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回顧 台北文山區的「萬芳」和歌手萬芳有什麼關係?
恭喜 萬芳 獲得評審團大獎;想到或許可以回顧一下這篇。
---------------------------------
你可能知道,全台灣縣市中只有台北市的各區底下有個「次分區」的行政區劃分方式,也可能知道文山區下共有五個次分區:景美、興隆、萬芳、木柵與二格山。
次分區基本上是由各行政區中,歷史背景相似或是距離相近的鄰里所集合起來的。
其中萬芳次分區中有數個知名地標:捷運萬芳社區站與木柵垃圾焚化廠、博嘉運動公園。
不過,萬芳的由來究竟是什麼呢?跟回憶過去痛苦的相思忘不了的歌手萬芳到底有沒有關係呢?
答案是:一點關係也沒有!
萬芳的地名由來,事實上是源自於昔日的兩個礦場:萬隆礦場及芳川(朝日)礦場。從兩個礦場當中各取了一個字,於是變成了現在的地名:萬芳,並連帶產生一系列的相關的地名。
雖然經過多年發展下,當初礦坑的痕跡大多已經隱沒在荒煙漫草中,但文山區曾經生產煤礦!
文山區的煤礦大多分布在興隆路兩側及景美溪河岸,從日治時期便開始開採,因為私人採煤獲利頗豐,因此煤礦有「黑金」之稱。
日治時期的主要礦坑有:文山碳坑、十五份碳坑、景尾碳坑、重興碳坑。
大正 8 年 (1919),日本人在此處成立台北鐵道株式會社,為了便於將深坑與石碇一帶的礦產與物資往外運輸,隨後便鋪設了景美到石碇間的輕便鐵道──石碇線;之後又於大正 10 年 (1921) 興建了長 10.4 公里的萬華-新店鐵路(簡稱萬新鐵路)。
起點為萬華,行經螢橋、水源地、公館、十五份、景尾、大坪林,最後抵達終點站新店;為了煤礦的運輸,後來台北鐵道株式會社又增設十五份支線。兩條輕便車路線讓文山一帶的礦產得以運送至萬新鐵路沿線(十五分站及景美站)的儲煤場,再轉由萬新鐵路自台北郊區運送至台北的核心地帶。
上圖中左側紅線的即為昔日台北鐵道株式會社於的連接萬華與新店的萬新鐵路;中靠近上方的綠色線條即為輕便車十五分線,下方的綠線則是連接了景美與石碇的石碇線。
到了戰後,由於工業發展對於煤的需求,文山地區開採煤礦的熱潮並未消退,此時仍有許多礦坑持續開採,其中也包含了前面提到萬芳地名由來的萬隆煤礦和芳川煤礦。
1946 年,萬隆煤礦開採。(一說為 1952 年開採),不久後的 1949 年陳村頭與陳其志合夥成立了芳川鑛業社,並開始開採芳川煤礦。
台灣煤礦產量在 1960 年代左右達到高峰,但隨著能源的使用逐漸轉移到石油化學燃料,加上臺灣產煤的成本過高,無力和品質高價格低的進口煤抗衡,因此造成了煤礦業的沒落。
1972 年,臺北市政府開始規劃在木柵140高地建設山坡地開發示範社區;兩年後萬隆礦場停止開採。到了1978 年,台北市政府開始進行區段徵收,徵收民地用來興建萬芳社區,並在 1984 年完成社區的興建。
另一邊的芳川煤礦在1984 年遇到六三水災後,由於豪雨的沖刷以及臺灣對煤的需求減少而歇業,最後在 1997 年封礦廢坑。
在文山地區產煤極盛時期,當地首屈一指的大礦坑,芳川礦坑每天有高達 500 名礦工開採煤礦。然而,隨著煤礦黃金時代的過去,昔日的開採的光景只能永遠留在當地耆老的腦海中,對現在的我們是很難想像的了。
雖然文山區產煤的時代已經結束,昔日礦廠的遺跡或已被植物覆蓋,或已建起一棟棟大樓;不過地名萬芳的留下,還是讓我們有蛛絲馬跡去認識曾經繁榮一時的文山煤礦業。
文山區地名由來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65年萬華新店鐵路拆除】#你知道萬華新店鐵路嗎 #我要給我媽看這張
55年前新店人要到台北,得坐火車先到萬華才能抵達台北,這條在1921年因採煤而興建的鐵路,沿途設崛江、和平、螢橋、古亭、水源地、公館、萬隆、景美、大坪林、七張、新店等十一站。
當時景美火車站就設在羅斯福路六段上,現在的車前路即因位置正對車站而得名。後來萬華新店線被中和支線取代了煤礦運送任務,在1965年拆除,一起來回顧。
圖說:萬華新店鐵路,廿六日拆除情形
日期:1965-03-26
來源:聯合報
攝影:陳明輝
#從新店去台北要坐火車至萬華
#你可能沒有見過這樣的景美
#老台北鐵路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節錄
【1996-01-08/聯合報/20版】
景美心鄉土情 輕唱思想起
老照片回顧 述說來時路 祖師廟文物 發思古幽情 社區同樂會 歡度星期天
【記者張仁豪報導】數十年來,舊名「景尾」的景美地區變化極大。昨天在當地最古老的寺廟-萬慶祖師廟內,文山區景慶社區發展協會、景慶里展出有數十年歷史的黑白老照月,就提供了生動的說明。
昨天冬陽高照,景慶社區在景美萬慶街祖師廟廣場及鄰近街道上,所舉辦的「景美心,鄉土情,鄰里愛」社區活動,有不少社區男女老少參加。其中景美五十年回顧展頗具鄉土特色與意義,這些由八十多歲老醫生張傳生等人提供的五十張老相片,最古老的是一九○八年的老街景,還有景文街以往存在的公圳灌溉水道、景美老火車站、祖師廟舊觀,引來圍觀民眾的興趣及追憶。
照片展也介紹景美地名由來,恐怕年輕一代都已不太知道。原來瑠公圳由新店經景美至公館一帶,當時以木製或竹製的梘運水,而大坪林是梘頭,景美位於梘尾,清朝地名即是梘尾,日據時代很少用這個字,改稱景尾(境尾)。光復後,景美由深坑鄉分出,自立成鎮,才改名為景美。一名剛退休老台電人表示,以往景美對外交通都靠新店至萬華的小火車(被稱為七分車),由汀州路、公館,經羅斯福路五段至新店,數十年前鐵路旁盡是農田。
【1998-07-20/聯合報/39版/鄉情】
台鐵新店支線,此情早已成追憶
遊碧潭 搭火車
【吳昭明】搭火車,遊碧潭,對年輕一輩來說,恐怕連聽都沒聽過。翻開四○年代台北市地圖,會發現西南隅有一條鐵路從萬華分歧,這便是早已走入歷史的台鐵新店支線。
甲午戰後,日本初嚐資本主義甜頭,私營鐵道應時而生,這股投機熱潮順勢吹向殖民地台灣。明治二十九年(光緒二十二年),東京資本家多人合夥籌設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計畫興築台北到新店及淡水兩條鐵路。新店線雖於明治三十年完成測量,卻因股份募集困難而宣告流產。不久,日本政府將鐵道收歸官營。明治三十九年,曾有自台北經新店、烏來而至宜蘭、蘇澳,興建支線之議,翌年測量完成,發現路線深入蕃地,施工困難,遂而改繞自八堵起,即今宜蘭線,新店鐵路第二次落空。民國八年,台北煤礦採挖豐富,基於運輸需求,鐵路再度開放私營,台北鐵道株式會社捲土重來,於民國十年興築萬華至新店鐵路,同年三月二十四日試車,四月十七日營運。
全程十點四公里,沿途設崛江、和平、螢橋、古亭、水源地、公館、萬隆、景美、大坪林、七張、新店等十一站,平均站距不到一公里。
萬華起站才五百公尺就來到了崛江,是全線唯一僅辦貨運不辦客運的一站,因列車不停靠,旅客通常不知這兒還有個車站。
和平,是個簡易站,約在今汀州路南海路口。日據時附近有一軍用馬場,稱馬場町站,光復後原擬改名崁頂(該處地名),因與屏東線崁頂同名,後以近和平西路二段而改為和平。
再過一點五公里來到螢橋,就在今汀州路廈門街口(現址路幅寬廣,隱約可見昔日站場用地)。附近有許多公務員以火車為代步工具,也因此,該站旅客算是比較多的。古亭,是個即沒站房又無人員賣票的招呼站,約今汀州路金門街口。日據時期,旅客上車後均會找車長補票,然後拿「補助切符」;台鐵接收後,旅客一上車,便和車長大玩捉迷藏的遊戲。
水源地,因近自來水廠水源所在地,故名。站址在今羅斯福路四段校園書局旁的二十四巷與汀州路口。台大學生是該站最捧場的乘客,上下午尖峰時段,是全線少數比較有人氣的站。
公館,離水源地僅六百公尺,以今天兩地公車站牌來看,亦為前後相鄰站,列車才剛啟動,還未全力衝刺就要減速進站了。
一點三公里後來到萬隆,這兒的景觀可說是青山綠野入眸來。原名「十五份」的萬隆站,源自先民十五人合力出資開墾的聚落,雖於民國四十四年改名,取其萬事興隆之意,但這個車站卻似乎興隆不起來,自始至終,它只不過是個簡易站而已。
不久來到全線的中途大站景美。位於今北新路原公路局景美舊有站房旁(公路局站房仍在,但也已成廢墟)。景美有條「車前路」,便是告訴外地人景美火車站就在這兒。昔日站前廣場,如今雖已成了停車場,但仍可看出大站的氣勢。這個三等客貨運站,每逢仙公廟朝聖旺季,火車經常會加掛車廂;而附近一年有十萬公噸的煤炭也多由該站輸送。
大坪林與七張,都是只辦客運不辦貨運的簡易站。大坪林,位居新店溪與景美溪間,屬河階高台地形,遂以「大坪」冠之,且昔日茂林密鬱,故名。七張,則取其先民七人墾地,各持犁一張(一犁表五甲地)之意。
為了輸運遊客,台鐵接收初期還曾加開台北直達新店的汽油車,早午晚各一趟,沿途僅停靠萬華、螢橋、公館、景美。由於這條支線自萬華分岔往東南行,恰與台北過來的縱貫線呈一銳角,為方便列車折返,台北往返新店的車,都用兩端皆有駕駛座的汽油車,這與此線平時由萬華起站,以蒸汽火車頭來拖運的情況不同。
新店線是台鐵唯一曾經採用牌券閉塞的支線。鐵路「辦理閉塞」,是指閉塞路段只容一列攜帶路牌的班車行駛,以確保安全。路牌可說是開啟閉塞系統的鑰匙。日據時期車班少、行車單純,所以採牌券閉塞。台鐵接手後,因班次增加,於民國四十五年改為電氣路牌閉塞。此種閉塞方式,在列車誤點時,可適時變更會車起點,比牌券閉塞更具效率。
四十七年,為了方便旅客,首次推出「劃一票價」,無論遠近,一律一元(公路局要四元),這個類似今天松山到板橋一律十八元的「區段票」,沒想到,四十年前新店線就率先實施了。
然而,鐵路終究不敵公路,火車全程要四十分鐘,汽車只有一半時間,搶走不少客源。民國四十九年,公路局為拓寬公館至新店間公路,與台鐵協商鐵路遷移事宜;消息傳到煤業老闆耳中,心急如焚,陳情暫緩拆除,最後決定先建板橋至南勢角的中和支線,取代新店線,解決運煤需求後再拆。民國五十四年中和線通車,同年三月二十四日晚間十點四十五分,新店站開出最後一班普通車,二十五日下午三點三十五分又開出最後一班貨車後,新店鐵路結束了它四十五年的生命。沒有任何懷舊活動,這條鐵路晚景竟是這般淒涼。
文山區地名由來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65年萬華新店鐵路拆除】#你知道萬華新店鐵路嗎 #我要給我媽看這張
55年前新店人要到台北,得坐火車先到萬華才能抵達台北,這條在1921年因採煤而興建的鐵路,沿途設崛江、和平、螢橋、古亭、水源地、公館、萬隆、景美、大坪林、七張、新店等十一站。
當時景美火車站就設在羅斯福路六段上,現在的車前路即因位置正對車站而得名。後來萬華新店線被中和支線取代了煤礦運送任務,在1965年拆除,一起來回顧。
圖說:萬華新店鐵路,廿六日拆除情形
日期:1965-03-26
來源:聯合報
攝影:陳明輝
#從新店去台北要坐火車至萬華
#你可能沒有見過這樣的景美
#老台北鐵路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節錄
【1996-01-08/聯合報/20版】
景美心鄉土情 輕唱思想起
老照片回顧 述說來時路 祖師廟文物 發思古幽情 社區同樂會 歡度星期天
【記者張仁豪報導】數十年來,舊名「景尾」的景美地區變化極大。昨天在當地最古老的寺廟-萬慶祖師廟內,文山區景慶社區發展協會、景慶里展出有數十年歷史的黑白老照月,就提供了生動的說明。
昨天冬陽高照,景慶社區在景美萬慶街祖師廟廣場及鄰近街道上,所舉辦的「景美心,鄉土情,鄰里愛」社區活動,有不少社區男女老少參加。其中景美五十年回顧展頗具鄉土特色與意義,這些由八十多歲老醫生張傳生等人提供的五十張老相片,最古老的是一九○八年的老街景,還有景文街以往存在的公圳灌溉水道、景美老火車站、祖師廟舊觀,引來圍觀民眾的興趣及追憶。
照片展也介紹景美地名由來,恐怕年輕一代都已不太知道。原來瑠公圳由新店經景美至公館一帶,當時以木製或竹製的梘運水,而大坪林是梘頭,景美位於梘尾,清朝地名即是梘尾,日據時代很少用這個字,改稱景尾(境尾)。光復後,景美由深坑鄉分出,自立成鎮,才改名為景美。一名剛退休老台電人表示,以往景美對外交通都靠新店至萬華的小火車(被稱為七分車),由汀州路、公館,經羅斯福路五段至新店,數十年前鐵路旁盡是農田。
【1998-07-20/聯合報/39版/鄉情】
台鐵新店支線,此情早已成追憶
遊碧潭 搭火車
【吳昭明】搭火車,遊碧潭,對年輕一輩來說,恐怕連聽都沒聽過。翻開四○年代台北市地圖,會發現西南隅有一條鐵路從萬華分歧,這便是早已走入歷史的台鐵新店支線。
甲午戰後,日本初嚐資本主義甜頭,私營鐵道應時而生,這股投機熱潮順勢吹向殖民地台灣。明治二十九年(光緒二十二年),東京資本家多人合夥籌設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計畫興築台北到新店及淡水兩條鐵路。新店線雖於明治三十年完成測量,卻因股份募集困難而宣告流產。不久,日本政府將鐵道收歸官營。明治三十九年,曾有自台北經新店、烏來而至宜蘭、蘇澳,興建支線之議,翌年測量完成,發現路線深入蕃地,施工困難,遂而改繞自八堵起,即今宜蘭線,新店鐵路第二次落空。民國八年,台北煤礦採挖豐富,基於運輸需求,鐵路再度開放私營,台北鐵道株式會社捲土重來,於民國十年興築萬華至新店鐵路,同年三月二十四日試車,四月十七日營運。
全程十點四公里,沿途設崛江、和平、螢橋、古亭、水源地、公館、萬隆、景美、大坪林、七張、新店等十一站,平均站距不到一公里。
萬華起站才五百公尺就來到了崛江,是全線唯一僅辦貨運不辦客運的一站,因列車不停靠,旅客通常不知這兒還有個車站。
和平,是個簡易站,約在今汀州路南海路口。日據時附近有一軍用馬場,稱馬場町站,光復後原擬改名崁頂(該處地名),因與屏東線崁頂同名,後以近和平西路二段而改為和平。
再過一點五公里來到螢橋,就在今汀州路廈門街口(現址路幅寬廣,隱約可見昔日站場用地)。附近有許多公務員以火車為代步工具,也因此,該站旅客算是比較多的。古亭,是個即沒站房又無人員賣票的招呼站,約今汀州路金門街口。日據時期,旅客上車後均會找車長補票,然後拿「補助切符」;台鐵接收後,旅客一上車,便和車長大玩捉迷藏的遊戲。
水源地,因近自來水廠水源所在地,故名。站址在今羅斯福路四段校園書局旁的二十四巷與汀州路口。台大學生是該站最捧場的乘客,上下午尖峰時段,是全線少數比較有人氣的站。
公館,離水源地僅六百公尺,以今天兩地公車站牌來看,亦為前後相鄰站,列車才剛啟動,還未全力衝刺就要減速進站了。
一點三公里後來到萬隆,這兒的景觀可說是青山綠野入眸來。原名「十五份」的萬隆站,源自先民十五人合力出資開墾的聚落,雖於民國四十四年改名,取其萬事興隆之意,但這個車站卻似乎興隆不起來,自始至終,它只不過是個簡易站而已。
不久來到全線的中途大站景美。位於今北新路原公路局景美舊有站房旁(公路局站房仍在,但也已成廢墟)。景美有條「車前路」,便是告訴外地人景美火車站就在這兒。昔日站前廣場,如今雖已成了停車場,但仍可看出大站的氣勢。這個三等客貨運站,每逢仙公廟朝聖旺季,火車經常會加掛車廂;而附近一年有十萬公噸的煤炭也多由該站輸送。
大坪林與七張,都是只辦客運不辦貨運的簡易站。大坪林,位居新店溪與景美溪間,屬河階高台地形,遂以「大坪」冠之,且昔日茂林密鬱,故名。七張,則取其先民七人墾地,各持犁一張(一犁表五甲地)之意。
為了輸運遊客,台鐵接收初期還曾加開台北直達新店的汽油車,早午晚各一趟,沿途僅停靠萬華、螢橋、公館、景美。由於這條支線自萬華分岔往東南行,恰與台北過來的縱貫線呈一銳角,為方便列車折返,台北往返新店的車,都用兩端皆有駕駛座的汽油車,這與此線平時由萬華起站,以蒸汽火車頭來拖運的情況不同。
新店線是台鐵唯一曾經採用牌券閉塞的支線。鐵路「辦理閉塞」,是指閉塞路段只容一列攜帶路牌的班車行駛,以確保安全。路牌可說是開啟閉塞系統的鑰匙。日據時期車班少、行車單純,所以採牌券閉塞。台鐵接手後,因班次增加,於民國四十五年改為電氣路牌閉塞。此種閉塞方式,在列車誤點時,可適時變更會車起點,比牌券閉塞更具效率。
四十七年,為了方便旅客,首次推出「劃一票價」,無論遠近,一律一元(公路局要四元),這個類似今天松山到板橋一律十八元的「區段票」,沒想到,四十年前新店線就率先實施了。
然而,鐵路終究不敵公路,火車全程要四十分鐘,汽車只有一半時間,搶走不少客源。民國四十九年,公路局為拓寬公館至新店間公路,與台鐵協商鐵路遷移事宜;消息傳到煤業老闆耳中,心急如焚,陳情暫緩拆除,最後決定先建板橋至南勢角的中和支線,取代新店線,解決運煤需求後再拆。民國五十四年中和線通車,同年三月二十四日晚間十點四十五分,新店站開出最後一班普通車,二十五日下午三點三十五分又開出最後一班貨車後,新店鐵路結束了它四十五年的生命。沒有任何懷舊活動,這條鐵路晚景竟是這般淒涼。
文山區地名由來 在 Wenshan District (文山區) - Region, Landmark & Historical Place 的推薦與評價
著名旅遊景點有貓空、臺北市立動物園,2010年臺北市舉辦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文山區為杏花,臺北市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地名由來本區(木柵、景美 ... ... <看更多>
文山區地名由來 在 【賞屋說說】 台北市文山區|區域分析| 捷運文湖線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00:00 開場00:48 地理位置與人口04:56 交通與未來發展11:34 環境與生活機能12:48 生活圈比較18:26 總結 文山區 文教氣息濃厚,公園綠地多整體房價可說是 ... ... <看更多>
文山區地名由來 在 [情報] 文山三大家族- 看板Wen-Shan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w4.hhps.tp.edu.tw/COMM/HIS.HTM
一、文山簡介
清乾隆間福建省安溪的高、張、林三家族人,離鄉背井飄洋過海,滿懷憧 憬地從淡水河
駛入新店溪到景美溪沿岸,開墾建立新家園。漸漸的人口眾多起 來,有的溯溪而上往來
於木柵、深坑、石碇、新店。先民見此地山勢起伏宛如 人的「拳頭」,清、道光二十一
年將該地命名為拳山里,隸屬淡水廳。光緒二 十年地方鄉紳嫌,「拳山」兩字不雅,請
求改為「文山秀氣」的文山堡。自此 「文山」便是指景美、木柵、新店、石碇、深坑一
帶。
二、景美、木柵地名之由來
清鄉紳郭錫瑠興建瑠公圳,引水至北市供農田灌溉。自大坪林到景美溪時 ,搭建木梘來
運水。因而從新店橋頭處稱「梘頭」,景美這端稱「梘尾」。日 據時期,日人不認識「
梘」字將其改為「景尾」。後來「景尾」鄉紳認為「尾 」有「末」的意思,陳情改為「
景美」。 今老一輩的人以閩南語稱「景美」 時「美」字依然發「ㄨㄟˇ」音而不念「ㄇ
ㄟˇ」。
至於「木柵」的地名也有一段故事的。先民在開墾木柵期間,景美溪對岸 山區為原住民
居所,原住民經常下山攻擊先民。先民為禦防原住民來襲,便在 景美溪右岸,北由今開
元街頭,南至更寮山麓之渡船頭(今政大操場)即渡口 處,以粗如圓桶之高長水樁編紮
為柵,並設柵門為出入渡口之孔道。此即木柵 地名之由來。又因柵的發音「ㄓㄚˋ」有
殺伐之氣,故老一輩都刻意將「柵」 發輕聲「ㄕㄚ」音,使其聽來輕柔些。
三、尋幽訪勝
文山區雖然不很大,因文山秀氣,且開發亦早,許多地方早已名聞遐爾。 但也有不少之
處被淹沒之古跡和景物。
先民溯溪而上,最早建立家園之處是新店溪和景美溪交匯處叫「溪仔口」 (今在景福街
278公車起站點)並興建一座供奉其鄉祇清水祖師廟,該廟建好 後改名萬慶岩,此一通往
萬慶岩之街道叫萬慶街,而「溪仔口」也就叫萬慶岩.
一起渡海到文山區發展的高、張、林三姓家族在財富漸多,人口逐增下, 異姓不能同心
且相互衝突,決定分家。從家鄉帶來的尊王神像,林夫人、香爐 在三家族的代表下分別
抽籤決定誰屬。結果林姓家族抽到林夫人像,且在萬隆覓地建集應廟並在今羅斯福路五
段發展。高姓家族抽到尊王神像,在景美街建 集應廟,並留在景美發展。張姓家族抽到
香爐在木柵國中對面覓地建集應廟, 因此也朝木柵發展。三座集應廟以景美的集應廚年
代最久,今列為三級古跡, 且這三座集應廟均供奉尊王張巡,保儀大夫許遠和張巡愛妾
林夫人。
除了三座古老集應廟外,興隆路一至三段為高姓與蘇姓家族共十五人來至 此開墾,故又
稱十五分莊,為討吉利稱作「興隆莊」含為福建人在此興盛的寓 意,也是興隆路路名的
由來。
「興福莊」過去以虎形、耙形、獅形、猴形等四穴最為著名。虎形穴在興 隆國小後面、
耙形穴在興隆市場後面,獅穴位於興隆公園景美山山下,猴穴在 辛亥路隧道出口,公務
人員訓練中心下方,興得跆旁(即興得市場後面)。可 惜的是近三十年的開發,環境變
遷下其山貌己不復見了。
四、文教區的形成
木柵四面環山,中間為盆地,境內有景美溪貫穿具有天險的地勢。日據末 期,日人利用
木柵的天險地勢,將許多重要機關都疏散至此。光復後,政府播 遷來台後,也循此方式
。於民國四十一、二年間將考試院(含考銓兩部)、台 銀、台電、教育部、司法行政部
、木柵革命實踐研究院(今青村) 、中央黨部 、國防部部份機關、財經學校(國防管理
學院前身)等多項單位遷至此,有些 並有眷舍。民國六十年以前,從考試院至埤腹路(
今和興路)一帶,當時也有 不少美國軍官眷舍,尤以五十年至五十七年最盛。雖然不久
,絕大多數的機關 均遷移他處,但確留下大批眷舍居住於此。
因為突然湧進不少的人口居住,為解決子女就學上的問題,在此地亦添設 立了兩所私立
小學。屬於黨部的私立中山小學和考試院附設的私立中興小學( 永建國小前身)及成舍我
先生創辦的私立新聞職業學校(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前 身)外。加上木柵景美兩所國民小
學,木聯五省中分部初級部(實踐國中前身 ),縣立木柵初中、私立指南初中(景文中
學前身)、省立文山高中(己廢校 ),另外還有兩所大學。向裏去有政治大學,往外走
去有台灣大學。從小學至 大學,各級學校均有,使本區在淳樸的鄉村中更增添了一股濃
厚的書卷氣,加 上前面的因素,中堅份子的人口-軍公教人員最多。自然而然,本區就
形成了 文教區了,也是北市最有人文氣質的一區了。
好像真的早期景美市區那邊,十戶有八九戶是姓高
木柵行政中心附近一帶,十戶姓張的就有六戶了
現在也許隨著外來人口,大家族多少比例沒那麼高了
但應該不少還是當地的地主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38.133
※ 編輯: sam1115 來自: 59.112.38.133 (04/28 22:5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