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壞情緒,決定了你的成就。(貝爾納多篇:P.15)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經歷不如意的狀況,面對突發狀況時,每個人會依循自己的習慣決定該如何解決問題。但因為處理情緒的方式不同,有時候個體所選擇的解決方式並非是在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是單純逃避問題甚至是製造出更多更大的問題,好暫時無暇去想到原本的問題。
在本書P.12~P.18當中,用七名不同個性的主角為例,故事的開頭都是發生某件意外打亂了一天行程,接著又面對工作上的不如意、老闆的刁難等狀況;而七位主角在面對壞情緒時,因為處理方式的不同而影響到後續的發展。
主角三號貝爾納多是個習慣告訴自己「事情沒那麼糟糕」的人,那天他一如往常地去上班,並按照日常行程工作。但他的老闆因為自己的問題而責罵他,貝爾納多並沒有去想到老闆只是單純想找人發洩情緒,同時他也立刻將被責罵時所帶來的不適感壓下來,繼續他的工作。
面對日常的一切狀況,貝爾納多表面上的情緒起伏都很小,甚至可能沒有任何反應。因為每當情緒湧上來之前,貝爾納多就會立刻將他藏起來,而那些被他往內心深處埋藏的情緒從未消失過,只是因為埋藏得太深,就連本人也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了。
貝爾納多有偏頭痛的毛病,但醫師都找不出病因,他總是靠吃止痛藥來解決偏頭痛的問題;那天被老闆罵完後頭痛的問題又變得更嚴重了,他沒有發現自己的頭痛與被老闆罵之間有關聯,他只是選擇了再多吃一顆止痛藥來緩解頭痛帶來的不適。
“患有述情障礙的人在面對事物時,無法感知情緒間細微的差別,他們不常觀察自己的內心,也無法適切地理解他人的動機。
在這種行為模式下,我們發現兩種人:一種是成長背景中沒有足夠的情緒詞彙的人,因為他們的父母也是如此,從不討論「某些事情」;另外一種則是其神經結構對情緒有著不同處理方式的人,像是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的人便是如此。”(本書p.95)
我想貝爾納多並非是亞斯伯格族群,我在被貝爾納多的例子中看見了母親的影子,我的母親自我有印象以來就是普拿疼不離身,偏頭痛的問題幾乎是天天困擾著她。
母親同樣找不到頭痛的病因,而頭痛又會影響到她該做的事情,於是只能夠靠著服用止痛藥來解決;她平常甚至會把薄荷棒當成臉部保養品,一天到晚狂擦太陽穴與人中,她認為薄荷油的香氣能夠緩解她的不適。
當我結婚生子後,就跟許多回娘家的女兒一樣,我會找母親傾訴嫁到夫家後所受的委屈,在當時我母親永遠只會跟我說:
「是妳自己決定要嫁的,有什麼委屈妳都得要忍耐,才不會被人家嘲笑軟弱。」
「當人家媳婦沒那麼容易,做得再好也是永遠被嫌不完,自己看開一點就好。」
「婚姻就是這樣,老公在外面做什麼妳不要去多嘴,當人家太太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至少他還有拿錢回來給妳跟小孩。」
至少在我記憶裡,母親從來不會用言語表達她的感受,我幾乎不曾看見她頂嘴公公婆婆;即便爺爺奶奶擺明就是在刁難母親,她也只會不斷點頭說自己會改進,事後再躲回房間偷偷哭泣。
三從四德的父權思想綁架了母親的感受,使她不允許自己為那些不合理的對待提出抗議,甚至不允許自己生公公婆婆的氣。當她在家庭中遭受到公婆與丈夫不合理的對待時,她會洗腦自己問題全都出在她身上;無法達到夫家的標準是她能力太差,她至今沒被休掉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要感恩、要知足。
不讓情緒失控而做出極端的行為,在某些情況下是好事,但被壓抑的情緒若無法獲得釋放,就會持續累積在內心裡,最後出現其他生理上的病症,例如貝爾納多與我母親那樣的偏頭痛。
上一篇的潘多拉同樣也是壓抑,貝爾納多與潘多拉最大的不同是他無法意識到自己其實有情緒;如果潘多拉遇到挫折時,是選擇不允許自己感到難過或生氣並把情緒壓下來,那麼貝爾納多則是認為這根本沒什麼好難過或是生氣的,然後無視自己其實為此感到不開心的事實。
潘多拉是不知道該如何向他人傾訴自己的感受,而貝爾納多則是連自己的感受都無法察覺,也因此不會想到這需要找人談談,甚至不會知道找不到病因的偏頭痛,就是因為長期無視自己的感受所造成的。
會這樣習慣麻痺自己的感受,也是因為個體本身認定這才是正確的方式。也許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就被教導成要內斂,因此不允許自己將自己的情緒給表現出來;也可能是因為這樣的表現能夠使他們降低生活中的危險,他們可能曾經歷或目睹情緒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使他們害怕自己重新經歷一次後果,於是選擇麻痺自己的感受。
不同於潘多拉,像貝爾納多這類型的人不是告訴他事情沒那麼嚴重,事實上即便已經火燒屁股了他們依舊會告訴自己「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因此,他們需要更多的練習注意自己的情緒並加以命名,一但情緒有了名稱之後,大腦才能夠順利地建檔並且依照關聯性分類。
最初,個體可能只能夠很模糊地察覺到自己高興與不高興,但無法分辨細節,也無法描述感受。必須嘗試著從過往的經歷找出相似的感受,或是去思考當我有這樣的感受時,是否想起了什麼事情。
也許會想起自己小時候,因為作業寫不完而大哭,卻被父母大罵「哭就寫得完嗎?」、「再哭就用打的!」、「沒寫完不能吃飯,看你要哭到什麼時候!」於是,想起了自己就是從那時開始領悟到,自己的情緒是不被接受的,且表達情緒對於解決問題不止沒有幫助,還會製造出更多問題。
也許會想起自己小時候,曾經將心裡不願讓父母知道的秘密告訴學校老師,結果老師卻將這些秘密轉達給父母,甚至還讓自己因此遭到父母的處罰。於是,想起了自己就是從那時開始領悟到,向他人求救可能會遭到背叛,而且還會讓敵人發現自己的弱點,讓自己受到更多傷害。
那些經歷不見得是很嚴重的創傷,甚至連自己也不在意曾經發生過那些事,但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正是使自己與情緒脫節的根源;觀察自己的感受並與過往的經歷加以連結,接著再重新去定義過去的那些經歷,過去沒被處理的情緒死結才能夠被解開。
當個體能夠明白過去的經歷不能用來定義現在的自己時,才能夠在情緒湧上的當下找出適當的應對方式,而非一如既往地用過去的習慣去忽略情緒問題。本文主角貝爾納多後來在好友的支持下,開始練習感受自己的情緒,並且持續進步著;而筆者的母親在公婆都過世之後,她才開始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雖然有點遺憾,但至少這些年來母親嘴上說的「看開點」,已經不再是為了滿足別人而委曲求全。母親現在的「看開點」比較是「我這人做事就這樣,高不高興隨便你」;她所謂的看開點,是別去理會那些總想指導我們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旁人,做人只要問心無愧這樣就夠了。
下一篇:雖然很懂得聆聽朋友的煩惱,卻從不願拿自己的煩惱去打擾朋友;凡事都會優先替他人著想,不論遇到什麼問題永遠都是先檢討自己。
書名:壞情緒,變好事的五堂正向心理課
出版社:方言文化
👇🏻簡單三步驟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1.先填寫google表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再去社團按加入: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未填表單無法批准入社唷)
創傷知情四步驟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讀心書:《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贈書活動已截止
「小的時候,有一次因為做錯事被媽媽責罵,媽媽用非常生氣、嫌棄的口氣對我說:『養你還不如養一條狗』。到現在,那句話就像剛剛聽到一樣,一想起,我還是覺得心很痛。即使我現在已經四十多歲了,看到媽媽,還是會想起這句話。」
我相信這個媽媽,說出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表達自己多失望;甚至,也可能是為了要「管教孩子的行為」,用這句話嚇阻他,讓他可以不再犯。
只是,我們在「管教」時,是矯正孩子的行為,立訂規則與紀律?還是羞辱孩子的人格,造成傷害?
這本書所談論的,正是關於童年時,孩子遭到的「不當管教」,可能對大腦的傷害,以及對情緒、關係的影響。
之前,我在《關係黑洞》一書中,曾經提到一個概念:「是你做不好,不是你不好。」記得寫出這篇文章時,有看了文章的網友直接在文下回覆:「用這種說法,只是逃避自己應該負的責任。」
是這樣嗎?
當我們承認我們有事情做不好,但不是我這個人有問題時,難道不是讓我們更有力量、相信自己夠好,可以改善這件事?可以有能力承擔起責任,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後來我發現,「做錯事,個人就應該受到羞辱」的習慣,在我們的文化習以為常。特別身為權威,因為下位者犯錯,而必須要用言語羞辱對方,是一個我們教育中習慣的「懲罰方式」,認為用這種「嫌惡管教法」,可以讓犯錯的人,為了避免這個「被羞辱的感覺」,而盡量不犯錯。
不過,我詢問過許多小時候習慣被「嫌惡管教」的朋友們,大家幾乎都說:「我不記得發生了什麼事或我犯了什麼錯,我只記得我爸媽/老師...對我說的傷人的話。」
顯然,這個「嫌惡管教法」效果有限,卻會限縮孩子的行動:孩子為了不犯錯,很多事情不敢做。也可能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看法,甚至變得容易被刺傷、暴怒、自我保護......影響自己長大後的人際與親密關係。
當然,傷得最重的,莫過於是管教者與孩子彼此之間的關係。
之前關於 #創傷知情,我也很推薦《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不過有些人礙於那本書較為厚重,覺得不容易閱讀。那麼,我想向你推薦這本書:《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
這本書用很誠懇、沒有太多迴避的方式,談論關於對孩子「不當管教」的影響,以及對於養育者、被養育者的提醒:
⭕心靈創傷對孩子的影響。
⭕依附關係能怎麼修復。
⭕管教可以怎麼做而不失當。
⭕養育者要如何自我照顧。
由於作者除了是個兒童心理學者,也是一個媽媽,當她很誠實地分享自己的經驗時,對看這本書的父母或孩子,或許也是個療癒:
「原來,父母也是會有困難的,就算他是研究兒童心理相關的專家。」
我一直強調:去談論這些創傷、不當管教、不當對待等,並非是為了責難;只是,當這些創傷沒有被看見、被知道,當它變成了秘密,必須承擔這些祕密的「羞辱感」的,就是這些受創傷的人。帶著這個秘密,我們會忍不住覺得自己是「有問題的」,才會遭受這些創傷;而這種「二度傷害」,更是讓我們難以承受。
創傷唯有被看見,才有機會被理解、被接納與被療癒。不管對象是別人,還是我們自己。這些被看見的創傷,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
我們,有沒有機會不再複製,那些可能出現在我們身上、或是上一代的傷口?
推薦這本書:《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8205
*本文案例均經大量改編,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贈書活動:
❤ 感謝 世茂出版社 提供3本贈書給幸運的讀者!
完成以下步驟,就有機會獲得《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 一本。
#抽獎方式(三位名額):
在 #本篇文章按讚、#分享至個人頁面,並在 #本篇文章留言:「鼓勵或照顧自己的一句話」。
ex
我想跟自己說,謝謝你一直很努力!
我想跟自己說,做錯事不代表你不好!
活動至 3/3(二) AM10:00 截止,共有3位朋友可獲得《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一本,歡迎大家踴躍參與~
=======
近期課程:(七月班)
💘成熟大人的伴侶溝通學: reurl.cc/zyd88a
—–
❣《他們都說妳「應該」》bit.ly/2GjJiaN
#女性男性如何在社會失去自我
❣《關係黑洞》:goo.gl/QyaBBT
#不安全感如何影響你我
❣《情緒勒索》:goo.gl/4A12pM
創傷知情四步驟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讀心書:《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贈書活動已截止
「小的時候,有一次因為做錯事被媽媽責罵,媽媽用非常生氣、嫌棄的口氣對我說:『養你還不如養一條狗』。到現在,那句話就像剛剛聽到一樣,一想起,我還是覺得心很痛。即使我現在已經四十多歲了,看到媽媽,還是會想起這句話。」
我相信這個媽媽,說出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表達自己多失望;甚至,也可能是為了要「管教孩子的行為」,用這句話嚇阻他,讓他可以不再犯。
只是,我們在「管教」時,是矯正孩子的行為,立訂規則與紀律?還是羞辱孩子的人格,造成傷害?
這本書所談論的,正是關於童年時,孩子遭到的「不當管教」,可能對大腦的傷害,以及對情緒、關係的影響。
之前,我在《關係黑洞》一書中,曾經提到一個概念:「是你做不好,不是你不好。」記得寫出這篇文章時,有看了文章的網友直接在文下回覆:「用這種說法,只是逃避自己應該負的責任。」
是這樣嗎?
當我們承認我們有事情做不好,但不是我這個人有問題時,難道不是讓我們更有力量、相信自己夠好,可以改善這件事?可以有能力承擔起責任,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後來我發現,「做錯事,個人就應該受到羞辱」的習慣,在我們的文化習以為常。特別身為權威,因為下位者犯錯,而必須要用言語羞辱對方,是一個我們教育中習慣的「懲罰方式」,認為用這種「嫌惡管教法」,可以讓犯錯的人,為了避免這個「被羞辱的感覺」,而盡量不犯錯。
不過,我詢問過許多小時候習慣被「嫌惡管教」的朋友們,大家幾乎都說:「我不記得發生了什麼事或我犯了什麼錯,我只記得我爸媽/老師...對我說的傷人的話。」
顯然,這個「嫌惡管教法」效果有限,卻會限縮孩子的行動:孩子為了不犯錯,很多事情不敢做。也可能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看法,甚至變得容易被刺傷、暴怒、自我保護......影響自己長大後的人際與親密關係。
當然,傷得最重的,莫過於是管教者與孩子彼此之間的關係。
之前關於 #創傷知情,我也很推薦《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不過有些人礙於那本書較為厚重,覺得不容易閱讀。那麼,我想向你推薦這本書:《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
這本書用很誠懇、沒有太多迴避的方式,談論關於對孩子「不當管教」的影響,以及對於養育者、被養育者的提醒:
⭕心靈創傷對孩子的影響。
⭕依附關係能怎麼修復。
⭕管教可以怎麼做而不失當。
⭕養育者要如何自我照顧。
由於作者除了是個兒童心理學者,也是一個媽媽,當她很誠實地分享自己的經驗時,對看這本書的父母或孩子,或許也是個療癒:
「原來,父母也是會有困難的,就算他是研究兒童心理相關的專家。」
我一直強調:去談論這些創傷、不當管教、不當對待等,並非是為了責難;只是,當這些創傷沒有被看見、被知道,當它變成了秘密,必須承擔這些祕密的「羞辱感」的,就是這些受創傷的人。帶著這個秘密,我們會忍不住覺得自己是「有問題的」,才會遭受這些創傷;而這種「二度傷害」,更是讓我們難以承受。
創傷唯有被看見,才有機會被理解、被接納與被療癒。不管對象是別人,還是我們自己。這些被看見的創傷,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
我們,有沒有機會不再複製,那些可能出現在我們身上、或是上一代的傷口?
推薦這本書:《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8205
*本文案例均經大量改編,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贈書活動:
❤ 感謝 世茂出版社 提供3本贈書給幸運的讀者!
完成以下步驟,就有機會獲得《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 一本。
#抽獎方式(三位名額):
在 #本篇文章按讚、#分享至個人頁面,並在 #本篇文章留言:「鼓勵或照顧自己的一句話」。
ex
我想跟自己說,謝謝你一直很努力!
我想跟自己說,做錯事不代表你不好!
活動至 3/3(二) AM10:00 截止,共有3位朋友可獲得《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一本,歡迎大家踴躍參與~
=======
近期課程:(七月班)
💘成熟大人的伴侶溝通學: reurl.cc/zyd88a
—–
❣《他們都說妳「應該」》bit.ly/2GjJiaN
#女性男性如何在社會失去自我
❣《關係黑洞》:goo.gl/QyaBBT
#不安全感如何影響你我
❣《情緒勒索》:goo.gl/4A12pM
創傷知情四步驟 在 創傷知情_通識課4分鐘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什麼是 創傷知情 呢?「 創傷知情 」就是能夠理解創傷對人造成的影響,我們可以理解:這個人的行為,來自過去童年經歷所形塑出的敏感化壓力反應, ... ... <看更多>
創傷知情四步驟 在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s post - 「創傷知情」是什麼?...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包含四個要素,分別是:理解創傷(Realize)、辨認創傷(Recognize)、利用創傷知識做回應(Respond)、以及防止再度受創(Resist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