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豚】
#展示設計
#園方如何定義水豚
#想通過水豚傳達什麼
#一不小心字數爆表
開頭先感謝 阿鏘的動物日常 幫忙推廣,也歡迎各位因而來到這裡的新朋友,這邊基本上一週會固定張貼一篇文(字數大多會落在500到2000之間,希望各位能撥冗看看),至於會不會有第二篇端看我有沒有什麼突然想講的東西,比如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水豚(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中是怎麼被展示的,而又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這樣多元的展示形式,還有這些展示的背後意義。
相信大家對於台北動物園即將展示水豚這個消息並不陌生,也有許多人好奇台北是否會像神戶動物公園(神戸どうぶつ王国)或頑皮世界那樣開放大眾近距離接觸,或講白點就是摸摸、抱抱、餵食還有合照打卡,在這邊先提供給各位我的看法,那就是可能性基本為零,而為甚麼呢?因為這些機構展示水豚的目的不同。
要解釋這個問題,就必須得說明一下水豚的複雜定位,雖然從表面上看來,時常出現在紀錄片中與凱門鱷、美洲豹相鄰的水豚是無庸置疑的野生動物,但其實當地為了獲取毛皮與食肉,對於水豚的大規模飼養已經行之有年,這使得水豚成為一種介於野生動物與家畜之間的存在,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臭鼬(Mephitis mephitis)與巨骨舌魚(Arapaima gigas)等動物身上。
所以,因為這樣特殊的身分與溫馴的性格(當然兇起來也是不得了),在許多動物園中,既保有野生動物的新奇與神秘,又能安心開展觸摸體驗的水豚被視為擔任公關或者形象大使的完美人選。但必須注意的是,若想達到正面的效益,配套的人員訓練、教育設施以及現場的管控切勿馬虎,否則只會落得遊客除了抱抱之外啥也沒學到且水豚被無止盡的騷擾壓力徒增的雙輸局面。
另一方面,因為水豚與世無爭的性格不僅僅適用於人類,所以與另一些動物園為了展現生態系與物種多樣性而進行「混種展示」成為了天作之合,從貘到食蟻獸到猴子到小型鱷魚,水豚都能在自然化的展場中處之泰然的敦親睦鄰,而這也正是我認為台北動物園不會開放觸摸水豚的原因之一,因為在台北原先的計畫中,水豚是打算與蜘蛛猴進行混養的,而開放人類與其他靈長類進行親密接觸的風險實在太高(雖然幾經波折後計畫可能經過不少調整),並且,台北動物園並不需要透過將水豚包裝成萌物的手法來吸引眼球,他們的關注點應該要是如何通過展示水豚來表現雨林生態系中各個物種的緊密連結。
而在其他地方,還有許多不同的水豚展示方式,比如:
1.日本的許多動物園如伊豆仙人掌動物公園(伊豆シャボテン動物公園)結合水豚的半水棲息性與當地溫泉文化,在確保話題性的同時避免水豚因為氣候著涼。
2.新加坡的著名的河川生態園River Safari將水豚安排在遊船區,營造在雨林中撐著小船順流而下的氣氛,雖然可能稍縱即逝,但對於想花更多時間了解水豚的遊客,園方也提供有教育形式的行為展示。
3.很久已前介紹過的聖地牙哥動物園的大象奧德賽(Elephant Odyssey)將水豚與南美貘當成扮演各自史前表親的演員,與扮演美洲乳齒象的大象一同把遊客帶回狂野的更新世北美。
說完上面這些,我有一點想補充,其實有些時候展示形式只是一小部分,展示的意涵才是更該被關注的,打個比方,兩個有水豚的動物園,一個不開放觸摸但把水豚養在只有一個小水池的混凝土上搭配資訊錯漏百出的解說牌;另一個雖然開放觸摸但專業人員隨時在旁監控並講解水豚的特點與對待動物的方式,這個時候,我們的關注點應該就不會是有無開放觸摸這麼簡單,至少對我來說,精心安排且態度正確的觸摸體驗會比明知遊客有違規可能卻仍只以警示牌應付要好上許多。
所以千言萬語總歸一句,#動物園用什麼態度對待動物,#並且想透過牠們傳遞什麼訊息才是最重要的。#這些東西都會反映在遊客的行為上,倘若心態錯誤,無論看過多少優秀範例都只會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效果,比如那個出國考察後說出行為展示是在表演時「順便」加入科普資訊的技正。
祝台北動物園新的雨林區營造順利,讓水豚能好好展現牠們豐富的內涵。
動物園用什麼態度對待動物 在 平平都是金剛猩猩媽媽育兒態度卻大不相同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臺北市立 動物園 金剛猩猩家族同父異母的兩兄弟,早已成為許多粉絲關心的焦點 ... 是同一種的 動物 也可能因為不同個體的性格,需要運用不同的 對待 方式。 ... <看更多>
動物園用什麼態度對待動物 在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EA,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動物不是娛樂展演動物攝影紀實_困獸檔案馬來熊獸困於新竹市立動物園所有的遊客, ... 認同動平會#以教育改善人對待動物態度 理念的你,歡迎實質捐款支持我們,我們提供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