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殖期間人們「沒有任何人權民主」— 是真的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G7 集團開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提到新疆、香港和南海問題。中國駐英大使館強硬回應,當中談到:「在英國殖民統治 150 多年間,香港居民一直是港英政府壓迫的對象,沒有任何人權民主可言。試問,這一期間,美國等有關國家關心過香港的人權和民主嗎?」
97 年前的香港被描述成一個黑暗煉獄,有記憶的人自然能以個人史的角度予以反駁。然而中國官方近年對香港議題越來越積極發言,也是領略他們「香港觀」的線索。
有時他們會在特別日子發言,始終詰問:香港青年一代在香港成長,沒經歷英殖時代,為何是他們不斷思考身份認同的問題?高官繼而開展史觀,認為香港回歸代表中國 (包括香港) 擺脫鴉片戰爭以來百年屈辱,也是邁向總復興的轉捩點。併入大國夢,之前的時間段就要定義為屈辱。就像社會主義要將自身來臨之前的時代定義為資本主義或者更原始的半封建社會;對香港過去的解釋,也因為「新的現在」而需要重寫。
一般人認為歷史發展有隨機成份,雖然可能有總體大勢,但當中仍然有好多加速的意外。近世以來,貴族和帝國相繼被逐出歷史舞台,由廣大的「國民」和秘密結社的精英革命政黨執牛耳。很多這些現代政治菁英認為歷史只有一條路,人類社會最終會不由自主地奔向一個總體目標。不管是納粹黨的千年帝國想像、共產主義要完成世界革命,或者因為冷戰終結而出現的不無天真的「歷史終結論」,都是一脈相承。Karl Popper 認為他們抱持同一種「歷史目的論」,因此這些國家政黨總有發動大型政治實驗,而使大量人口率獸食人的歷史。
這些觀念也出現於歐洲不同知識人之間。達爾文的生物研究被引入文化和社會層面,變成社會達爾文理論,人類命運在此維度下,亦是單線性發展,最終更能「適者生存」的種族將會消滅低等種族,發展與叢林無異。很多德國哲學家也共享了「世界精神統一」的宏願,認為歷史發展唯一道理,就是超越矛盾和辯證,將分散的精神統合為一。在政治家眼中,思想只是臭老九的腦力遊戲,但當然亦可以是對「統治世界」的詩性禮贊,政治家對於有影響力的思想,會樂於自己改裝實測。
只是德國人未必明白,自己思想傳統中的東方性質,其實與深邃的中國非常有共鳴。道一以貫之。雖然東周前後,現實上是「道術將為天下裂」,但德國人則曾經更加積極,要將流散裂解的東西重新合一,不管是意識上還是政治上。而這種情懷歷史觀也在 20 世紀傳到東亞。
現在我們都會聽到例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步伐不可阻擋」,是「歷史的必然」,有相當的德國風情。早前一中國天主教會高層在重要座談會說,天主揀選了中國共產黨。他認為在中國,人民就是天主,而人民選擇了中共領導中國,因此黨亦等同獲得天主祝福。這裡有歐洲的歷史決定論,也有中國傳統相呼應的部份。
西周以來,「天」的人格氣質就慢慢被移除,東周知識人則進一步用民意民心來作為神意 / 世界歷史路線的判準。某程度上,民心取代神 / 天的地位。這也是後來歐洲踏上的地獄之旅,神和貴族都被移除了,「人民」上升到最高,成為一切政治權力的代表。因此政治人要做任何事,紛紛由「以神之名」改為「以人民之名」行事。你有看《尋秦記》,就知道那句「天命最高」。「天命」在當代穿起歐洲人發明的觀念衣服,擁有「人民的集體意志」代理權的現代國家,在以前就會視自己為天命的代理人。而歷史由於主要是人類的故事 (年鑑學派之類暫且不論),因此歷史在政治中也慢慢神化,獲得以前神權這個概念的某些職能。
當然現實世界沒有統一起來,只是不分人們不分地域地共享同一種時間災難。Kubrick 的《發條橙》裡面有一個被少年犯虐待的男人,他感嘆同樣受虐的妻子是「現代 (modern age) 」的受害者。被投入現代監獄受盡虐待和馴化的少年犯,也好似適用此斷語形容。而在戲外的觀眾,是否也同樣是「現代的受害者」?
雖然中共有自己堅持的歷史觀,但那並不容易「掌握」。劉兆佳主持教育局「一國兩制的戰略目標及核心內容」座談會時,談及香港回歸問題,他說用「中國收回香港主權」,說法錯誤,因為中國從不承認三條不平等條約,是「容忍」英國管治香港;又認為若以殖民地形容 97 前香港,要使用引號,否則變相承認英國治權合法性。
然而根據駐英外交部對 G7 聲明的講法,香港確實「經歷 150 年殖民統治」並受盡壓迫。中國 70 年代擠下中華民國,成為唯一的中國代表,也在 1972 年向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提出撤消香港的殖民地地位,因此香港前途不能按聯合國非殖政策處理。因此香港確實又曾是殖民地。否認關於香港的三條條約效力,以及用引號處理「殖民地」一詞,是根據「中國自古以來擁有香港未曾失去過一秒主權」的世界觀,再重新解釋過去的事情。
這當然與香港人自己的認知不一樣,因為恐怕連藍絲都會認同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不然回歸時為甚麼自豪流淚呢?但恐怕現在連藍絲自己的常識都將受到挑戰,「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也在超政治解釋下,變得政治不正確,要說「香港曾是『殖民地』」,十分彆扭,但有多彆扭,就代表有多「洗心革命」。
一個人沒有史觀,就連歷史也會失去。人們都曉得控制歷史有其作用,卻很少留意歷史作為觀念的傳染性。坊間慢慢出現更多官方路線的香港簡史,香港人就開始問,英殖時真如此黑暗?真一點民主自由都沒有?於是有人查找、研究和生產,沒有事情比起爭議更加能夠發展一個議題。如果我叫你忘記那個紅色蘋果,你的腦裡就馬上先浮現那個紅色蘋果,意識一旦出現就很難清除。超強烈論述往往會孕育出相反的觀念。蝙蝠俠引來了小丑,或者小丑引來了蝙蝠俠。英軍拿著槍炮登陸全世界的土著領地,但土著的後代最終竟然獲得了使用槍炮的能力。
你怎知道在強大的中國論述下,會不會摧生更多香港人甚至外國人研究這裡的歷史,紛紛提出自己的經歷和見解?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Gary Kw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無奇不有 2020年11月6日 主持人: Gary 嘉賓: 主題: 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橙...
發條橙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英殖期間人們「沒有任何人權民主」— 是真的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G7 集團開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提到新疆、香港和南海問題。中國駐英大使館強硬回應,當中談到:「在英國殖民統治 150 多年間,香港居民一直是港英政府壓迫的對象,沒有任何人權民主可言。試問,這一期間,美國等有關國家關心過香港的人權和民主嗎?」
97 年前的香港被描述成一個黑暗煉獄,有記憶的人自然能以個人史的角度予以反駁。然而中國官方近年對香港議題越來越積極發言,也是領略他們「香港觀」的線索。
有時他們會在特別日子發言,始終詰問:香港青年一代在香港成長,沒經歷英殖時代,為何是他們不斷思考身份認同的問題?高官繼而開展史觀,認為香港回歸代表中國 (包括香港) 擺脫鴉片戰爭以來百年屈辱,也是邁向總復興的轉捩點。併入大國夢,之前的時間段就要定義為屈辱。就像社會主義要將自身來臨之前的時代定義為資本主義或者更原始的半封建社會;對香港過去的解釋,也因為「新的現在」而需要重寫。
一般人認為歷史發展有隨機成份,雖然可能有總體大勢,但當中仍然有好多加速的意外。近世以來,貴族和帝國相繼被逐出歷史舞台,由廣大的「國民」和秘密結社的精英革命政黨執牛耳。很多這些現代政治菁英認為歷史只有一條路,人類社會最終會不由自主地奔向一個總體目標。不管是納粹黨的千年帝國想像、共產主義要完成世界革命,或者因為冷戰終結而出現的不無天真的「歷史終結論」,都是一脈相承。Karl Popper 認為他們抱持同一種「歷史目的論」,因此這些國家政黨總有發動大型政治實驗,而使大量人口率獸食人的歷史。
這些觀念也出現於歐洲不同知識人之間。達爾文的生物研究被引入文化和社會層面,變成社會達爾文理論,人類命運在此維度下,亦是單線性發展,最終更能「適者生存」的種族將會消滅低等種族,發展與叢林無異。很多德國哲學家也共享了「世界精神統一」的宏願,認為歷史發展唯一道理,就是超越矛盾和辯證,將分散的精神統合為一。在政治家眼中,思想只是臭老九的腦力遊戲,但當然亦可以是對「統治世界」的詩性禮贊,政治家對於有影響力的思想,會樂於自己改裝實測。
只是德國人未必明白,自己思想傳統中的東方性質,其實與深邃的中國非常有共鳴。道一以貫之。雖然東周前後,現實上是「道術將為天下裂」,但德國人則曾經更加積極,要將流散裂解的東西重新合一,不管是意識上還是政治上。而這種情懷歷史觀也在 20 世紀傳到東亞。
現在我們都會聽到例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步伐不可阻擋」,是「歷史的必然」,有相當的德國風情。早前一中國天主教會高層在重要座談會說,天主揀選了中國共產黨。他認為在中國,人民就是天主,而人民選擇了中共領導中國,因此黨亦等同獲得天主祝福。這裡有歐洲的歷史決定論,也有中國傳統相呼應的部份。
西周以來,「天」的人格氣質就慢慢被移除,東周知識人則進一步用民意民心來作為神意 / 世界歷史路線的判準。某程度上,民心取代神 / 天的地位。這也是後來歐洲踏上的地獄之旅,神和貴族都被移除了,「人民」上升到最高,成為一切政治權力的代表。因此政治人要做任何事,紛紛由「以神之名」改為「以人民之名」行事。你有看《尋秦記》,就知道那句「天命最高」。「天命」在當代穿起歐洲人發明的觀念衣服,擁有「人民的集體意志」代理權的現代國家,在以前就會視自己為天命的代理人。而歷史由於主要是人類的故事 (年鑑學派之類暫且不論),因此歷史在政治中也慢慢神化,獲得以前神權這個概念的某些職能。
當然現實世界沒有統一起來,只是不分人們不分地域地共享同一種時間災難。Kubrick 的《發條橙》裡面有一個被少年犯虐待的男人,他感嘆同樣受虐的妻子是「現代 (modern age) 」的受害者。被投入現代監獄受盡虐待和馴化的少年犯,也好似適用此斷語形容。而在戲外的觀眾,是否也同樣是「現代的受害者」?
雖然中共有自己堅持的歷史觀,但那並不容易「掌握」。劉兆佳主持教育局「一國兩制的戰略目標及核心內容」座談會時,談及香港回歸問題,他說用「中國收回香港主權」,說法錯誤,因為中國從不承認三條不平等條約,是「容忍」英國管治香港;又認為若以殖民地形容 97 前香港,要使用引號,否則變相承認英國治權合法性。
然而根據駐英外交部對 G7 聲明的講法,香港確實「經歷 150 年殖民統治」並受盡壓迫。中國 70 年代擠下中華民國,成為唯一的中國代表,也在 1972 年向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提出撤消香港的殖民地地位,因此香港前途不能按聯合國非殖政策處理。因此香港確實又曾是殖民地。否認關於香港的三條條約效力,以及用引號處理「殖民地」一詞,是根據「中國自古以來擁有香港未曾失去過一秒主權」的世界觀,再重新解釋過去的事情。
這當然與香港人自己的認知不一樣,因為恐怕連藍絲都會認同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不然回歸時為甚麼自豪流淚呢?但恐怕現在連藍絲自己的常識都將受到挑戰,「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也在超政治解釋下,變得政治不正確,要說「香港曾是『殖民地』」,十分彆扭,但有多彆扭,就代表有多「洗心革命」。
一個人沒有史觀,就連歷史也會失去。人們都曉得控制歷史有其作用,卻很少留意歷史作為觀念的傳染性。坊間慢慢出現更多官方路線的香港簡史,香港人就開始問,英殖時真如此黑暗?真一點民主自由都沒有?於是有人查找、研究和生產,沒有事情比起爭議更加能夠發展一個議題。如果我叫你忘記那個紅色蘋果,你的腦裡就馬上先浮現那個紅色蘋果,意識一旦出現就很難清除。超強烈論述往往會孕育出相反的觀念。蝙蝠俠引來了小丑,或者小丑引來了蝙蝠俠。英軍拿著槍炮登陸全世界的土著領地,但土著的後代最終竟然獲得了使用槍炮的能力。
你怎知道在強大的中國論述下,會不會摧生更多香港人甚至外國人研究這裡的歷史,紛紛提出自己的經歷和見解?
發條橙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奧斯卡?Who cares]唔係我講架。但我真係想知,有邊位係真係會睇的?定上Twitter Facebook碌下就當係?又或者,到底邊位睇咗Mank?
==============
2021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80,半年已16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
==============
Economist 原文: And the winner is…who cares? (https://bityl.co/6XCp)
TLDR:碎片化分眾化個人化啦,大家各自睇自己嘅戲,自己嘅PlayList,仲有人理「專家」講乜?班友推埋啲戲都冇人睇過嘅!(推完亦冇乜人會去睇)
1. 唔好講咩影迷影癡(*),但本人都算係「電影愛好者」。除咗係「港片之鬼」,普世價值(好似係)嘅奧斯卡我都年年留意,舊年有寫過,早早貼中「上流寄生族」可以拎最佳電影—原因只係我平時睇啲鬼媒多,知嗰啲友嘅口味評語。
2. 之但係,今屆奧斯卡,看點在邊呢?固然香港人可能多幾個看點(總係搵得到嘅,嘻)。首先係無線唔播—但,天地良心,佢播你會睇?或者第間播你會睇?其實有邊位係會睇三粒鐘架呢?下年我當Viu台或乜拎嚟播,你估你會唔會睇?本人就早早已經唔睇,只係睇Twitter
3. 咁另外,「不割席」入圍紀錄短片五強嘛(暫時唔係賭率熱門,不過一來咬得緊,二來呢啲獎嘅賠率…..有冇代表性?)。同埋,可能睇下趙婷「浪跡天地」攞獎(最佳導演同最佳電影都極之熱門)會講乜,然後又一大堆口水戰咁。
4. 冇啦,係咁多。天地良心,今屆最多提名嘅係《曼克》Mank。邊位睇過?我就冇啦。NetFlix有,but again,邊位睇咗?Citizen Kane我估你都冇睇,你仲要睇套講Citizen Kane編劇嘅戲?
5. 如無意外呢,今年奧斯卡頒獎禮嘅收視,可以再突破新低。你見之前格林美同艾美獎都係新低,甚至得往年一半收視。所以呢,你係電視台,你播唔播?
6. 固然可以講同疫情有關,往年各種東西開拍錄音都難,大家都睇少好多戲,但明顯地呢個趨勢近幾年都係咁,唔好拎疫情嚟開脫。
7. 亦有個講法話,而家啲友都唔睇電視啦(我的確唔睇多年,乜台都唔睇)。呢啲咁嘅群星拱照節目,不如睇明星自己嘅Instagram 好過。之但係,即使在網上,無論係討論定search,都係不停咁跌嘅。直接啲講,奧斯卡格林美艾美呢啲,齊齊變晒冇乜人care嘅東西了。So sad
8. 有個講法話啲評判離地,脫離咗大眾口味,可能係吧。但相當過癮地,好似都係一兩年前(甚至而家仲係),一大班人就奧斯卡只係代表啲白人老嘢嘅傳統保守價值,so white.但另一方面,又係呢一兩年,又一大班人鬧奧斯卡左膠大愛(實情,過去N咁多年荷李活都係左傾的,你剛火星偷渡嚟?)
9. 畀你見到嘅係,而家啲觀眾好難服侍,基本上頒獎都係可以收檔。可能真係要玩票選,大家上網鬥拉票屌票有存在感就好啦。專家?食屎啦。乜撚嘢呀,睇好多戲好叻呀?拍過戲好叻呀?我夠冇踢過波就唔可以鬧美斯屎波?
10. 而客觀地講,我都係嗰個問題,話自己有睇嗰啲,借問聲,三個鐘你睇咗幾多分鐘(咁,當然唔使睇晒三個鐘先叫有睇,但睇咗幾多先叫有睇呢,就好深)(**)?
11. 我估你都係睇嗰幾個大獎吧,即係可能睇住趙婷幾時出嚟講嘢,或者「不割席」有冇獎,「或者係曾國祥拎奧斯卡呢」(暫時大冷門),頂多睇男女主角男女配角導演最佳影片,當你睇埋劇本同外語片,冇了。
12. 亦即係,大家心照,明顯有啲獎大家覺得「冇咁重要」。但又冇計,你總不能大細超唔畀人講嘢,甚至cut走佢。雖然大家都知真係有啲獎「冇咁重要」。證據?每年最後頒乜獎丫?你唔見最後會頒最佳化妝?一係下年random咁頒丫。人性虛偽又一例證,根本你知我知啲獎唔係「一樣咁重要」。
13. 事實上,之所以冇人聽奧斯卡支笛,最大原因係分眾化,碎片化,仲有社交網絡令你言論民主化,人人係專家。NASA scientist says Mars is probably uninhabited; Professor Snooks says it is teeming with aliens. It’s really a matter of opinion. - 正所謂 my ignorance is just as good as your knowledge 。品味呢啲野好主觀既,唔好咁獨裁,點解你講一定啱?
14. 而你諗下,大家N咁多電視channel,仲同時有咁多串流,仲可以同時睇 Youtube,TikTok,選擇係幾咁之多。點會返到去以前人人一齊睇 港姐總決賽 上海灘(OK,近少少嘅,溏心風暴)咁?
15. 而家睇嘅嘢,人人唔同。冇錯,可能我又睇Promising Young Women(最佳女主角大熱)(***),我見FB啲朋友又睇,但只係大家圍爐啫,只係平時大家口味近,朱生咪推佢地啲Post畀我。根本個社會上一大班人都唔會睇。唔信嘅你去睇下,堆 最佳電影 最佳男女主角之類,你睇咗幾多套(而啲友可以五套睇咗一套,甚至一套都冇睇,都出嚟評,真係十分好嘢,完全係紙上談兵)
16. 唔好睇少社交媒體呢樣嘢,除咗係朋友圍爐圍威喂,自己幾條友睇就以為全世界都好多人睇外,仲有就係Personalize recommendation 同 algorithm,根本而家啲友就係靠呢啲嘢,「猜你喜歡」,since you watched「金都」就推套吉澤明步畀你(拍咗好多年戲的說,由細睇到大),多過信咩專家推介。
17. 最後,作為一個算係講財經嘅專頁,當然係講錢。大家都知,呢啲獎對生意幾有幫助。兩種,第一種係對NetFlix之類嘅後起之秀,舊年都寫過,NetFlix洗好多好多好多錢去衝奧斯卡。你唔覺得奇?明明佢好似係顛覆者,做乜要玩主流遊戲?其實根本兩者互相同化,余春嬌又變咗張志明咁。NetFlix衝呢啲獎,先更加畀人覺佢係一間「似樣」嘅片廠,先搵到明星同幕後同佢一路玩(後來爆出個肺炎就天助佢也,後話)
18. 但更重要嘅,當然係對票房嘅影響。呢個就有點複雜,要講多兩句。離題講下香港,疫情前大家都知好多時啲戲,鍾意年尾忽然上幾場咁,就係為咗金像獎入圍資格。但亦因為拎到獎你啲友先會去睇,幫助好大的—不過,呢個主要係啲「細片」更重要,即係你「淪落人」梗要靠呢啲,但「無雙」「P風暴」之類(先不講爛唔爛),使鬼理呢啲嘢。
19. 奧斯卡情況都有啲似。佢對票房嘅影響,而家其實都唔細—但因為個基數太低!講白啲,因為佢地而家專門揀啲極小眾嘅戲(「小眾」指票房或上映銀幕,客觀嘢,同質素冇必然關係)。例如舊年「上流寄生族」,拎咗獎,美國咪上多咗好多正場咯。如果唔係?好快就收檔。
20. 之但係,如果你話係以為拎完奧斯卡,套戲就好賣座,就肯定唔係嗰回事。1980-2003年嘅奧斯卡最佳電影,差不多套套都係十大票房(例如阿甘正傳,鐵達尼號之類)。之後嗰十幾廿年呢,冇一套係十大票房(Of Note,有人話個轉捩點就係2005年嘅「撞車」)
21. 固然其中一個原因,亦係超級英雄片冒起變成票房保證,而奧斯卡咁多年都冇乜興趣。之但係,啲口味越嚟越偏,亦係原因。近十套呢,得三套入到五十大票房(而我居然睇晒!其實近三十年最佳電影我都睇晒),最近呢兩套?綠薄旅友(Green Book)同上流寄生族,勉強係頭一百咋。就難免畀人覺得離地孤芳自賞了。
22. 但無論如何,都係時代改變,返唔到轉頭的。
==============
2021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80,半年已16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
==============
(*)雖然我買過電影節「影癡通行證」,好似好巴閉好有文化講,講穿咗只係嗰時有錢冇時間,根本好多時嗰日先知咩時間得閒,咪見邊套想睇就去睇。本質上同鹹片老友鬼鬼全日任睇差不多
(**)我諗起證監CPT或者金融機構啲反洗錢乜乜培訓啲片,迫你睇晒九成先可以答問題。Idle得耐又唔計,十分之咁「發條橙」,爭在未你一分心就電鳩你。
(***)香港譯名「超犀女王」真係犀到一個點。又,得罪講句,呀女主角殘到阿嬋咁,仲Promising Young Woman?最後扮護士,我不如睇丁太好過。結果我忍唔住返屋企上NetFlix睇多次 「色辱」(Shame),十年前就Promising好多,露三點添。
發條橙 在 Gary Kw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無奇不有 2020年11月6日
主持人: Gary
嘉賓:
主題: 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橙
發條橙 在 Gary Kw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無奇不有 2020年11月6日
主持人: Gary
嘉賓:
主題: 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橙
發條橙 在 Gary Kw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無奇不有 2020年11月6日
主持人: Gary
嘉賓:
主題: 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橙
發條橙 在 發條橙- 電影- Gimy劇迷 - PttPlay線上看 的推薦與評價
發條橙 劇情:|1080P|阿利斯(馬爾科姆•麥克道爾)是一位無惡不作的少年,他的特殊喜好是邊聽貝多芬的交響曲邊奸淫女性,某次他進入一所別. ... <看更多>
發條橙 在 [好雷]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午安
發條橘子
A Clockwork Orange
是由 1962 年,英國作家
安東尼伯吉斯 Anthony Burgess
反烏托邦小說改編的
1971 年電影
由知名美國導演
史丹利庫柏力克 Stanley Kubrick
執導,但當時因電影內容有過多性暴力爭議
被列為禁片
-----------------------------------------------------
以上只是防雷頁
如果覺得海邊的曼徹斯特太悶,就來看這片吧
誰沒年少輕狂過呢?青春期過剩的精力,要往何處發洩?有人在意嗎?
如果沒人在意的話,需要同儕認同的少年,難免就會結交壞朋友
像男主角就不愛上學,被媽媽敲門叫上學也不去,寧可躺在床上睡覺
但晚上就會和另外三位狐群狗黨,到處搗亂
誇張的三角褲造型,下面特別大一包,表示他們旺盛的性精力
他們喜歡到一家夜店,這家夜店賣的外表是牛奶,由裸女造型假人奶頭噴出來
諷刺他們就是一群長不大的小屁孩,不過劇情解釋,裡面添加了藥物
也可能就是為什麼,喝了之後,他們那麼亢奮的原因
他們在亢奮的情況下,就需要找一些事情,來發洩過剩的精力
性和暴力,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快的出口
1. 因為沒有同理心,覺得路邊老人遊民很臭
就欺負、霸凌烙單的流浪漢,醉漢喝醉了也無力反抗
2. 看到另外比利一幫人,想要強姦女子,不過剛好被男主角們遇到
女子趁機脫逃,男主角也教訓了他們一頓
3. 假借有人出意外要借電話,闖入老學者的家,強暴了老學者的妻子
也打瘸了老學者
4. 藉由夜店女人的歌聲,了解男主角喜歡一首貝多芬的音樂
男主角有一天到唱片行,誘拐了兩個女孩回家聽音樂,也順便解決性需求
5. 之前在夜店,小弟因為不懂欣賞貝多芬的音樂,被男主角教訓
男主角首領的威信被小弟懷疑,男主角先下馬威
把人推進水裡,又用刀割傷人
男主角也許覺得,這是一種權力遊戲,比看誰敢好勇鬥狠?
6. 男主角從小弟那打聽到,有個單身貴婦,想要去搶劫,可惜借電話老梗沒用
還被報警,只好從窗戶闖入,闖入發現巨大陽具陶瓷藝術品
男主角抱著巨大陽具陶瓷藝術品,砸死了單身貴婦
男主角剛出門,就被自己的狐群狗黨背叛,被打昏在地上
警察趕到,當場逮捕
這場權力遊戲,是玩不過政府的,因為政府擁有最強大又合法的暴力 - 警察
沒想到,進了警局,爸爸也覺得男主角沒救了,也不幫他,就進了監獄,要關 14 年
男主角發現,監獄裡,那些宗教教條式的教化,對犯人來說,只是放屁,毫無用處
男主角也只是裝乖,想早點出獄,知道自己不過就是像羅馬士兵虐待耶穌的幫兇
還想像如同猶太人和妻子、女僕交歡的情景
聽說政府有最新的實驗?壞人會重造成好人?就可以早點出獄?
上下交相賊之下,很快的,年輕的男主角,就被選中為政治實驗的樣板
雖然典獄長不信這一套,典獄長只信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不過誰叫內政部長官位比較大呢?所謂官大學問大,就放行了
先被打奇怪的針,不過查了一下,只是血清 Serum
再來是強迫看各種性暴力影片,根據小說,是一種古典制約理論中的,厭惡療法
1. 不能閉上雙眼,被強迫看人被暴力傷害流血的影片,因為有罪,男主角厭惡,中斷
2. 不能閉上雙眼,被強迫看女子被性侵、慘叫的影片,因為有罪,男主角厭惡,中斷
3. 不能閉上雙眼,被強迫看德國納粹集中營的影片,影片的配樂
剛好是貝多芬的音樂,也剛好是男主角喜歡的音樂
因此男主角要求中斷,因為貝多芬是無辜的,音樂是無罪的
但科學家堅持罪惡是由他們判定,要男主角厭惡才能中斷,就被迫看完
可能是因為,貝多芬也是德國人?
這種療法有沒有用?個人是覺得太誇張啦
應該只是戲劇性的諷刺,政府意識形態的洗腦
接下來演出囚犯改造成果
1. 一個惡霸出現,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各種溫良恭儉讓,被要求舔鞋子也照辦
2. 上空裸女走到男主角身邊,本來男主角想用手摸裸女酥胸,結果厭惡療法發作
還沒摸到,就痛苦地躺在地上
看似好像成功了?不過怎麼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面對惡霸也完全不反抗是對的嗎?
人有慾望不是很正常嗎?為什麼要完全的禁慾?
1. 終於提早出獄了,回到家發現,多一個陌生人?
原來是新來的房客,房租也繳了,不能趕他出去
不過講話很不客氣,還是把男主角當壞人
男主角只好想辦法自力更生
2. 碰到遊民要錢,男主角好心給他,結果男主角被認出來,就是以前差點打死他的人
這次遊民有很多遊民朋友,一起幫他報仇
3. 警察來維持秩序,才發現,警察就是以前兩個狐群狗黨,他們也要報仇
就把男主角打到流血
4. 男主角這時候,突然有一種想家的感覺,跑到一戶人家求救
進去被老學者發現,男主角就是以前強暴妻子的人
不過老學者很聰明,用另一種方式復仇,找了專家來幫忙
專家把男主角怎麼被政府改造的方法,一一問出,知道男主角的弱點
就是不能聽貝多芬的音樂,就把男主角關在房間裡
播放貝多芬的音樂,男主角的厭惡療法發作,受不了,就破窗跳樓自殺
沒想到,男主角大難不死,自殺未遂,事件上了新聞,也救了自己
政府承認實驗療法錯誤,還找記者來拍,照顧男主角一輩子的承諾
男主角又恢復,使用暴力的想法,還有幻想和美女性愛的樣子
所以這部片想表達或探討的是
何謂道德?劇中的牧師說,一個人能選擇善,或選擇惡,才是道德
善、惡,可以變成二分法、是非題嗎?不行,人為了生存,有必要之惡,譬如打死蚊子
但也可能是善的,因為打死蚊子,也可以避免其他人被叮咬,引發疾病的可能
上帝是想要善的結果?還是向善的過程?
大部分的人都以結果論,所以也造成男主角的悲劇,但如果缺乏向善的選擇過程
各種善行,可能只是為了平息批評、獲得虛名、政治利益,披著道德外衣的偽善
人和野獸有何不同?不就是人有自由意志的選擇能力?
如果人被剝奪自由意志,那就等同於被剝奪道德選擇的能力
人不再是人,而是人權被剝奪的奴隸
就像發條機器,或是發條橘子
道德選擇,如果不是出於自由意志,是不是會培養出平庸的邪惡?
為什麼人會出賣自由?保守人士、衛道人士,想要更安穩的生活
出賣自由有什麼後果?想想德國納粹,引起世界大戰;北韓極權統治,讓鄰國不安
自由的界線到底在哪裡?不侵犯他人的自由,包括思想上,每個人都有保有自我的自由
政府或醫生有思想改造的權力嗎?沒有,如果有的話,就是極權政府
怎麼引導叛逆期的青少年?
要花很多時間、心力來了解青少年
要和青少年做有效的雙向溝通,不能只生而不養
教育是關鍵,不能只有千篇一律的填鴨教育
濫用權威只會被質疑,叛逆反而因此有了正當理由
要適性、因材施教,因為每個人都不同
家長、老師,都不能消極的逃避性教育
因為青少年,遲早都會因為好奇,而互相探索性
而性暴力,會造成受害者一輩子的陰影
兩性該如何相處?青少年的心理建設很重要
不能只有表面功夫,等發現誰是恐怖情人?已經來不及
人生也不是只有性行為,或靠藥物濫用,才能獲得快樂
要找出更多適合青少年,讓青少年能快樂的活動,來發洩精力
譬如:學唱歌、跳舞、各種運動、遊戲、烹飪、繪畫、攝影、創作
--
Q 臺灣人的需求金字塔 ◢◣ █ 安全、無毒的食物
S ◢██◣ █ 有錢結婚生養小孩
W ◢████◣ █ 買得起的房子
E ◢██████◣ █ 被老闆當人看
E ◢████████◣ █ 下班還來得及和親友吃晚餐
T ▄▄▄▄▄▄▄▄▄▄▄▄ █ 租得起房子█ 找得到工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4.89.19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16432659.A.4CB.html
※ 編輯: deepdish (220.134.89.190), 01/20/2018 15:53:3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