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外戚勢力關係圖(二之一) | 長知史
1. 從外戚關係角度重新評價秦始皇功過
細看這張關係圖,對秦始皇所面對的真正挑戰,應該會有更深刻的體會,也可以據此重新評價他的功過。說到底,秦始皇的終極目標,是要打破由西周起已運作近千年、由君臣親族嫡長等身份關係定義的「封建制度」,並建立一套新的制度取而代之(政治中央集權推行「郡縣制」、社會法律制度規範化、文化習俗多元一體),而不單單是消滅六國,佔據更多領土。
前346年開始,秦孝公支持由衛國人商鞅提出的政治改革(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的富國強兵,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打好基礎,但這卻離秦始皇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不少學者也指出,除了秦國其他國家也一直在搞富國強兵的變法,所以說,只有商鞅變法而沒有秦始皇反封建的決心和措施,不會為中國帶來根本性的改變。
但秦始皇要反封建,卻不能只透過攻滅六國所達成。小編製作的外戚勢力關係圖,讓我們了解到,自秦始皇曾祖父以來直到秦滅六國,秦國起碼有三股極為強大的外戚勢力,左右秦國的上層政治——傳統的楚系勢力(秦楚之間有數百年的政治姻親關係,這裡不贅述,有機會小編另文再討論)、韓系勢力和趙系勢力。
擺在秦始皇面前的,首先不是領土擴展、消滅統一其他國家的戰略性問題,而是多年來糾纏在秦國權力核心的「家事」。而這些家事又以政治鬥爭、外交結盟等形式不斷演變著。要攘外,同時也需安內,即必須處理好秦國內部的外戚勢力關係。
「千古一帝」,小編認為絕對不是奉承誇張的說法。秦始皇的政治智慧,讓他在短短的數十年間,撼動了千年的政治制度和社會規範(用現代學術語言,就是「範式轉移」 paradigm shift),讓新舊交替從偶然變為必然。即使郡縣制要到宋朝才得以成熟,但它成為了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影響了中國政治、社會、文化各領域長時期的發展(宋元明開始,中國又經歷了另一次巨大的範式轉移)。
當然,秦始皇使用「矯枉必須過正」的手段,趨於嚴苛殘暴,而且最終也沒有處理好家事,讓繼位問題演變為秦帝國滅亡的導火線。
2. 沒有始皇后的真正原因
這裡先說幾句有關秦始皇後宮和兒女史料欠缺的問題。這牽涉到為什麼歷史資料中沒有提及到始皇后,以及扶蘇、胡亥母親究竟是誰的問題。
史料記載秦始皇起碼有20多名兒女,可能有30多名。這證明秦始皇具正常生殖能力,而其後宮也有一定人數,當然也一定會有正妻。按照秦國制度,在秦王早死的情況下,他的太子就會在22歲行冠禮後親政,23歲娶妻,是為正妻。這位正妻就是秦王政的王后,但史書中卻沒有提起她,也沒有寫這位王后的背景,更沒有說她後來是否成為始皇后。
秦國外戚勢力關係圖中,最不能確定的部分就是秦王政王后和後宮的身份,但根據日本學者藤田勝久和中國學者李開元的分析,幾乎可以確定(雖然沒有直接史料或考古材料作最後確認),秦始皇的正妻是位來自楚國的王女,她就是嫡長子扶蘇的母親。
因此,這就可以解答一個問題:為什麼後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起義,會利用楚國將軍項燕和秦公子扶蘇為旗號(當時兩人已死,在楚國和秦國他們有很多支持者,另外也有流傳他們仍在世),號召民眾反秦二世暴政(其實二世完全聽任趙高處理政事,暴政實來自趙高)。
因為扶蘇擁有楚國王族的血統啊。然而,這正是始皇帝所擔憂的情況。如果秦始皇要推翻封建制度,自然也意味著,他對自己家裡的外戚關係,最終要進行徹底的瓦解。這樣推斷下去,就會發覺為什麼秦始皇一直不立太子,因為立太子將會導致來自太子母系的外戚勢力膨脹。扶蘇一旦成為太子,那麼楚國外戚勢力必然難以收拾。
這裡也許可以提出一個結論:始皇帝是刻意削弱外戚的權力,連帶就是讓後宮變得低調。即使一統天下成為始皇帝後,也沒有讓「始皇后」母儀天下。反而,秦始皇於前213年焚燒其他六國的歷史書,大概也是希望將這些外戚的歷史進行清洗。
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說得很明白,要了解任何政權,必須掌握外戚的貢獻:「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但是,在《史記·外戚世家》中,他只能提供漢朝的外戚歷史。對於極為重要的秦國外戚歷史,卻因欠缺原始資料而寫不出來。(未完待續)
#知史 #長知史 #中國歷史 #秦始皇 #秦帝國 #中国历史 #中国
「宋朝滅亡原因」的推薦目錄:
- 關於宋朝滅亡原因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宋朝滅亡原因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宋朝滅亡原因 在 蔡正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宋朝滅亡原因 在 宋朝滅亡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評價
- 關於宋朝滅亡原因 在 宋朝滅亡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評價
- 關於宋朝滅亡原因 在 宋朝滅亡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宋朝滅亡原因 在 宋朝滅亡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宋朝滅亡原因 在 北宋两年就倒,南宋为何能坚挺百年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宋朝滅亡原因 在 宋朝和明朝僅相距89年,為何卻像隔了幾百年?背後真相震驚世人 的評價
- 關於宋朝滅亡原因 在 宋朝滅亡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宋朝滅亡原因 在 宋朝滅亡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宋朝滅亡原因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五代十國 令人眼花繚亂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期,五代是唐朝滅亡後又在中原建立的五個朝代,而十國是同時期在全國內割據的十個政權。
五代十國雖然只持續了70多年的時間,但卻給全國人民帶來了不小的傷害,戰亂、飢餓接踵而來,亂世下百姓是最痛苦的。實際上在五代十國以前,還曾出現過一個分裂期就是兩晉十六國,這兩個混亂時代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其中的原因就說來話長了。
作為歷史上有名的亂世之一,五代十國以其混亂無序而聞名於後世。
五代之前,盛唐以其統一的遼闊疆域和強盛國力而聞名於世。即便到了今天,外國的華人聚集區也被稱為唐人街,足見唐朝大一統時期的榮耀輝煌。
然而自唐朝之後,中原大地上硝煙四起,各個政權起起落落,如同走馬燈般換個不停,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依次粉墨登場,被後世稱為五代。
而中原以外的地區,還有諸多林立的小國,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國,則被後世史學家們統稱為十國。
同為亂世,春秋戰國的五霸七雄們雖然也是彼此攻伐,混戰不休,但也能做到守土尊禮,保一方百姓安定。
而五代十國時期則是烽火連天,一派混亂無序的景象—政權更迭頻繁,大國勾心鬥角,小國朝不保夕。
一、藩鎮割據埋禍根
五代十國如此混亂局面的形成,由很多複雜的因素導致,然而追根溯源,則是唐代藩鎮割據埋下的禍根。
《舊唐書》記載,藩鎮亦稱方鎮,由節度使掌管軍政大權,是天寶年間唐玄宗為防止異族來犯所設立。玄宗時期共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稱為天寶十節度。
然而設立藩鎮固然能抵禦外敵,但從長遠來看卻是弊大於利。因為各個節度使掌管一方軍政大權,若是中央朝廷沒有管制的能力,則是養虎為患,遺禍無窮,導致節度使據地自專各自為政,肆意破壞法度的情形層出不窮。
自唐中期開始,節度使兼管地方民政、財政權,漸漸形成了可以與中央朝廷對抗的割據勢力,甚至威脅中央政府的統治。
譬如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便是最先按捺不住向朝廷叫板,公然發動叛亂。中央政府措手不及,玄宗也只得外逃入蜀躲避。
即使後來叛亂被平息,皇帝重回寶座,但藩鎮割據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唐朝後期,各個節度使陽奉陰違,雖然沒有公然發動叛亂,但都在自己轄區內做起了土皇帝。中央政府無力管轄,即便想要削藩,也是有心無力。
若是說藩鎮割據是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根本因素,那麼黃巢起義便是這一局面形成的最終導火索。
公元878年,繼王仙芝領導的起義失敗後,黃巢組織農民發動了唐末聲勢最浩大的一場農民起義。雖然這場農民起義以失敗告終,但它成了壓倒腐朽唐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史書有言:唐代自從唐肅宗以來,藩鎮遍布,久成分裂之勢,然而中央政府猶有表面上的名分。黃巢起事後則情形驟然改變。
在黃巢起義之後,唐王朝再也無力維持名義上的統治,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王:宣武節度使朱溫廢唐哀帝,自立為帝,建立後梁;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之子李存勗自立為帝,建立後唐 ⋯ ⋯ 五代十國戰亂不休的局面開始形成。
著名歷史學教授張國剛曾說:五代的歷史,仍然明顯地受到唐代藩鎮割據的影響。五代十國時期的各個政權,與唐末的各個藩鎮之間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而五代十國禍亂不休的根源便是的唐末的藩鎮割據。
二、異族為禍中原亂
中國歷史上有句話叫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按照今人的看法,此語有些過於偏激,畢竟人的好壞善惡與種族無關,不能一棒子打到一堆人。
然而古往今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局勢若是有外族的插手,則必然會增加許多紛亂爭鬥。與之相同,五代十國時期之所以如此混亂,與眾多外來異族的參與干涉難脫干係。
正所謂內爭必有外患,強盛一時的唐王朝忽然之間分崩離析,必然引來許多異族的虎視眈眈:西有吐蕃,南有南詔百越,而北方的契丹族則是異族裡最為強大的一個。
唐中期時,契丹曾和安祿山交過幾次手,雖有過幾次勝仗,但苦於唐朝強盛的國力,契丹始終被禦於國門外。
而到了唐末,前面說過,各地節度使各自為政,唐王朝已經是名存實亡,契丹開始蠢蠢欲動,希望藉著各藩鎮混戰之際能謀得些漁翁之利。
在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首領後,契丹戰士們更是摩拳擦掌,想要南下掠奪一番。然而阻隔在他們面前的還有一道天塹,那就是幽州。
幽州古稱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其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北一帶。由於中間有太行山、陰山等山脈阻隔,加上唐朝時期的加固,幽州可以說是抵禦外敵的一道堅實堡壘。有幽州阻擋,契丹族想要南下掠奪,也只是癡人說夢。
然而日防夜防,家賊難防。賣國賊的存在讓這一切成了現實。後晉皇帝石敬瑭不顧廉恥自稱「兒皇帝」,親手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致使契丹鐵騎可以毫無阻礙的越過幽州,奔馳南下,在中原大地掀起了一片腥風血雨。
除了契丹吐蕃等族,五代十國時期還有諸多少數民族登上中原大舞台。譬如羌族、匈奴、鮮卑、柔然、沙陀等。
在今天看來,這些曾經的異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然而在當時漢夷分明的情況下,這些進軍中原的少數民族像是倒進油鍋裡的一盆水,讓原本就動盪不安的中原之地變得更加沸騰。
三、禮樂崩壞尚武力
《三國演義》裡劉備認為天下禍亂的根源在於人心喪亂,欲取天下必要先取人心。劉皇叔雖然權謀武藝並不過人,然而這番想法卻是十分有理。
中國歷史幾千年,歷經商周至明清等諸多封建王朝,歷朝歷代所真正奉行的並非法律條文,而是禮儀道德。即便是有如《唐律疏議》、《宋刑統》、《大明律》等諸多法典條文,其立足的根本也是傳統的道德而非公正的律法。
自孔子創立儒家思想以來,經過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倫理道德便是歷朝歷代維護統治所奉行的正統思想。
然而帝王們大肆推崇三綱五常、君權神授這些思想道德倫理,並非真正相信這些,只是為了藉此用作維護統治控制思想的愚民政策。
說白了,在封建農業社會,只要廣大的下層農民們要聽話守規矩,好好種地幹活,自然國泰民安,動亂息止。而讓這些農民聽話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接受道德倫理的約束,即要尊長愛幼,侍父奉君。
細觀歷史上的諸多盛世譬如文景、開元、康乾等等,其繁榮興盛都離不開思想上的統一。
而道德崩壞,思想的多元則是亂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周朝末年,禮樂崩壞,宗法不復,百家思想爭鳴,迎來了春秋戰國的大變革時代;漢末分三國,傳統儒學被挑戰,佛學興起,玄學道教的老莊思想佔主導,使得魏晉南北朝紛亂數百年。
與以上兩個亂世相同,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也與思想文化有關。然而所不同的是,春秋戰國與魏晉時期的文化思想是多元化的,各種學說雖然衝突不斷,但卻是欣欣向榮。而五代十國時期的文化卻是極度衰弱,與之相對的,是對武力軍事的崇拜。
歐陽修曾說:「五代是干戈不息、亂賊橫行的世道,禮崩樂壞,三綱五常滅絕,前朝的制度文化都消失殆盡了。」
五代時期各個政權的統治者們不受儒家傳統倫理道德的約束,不明禮樂,輕視文人。他們在意的是武力,是軍事。
《舊五代史•史弘肇傳》裡記載,當時人們認為平定禍亂,安定百姓,只有用刀劍拼殺,文人的禮儀教化不管用。正是這種傳自少數民族的尚武風氣盛行,讓五代十國的中原秩序混亂,戰亂不休。
因為五代時期尚武風氣太重,宋朝建立後大改風氣,重文輕武,武官受文官節制。這導致了宋朝軍隊積弱,戰鬥力低下,最終被蒙古騎兵所滅。極度尚武或是崇文都是極端,治國安民都不可取。
四、紛爭繚亂蘊變革
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十分混亂,亂到史學家們也很少去專門研究。因而對五代歷史的介紹大多附在隋唐史之後,往往是蜻蜓點水般的一帶而過,缺少系統的介紹
其實五代雖亂,卻是亂中有變。各個政權混亂地彼此攻伐間包含著社會結構的大變革。所謂不破不立,在這一場曠世少有的大紛亂之後,迎來的是宋元明清幾個世紀的輝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宋朝滅亡原因 在 蔡正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客家人
「客家人」一詞最早出現於文獻,是清代1676年江西贛州興國縣知縣黃惟桂的公文稱:「興邑地處山陬,民多固陋,兼有閩、廣流氓僑居境內,客家異籍,禮義罔聞。」證實明代中國時期,閩西、粵東與贛南鄰近區域的居民,湧入地廣人稀的贛南,使原本文化落後的興國縣土著居民要面對新移入的「客家人」。從此「客家人」泛指閩西、粵東、贛南交會處,這片丘陵山區的漢族居民。
「客家人」講的「客家話」是「漢藏語系」下的漢語的分支,從語言學觀點確認,是秦漢時代盛行的「上古漢語」,發展為長江及贛江流域,流行於江西、安徽、湖南的「贛州官話」,再從「贛州官話」轉化成福建閩西的「汀州話」,與石窟河流域的「畬族語言」相融合,最後流入廣東粵東地區,成為韓江、梅江流域的「客家話」。傳入台灣島的「客家話」以粵東嘉應州梅縣(程鄉)、蕉嶺縣、興寧縣、平遠縣等「四縣腔」的客家話為主,以惠州海豐縣、陸豐縣、陸河縣的「海陸腔」的客家話為輔。
從語言的發展途徑,可以追溯客家人的血緣,原本是中國黃河流域的古漢族,幾度往南大舉移民形成的漢族分支的族群。南遷的原因出自黃河及長江流域的戰亂,南遷的性質以政治難民為主,這不同於十七世紀福建、廣東的漢族移民台灣島是以經濟原因為主。歷史上首度出現的中原政治難民,是約於311年西晉帝國爆發「永嘉之亂」,漢族政權的首都洛陽被匈奴毀滅,洛陽至開封一帶的漢族逃亡南遷,有部分聚居在江西南部,轉進福建西部,最後落腳廣東東部,產生以客家話形成的族群。這些漢族難民是第ㄧ批的客家先民。
唐帝國末年,875年爆發王仙芝及黃巢事件,至884年結束,整整亂了十年,907年唐帝國被朱全忠滅亡。中國進入七十二年歷史的「五代十國」紛亂局面。漢族居民為躲避戰亂和飢荒,逃難進入贛南,再越過武夷山進入福建汀州。這些漢族難民是第二批的客家先民。福建汀州寧化縣的石壁村與江西贛州石城縣相鄰,被視為客家先民進入福建、廣東的門戶,稱「客家祖地」。
1126年,北宋帝國爆發「靖康事變」,滿洲女真人建立的「金國」軍隊攻入汴梁(開封),北宋帝國滅亡,北宋皇室軍民及漢族逃難南遷,另在杭州建立南宋帝國,漢族難民湧入贛州、汀州、漳州平原,逼迫原居民「畲族」遷移入閩粵贛交界的丘陵山區。這些漢族難民是第三批的客家先民。
南宋朝末年,元朝初年,漢族的南宋帝國和蒙古族的元帝國雙方的軍隊在廣東潮州,爆發激烈戰爭,宋軍兵敗,潮州遭到屠城,梅州梅縣的「梅州之戰」,加上疫癘流行的影響,更是「所遺餘孓只楊、古、卜三姓,地為之墟」。(光緒《嘉應州志》卷12《談梅》)。元末明初,江西贛州、福建汀州及漳州的客家人大舉遷移,進入因戰爭而人口稀少的潮州、梅州、揭陽、惠州地區。
中原政治難民流徙至贛南、閩西、粵東時,當地早有「畬族」居住。畲族是苗瑤族的一支,遷移至福建,消滅人口已不多且居處山區的閩越族(山越),成為福建第一大民族。畲族自稱「九黎族」的後裔,尊奉蚩尤、盤瓠(神犬)為祖先。政治難民的漢族大舉遷入畬族地區,原本人口稀少,貧脊的土地承載不了漢族難民,漢畬爭鬥不可避免。貧困的畲族紛紛舉旗造反,在明代中國即有1507年汀州張時旺事件、1516年謝志山、池仲容事件,都是規模很大的畬族暴動事件。
1517年明朝政府派出大名鼎鼎的王守仁(1472-1529)鎮壓畲族,畲族村寨被摧毀,畬民被迫搬遷到漢族居住區域,就近看守。王守仁即王陽明,儒家「知行合一」學說的創始人,文武全才,官至兵部尚書兼兩廣總督。王守仁對鎮壓後的畲族採取儒學教化,改姓鍾、藍、盤、雷,加速畲族漢化,與漢族融為一體,畲族棄畬語改講客家話,客家話也吸納畬語部分用詞,因此現代客家人約13%具有畲族血統。「畲」音「奢」,意「刀耕火種」,是原始的農耕方法。畲族與苗族、瑤族常並稱「三苗」。
客家人直到十七世紀末才有移居台灣島的紀錄,1662年鄭成功進佔台灣島有廣東客家籍(粵民)的士兵跟隨來台。1683年後清帝國軍隊來台也有閩西的客家士兵,更有客家人在台南城外種植蔬菜的記載,以及廣東客家人開墾高屏溪南岸的紀錄。
錄自:《台灣島史記》
作者:蔡正元
宋朝滅亡原因 在 宋朝滅亡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推薦與評價
宋朝 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 ...导致大宋朝灭亡的三个重要原因- 搜狐2016年2月23日· 宋朝的灭亡: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 分北宋 ... ... <看更多>
宋朝滅亡原因 在 宋朝滅亡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宋朝滅亡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南宋滅亡原因、滅亡英文、滅亡意思有關電玩與手遊文章或書籍,歡迎來遊戲基地資訊站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宋朝滅亡原因 在 宋朝滅亡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的推薦與評價
宋朝 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 ...导致大宋朝灭亡的三个重要原因- 搜狐2016年2月23日· 宋朝的灭亡: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 分北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