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4分33秒 】
「1952年夏末的一個傍晚,美國鋼琴家大衛·圖徳在紐約的瑪沃裡克音樂廳(Maverick Concert Hall)演奏了約翰‧凱奇的《4分33秒》。 這是作品花了四年完成後的首次公演。圖徳在鋼琴前坐下,蓋上琴蓋,再低頭看著計時器。在四分三十三秒裡,他逐頁翻著樂譜,兩度重複了這三個步驟。有人認為凱奇的《4分33秒》太過火了,鋼琴家坐在鋼琴前卻不彈奏,只為營造「噱頭」,是「真真切切只配倒豎拇指」的「愚蠢東西」。
這是音樂嗎?
我從未看過《4分33秒》的現場演出,最接近的一次就是2018年在英國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內,透過塔西塔·迪恩的六幕裝置欣賞摩斯‧康寧漢演繹約翰‧凱奇的《4分33秒》。
如果這樣還不夠混亂,凱奇在職業生涯裡一共創作了四個不同版本的《4分33秒》。當塔西塔·迪恩提議摩斯‧康寧漢以舞蹈演繹《4分33秒》時,這位著名的舞蹈家,同時亦是相伴凱奇長達五十年的伴侶和合作夥伴,已經八十八歲了。在此名為《靜止》(STILLNESS)的演出中,康寧漢在鏡子前坐下,為分別三個樂章保持了同樣的姿勢。
雖然《4分33秒》經常被誤會為無聲的作品,凱奇卻認為世上並沒有絕對寧靜一說,並視此作品為體現聆聽之舉。現下疫症當道,我們生活在充斥著噪音的時代,耳朵聽到的聲音、腦內的聲音、慾望的聲音都日漸增多,緊緊包圍著我們。《4分33秒》這樣一首開放式的作品使我深受震撼。我雖缺乏創作音樂的天賦,這首作品卻燃起了我對聲音藝術的興趣......」聽著藝術家曾鎧婷 Katharine 說起這啟發她創作的音樂作品還有為展覽所寫的故事,我們聽得著迷。
《關於花園》展覽,透過花園微觀現代人際關係的律動。展覽蒐集了4位藝術家陳建濃、吳國瀚、曾鎧婷及謝恩旗的作品,分別呈現幾位藝術家對花園作為兩極嬉耍互動之地的設想,探索截然不同的特性如何影響花園的結構和美學。花園雖為人工設計,卻又自然生長,從色調、質感與型態無窮無盡的排列中,誕生了力量、生機、靜謐與腐朽。隨著四季推移,花園在播種、發芽、適應、茂盛間不斷輪迴,長成神秘吸引而又互不協調的空間。
看著一件件藝術品,我們看到了不只是花園的四季,更是情緒的四季。當中有以畫作探索聲音藝術的作品、以折射原理建構了無限世界於小木箱內的藝術品、直接與訪客互動的變形象棋盤......
親身感受,聽他們的故事,心總會觸動。
心碎有聲音嗎?我們是否從未留神傾聽?世上真的有寧靜嗎?藝術家提出種種提問。
Katharine 特地找來日本插畫師黒木雅已為寫下啟發她的故事配上畫,訴說著好朋友在精神上的你追我躲,如故事裡的結尾所寫:「我們人類是否只有目不能視,才能用心聆聽?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在面對讓人心酸的分別時,我還是下意識地恐懼和否定。我們投入科技懷抱之時,寧靜成為了揭露真相之地。語言和相互聯繫的天賦雖能讓我們溝通,隨之回答我們的沉默卻放大了未能仔細傾聽的危險。當我們在過剩與過少交錯縱橫的巨網上努力建立永恆的關係時,我就會想起我在欣賞《4分33秒》前的世界,我那對陪伴、孤獨與安全感的信念——自相矛盾,卻又理所當然。」
展覽來到最後幾天,來這花園感受張與弛有意的共存亦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親密。
👉🏻觀看完整故事〖善意締盟 | 關於花園〗:https://bit.ly/35mb426
Storyteller : 曾鎧婷
Illustration by 黒木雅已
Text by Storyteller
+++++++
《Something About Gardens 關於花園》
展覽日期: 2020年10月8日至10月25日
展覽場地:Cabinet of Stories
中環士丹頓街15號1樓
開放時間:Wed - Fri 2pm - 8 pm | Sat & Sun 12pm - 6pm
👉🏻*參觀無需預約,若想享用茶座建議先番座:https://forms.gle/LasUVoJaaHi42fjY9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90的網紅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關節帶小關節》實際練習篇✨ 鋼琴演奏技巧不外乎三個面向,強度、速度和運動模式。其中運動模式有許多部位需要練習,今天要帶大家練習手指掌關節的靈活度! 關於「大關節帶小關節」的手部運作模式觀念,嚴老師在之前的影片已有解說,那麼實際如何練習?如何檢查自己是否做對?學生每隻手指可能遇到的狀況是什麼...
「拇指琴原理」的推薦目錄:
- 關於拇指琴原理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拇指琴原理 在 鋼琴輕鬆談-「 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aken your inner Piani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拇指琴原理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拇指琴原理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拇指琴原理 在 拇指琴Kalimba 三個步驟就秒懂!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拇指琴原理 在 拇指琴跟手風琴的原理都很簡單,音名直接刻在樂器上 的評價
- 關於拇指琴原理 在 獨創領先,... - 台灣製拇指琴Taiwan Kalimba 卡林巴琴|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拇指琴原理 在 2022拇指琴門市-大學國高中升學考試資訊,精選在Youtube上 ... 的評價
拇指琴原理 在 鋼琴輕鬆談-「 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aken your inner Piani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關節帶小關節》實際練習篇✨
鋼琴演奏技巧不外乎三個面向,強度、速度和運動模式。其中運動模式有許多部位需要練習,今天要帶大家練習手指掌關節的靈活度!
關於「大關節帶小關節」的手部運作模式觀念,嚴老師在之前的影片已有解說,那麼實際如何練習?如何檢查自己是否做對?學生每隻手指可能遇到的狀況是什麼?大拇指要訓練的動作?也盡可能透過這部影片來討論。
掌關節靈活度要單獨訓練,每隻指頭的狀況不盡相同,甚至有學生對於自己左右手差異之大,驚嚇到懷疑人生(我到底過去十年在幹嘛~~抱頭掉入漩渦😱)
很多人快速音群手動不了、阿爾貝堤低音老是跌跌撞撞、半音階手整個卡住,原因很可能出在該手指的掌關節根本不靈活,所以手掌、手腕、手臂進行了代償作用,愈用力愈彈不快,惡性循環就悄悄地發生了。
很多時候不是拼命在鋼琴前苦練就會有回報,如果我們不理解手部運作原理,那麼你很可能會花了數十小時練習卻徒勞無功喔!🌷
✨https://youtu.be/zTcZCt2HEGI ✨
👇《大關節帶小關節—觀念篇》
https://youtu.be/QdXnyThC8E4
拇指琴原理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壹. 談談木吉他伴奏 }}_11
在我漫長的吉他摸索學習過程裡,我一直疑惑著『會不會有一本萬用教學大全』,可以幫助我省略掉不必要的錯誤過程,更快、更有效地到達我想像的吉他彈奏境界?我猜想,坊間的許多學習教材,甚至是近年網路上已經完全研究不完的影像資料,應該或多或少都有因為了類似的心情,而以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姿態,展示在所有求知者的面前。
然後三十餘年就過去了,我每天都還是在摸索中除錯;唯一的心得是:『沒有萬用教學大全』這種『神獸』!
在各種型態的音樂講座中,不論是概念式分享,或是深入的實例分析,關於我自己的編曲構成,我非常喜歡用這句話來解釋:『我沒辦法告訴你在編曲那個當下我為什麼要那樣想、或那樣決定(產生什麼樂思或用什麼音),但我可以告訴你,在那個決定之前,我做過什麼樣的練習。』
回頭看看先前我寫過的十篇文字,裡面的曲例,我應該都是用聽力抓歌的方式,實實在在地K過、完彈了許多次;而比較不同的地方是:在當時每天一點點的抓歌進度裡,只要我一抓到一個新鮮的手法或處理的點子,我一定會在當天用同樣的概念,寫一小段自己的樂段,也許只是一個樂句,或是四拍、八拍的長度,或是四小節、八小節的長度,因為是自己的『習作』,所以反而比原曲還更能記得其中的訣竅。這樣的練習持續了三十年以上,然後,所有的『招式』就會很自然地混雜在一起,更然後,就會全部都忘光了,而在那個狀態下,『音樂的直觀』就融會貫通在每一個呼吸裡。
我大概可以這樣說:我所有的木吉他伴奏的編曲,八成以上都可以在前面十篇的文字、曲例中找到參考的出處,譬如說,『達爾文』的和絃聲響,就是來自於『Scarborough Fair』而只是更動了右手指法的順序,以及增加了左手一開始的滑音;又或者『她來聽我的演唱會』,完全是『Leader of the Band』的指法,混搭一點點巴哈的魯特琴曲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nRL5i7CZ0 ),像這樣的『習作源自於臨摹抄襲』,然後再轉換為創作的每一個步驟,應該就是我想像中『萬用教學大全』所應該揭露的,但,很不幸的,沒有人能寫得出這樣的書籍。
最靠近這本書籍的,大概就是時間的累積了吧?
這也是我為什麼循序漸進地安排這些曲例的原因,我想像著一位對於吉他、音樂極有熱情的學習者,在終於理解和絃的基本構成法則之後,要練習些什麼作品,才能一方面能有足夠的營養成份來涵養音樂的美學與彈奏的份量,一方面又有足夠的空間來刺激學習者的想像而不致於宰制了學習者的方向。我很希望這些曲例會像它們在早年幫助了我那樣,對於你,也能夠有足夠育成的作用。
接下來,我想繼續討論對我產生重大影響的另外百分之二十!這些音樂用了完全不同的面貌對我展示了木吉他所能夠演繹的色彩。有趣的是,它們,幾乎都不是以『伴奏』的方式來存在的。
[一. 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番外篇]
曲目1-12 Pink Floyd-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NLhxKpfCnA
Pink Floyd這個偉大樂團的偉大專輯『The Wall』,已經列為我在北藝大『製作概論』課程的基本教材,也是學生們在期中報告所必須上台報告的研究標的。做為一張真正具有音樂質量與商業價值的概念搖滾專輯,我認為所有的音樂愛好者都不應該錯過聆聽它的機會。而在兩張黑膠唱片的時間長度裡,這首『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用一把尼龍弦吉他、極為簡單的音樂語彙,銜接了主角的內與外的轉換,從製作的角度來說,就已經是一個非常傑出的處理。而在音樂性方面,我想補述的是:
1. 事實上,這是我在還不懂和絃運作的原理之前,真正使用聽力與向他人請教之後,第一首能在吉他上操作的曲目,因為它的構成非常簡明:不流俗的根音轉位半音階上行與順階音階下行,在第一個樂段的後半才真正進入到VIm和絃的根音位置,而整個和絃聲響一直停留在相同頑固的高音序列,它對於單一聲部的『移動』對比其他聲部的『不動』,有著非常鮮明的突出感。
2. 為了照顧到旋律線所寫定的第二轉位根音,右手大拇指的指法必須打破習慣性的只處理一次根音的彈奏方式,取代的是連續兩次撥奏根音(轉位)的動作;而因為這是我所摸索出來的第一首曲子,因此這種特別去處理兩次低音聲部的大拇指的撥彈方式,完全型塑了我後來將近三十年的彈奏慣性。有時候,我去比較自己與別人在處理同一個和絃時,整體聲響會有『厚度』不同的主要原因,除了接下來要說到的第三點之外,我其實會比別人有更多去處裡低音聲部的習慣,因此在整體聲響上,似乎會有更厚實的感受。
3. 觸弦。
是的!我個人覺得真正能塑造、確認每一位吉他演奏者不同風格的極大關鍵,就是觸弦。我非常幸運的是,我所豎起耳朵用力抓,然後試圖要重現的第一首樂曲,其實是用尼龍弦吉他所彈奏的!我想強調的是,這不是『古典吉他』的音色呈現方式,而如果我一開始就是去練習古典吉他的彈奏,我很可能不會是現在這種詮釋音樂的方式。同樣的,我如果第一首就是練習『Blackbird』這樣的鋼弦吉他聲響,我不覺得我會因此那麼去鑽研大拇指往下與其他指頭往上的各個觸弦面積、角度與力度。請再仔細聽一下這首曲子裡,每一根指頭在觸碰每一條弦、詮釋每一個音的力度些微的差別與音色的變化!當年,我為了要找尋到這種『又溫柔、又有顆粒感』的音色,真的就是在同一根弦、同一個音上,不斷用各個指頭嚐試各種的可能以及除錯,非常非常久以後,才稍微敢說『可以彈出這個曲子的七成味道』。
因為,還要等更久以後我才知道世界上有一種器材叫做『Compressor』。
但那些Compressor可以或不可以做到的事,我其實都已經練到了。
而我有一種偏執的看法,覺得尼龍弦的觸弦比鋼弦還更難掌握,也因此,即便我後來大量用鋼弦吉他來編曲,但我始終不是很喜歡將鋼弦吉他音色彈得太明亮,反而是下意識地希望將鋼弦彈得有尼龍弦的溫潤感。
4. 音樂的極限。
很有意思的命題!如果你的人生中第一張最重要、幾乎可以倒背如流的音樂專輯,就是『The Wall』,我很好奇除了Pink Floyd的另外兩張更早的專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Wish You Were Here』,還有什麼能真正滿足你的聆聽經驗?我應該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主觀地認定:Pink Floyd在八〇年代以前,就已經設下我超越不了的結界了!但其實這其中影響我最深的,反而是乍聽之下最簡單的作品。
只是,這種『簡單』,應該是『見山是不是山』的境界,而我還在山腰那一段迷路中。
用很簡單的音符、別人聽得懂的方式,說一個好聽的故事…還有比這個更難的事嗎?
以上。
我已經想不起來當時在練『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的那些晚上所寫的各個小樂段,不過我知道,其中應該有一些還不錯,有一些糟透了;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所有遺忘的都化作春泥,它們也都還在等著我再去試試看,看看在未來的生命歷程裡,還能不能為別人帶來些許的芬芳。
謹以這篇文字,感謝從高一時就帶著我聽音樂,同時出借給我第一把尼龍弦吉他的同學范皓揚先生。
謝謝你!
范皓揚 (Robert Fan)
拇指琴原理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大關節帶小關節》實際練習篇✨
鋼琴演奏技巧不外乎三個面向,強度、速度和運動模式。其中運動模式有許多部位需要練習,今天要帶大家練習手指掌關節的靈活度!
關於「大關節帶小關節」的手部運作模式觀念,嚴老師在之前的影片已有解說,那麼實際如何練習?如何檢查自己是否做對?學生每隻手指可能遇到的狀況是什麼?大拇指要訓練的動作?也盡可能透過這部影片來討論。
掌關節靈活度要單獨訓練,每隻指頭的狀況不盡相同,甚至有學生對於自己左右手差異之大,驚嚇到懷疑人生(我到底過去十年在幹嘛~~抱頭掉入漩渦😱)
很多人快速音群手動不了、阿爾貝堤低音老是跌跌撞撞、半音階手整個卡住,原因很可能出在該手指的掌關節根本不靈活,所以手掌、手腕、手臂進行了代償作用,愈用力愈彈不快,惡性循環就悄悄地發生了。
很多時候不是拼命在鋼琴前苦練就會有回報,如果我們不理解手部運作原理,那麼你很可能會花了數十小時練習卻徒勞無功喔!🌷
👇《大關節帶小關節—觀念篇》
https://youtu.be/QdXnyThC8E4
拇指琴原理 在 拇指琴跟手風琴的原理都很簡單,音名直接刻在樂器上 的推薦與評價
好可愛又好好玩, 拇指琴 跟手風琴的 原理 都很簡單,音名直接刻在樂器上,學過樂器的應該一下就能上手。 讓我用 拇指琴 彈奏一曲#給各位小豬的生日快樂歌。 ... <看更多>
拇指琴原理 在 獨創領先,... - 台灣製拇指琴Taiwan Kalimba 卡林巴琴|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榫接結構的優點是什麼: 1·琴身與琴枕沒有膠水的隔層直接用木頭共振原理,更 不怕上膠不均勻,影響音色。 2.製作固定模具,刀具,規格統一,讓每一台琴都能 ... <看更多>
拇指琴原理 在 拇指琴Kalimba 三個步驟就秒懂!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長指甲跟嘗試用自己的理解去生成學會 拇指琴 的三大步驟,去幫助大家極速學會 拇指琴 !從了解調音方式、 拇指琴 的結構及基本的彈奏技巧去秒懂 拇指琴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