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家書✈️】Patreon網友建議全篇分享上月這一篇
滿目蒼夷的香港機場,一片悲涼
疫情之前,我平均一個月飛2-3次,對各地機場極其熟悉,對香港機場,感到尤其親切。說來,上一次外出已經是2月中,半年沒有外出,破了成年之後紀錄,和大媽朝夕相對,不知人間何世。
終於因為到台灣開新店,重臨機場,一到埗,彷如隔世。
這真的是我們熟悉的香港機場嗎?
早在疫情發生前,機場就申請了不知道為期多久的「臨時」禁制令,進入大堂者,必須持有機票,也就是再沒有接機、送機這回事,以防再次出現「和你飛」。一個個高大的水馬,伴隨著早已消失殆盡的人群,一片陰森。現在,這些自然還在,但禁制令+疫情+國安法,令機場還成了疑似「著草」聖地,守衛也就更森嚴。單是大堂前,警察就比昔日更多,並有保安加設counter,但卻不覺得有任何人身安全風險。
這種感覺,彷如進入戒嚴區,只會在第三世界機場感受到。作為到過百多個國家、數百個機場的人,我的直覺,非常不舒服。
進入大堂後,疫情關係,用家已經很少,不少航班都取消了,店舖也都關門大吉,一片空洞。不少本來暢通無阻的地方,因為疫情+「政治」原因,都被障礙物攔著,彷如進入監控國度,動輒得咎。由於地方空洞而人少,巡邏的警員數目卻增加,還有好些明顯是便衣的警務人員,還有機場保安,此消彼勁長,彷如進入police state。行行重行行,其中不少明顯是原設計所無、勉強僭建出來的地形,令人想起人質事件後的菲律賓馬尼拉機場。
從前從香港離境,非常方便,只需要簡單檢查隨身行李,然後以身分證過E道,全程幾乎不經人手。但現在就要打機般,一關又一關:進入大堂前檢查證件一次,辦理登機手續時有可能被警察檢查一次,進入海關前(數年前開始),又多了一個容貌識別關口,一來是「前特首家庭機場行李案」的補救措施,二來據說也是測試容貌識別的白老鼠。到了使用E道時,身邊居然有警員、又有便衣,監察每一個使用人士,不知道是「容貌識別」疑犯,還是檢查有沒有人所謂「非法使用」BNO。
總之,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最大的驚嚇,還是入關後。本來儼然一個購物城,現在食肆、商店十室九空,疫情關係,自可理解。但同時,機場也進行一個不知是維修、還是翻新工程,處處攔路、處處又鋪上木板,平日熙來攘往的大道,變成路障迂迴的小徑,走哪個方向,都有標記,行行重行行,又如迷宮。通常只有兩種機場有如此景象:戰亂之後的臨時機場,或第三世界大白象工程的爛尾機場。但這是香港。走進這個戒嚴區,再遇上巡邏的警員(其實真的不知道如此空洞、還可以巡甚麼),反而毫無違和,因為時光彷彿又回到那幾個月的香港。
不過一切已顛倒。
疫情早晚是會終結的,香港也會早晚「一切如常」,但機場的微妙改變,恐怕是永恆,就像我們熟悉的真香港,已經一去不返。
曾經很珍愛香港這個機場,曾為了「香港人的航空公司」國泰,專門累積積分,儘管「因管理不善」,下刪萬字,但畢竟還有一份親切感。現在,連同旁邊的HSBC,這些sentiment,也蕩然無存。
想不到,到了曾經朝夕相處的老地方,感覺是如此陌生,就像新香港,彷如一座大籠牢,感覺是如此壓抑。
這不再是我們的機場,也不再是我們的香港。雖然物理上,我肯定會不斷回來,彷似甚麼事也沒有,但心理上,卻知道再也回不去。
到了起飛一刻,俯瞰世上最美的夜景,今夕星辰非昨夜,adios amigo。
⏺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0957997
▶️ DQ邏輯與香港的未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j7GWc1EzII
台灣航空公司家數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Too close for comfort 中美次季GDP乏社交距離
全球社會封鎖近兩個月,所有國家和人都無法再忍耐下去,必須重啟社會。既有經濟需要,人民的耐性已近沸點,早前在美國密歇根州,不少示威民眾都攜有槍械,包括AR-15突擊步槍!
現在正適合作一個對A.C.(After Covid)世界狀况的半場報告。其實只可說希望是半場,亦有可能只勉強完成籃球賽的第一節!分三個息息相關的層面:疫情本身、全球經濟,以及地緣政治的變化。因涵蓋範圍甚廣,所以只可粗略分析,在此致歉。
全球疫情終於出現放緩迹象,每天個案增長率已下降至約1.4%左右。是好消息,但我們要清楚明白這並非一個自然現象,是經過很多人工紓緩政策和巨大社會犧牲的暫時成果。社交隔離和經濟停擺等措施,對壓扁感染曲線,證明有效。但我們見到最粗略,最實在的CFR(case fatality rate),比最初所有專家預期高極多的6.9%!
若從另一角度來看,只計已有結果的病例來分析死亡率更恐怖,近200萬宗案例(其餘250萬仍在治療,未知結果),完全康復的比例只有85%,死亡比例高達15%!最高峰時,死亡比例更高達20%!在本以為較先進的西方更差,美國的完結個案的死亡比例仍高企在22%(最高時30%),比利時和不少西歐國家的死亡比例更曾高達40%!
近3個月前,我已指出處理疫情的措施有不同選擇,果斷的盡力壓制,或採取自由的「疫症派對」政策,亦即「群體免疫」。正確一點來講,政策是一個光譜,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壓制,亦沒有一個國家真的完全放手不理。
歐美起初崇尚群體免疫 死亡率仍高
兩個策略方向似乎有利有弊,強硬的壓制手段,減少感染個案,減低死亡人數,這是任何政府的最基本責任,表面上犧牲短期經濟,但其實長期效果可能更佳。群體免疫策略,想法是既然避不了,暫時又沒有疫苗和藥,不如索性什麼都不做,任由病毒肆虐,愈多人得病愈好,不管死亡人數,只冀求盡快達到所謂群體免疫,亦以為這做法所造成的經濟傷害較小。
理論上最佳應對疫情的方法當然是全球各國政府協調政策,但事實證明不可能做到。選擇採取較強硬政策的主要是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和韓國等東亞地區,而猶豫不決,浪費寶貴時間而導致較遲和選擇較輕鬆紓緩策略的就包括美國、英國和大部分其他歐洲國家。最口硬的國家可說是瑞典,仍堅持群體免疫為最佳方法。但瑞典的CFR高近19%以上,每一百萬人的死亡率高達332,是中國的100倍,只略低於法國的408。如果這是成功,不敢想像失敗的定義!
群體免疫支持者的最大問題是自以為科學化,但諷刺地與事實恰恰相反!最重要的盲點是不同殺傷力的疫症,有不同的最佳政策平衡點。只有在死亡率非常低的疫症,如chicken pox(水痘),加上幾肯定感染一次就有終生免疫力(其實是永遠感染,日後可變為生蛇,shingles),在尚未發明疫苗和藥物治療前,才有人大膽冒險玩疫症派對。
最初所有人都嚴重低估了Covid的殺傷力。初時專家估計R0只有1.4至2.5,美國CDC的最新中位估計已提升至5。專家本以為初時湖北的3% CFR太高,隨着陸續發現大量輕症,將跌至遠低於1%。發夢都想不到現在仍徘徊在7%的恐怖水平。雖然德國、意大利和紐約州等少數地區,已終於開始進行我呼籲的隨機抗體測試,發現當地感染率高達15%至20%,亦即是IFR確比CFR低很多,但仍接近1%,仍比流感的死亡率高出30倍至100倍以上!而且隨着更多的觀察和研究,Covid病毒遠比原先想像複雜,除襲擊呼吸道外,對血液和神經系統的影響也很大,即使年輕病人的住院率也很高,經常出現血塊凝固和中風情况,連本以為完全不受影響的兒童,都出現類似Kawasaki病的徵狀。
客觀結論已很清晰,對付Covid的手段應從嚴,疫症派對策略完全錯誤、殘忍和接近瘋狂!英美和其他大部分西方國家,初時誤走疫症派對之路,到後來三月中Imperial Report發表後,發現此疫症非同小可,才企圖急轉彎改變政策,可惜為時已有點晚,疫症已散播至接近失控地步。
更可悲的是不少西方政府、傳媒和個人,漠視科學,初時固然拒絕戴口罩,歪曲科學事實,反而說為有害,到近日才勉強承認有效,但特朗普和彭斯仍堅拒戴上,可以想像他們的鐵粉,會否乖乖戴口罩?攜槍上街的機會應該較高!他們已有很多陰謀論,除賴中國外,亦有說病毒是Bill Gates發明出來的,更多人相信Fauci是個賣國賊或為錢出賣靈魂,有些根本不相信病毒的存在!
西方拒隔離病人 「民主」表現難接受
另一嚴重失誤是西方採用的所謂家居隔離,不止無效,簡直接近謀殺全家!數周前看過一篇《紐約時報》的詳細報道,描述意大利的很多家庭慘劇,例如一位婆婆,盡力照顧感染了Covid的中年兒子,但不幸病逝,然後同受感染的丈夫亦死了,而自己也得病,非常可憐。本以為《紐約時報》的結論是家居隔離政策是錯誤的,西方所有國家都應馬上矯正,但原來我徹底猜錯了!《紐約時報》有指出中國採取完全隔離每一個測試呈陽性病人,對控制疫情很有幫助,但它的結論竟然是只有「非民主」國家才可這樣做!意大利和美國等民主國家,病人有選擇留在家中的權利,况且意大利家庭觀念重,堅持一家人同住在一起!如西方不承認家居隔離是錯誤的,反而把「謀殺全家」說為民主的體現,我也無話可說了!難道死亡率高達90%的伊波拉或鼠疫,也應容許病人「民主地」留在家中?這想法比中世紀時更落後。但連西方國家亦已禁止老人院探訪多時,為何阻止家人見年長父母就不違反人權,就符合民主?
到了近日,在美國和歐洲,催促盡快重啟經濟的呼聲已震耳欲聾。但科學上,疫情是否真的已到適宜開放的水平呢?按白宮指引,本來全國封閉應維持至五月一日,但多謝特朗普,在四月十六日,已自打嘴巴發出攻擊民主黨州分的推文:"Liberate Minnesota, Liberate Michigan, Liberate Virginia!"毫不意外,不止這三個州分的人馬上上街示威,連多個其他州分的人也開始漠視禁制令,隨意大批人聚集在沙灘、公園和其他地方,大部分州政府亦不遵守白宮要求連續14天個案下跌的重啟指引。
每個地區都面對重開社會將可能帶來第二波疫情的風險。新加坡是個非常嚇人的例子,即使韓國和武漢,最近亦見到一些反彈。香港亦重現個別本地感染個案,但不算嚴重,整體香港處理疫情比絕大部分地區好,實想不通香港人自己給自己27分的道理(積壓150多年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真厲害)。美國以及歐洲重開社會的風險更高,因為從未成功把疫情壓制下去。尤其美國,提早了兩周,混亂地重開極可能將有代價,漏出白宮內部預測,到6月初,每日個案或高達20萬,死亡人數3000! 希望這預測完全落空,如不幸屬實,不敢想像後果!
美重金救股市 無助失業民眾
經濟前景亦必然跟抗疫成敗有密切關係。無疑今次美國的貨幣兼財政救市政策組合拳,反應速度和規模都遠勝2008年金融海嘯,超過3萬億美元,即GDP的15%。在過去,一年一萬億財政赤字已破紀錄,但只4月的財赤已超過7000億,全年將輕易超過3萬億。成效如何?最成功當然是有助股市反彈30%,更重要是給予航空、郵輪公司、波音和其他很多企業,一個融資的窗口,發債近萬億,最少確保金融系統崩潰的概率極低。
實體經濟又如何?不好意思,股市反彈幫的仍是富人為主,對3000多萬失業的美國人幫助不大。失業率已攀升至近15%,肯定仍未見頂。第二季GDP更誇張,或將閃崩30%,近40%都有可能!如經濟成功重開,當然下半年GDP將有明顯反彈,但如疫情大規模復發,即使政府無意再嚴厲停擺經濟,消費者意欲仍必受影響。線上消費肯定受惠,但無法完全彌補線下損失。
中國情况較佳。因為疫情控制得較好,所以重開經濟亦較順利。據報,整體國內交通使用率,已回復到疫前75%水平。國際旅遊仍然近零,但對刺激本地消費反而有幫助。除此,因擔心中美關係將變得更緊張,中國科技尤其半導體,正加速本地化。如無意外,中國第二季GDP將穩定下來,回升1%左右。另一重點是今次中國已宣布的刺激方案,只約等如GDP的3%,遠比歐美各國小,有人擔心不足夠。我也不能下定論,但明顯中國不想重複2008年的大水漫灌經驗,導致債台高築,且有巨大浪費的情形(反而美國可能出現)。今次中國的刺激政策盡量精準,且嘗試採用新的高科技數碼消費券,順帶推動電商人民幣的流行使用。
照道理,誰能用最少的債務來刺激經濟,而又達到最快和最順暢的經濟重開,誰就是最後相對贏家。暫時中國似有優勢。
今次疫情對地緣政治也肯定有極大影響。毫無疑問,美國將企圖推卸處理疫情失當的責任到中國頭上,中美關係亦必變得更緊張。只希望特朗普明白中國核武數量雖遠少於美國,但用於防守和阻嚇,已綽綽有餘。其他方面的鬥爭,包括貿易、科技、金融、公關和意識形態等,在所難免,但所有競爭力都源於經濟。講得坦白一點,「莫財」就甚麼都做不到。
美國是二戰後70多年來的經濟和金融霸主,兩者是手牽手的。因為美國經濟第一,所以美元就是全球最重要儲備貨幣,所以美國就可隨意「印鈔票」來填補任何財政和貿易赤字,法國前總統戴高樂稱之為"exorbitant privilege"(高昂的特權)。有人指出中國人花了40年時間,憑辛勤和血汗儲蓄下來的外滙儲備就是這3萬億美元,美國不消兩個月,聯儲局就憑空印了3萬億出來(對不起,應稱之為QE),不費吹灰之力。傻瓜才真的會開工廠,真幹活!
不錯,如有此昂貴特權,為何不見風駛盡𢃇?全球三分之二儲備是美元,每天90%以上外匯交易,其中一邊是美元。但這一切都是建基在美國能長期保持經濟一哥地位的假設上。
我已多次指出過第二季度,美國和中國的GDP,將會是前所未見地接近。美國去年GDP約21萬億,中國約14.5萬億,只要美國第二季GDP真的下跌30%,兩國GDP已幾乎一樣,如美國跌更多的35%,中國甚至有可能超越!
我較大膽指出此淺而易見的事實。美資大行的經濟師也知道,但不好意思寫,中國仍想盡量低調,避免招風雨,所以更不會講。但這必然是一個超重要的里程碑。
中國已長期不停追上來,但本來以為仍需7至10年時間,但想不到A.C.後,疫情成為了追趕的催化劑,把時間表縮短了很多。如美國下半年能成功重啟經濟,將重新擴大GDP差距,但仍必比B.C.接近不少,超越的時間表可能縮短至5年不到。假如美國下半年第二波疫情嚴重,經濟重啟受阻,那麼GDP境况就更堪虞。所以亦形成更大壓力要重開,即使犧牲更多性命。
近日美國國會建議第五輪,又3萬億的刺激方案。聯儲局主席Powell亦認為美國經濟或再需政府伸出援手。本來如魔術般,只要多做一點QE,或多舉一些超低利率的國債,不是甚麼問題都迎刃而解嗎?但意外地,特朗普這位過去數十年一直認為借錢和賴帳都是輕鬆事的真正「債王」,竟然對再大幅舉債刺激經濟有所猶豫。會否是因為中國GDP追得太近,缺乏「社交距離」,已變得"too close for comfort"?
在可見將來,人民幣或任何貨幣,都不能取代美元地位。但如美國逐漸失去經濟一哥地位,美元的昂貴特權又能否永遠保持?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台灣航空公司家數 在 胡毓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0415胡毓棠盤勢分析】
外資過去這陣子不管是期貨的多單、個股的布局上看起來都有回補的跡象,國際面比較風平浪靜之際,配合台指期的結算,不僅法人市場整體的氣氛看起來比較樂觀。
【台股在亞股一枝獨秀 台股有何獨特性?】
在大型指標股身上,像是台積電(2330)是否會有法人先行壓寶,畢竟週四台積電要開法說會或者順著尾盤結算,這些權重股匯有筆叫積極的買盤,投資人可以多多留意台積電,另外最近比較低檔跟油價相關的台塑四寶股價,有可能外資在這個階段展開回補,因為過去結算來看有時候法人刻意拉抬的話,台塑四寶身上也有會有一定的買盤進駐,短線上這些個股可以留意是否有積極性買盤回補。
台股走的是回升行情是不是沒有疑慮了? 答案是還有變數! 第二季從大立光(3008)的法說看來是比較保守的,市場對利空已經反應完畢了,不再對前景過度悲觀,不過這一波很多個股跌深的、低價的都反彈,但是第二季能夠續強的這些產業族群,基本面的數字是更重要,這波航空股受傷很深,因為飛機也不能飛了,展望性更保守的產業長榮航(2618)都能從7.5元漲到10塊多,波段也反彈3-4成,第二季能不能續漲? 對接下來的營收挑戰會比較大,這些比較受影響大的產業我會比較保守看待,像是大立光,這波有些個股比較強勢的像是PCB的指標股南電(8046)還過了股災前的高點,但是大立光的股價甚至外資、投信的籌碼不僅法說前,法說後法人都比較偏空操作,大立光的股價相對盤面上比較指標性的族群,電商、遊戲、伺服器這些比較樂觀的產業指標股都創高,大立光反而比較弱,以反彈的位階來說並不是特別強,代表說第二季看保守的產業,操作面上提醒投資人多留意,蘋果供應鏈、相關手機零組件也許也會受到影響。
展望性比較好的產業像是遊戲,我們提到Switch供不應求,第二季中國產線陸續恢復之下,整個拉貨重啟,我們當時談到幾檔指標像是原相(3227)第一季營收表現不錯,年增幅度比預期更高,年增76%,整體在任天堂的拉貨第二季對營收會有不少的挹注,另外一家公司是今天傳出拿到任天堂的訂單,石英元件的晶技(3042)今年第一季營收狀況就不錯,原先市場看可能不會有這麼高的成長,結果三月份營收創同期高,整個第一季合併營收年增32.5%,過去我們談到石英元件有醞釀漲價的態勢,因為整體供給端的減少,尤其日商有部分退出零組件的產能,晶技第一季的營收反而逆勢走高,股價過了股災前的高點,均線架構發揚向上,外資跟投信積極站在買方,今天葉機發表會可以留意,是不是對於第二季營運的狀況有更樂觀的預期,對於晶技來說不僅拿到任天堂的訂單,5G相關產品的部分也會有不少的成長性。
遊戲端像是旺宏(2337)、晶心科(6533)都是跟任天堂比較有密切合作的投資人可以列入觀察,再來就是電子商務這塊,我們當時談到指標股富邦媒(8454)今天寫下波段新高,外資、投信買不停,股價來到474元,比較低檔有機會補漲的有東森(2614)、網家(8044)也算是電商的指標龍頭,最近剛崛起的可以留意到橘子(6180)旗下的有閑電商,最近剛開始積極瞄準這塊,他走的路線跟大陸的拼多多很類似,在電商的平台導入網購、團購的購物消費,可以看到橘子旗下的有閑過去這陣子每個月引入的店家數量呈現倍增,大概100%以上的成長,也算是後起直追的電子商務公司也可以列入觀察。
昨天Tesla的股價站回700美元大漲將近10%,來自中國大陸的電動車銷量比預期好,三月份Tesla大概賣了1萬輛,二月份賣了3900輛,比市場預期成長性來的高,大家擔心大陸疫情影響Tesla的銷售會減少,不僅沒有減少還有倍數的增加,今天零組件的部分像是智伸科(4551)當時打到70-80元左右,我們強調本益比跌過深了,另外和大(1536)當時60元左右我們聊到,外資出了看空報告,但是就在同時外資開始轉買,上半年出貨受影響是必然的,但是整體來說電動車不管是特斯拉還是其他品牌接單性都不錯,成長性是下半年可以期待的,另外最近有實施庫藏股的聯嘉(6288)過去這個月來,外資展開積極回補,連續買一個月共2千多張,聯嘉的LED車尾燈的技術受到特斯拉採用Uniflex無接縫尾燈專利技術,從Model3到Model Y的車型應該都會由聯嘉全拿,所以說今年特斯拉佔聯嘉的營收比例可能從過去的10%成長到20%都有可能,尤其前頭車燈的部分在2022年後整個汽車的滲透率會從過去的20%成長到50%,從尾燈到車頭燈的部分以LED大廠聯嘉來看成長性可以樂觀期待,應該有機會走出一波補漲行情,畢竟去年有賺1.2元,本益比偏低,如果特斯拉整體銷量繳出好成績,供應鏈的部分第二季應該也會有明顯性的拉貨。
【NB個股有自己的輪動步調?】
NB出現急單超乎市場預期,宏碁(2353)、華碩(2357)市場原本預期第二季業績可能比較淡,反而有機會淡季不淡,代工的接單部分似乎比預期來的好,像是仁寶(2324)外資轉買,一個強勢的V轉,股價佔上所有均線之上,跟廣達(2382)很雷同,這兩檔的型態都很強,過去毛利率比較低,在疫情的衝擊影響反而是比較大的,但NB市場出現轉機之下反而接單量比預期還好,比較指標性的可以看到主攻比較高階電競市場的微星(2377),商用的筆電可能增加,如果可以兼顧商用跟遊戲的話,其實微星跟技嘉兩家公司在相關的產品別算是市場蠻有口碑的,兩家公司的股價率先反應市場的利多,電競相關的出貨也會增加,畢竟也是遊戲相關的概念股,技嘉另外一個優勢來自於根AMD過去在伺服器端的產品有密切的合作,亞馬遜也好這種電商、網路的需求增加之下,這些資料中心的擴增建置仍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以技嘉來看跟隨AMD在整個伺服器市場的滲透率之下他的出貨可以比較樂觀看待,這兩家公司在近期的股價可以留意,型態上已經比大盤還強,如果接下來第二季在NB產品別還有成長,營收有機會在第二季在繳出好成績。
【麗晶酒店海外拓點 來自於疫情趨緩的信心激勵?】
三月份市場這麼恐慌之際,整個觀光類個股殺的非常深,台灣零確診的消息,對於台灣疫情控制的信心比較強,有助於觀光類股的反彈,短線上可以期待政策扶持的利多,或是單純技術面反彈,但是比較需要留意的是雖然國內看起來很安全,國外的旅客都進不來所以飯店、觀光類股第二季應該也是很辛苦,整體何時好轉比較難評估,布局觀光類股風險上以及產業的能見度目前不明朗,建議投資人短線操作可以,但是中、長線布局不適合,也許等相關的疫情明朗或者正策開始逐漸開放之後再進場,或許是比較好的。
更多資訊 :
加入我的Line群組 : https://lin.ee/ngPLoKf
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 : https://pse.is/RN6CD
台灣航空公司家數 在 金門鄉親想回家班機一票難求新黨為民喉舌呼籲政府協調航空 ...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