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媛說星國|強大的政府系統】
新加坡一直在邁向智慧國前進 👣
Singpass 是媛覺得政府推廣很強大的系統,有它在手,方便無窮!
可以登陸各大政府單位來交稅、申請執照等,並將個人資訊通通整合在內,包含....
#往事不堪回首的O水準成績
O水準類似考高中的會考,A1是最好,接著是 A2, B3, B4...以此類推。
跟國中哥們分享著,他們一直笑我英文差,結果大家都拿C6,標準龜笑鱉沒尾!
有一門社會學,B哥們差點不及格!他說誰知道猜題都失敗?那年考的都關於新加坡,而我拿A2...
#註定做新加坡旅遊 🤔
不變的是我們上POLY 都放飛自我。
現在回頭看。文憑與成績或許很重要,是進入社會的快速卷,提供更多選擇與高度,以及寬闊視野。
但並不代表一切,只是過程,也不代表人格,更不是拿來優越的理由。
#我們都曾經因為成績被看低過
▫️
喔對~ Singpass 是黑紀錄高手。
認識新帥哥時,請跟他說:Singpass 借我看下你結婚了嗎?🙂
真的很強大,人在做,Singpass在看。
屬於我們的電子身份系統。
#本地朋友覺得還有什麼很強大呢
註1: 新加坡的實體身分證沒有配偶欄
方媛配偶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陣子我才正好和同事及助理感慨地談到,關於產後憂鬱症的孕婦,我們產科醫師的「售後服務」一直做得很差,該如何著力需要好好思考,也注意到精神科醫學會這期的會刊針對此議題就做了詳細的衛教。沒想到,過幾天就看到日本女星疑似產後憂鬱自殺身亡的消息。
產後憂鬱的主因是產後雌激素驟降,使得有些媽媽會因此情緒不穩定,易哭、易自我責怪,再加上育兒壓力、睡眠不足、身體的變化如漏尿、肚子鬆垮、妊娠紋、膝蓋痛等,都可能變成引爆產後憂鬱的導火線。
可能有人認為,為何過去很少聽到產後憂鬱,在我看來可能是因為在古早時代,社會利用月子禁忌來壓抑媽媽情緒, 比如恐嚇媽媽坐月子不能哭,不然老了眼睛會壞掉等荒謬言論,或是一堆月子的繁文縟節,舉凡不能喝水、不能洗頭、不能洗澡、不能爬樓梯,讓媽媽疲於適應生理上不適與生活上的不便,來轉移心理上的不舒服。
現在資訊流通,這些迷思已漸漸破除,女性不用再壓抑,也開始敢表達憂鬱。
但社會上對憂鬱症污名化、尤其對產後憂鬱症的不解仍根深蒂固。我看到在這則新聞下的留言,不乏有人訝異於「生孩子不是開心幸福的事情,怎麼還會不知足?」也竟有人指責女星的行為是狠心、不負責、不幫孩子著想。我認為,這樣的誤解是阻擋產後媽媽就醫的關鍵,不敢尋求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的協助。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媽媽其實會回頭向最信任的產檢醫師求助,只可惜受過度專科化的影響,大部分產科醫師對憂鬱症既無警覺也無概念,我個人在產後滿月回診時,就常注意到有些媽媽笑容變少、面露疲態,我問一句「都還好嗎?」就馬上眼眶泛紅。但坦白說,缺乏相關問診技巧的我,也不免會愣住不知所措,只能就傷口癒合、餵奶狀況提供意見,想要就心理層面給予支持安慰,話卻像魚刺哽在喉嚨,一句也說不出口。怕自己過度診斷傷了媽媽自尊心,又怕錯失了治療的良機。有時考慮再三,頂多加一句「有不開心要說!真的不行可以去看精神科。」但得到的回應往往像石頭丟進大海,激不起一點漣漪。
這些因素加總在一起,是預防產後憂鬱加劇甚至導致產婦輕生的破口。
然而,就我的觀察,產後憂鬱症的發生率和嚴重性極有可能越來越高。
首先,近年來生育率持續探底,少子化成了難以改變的趨勢,只生一胎兩胎所以要好好養胎的觀念下,孕婦或許會獲得高規格的照護,但相對迎來的也是過高的期待以及束縛。這個不能吃會讓寶寶變笨、那個不能做有可能早產,社會往往以保護之名,行弱化孕婦之實,仿佛妳的存在只為了孕育下一個生命。而這一切的壓力如果在產前沒有釋放,就更容易在產後因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新生兒而一次爆發。
再加上現在過度強調母乳的好處,社會的期待從子宮轉移到乳房,我就發現生產前,若媽媽表明不想餵奶,馬上就會被投以質疑的眼光。母乳似乎和母愛畫上等號,對於奶量不足的媽媽來說,除了擔心無法把最「好」的給小孩,也會自我懷疑是不是月子餐吃得不夠營養,甚至開始 責怪自己沒有用,做得不夠好。
而資訊開放的狀況下,社群媒體的壓力取代了過往農業社會的鄰里互助機制,比如媒體和廠商為了流量與商業利益,往往聚焦產後立即瘦身迅速,身材曼妙的名媛女星,媽媽社團充斥著產後快速塑身的貼文。關上手機,卻又可能聽到長輩催促多吃一點,免得奶水不夠,坐月子不要運動免得子宮下垂的碎念。這些新舊思維衝突下,就讓媽媽進退維谷、無所適從。
除了心理上的負擔外,隨著生育年紀推遲,初產婦的平均年齡已超過三十歲,體力下滑也讓媽媽在育兒的時候深感力不從心。另外雖然高齡女生在事業經濟上相對年輕媽媽較為獨立、也較有選擇權,但卡在是否回歸職場或退守家庭中的二選一時,一樣是百般無奈。成為全職媽媽要擔心喪失經濟自主,失去自我實現的機會,回到職場又會害怕因空白的育嬰假受歧視,甚至失去升遷機會,打開電視看到托嬰中心虐嬰的新聞就是既害怕又無力。
這些盤根錯節的社會、醫療、文化因素,就像蜘蛛網一樣纏住所有產後婦女,一而再地加深了產後憂鬱症的印痕。
要化解這些問題,當然不可能僅靠醫療事後補救介入,大方向來看,國家在提高生育率不應只淪為口號,把生育的壓力一股腦丟回女人身上,應把注意力集中在維護孕產婦職場勞權、育兒配套、公托等實質政策上。因為生育本來就不是任何人的使命,而是出於自由意志的個人選擇。
就婦產科醫師而言,事前的衛教最重要。過往的產科照護大多聚焦於胎兒,忽略了媽媽身心靈的改變。很多人不知道親餵可能遠比自然生產疼痛,產後也可能會因骨盆底肌鬆弛持續漏尿、因鬆弛素讓膝蓋酸軟無力。這些變化若能在產前就讓媽媽充分理解,當不適發生,媽媽才不會驚慌失措。
產後的情緒把關應更加積極謹慎,當發現媽媽疑似產後憂鬱傾向時,婦產科醫師應不怕麻煩積極轉介心理諮商。婦產科和精神科醫學會也應多針對此議題開研討論,倡議交流。
至於產婦周遭的人,我認為最重要的除了同理心外,應該是接受每個人每次生產都不盡相同,莫假借分享之名,行炫耀之實,過度強調自身經驗,認定自己可做到的別人應該也可以。這樣不僅於事無補,甚至會是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最重要的是,隊友們,你的功能遠比想像中的大。除了在產前和媽媽一起了解孕期的變化、在產後一起面對育兒的艱辛學習如何當家長外,也不要忘了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和配偶多溝通、多協調。當長輩或外人過度關心、情緒勒索時能適時擋在第一線,在誰請育嬰假時這項議題上,能採用更開放更平等的態度去面對,和伴侶一起度過這個幸福卻有艱辛的日子。
#產後憂鬱症
#妳並不孤單
歡迎大家分享產後憂鬱的經驗,如何度過,或至今尚未度過
!
方媛配偶 在 媛來就在新加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阿媛說星國
有一群人默默撐起新加坡的建設發展,擔起辛苦的職責,他們叫客工,來自世界各地。
我們同住在新加坡但過著平行線生活,走路時看見他們在烈陽下修馬路,躲進樹蔭吃簡單午餐,橋墩底下睡午覺,或坐在貨車後方趕往工地。
飄洋過海來新加坡,只為了給家人更好生活。在寸土寸金的島嶼,他們被安排住多人一間的宿舍,環境稱不上乾淨舒適,甚至是擁擠。
最近新加坡案例創新高,大部分來自客工宿舍感染群。會這樣爆發,是層層環節的怠忽,是怠慢這次病毒的傳播力,從源頭幕達發超市開始。
現在政府每天加速篩檢,分流健康的客工與感染者,Expo成方艙醫院,蓋海上宿舍、徵用校園宿舍與停車場等,身邊也有同行加入前線。
疫情就是把放大鏡,將平時容易忽視的族群照射放大,包含他們的居住環境等社會議題,都在新聞討論著,有些人甚至批評他們生活文化。
投身在安穩環境,是我們的幸運,但不該是歧視他人的理由。
前兩天政府發零用錢啦~每位本地人或外籍配偶家屬都能拿$300-$600的現金補貼,對許多家庭來說是即時雨。
這補貼預算案叫「同舟共濟」,是現在大家都需要的共有精神。
有餘力的話~無論身在何方,把關愛傳遞給所在的社會吧❤️
恭喜台灣逐漸看見曙光~~ 守護下去💪
每當阿媛想自己能為疫情貢獻什麼時,幸好有這專頁,透過文字傳達正能量與資訊,偶爾練肖話。謝謝你們❤️
#新加坡的慈善機構
1:新加坡社區基金會:
幫助獨居年長者或低收入家庭等
https://www.giving.sg/community-foundation-of-singapore/sayang_sayang_fund
2: 客工關懷
協助客工取得醫療援助與提供物資等
https://twc2.org.sg/
https://www.home.org.sg/
3. 彼岸社會
幫助來自弱勢家庭的孩童與青年
www.beyond.org.sg
其他請參考聯合早報
www.zaobao.com.sg/znews/singapore/story20200415-1045762
#同舟共濟
#戴口罩也記得微笑喔
方媛配偶 在 知道方媛多能忍後,才懂郭富城為何會娶她,熊黛林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天!張學友出事了!連夜逃離香港,經紀人急忙撇清關係!情況完全超出控制範圍,羅美薇緊急出手還是沒來的及,多年前埋的雷終於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