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作選篇(之39)
天堂門與地獄門
(日前重刊舊作《世間再無蔡元培》。現時北京大學仍然設有「元培學院」紀念蔡元培。但有沒有傳承蔡元培精神呢?話說2018年3月22日,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常務副院長李沉簡,發表一篇題為《挺直脊樑拒做犬儒》的文章,開頭寫道:「戊戌變法、北大建校一百二十年,我們紀念蔡元培校長。在中國近代史上,元培先生當之無愧是現代教育之父。他留給我們的『兼容並包,思想自由』是北大的精神火炬。蔡校長在人們的印象裏總是一個謙謙君子式的思想領袖。其實蔡校長的另外一個側面同樣是萬世師表,那就是一個挺直脊梁、拒絕做犬儒的男子漢。」。文章說,「自由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有骨氣的人們付出沉重的代價換來的」。歷史上「有脊樑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軟骨頭甚至為虎作倀」,「多少人是精明地昧著良心、為自保而誣陷同事、為加官進爵而落井下石」。現在,「高級知識份子裡的無恥之徒絲毫不比普羅大眾少」,「我們沒有科學、人文社科大師的第一原因就是我們的教育系統性地培養精明乖巧的撒謊者,而不是真理的捍衛者:這和知識無關,和人格有關。」文章迅速被刪,學院的公眾號被關閉,李沉簡和北大資料研究院院長鄂維南,北大元培學院負責通識的副院長張旭東三人名教師辭職,校方逐一要求學生刪除已轉發的文章。
2018年3月29日和30日,我寫了兩篇關於李沉簡的文章。現重刊如下。)
造福與造孽
「在這種千年嚴酷的條件下,人們甚至被剝奪了保持沉默的權利,而被強迫加入諂媚奉承的大合唱」,北大三君子之一的李沉簡在他的文章中婉轉講出了辭職原委,就是為了拒絕加入「諂媚奉承的大合唱」。從一個沒有說真話自由的時代,進入一個沒有不說假話自由的時代,是三君子辭職的警號。
李沉簡以在美國已擔任醫學院講座教授的地位,2012年被中共的「千人計劃」延招回國任北大教授,他顯然沒想到政治現實會變成這樣。網上讀到他2017年12月寫的一篇較長的文章,深入談到作為一個科學家,應該具有怎樣的人文精神。
文章講20年前,他和妻子徐楊充滿享受地翻譯物理學家費曼的書。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年-1988年)是量子電動力學創始人之一,納米技術之父。他們享受翻譯,是因為費曼著作大都寫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李沉簡說他和妻子帶著費曼的書旅行,走到哪裡翻譯到哪裡。在遊歷意大利佛羅倫薩這個文藝復興古城時,看到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靜靜地俯瞰全城。他拿出書來打算翻譯幾段,誰知一看就停不下來,於是整個下午,譯出了全篇文章,通身愉悅:「夕陽、佛羅倫薩、大衛像、費曼,大概世間不會有太多更讓人激動/有幾近宗教神聖感的瞬間了。」
所講的是書的最後一篇,費曼的一個演講。
費曼說,他年輕時認為科學會有利於每個人。科學顯然很有用,也很有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參與了原子彈的製造工作。科學的發展導致原子彈的產生:它代表著對人類的毀滅。戰後,他對原子彈憂心忡忡,既不知未來會怎樣,更不敢肯定人類一定會延存。自然地就想到:「科學是不是包含着邪惡的成分?」「當我們看到科學也可以帶來災難時,那麼我如此熱愛,並且畢生孜孜為之的科學事業的價值究竟何在?」
他為這問題苦苦求索,直至在夏威夷的一個佛寺,主持跟遊客講佛學,最後送上臨別贈言,這贈言是佛經中的一句箴語:「每個人都掌握著一把開啟天堂之門的鑰匙,這把鑰匙也同樣能打開地獄之門。」
科學是這樣的鑰匙,它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給人類帶來災難。其實,任何學問、知識、技能也如此。權力就更是這樣。有些人從政,認為自己的能力與努力可以為所服務的人群造福,甚至說相信天堂留了一個位置給她;但當被權力欲所驅使,不斷說謊時,造福變成造孽,他(她)手中的鑰匙(權力)不是開啟天堂之門,而是為人群帶來煉獄。
馬克思主義提出把民眾帶往人間天堂的理想,1924年徐志摩遊蘇後寫道:「他們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實現的,但在現世界與那天堂的中間卻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類泅得過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們決定先實現那血海。」造福終變成造孽。
鑰匙每個人都有:知識、科學、技能、權力,都可以開啟天堂之門,但同樣能打造地獄。怎麼分辨天堂與地獄呢?
科學的價值
李沉簡2017年底發表的文章,前有引言:「作為科學家,我們知道偉大的進展都源於承認無知,源于思想的自由」。文中引述費曼的演講《科學的價值》。
科學價值的第一點,是科學知識使人們能製造許多產品、做許多事業。科學知識給予人們能力去行善,也可以作惡,它本身並沒有附帶着使用說明。鑰匙顯然是有價值的,否則分辨出天堂之門或地獄之門也無法開啟。
科學價值的第二點,是提供智慧與思辨的享受。這種享受一些人可以從閱讀、學習、思考中得到,而另一些人則要從深入研究中方能滿足。
科學價值的第三點,是它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概念。科學給了我們一幅圖畫——天宇中一個巨大的球在旋轉;在它的表面,人們被神奇的引力吸住,並附著它在旋轉。
科學最重要的價值,是科學家們成天經歷着無知、疑惑、不確定。當科學家不知道答案時,他是無知的;當他心中大概有了猜測時,他是不確定的;即便他滿有把握時,他也會永遠留下質疑的餘地。承認自己的無知,留下質疑的餘地,這兩者對於人類社會的任何發展都必不可少。
這是理性時代的觀念:沒有一種東西是絕對確定的。正因為相信沒有一個人絕對懂得如何管理政府,我們才要有民主制度來保證新的想法可以帶來發展、被嘗試運用、並在必要時被拋棄;更新的想法又可以再被嘗試。這是—種從嘗試到糾正偏差錯誤的系統方法。在18 世紀末,科學已經成功地證明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在那時,關注社會的人們已經意識到:對各種可能性持開明態度便帶來機會;質疑和討論是探索未知的關鍵,如果我們想解決以前未能解決的問題,那我們就必須接受質疑和討論。
倘若我們自以為對眾多問題都已有了明白的答案,我們一定會犯錯。如果我們壓制批評,不許討論,大聲宣稱「看哪,同胞們,這便是正確的答案,人類得救啦!」我們必然會把人類限制在權威的桎梏和現有想像力之中。這種錯誤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費曼說,作為科學家,我們知道偉大的進展都源於承認無知,源於思想的自由。宣揚思想自由的價值,教育人們不要懼怕質疑而應該歡迎它、討論它,而且毫不妥協地堅持必須擁有這種自由。
一名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二戰後在美國一所學校當校長,他給每一個新來的教師都寫這樣一封信:我曾親眼目睹最慘烈的悲劇: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婦女由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兒童由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專業本領落在無人性者的手裡,就是人類社會之敵。
堅持質疑和思想自由,是人類文明得以進步的最根本的科學價值。害怕和拒絕質疑,則不論一個人持有的是多麼萬能的鑰匙,開啟的也只會是地獄之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
「梁上君子樑上君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梁上君子樑上君子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梁上君子樑上君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梁上君子樑上君子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梁上君子樑上君子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梁上君子樑上君子 在 聽聽成語故事 32【梁上君子】歡樂谷S5|彤彤姐姐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梁上君子樑上君子 在 【台長說故事】 《樑上君子》 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叫陳寔的人 的評價
- 關於梁上君子樑上君子 在 一起學成語 19【梁上君子】歡樂谷S10|功夫哥哥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梁上君子樑上君子 在 梁上君子借代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梁上君子樑上君子 在 梁上君子借代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梁上君子樑上君子 在 梁上君子借代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梁上君子樑上君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16 黃偉民易經講堂
《周易》卦序,賁卦之後,就是剝卦。
繁華之後,便是凋零。
但剝卦之後,便是復卦。
山地剝和地雷復,是一組卦。兩卦相綜,互為一體。所以,古人說,剝極而復。浩劫是剝,浩劫後的重生再造便是復。
剝之後是復,背後的宇宙規律是生生不息。
也是說,再大的浩劫,挫折,不會把人類文明摧毀,一定有人能渡盡劫波,重建文明。
一株幼苗,會長成蒼天大樹,然後開花結果,果實在樹上,熟透腐爛,掉在地下變為爛泥,但其中的果核——種子,又在地上長成幼苗,再一次生命的循環。
這便是地雷復卦的一陽再起。
天地萬物,即使受到剝卦的浩劫摧毀,還有重建再生的智慧,與毅力,讓被剝的生命,延續發展。
傳統的香港價值在剝落,法庭不再主持公義,警隊不再保護市民,整個政府眼中沒有了香港市民,全力在迎合應付他們全不熟識的北京政策……
整個香港在爛掉,像剝卦,一支陽爻在最上,但內裡五支都是陰爻,整個內在,都爛掉了。
山地剝卦,孔子看到了這象,他又得出了什麼智慧呢?
《周易.大象傳》說:
山附于地,剝。
上以厚下安宅。
剝卦,上卦艮為山,下卦坤為地。山在地上,但孔子閱讀到的,是山附于地,這便是剝了。
關鍵字,是「附」字。
附,是附屬的意思。
不要以為崇山峻嶺就很了不起,它只是大地的附屬。
也就是說,一個社會,政府是依附人民的;官員是依附民眾的;一間機構高層本來就要依附基層的,沒有基層,就沒有高層。
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因為地殼運動,大地的部份隆起成為高山。
政治領袖,也是因為民眾的支持,才能崛起。所以,領導人的母體是百姓,山的母體是大地。
艮為山,家庭中是少男;坤為地,家庭中是母親。同樣是土,艮卦象徵的,是細土;坤卦象徵的,是大土。所以,山雖然高聳,不能忘記大地母體。
明白這個邏輯,便知道,山不能剝削地;領導人,不能若惹民怨。
這就是孔子觀察,山附于地,剝。這句話用字的微言大義。也是這個卦象的警告意義。
在上面的人,愚蠢地剝削下面的人,結果搞到離心離德,社會資源喪失,只剩下外表一層薄薄的殼。孔子提出挽救的方法,是上以厚下安宅。
愚蠢的領導人,喜歡剝削人,尤其是剝削下面的人,那便等於挖自己的樁腳。建築上,下面的基礎厚,上面的建築才會安全。
所以,老子說,高以下為基。
孟子說,民貴君輕。民為本,也就是重視基層百姓,基層充實,才能支撐起高層。
只有短視的領袖,才會拚命剝削基層。等到地基都被挖空了,整棟大廈便倒塌了。
社會情況去到剝這個危機時,救亡方法是「厚下」,用資源和政策,重新填實已經空虛的根基,這便是厚的做法。剝卦下卦坤強調的,是厚德載物,領導人對百姓要厚,根基才會穩。剝的危機便自然改善了。
孔子用「上以厚下安宅」的智慧,是人遇到剝卦時要修的德。任何居上位者,都應該用厚的方式,對待下面的人。然後自己住的房子「宅」,才能安下來。這才能安宅。上面的人,要改善剝的狀況,只能用厚下的方法來安宅。地基穩,樑柱,屋頂,整間房屋才能穩固。
宅,是指自己住的地方,是你的立足地,必須妥善安頓。要深切理解根基的重要,方法是:
上以厚下安宅。
如果只是租的,或暫住的房子,那叫「寓」,暫時借住一下。
但「宅」,是要長久打算的,是一個人的安居地,要費心機打理,不能將自己的「基業」,搞成剝的處境。
剝,上下資源不平均,造成剝的危局。要挽救,厚下才能安宅。
六十四卦的《大象傳》,孔子用「君子以……」的佔五十三個,用「上以……」的只有剝卦。其餘是:「大人以,先王以,后以」等等。
君子是了不起的人,有別於小人,一般人;先王、后、大人、上,都是指領導層。
剝卦用「上」,在上面的人 ,在剝削下面的人,才造成今日的局面。
此外,山地剝,也是大自然風化的象。
山,由於高過地面,愈出頭愈容易遭風吹雨打的剝蝕。整座山,因風化慢慢剝落。崩毀的石塊沙土,落在地面。要維持高聳山形很難,人間的風雨都會將你剝落。
山將自己拔高,凸顯於地上,那便成了剝卦的象;如果山,把自己藏於地下,那便是地山謙卦,六爻皆吉了。
埃及的金字塔,山在地上,也是剝卦。裡面的法老王屍身製成木乃伊,也是山地剝的卦象。外表保存好,內裡肉身腐爛,保留最後一支陽爻,也是希望《周易》卦序的剝極而復,希望靈魂再來,追求生生不息的永生。
《雜卦傳》說:
剝,爛地;復,反也。
剝卦最可怕的,是外面一支陽爻,看上去好像好好的,和以前一樣,但裡面全爛了。整個核心都腐蝕,爛掉了。
剝,是裡內的殘破全爛,而外面一支陽爻,遮住了真相。從初爻的根部爛起,等到發覺時,已經太遲了。
剝,爛也。
剝卦只有一個字,就是爛字。
這個「爛」字,大有來頭。
《春秋》是經,記述梁國滅亡,只有兩個字:梁亡。
《春秋.公羊傳》是傳,它是解釋經的。它在這兩字的引伸:
梁亡。
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
自亡也。
其自亡奈何?
魚爛而亡也。
這便成為很名的成語:
魚爛而亡。
不是外力被殺,是內裡腐爛而亡的。
這便是剝卦引伸的現象。
一個國家,一個政權,一間企業,一個家庭,一個人,走到剝的狀態,敗亡,不用外敵,只因爛,裡面全爛透了,魚爛而亡,敗亡在即。可惜當事人仍渾然未覺。
直到大局整體潰爛,已經挽救不及了。
梁上君子樑上君子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孟子嫌棄妻子在家裡裸身 孟母為何狠批兒子|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到了戰國,亞聖孟子的出現,無疑給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然和孔子相比,孟子沒有那麼多的花邊新聞,和他有關的女人只有兩個,一個是他的母親,而另外一個是他的老婆。兩點一線,標註了這位聖人的人生軌跡。孟子的母親是孟子人生的主角,而他老婆是配角。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歷史上最偉大的(注意不是之一)母親的生活。
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他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據考證孟子出生在鄒城郊外馬鞍山下鳧村。
孟子的母親姓仇,父親名叫孟激,字公宜。據《天中》記載:「孟子生時,母夢神人乘祥雲自泰山來,止於孟宅上空,母凝視久之,忽片雲墜而寤,閭巷皆見五色彩雲覆其居。」偉人出生時都會有些祥瑞這不過分,但是孟子出生時的祥瑞很有可能是孟母編造出來的,這並不是什麼吹噓,而是孟母對於兒子的一種期望,就像是許多望子成龍的母親一樣。
而孟母懷孕時,嚴守著古時先賢的規矩,前邊我在《周興三母》中介紹過周文王的母親胎教的一些故事,而孟母完全效仿之。《韓詩外傳》(註釋1)就記載了孟母說的一段話:「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子出生了,是個健康的男孩,但是此時孟子的父親卻要遠走他鄉。原來孟激是個懷才不遇的士人(低級知識分子),他為光耀門媚,拋別嬌妻稚子,遠赴宋國遊學求仕。
可是三年後,孟母得到的卻是丈夫客死異鄉的噩耗,從此,孟家沒有了頂樑柱,而這個女人要獨立承擔起生活的重擔。
從此在孟母的心中,她的一切精神寄託就是要培育自己的兒子成才,讓他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男兒。
我們今天許多家長都在為孩子擇校,花費很多金錢,就是想讓自己的孩子獲得一個學習氛圍好的環境。
本人從小上學自由散漫、吊兒郎當,家裡又沒啥錢擇校,自然從小學到高中所上的學校都不是最好的,也理所當然的沒有經歷過那種最好的學習氛圍。但是有一點我是承認的,就是在我上大學的時候,那些名校畢業的孩子比我的英語要好(本人大四才過的英語四級),就是因為人家天天都是純英語授課,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較好的英語環境下。而我的英語老師要照顧大多數同學,不可能實現全英語授課。
這就是環境對於一個孩子的求學歷程的影響,很多望子成龍的母親不惜花費重金為孩子選擇最優秀的學習環境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早在兩千多年前,一位母親就已經有了這種意識,她就是孟母。
孟子幼年時候,住在墓地附近。孟子總能看見喪禮和埋死人的一些過程,便和周圍的小朋友常常挖坑,假裝埋人,以做遊戲。孟母看見這種情形,長嘆一聲,說道:「這不是我們應該住的地方。」孟母帶著孟子搬家了,常和孟子在一起玩的小朋友們怎麼也不會明白,為什麼孟軻要走?大家在一起玩得不是很愉快嗎?其實連孟子自己也不大明白,不過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他們的天性就是模仿和玩,很快孟子就忘了暫時的不愉快。
而孟母搬家到了一座集市的旁邊,很快孟子又和周圍的小朋友打成了一片,他們一撥人扮演商販,一撥人扮演買東西的人,討價還價,錙銖必較,都開心極了。孟母再次搖了搖頭,看來這也不是我們能居住的地方。
孟母又將家遷徙到學宮附近,這樣一來,孟子在遊戲的時候,就學揖讓進退等禮節。孟母認為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地方,便定居下來,這是有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很多人質疑過孟母的做法,一個人的成功難道與環境的關係這麼大嗎?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從什麼角度去考慮,如果是從自己的角度上,我覺得更應該處於一個更為困難的環境中去磨煉自己的意志。
可是孟母是從一個母親的角度去考慮的,而且她要面對的是她年紀幼小,不知是非的兒子,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基本人格是在六歲以前基本形成的,從此根深蒂固。孟母重視孟子少時的環境是無可厚非的。
孟母作為一個母親,真正成了歷史上的一個標誌,是因為她為後世的母親們做出了表率。
首先她要面對的是拮據的生活,一個寡婦帶著一個幼小的兒子,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孟母要獨立承擔起這個家庭的一切。孤立無援的孟母開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要憑著自己的雙手謀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唯一的兒子教養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孟母每天靠織布含辛茹苦地為兒子積攢著每一文錢,但是年少的孟子卻惹得母親大怒,她把這些剛剛織好的布全部毀掉。
原來孟子從小就很聰明,但是聰明的孩子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貪玩。
孟子就屬於那種一學就會,但決不再溫故知新的孩子,有一天放學,孟母正在織布,便問道:「你學的咋樣啊?」孟子隨口說道:「湊合吧!」
孟母一聽大怒,隨手拿起一把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咔嚓咔嚓,攔腰剪成兩段。要知道,這布料可是孟家的唯一的經濟來源(當時士階層是沒有地種的),可是孟母卻把好好的布料剪斷。
孟子害怕了,他從沒有見過母親發這麼大的火,他知道母親這是動了真火了,可是他卻不知道自己哪錯了。孟子驚恐地問:「為什麼這樣做?」
孟母說:「你不好好學習,就像我把織著的布剪斷一樣。做君子要想成名,必須要博學不能讓人問倒,只有這樣才能居住的安寧,活動也可遠離危險。今天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肯定要去服勞役,而那樣就離禍患不遠了。這個就像我們現在以織布為營生一樣,如果半途不做了,那我們就會沒有糧食吃了啊!而沒有了吃的,女的少吃兩口沒事,而男人就會道德敗壞,去偷去搶,然後被抓進監獄,服苦役!」
我敢說,孟母說的一大半孟子都沒聽懂,但是他知道了母親的憤怒,還有就是他看見過那些被抓的小偷,他們的下場非常悲慘。
對於孩子的教育,不過是兩種方法,嚇唬和哄。孟母這段剛中帶柔的敘述,讓孟子對自己的學業再也不敢懈怠。
而孟子也很快有機會得到了名家的指點,當時孔子的孫子孔極(字子思),正在曲阜設館教授六藝,遠近學子紛紛負笈前往就教,孟子十五歲時,在孟母的鼓勵下,孟子由鄒城來到了曲阜。孔極看到孟子非常喜歡,他曾對左右說:「孟孺子性樂仁義,言稱堯舜,世所稀有也。」孔極也把祖父的畢生所學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了孟子,孟子繼續發揚著刻苦學習的精神,埋頭苦讀了五年,學問德業,突飛猛進,終於領悟了儒家思想的精髓,終成一代名家。看到孟子成才,孟母心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下了。
窘迫的生活,也隨著孟子的成名而得到了緩解,這就像是成名的朗朗(鋼琴家)和周揚(短道速滑冠軍)一樣,他們都曾經窘困,卻又都因為成功而不再窘困。
這時孟子已經到了適婚的年齡了,孟母也為孟子選了一位妻子。孟子結婚了,可是他的婚姻生活並不和諧。
孟子每次進入私室,都見到妻子裸袒身軀走來走去,孟子認為妻子不賢,所以就不再進兩人的臥房了。孟子的老婆見到丈夫和自己如此見外,便去要求婆婆放自己回娘家。
孟妻說道:「妾聽說夫婦之道,私室裡是不應該相互避諱的。而現在我在房中裸露了一些,夫君就認為我墮落而不高興,這根本就是拿我這個媳婦當外人。婦人之義就是要照顧好丈夫,現在夫君他要搬出去住,外人聽來還以為是我不賢惠。我還是回娘家算了吧。」
婆媳問題一直是困擾著家庭生活的一大弊病,而孟母是最早做出這種良好婆媳關係典範的母親之一。她沒有維護自己的兒子,而是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兒子的那種所謂的正道思想。
「你說你的老婆不守禮儀,那好,禮儀之一,進門前要問問有沒有人在,這是一種尊敬。上堂前,聲音要故意放大,這是為了告訴別人自己來了。入戶的時候,不應該抬頭,這是為了避免看到不該看的。現在你去了你們夫妻的私房之中,入戶卻不做聲,你老婆裸體在內,你卻看了個滿眼,還說人家非禮,你這是哪家的道理?」
得,孟子一聽,這是母親挑理了,想想自己也確實有雞蛋裡挑骨頭的嫌疑,本來是想給妻子來點猛料立威,結果卻把自己給絆倒了。孟子也挺識趣,去向老婆承認了錯誤,一件生活中的小插曲就這樣被孟母輕易地化解了。這就是水平,清官難斷家務事啊,可是能斷家務事可就不只是清官了,絕對有水平。所以《烈女傳》上說:「君子謂孟母知禮,而明於姑母之道。」
上面的故事,作為一個母親來說,只是她人生要經歷的每一個階段而已。
一個母親是不是真正的偉大,在於她是不是真正瞭解孩子所想要的東西。而孟母知道孟子追求的是什麼。
當初,我可以到外地去上一所更有名的大學,但我選擇了留在天津上一所普通的大學,而一份外地的工作會使我得到比現在工作高四五倍的收入,但我依然選擇留在天津,這是因為我的父母都在天津,這裡是我的家。而我的很多同學都願意出來闖蕩,他們大多現在都有了屬於自己的新天地,比我混得強多了。
「父母在,不遠遊」和「好男兒志在四方」這兩句話,永遠是充滿了矛盾的。不遠遊是為了孝道,而出去闖蕩是每個年輕人的理想。
孟子就在這兩難的選擇中決定留下,他把自己的仕途選在了離自己家鄉很近的齊國。孟子多次向當政者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鐘來酬謝孟子,卻不肯實行他的政治主張,對此,孟子總是搖搖頭說:「君子稱身就位,不為苟得而受賞。」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最痛苦的莫過於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而孟子選擇留下是因為母親,那個為自己含辛茹苦了幾十年的母親。
而孟子每天鬱悶的表情讓孟母有所察覺。她問兒子,為什麼事情而擔憂。孟子敷衍稱自己身體不舒服。過了幾天,孟子又長嘆了一聲,被孟母聽見了。孟母又問兒子你為什麼嘆氣啊?
孟子終於吐露了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我聽說,君子應該稱身就位,不為苟得而受賞,不貪榮祿。諸侯不聽從我的政見,就不應該再侍奉他。聽了我的政見而不採納,就應該不再踏入這個朝廷。現在齊王不用我的治國理論,我想走,但是母親您已經老了,經不起顛沛流離,不能跟我一起走啊,我是為這個事情在憂愁。」
孟母此時淡然處理了這一切,她說:「婦人的禮儀是什麼?精五味,擅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而婦人應該遵從三德,也就是少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今天你已經長大成人了,而我也老了!你應該去做你應該做的事情,而我應該繼續遵守一個婦人的禮儀。」
很多現代女性都在批判孟母是個老思想,舊觀念,試問今天女性的新觀念有誰比她更偉大呢?
我感覺,孟母的這種任由兒子發展不想拖累他的想法也是非常具有現代意識的,和那些現在還在用養兒防老那種老思想看待生活的老年人相比,是那麼超前。孟母的想法是無私的,她把所有的愛都給了自己的孩子,給了孩子所崇尚的事業。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母愛所能表達的了,母愛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私愛,而孟母的愛是一種博愛。
孟子走了,帶著對母親的不捨,他帶領門徒遊說各國,雖然他的結局和孔子十分相似,都沒有能得到君王的認可。但是他做到了把儒家文化發揚光大,《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這都是孟子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而這都與他那位歷史上最偉大的母親有著巨大的關係。就在孟子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時,孟母去世了,她歸葬馬鞍山。如今在山東省鄒城縣北二十里的馬鞍山麓,還留有古柏森森的孟母墓,歷代都有人捐石刻頌揚她的堅貞志節與慈母風範,還有人出資在此建了孟母祠。
這是人民對這位偉大母親的懷念,她就像是標識,在孟子的不同階段為孟子指出了前方的路,她又像是一支蠟燭,照亮了孟子的前程,卻也燒乾了自己。
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臨終前幾年,突然對周圍的人說,我昨晚夢見媽媽了,從季羨林的諸多散文中,我能看出他對於母親的感情,我們雖然無從得知季先生早年時的生活經歷,但是我知道一位同樣偉大的母親也用自己的微光照亮了季羨林的童年和青年時代。
孔子說他常常能夢見周公,孟子呢?他是不是應該經常能夢見自己的母親呢。
是,也不丟人。因為孟母並不比周公差多少!
註釋1:《韓詩外傳》是一部由360條軼事、道德說教、倫理規範以及實際忠告等不同內容組成的雜編,一般每條都以一句恰當的《詩經》引文作結論,以支持政事或論辯中的觀點,就其書與《詩經》聯繫的程度而論,它對《詩經》既不是註釋,也不是闡發,而是實際運用《詩經》的示範性著作。
原文載於《稗官女史》,作者:尹劍翔,出版社:現代教育出版社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梁上君子樑上君子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主,昆明湖占頤和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還有殿堂景區、耕織圖景區。重要建築集中在萬壽山南北中軸線上。萬壽山分為前山、後山兩部分,前山自東向西有養雲軒、無盡意軒、介壽堂、排雲殿、清華軒、寶雲閣、共一樓、聽鸝館、畫中游等知名景觀。後山南北中軸線為規模宏大的漢藏風格寺廟殿宇,包括四大部洲、須彌靈境、香岩宗印之閣等等,周圍點綴以數座小型山間園林,有蘇州街、寅輝城關、花承閣、賅春園、繪芳堂等建築。昆明湖中有三座島嶼,分別名為南湖島、藻鑒堂島、治鏡閣島。昆明湖由一條西堤將大湖一分為二,光緒時建立圍牆,修築起了東堤。
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可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殿堂景區(是帝後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萬壽山景區、昆明湖景區、耕織圖景區(獨特的農牧色彩)、長廊景區和中軸景區(起於前山雲輝玉宇牌樓,止於後山慈福慧因牌樓)。作為一座知名園林博物館,擁有豐富制式的園林建築和景觀營造手法,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台堂。
東宮門:為頤和園的正門。門前有兩隻銅獅,是清漪園遺物。宮門前的雲龍石階是圓明園安佑宮遺物。門額上「頤和園」三字為光緒帝御筆親賜。宮門前有大廣場,南北兩側為朝房,前有大影壁。
仁壽殿:在頤和園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后、光緒帝夏天住在頤和園中臨朝聽政,接受恭賀,以及接見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這裡也曾經是光緒皇帝頒詔實行變法維新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為勤政殿,意為不忘勤理政務。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時,改為現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之意,是頤和園聽政區的主要建築。殿為東向,面闊九間,單檐卷棚歇山頂,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銅麒麟、壽星石,以及銅龍銅鳳的雕像,排列在仁壽殿外。是皇帝,皇后在舉行朝會大典時會點燃檀香。在中國古代龍就是皇帝的象徵,鳳就是皇后的象徵。按照慣例是龍在上,鳳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權之後,就將龍,鳳的位置給顛倒變成鳳在上,龍在下,藉此來顯示出慈禧太后的權威。殿外懸掛著「大圓寶鏡」的匾額,意為當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圓寶鏡一樣,能夠洞察一切。殿內則是高懸著「壽協仁符」的金字匾額,意為仁與壽君子兼而有之。正殿內設置慈禧太后,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時的寶座,寶座是用上等的紫檀木雕刻而成,椅背上刻有九條金龍,寶座的旁邊設有掌扇,鼎爐,鶴燈。東為仁壽門。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後為巨大的獅子林假山,仿蘇州獅子林,堆山所用的劍石、石筍為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後假山遺物。
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成為皇帝在頤和園中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瀾堂,堂名是取自晉代詩人陸機的詩句「玉泉甬微瀾」當中的「玉」和「瀾」二字合併而成。內設有御案寶座。原為一四通八達的穿牆殿,光緒皇帝曾經被慈禧太后囚禁於此,因此殿北的後門用磚牆砌死。前院東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為藕香榭,兩殿的門內亦可見圈禁光緒帝的圍牆,是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蹟。正殿地磚上原有坑窪洞痕,為光緒帝被囚禁時用手杖擊地發泄而成。玉瀾堂西側另有夕佳樓,樓西為鄰水過道,蜿蜒曲折,稱為「九道灣」。
宜芸館:在玉瀾堂北面,乾隆時是藏書之所,光緒年間改建為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居所。院門為垂花門,稱宜芸門,門內側牆壁上有10塊石刻,是乾隆帝摹寫的名家法帖,原藏於惠山園內,重建時移此。正殿為宜芸館,東配房稱道存齋,西配房稱近西軒,均沿用乾隆時舊名。戊戌政變後,玉瀾堂與宜芸館之間的通道也被磚牆切斷。宜芸館北門有飛閣復道通至德和園戲台。
德和園大戲樓:頤和園中看戲的地方,原為乾隆時期的怡春堂。樓高21米,三層,結構與圓明園同樂園清音閣和避暑山莊清音閣相同(與紫禁城暢音閣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外形是卷棚頂,且覆灰瓦),是清朝最大的戲樓之一,三層舞台間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兩層的扮戲樓,北部為看戲用的頤樂殿。德和園之東為「東八所」(壽膳房、壽茶房、壽藥房)、養花廠和武備院等服務性院落,現被隔出頤和園,改為頤和安縵酒店。
樂壽堂:是慈禧太后在頤和園中居住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門外有水木自親碼頭,有牌坊,是清宮中最早安裝電燈的地方之一。院子分為三路,中路樂壽堂為慈禧太后的居所,中部為起居空間,裡面設有用上等木材紫檀木雕刻而成的「御案寶座」後面放著十五折的玻璃屏風,兩側設有羽毛掌扇,羽毛掌扇不但裝飾精美,也可以顯示出慈禧太后的威儀。西間為寢宮,東間為更衣室。堂前陳列銅鹿、銅鶴、寶瓶,取「六合太平」諧音。寢宮內的文物有用珍珠、瑪瑙、翡翠製成的花籃,用金銀和各種寶石鑲嵌的四季花卉壁畫等。樂壽堂前有明代米萬鍾遺留的「青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蘭、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貴」之意。後院原有乾隆時期遺留之古玉蘭樹,2005年枯死移除。東跨院後半部稱「永壽堂」,為太監總管李蓮英住所。西跨院北部有假山,以及坐落於山上的扇面殿「揚仁風」。揚仁風院落西南角即長廊入口。
長廊:東起樂壽堂西院,西至石丈亭。長廊長達728米,共273間,其間點綴以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亭子,以及魚藻軒、對鷗舫兩座對稱的點景建築。長廊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狀(取福字諧音),不僅把各處景點有機地串聯起來,本身也是頤和園中一處最有名的景觀,長廊上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湖風景、二十四孝、中國古代詩歌和神話故事(如張敞畫眉、牛郎織女、張良納履等)、山水花鳥等圖畫,共計一萬七千餘幅。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山中部的建築中軸線上,原址為大報恩延壽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壽時接受賀拜、舉行慶典的地方。「排雲」二字出自晉朝人郭璞「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的詩句。排雲殿正門為排雲門,門前有雲輝玉宇牌坊,兩側有十二屬相石。排雲門和二宮門之間有方形的蓮池,池上架金水橋,兩門內分別有紫霄、玉華、芳輝、雲錦四座配殿。排雲殿正殿為頤和園內等級最高的建築,建在九級漢白玉台基上,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左右兩側有耳殿,各殿之間有復道相連,橫列共計二十一間。排雲殿之後為德輝殿,再後為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樓梯「朝真磴」可向上通往佛香閣。排雲殿東為介壽堂,西為清華軒,清朝時均為命婦退居之所,現被頤和園作為別墅出租,不對遊人開放。介壽堂內有連理柏和紫玉蘭各一株,頗為名貴。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前山正中位置,為鐵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層樓閣,高41米,上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是頤和園內體量最大的建築。閣內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燒香禮佛。佛香閣原為九層佛塔延壽塔,修築到第八層時乾隆帝下令拆毀,仿武昌黃鶴樓改建閣樓。
智慧海:位於萬壽山山巔,為無梁佛殿,全部為五色琉璃磚砌成,色彩絢麗,圖案精美,壁面嵌有1000多尊佛像。外牆下半部琉璃磚上的佛像頭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悉數鑿毀。殿內觀音像為乾隆時所造。殿前有琉璃牌坊,其上石額構成「眾香界」、「祗樹林」、「智慧海」、「吉祥雲」四句偈語。
萬壽山昆明湖碑:在排雲殿之東,碑上有乾隆御書「萬壽山昆明湖」六字,碑後是乾隆所撰《昆明湖記》,講述修建清漪園的理由。碑左右各有一座亭子,亭內有「轉輪藏」木塔,塔中有軸,推之使其轉動。此處仿杭州法雲寺藏經閣而建,不對遊客開放。
寶雲閣:在排雲殿之西。又稱「銅亭」。建於乾隆20年(1755年),高7.55米,重41.4萬斤,蟹青冷古銅色仿木結構,樑柱、椽瓦、斗拱、門窗、對聯全部用銅鑄成。門窗原被八國聯軍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華人購得,捐給頤和園。
石舫:清晏舫,原名石舫。是一半入水的兩層石舫,長96米,上原有中式艙樓,1860年被焚,光緒重建時改為木製仿西洋大理石艙樓,並在石舫兩側加造明輪。石舫西北為小島,島上原有西所買賣街,兩岸仿揚州瘦西湖景色。
聽鸝館:在萬壽山前山西部。內有兩層戲樓一座,在修建德和園大戲樓前,這裡是慈禧太后聽戲的主要場所。館內古柏參天,館外有杏樹和翠竹。聽鸝館現為聽鸝館飯莊,經營仿清宮廷菜餚,內設貴壽廳、福壽廳、壽膳廳等十個餐廳。
畫中游:在萬壽山西部,依山而建,中為八角形兩層樓閣,東西為兩樓兩亭,東樓名「借秋」,西樓名「愛山」。各建築間有爬山遊廊和石洞相通,錯綜複雜,猶如迷宮。站在亭上四周環顧,有置身於畫中之感。
前山東部:有景福閣、自在莊、含新亭、養雲軒、意遲雲在、千峰彩翠、無盡意軒、寫秋軒、國花台等點景建築。無盡意軒和自在莊清朝為命婦退息之所。景福閣為慈禧太后觀賞雨景、月景之地。
前山西部:有邵窩殿、雲松巢、湖山真意、山色湖光共一樓、石丈亭等點景建築。邵窩殿之名取南北朝時宋朝邵康「安樂窩」典故,雲松巢取李白「吾將此地巢雲松」詩句,兩殿現均為頤和園工作人員休息處。
長廊西端,石丈亭北有一組院落,稱「西四廳」,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移居頤和園時將珍妃囚禁於此。西四廳西北有貝闕,又稱宿雲檐,乾隆時是清漪園的西門,上供關帝銀像。貝闕向北有並列的石橋兩座,東橋低平,西橋為拱橋。清漪園時期園牆從兩橋中間穿過,西橋在園外,東橋在園內。
後山
蘇州街:又稱買賣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乾隆帝下江南,到蘇州遊歷唐代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期重建頤和園時未修復,1988年復建。
諧趣園:位於頤和園東北角。此園是乾隆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時,看了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園林之美。諧趣園原名惠山園,1811年曾經改建並改為現名,為萬壽山東麓的園中園。這座園有「到門唯見水,入室盡疑舟」之美譽。園內水多橋多,最著名的橋是知魚橋。此橋橋身低平,貼近水面,能讓遊客觀賞魚群在水中來回穿行。橋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題的詩句。諧趣園的北部是正殿涵遠堂,此堂原為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釣魚時休息之用,殿內裝飾精美雅緻,在頤和園里可說是上乘之作。另外,環繞水池的遊廊是一條景色多變的的遊覽路線,隨著每一轉折,必有新的景色出現在眼前。
四大部洲:位於後山中部中軸線上,仿照西藏扎囊縣的著名古寺桑耶寺,為漢藏風格的宗教建築群,居中為漢式建築香嚴宗印之閣,內供藥師、如來、阿彌陀三尊佛像,香嚴宗印之閣四周環繞藏式的四大部洲殿、八小部洲殿、日殿、月殿、四色塔。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中的普寧寺布局與此相似。香嚴宗印之閣下原為須彌靈境殿,1860年被焚毀,未修復。須彌靈境殿前為松堂,是一座長方形廣場。
花承閣琉璃塔:位於後山東部,原為半圓形高台建築,1860年被焚毀,現存琉璃塔一座,太湖石及漢白玉浮雕海獸台基一座,以及柱礎、石階遺蹟。琉璃塔下部的佛像頭部被紅衛兵鑿除。
賅春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園內最大建築為清可軒,是乾隆帝的書房,依崖而建,以石崖為其南牆。西隔桃花溝為丁香院,院南山崖上有香雲窟石洞,洞內有乾隆題詩和石座,洞西有十八羅漢摩崖石刻。賅春園1860年被焚毀,僅存園門一座,但台階、殿基和部分圍牆保存完好。
綺望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山腳下,後湖旁。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構造巧妙,地面隱蔽處有山洞,向下可直通湖邊石岸碼頭。
梁上君子樑上君子 在 【台長說故事】 《樑上君子》 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叫陳寔的人 的推薦與評價
【台長說故事】 《樑上君子》 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叫陳寔的人,他是飽學之士,就是學問很高。他品行端正,道德高尚,遠鄉近鄰的人都非常尊敬他。 ... <看更多>
梁上君子樑上君子 在 一起學成語 19【梁上君子】歡樂谷S10|功夫哥哥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更多集數】https://goo.gl/xWVTBb【節目簡介】: 以小短劇引言的方式,搭配有趣的動畫,介紹成語故事的由來,讓孩子學習成語典故及相關引申含意等。 ... <看更多>
梁上君子樑上君子 在 聽聽成語故事 32【梁上君子】歡樂谷S5|彤彤姐姐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更多集數】https://pse.is/HKW24【節目簡介】: 以小短劇引言的方式,搭配有趣的動畫,介紹成語故事的由來,讓孩子學習成語典故及相關引申含意等。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