你的二胎已经出世 那就必须花点耐心
孩子的不平衡心理不是一次成型的
而是滴水成川
所以我们也不能要求一个方式或者一次就能解决
不平衡的天秤是需要时间一点一滴加上去
才能慢慢平衡回去
过程中父母如果是一致性的做法就能更快形成哦
最后就是 推荐大家看一本书
「#你偏心为什么每次都要我让弟弟」
这是我之前从台湾代购回来的
有兴趣的妈咪可以去买🤗
最后的最后
再补充一个最重要的
#只要带好大宝自然就能带好二宝
#因为孩子的复制能力真的很强
所以在教育大宝和二宝之间
我会倾向于教育大宝
好啦 今天长话短说深入浅出的不专业分享就到这里😆
有时间再跟大家分享其他堆欠的课题
#点击追踪和包妈一起聊聊你的婚姻观家庭观育儿观世界观吧 👀
从孩子的角度看见语言的力量 在 包娘娘与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从孩子的角度看见语言的力量】
话说昨天妈妈准备了4颗草莓给包姐弟,包娘娘有3颗,包二货1颗。
草莓向来是姐姐的最爱,吃完了草莓和蓝莓,他虎视眈眈着弟弟的,妈妈重复告知那是弟弟的好几次,他还是执意想要,一直重复地说她想要草莓,但没有哭闹。
后来弟弟吃了几口之后发现草莓太酸就开始闹着不吃了,然后妈妈就把草莓给包娘娘吃,包娘娘拿着心爱的草莓也顾不得我们说话,自顾自的吃了起来。
"你走运啦,弟弟不要吃了给你吃" 爸爸突然说
我听到后马上制止他:"不要酱说话,你应该跟他说,弟弟知道你喜欢吃草莓,所以把草莓给你吃"
然后爸爸就摇摇包娘娘的手,认真的看着她把我说的话重复跟她说,这时候,包娘娘突然把自己便当盒里喜欢吃的馒头拿起来给弟弟,想要给弟弟吃。这让我们觉得很意外,因为一句话就可以改变孩子的行为,而且那绝对是她自愿分享的。
语言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强大到可以增强孩子之间的bonding,也可以削弱孩子之间的竞争。
今天早上妈妈带弟弟去看了医生,回到家后很累就想睡觉,提醒包娘娘可以自己玩但是不能动妈妈的东西。后来他从我的包包里拿了他外食用的餐具出来,我还来不及说他,她就开口跟我说:"这是olivia的!"
我轰的一下突然明白,原来不是他没把我的话听进去,他真的听进去了,因为我都告诉他,这是olivia的餐具,包包虽然是我的,但是她手里拿的餐具确实是她的!她没有拿我的东西,她拿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啊!
我们常常很容易忽略和孩子的对话,以为孩子没有听进去。有时候还来不及理智地从他们的观点看待事情,骂孩子的话就已经脱口而出,"你不乖,弟弟比较乖","不要再哭了,妹妹都没有你这么爱哭" "怎么说那么多次了还是不听话" "我说的话你到底听得懂吗" "到底还要妈妈说几次你才懂" 诸如此类的话一点都不陌生,但是太多负面的话语会一点一点滴水成川地蛀蚀孩子的心灵。有时候不是他不懂,反而是我们不懂。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他所有的思想,都是经由照顾者一点一点有意无意地灌输形成的,如果妈咪们发现孩子有些特别难搞的问题,先别急着教训孩子,先想想自己的日常是不是忽略了什么重要的信息,在慢慢引导孩子,找到她的观点,你也许会有更多领悟。
💁设定〔抢先看〕跟包妈一起分享你家的育儿大小事 👨👩👧👦
从孩子的角度看见语言的力量 在 人本教育基金會- 【本期主題】看見讚美的力量"「孩子 ... 的推薦與評價
統治者規定大家講某一種語言,是想要人民的想法變得跟他們的一樣,這樣,才可以進行思想控制。」 珮筠讚美她,說:「這不是一個容易討論的話題,妳能夠從自己的經驗去思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