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樺敘事詩歌的多重敘事元 ◎王治澤
摘要
柏樺是第三代詩人的代表,盡致的平凡抒情使他獨具個人風格特色。在敘事詩歌上,不乏抒情作為連結,但其敘事特色依然顯而可見。其關於記憶、歷史以及現實的模擬,使得他的敘事詩歌呈現多重敘事的維度。本文將從這三部分,分別處理柏樺敘事詩歌「記憶素」\「從史素」\「模擬素」之敘事元敘事素,論證其敘事詩歌的多重建構與意義。
關鍵詞:敘事元敘事素、第三代詩人、平凡抒情
壹、前言
《夏天還很遠:柏樺抒情詩集1981—2019》收錄了第三代詩人的傑出代表,柏樺創作的抒情詩歌200餘首,時間從1981年至2019年,跨度四十年,分彆為 《夏天還很遠》\《麥子:紀念海子》\《禮物》\《生活,真好》\《年少是一種幸運》\《祖國或前世今生》\《江南來信》\《今夕是何夕》等八輯,是詩人編訂得最全面最滿意的一本抒情詩集。
柏樺寫於1981年的成名作〈表達〉,從出道便以抒情著稱。前行研究者們多著重於柏樺詩歌的抒情主題與身體美學的研究頗多,其期刊研究論文兩百餘篇,多有創見之研究者,不外乎黃粱、李商雨、李慶華等人。他們對柏樺詩歌語言、風格、意象多做闡釋與解析。就「抒情」而言,黃粱對其象徵個體化抒情特性,情境空間特徵與漢詩風格,論證了柏樺早期詩歌的特色與關懷。後者承續如是李慶華,在原先抒情層面,更深入論其柏樺詩歌終而的抒情歸宿。就「語言」而言,李商雨從柏樺對其詩歌的現代性審美切入,提出柏樺詩歌的元語言,更加確立柏樺詩歌的藝術自主性,以及柏樺對美孜孜不倦的追求。李商雨也對柏樺詩歌的身體性,立基於尼采的身體哲學和透視主義,論述其中呈現的快感、頹廢、逸樂的風格特色。
柏樺敘事詩歌比重雖不高且少,單就敘事詩歌的前行研究更是鮮見。其一方面重在敘事詩歌的作品並不多;二方面,大部分詩歌作品融於抒情中敘事,使得敘事效益來得沒抒情高。如果就《夏天還很遠》這本精選集,放諸在其四十年的時間跨度中,能見其殊異的多重性。柏樺在這類重在敘事的詩歌,對其處理方式,有著一定的敘事本根。美國敘事學家傑拉德·普林斯提出的元敘事(metanarrative)概念。其元敘事有其敘事信號,即之於從柏樺敘事詩歌文本中清釐出其背後一如語境或意識等之敘事本根主題。
普林斯提出的元敘事有兩層可能性的界定。一層是「當一個話語的主題是敘事,我們就可以說該話語是元敘事。」這層是相對語言表面或話語表面的一種界定。另一層是相對嚴謹並且更意義的界定,因為它是複合式的,接近傅柯所言之「話語」(discourse)。把話語當成一個事件(event)而不僅是傳訊的媒介,同時更要認清意義符號在話語中的主宰地位。因而在面對柏樺敘事詩歌時,其相關的「語境」或「意識」得以含括進來,其敘事意義也得以延展。
筆者將瑞士語言學家斐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相關於構成語言的另一個主要單位:詞素(morpheme),借用過來形成論文的結構進行論述與辨證,柏樺敘事詩歌的多重敘事元。
貳、敘事三重要素
如果說閱讀顯然依賴於被閱讀的文本,那麼同樣顯而易見的是,它也依賴於閱讀該文本的閱讀者。「素」是構成語言與詞彙的最小單位,而其敘事元雖不是最小單位,但確是其鞏固敘事的元素(或作中心),這些幾重元素構築成柏樺敘事詩歌的特色。故而,柏樺敘事詩歌中的敘事元筆者將其大致歸結為三類:記憶素、從史素與模擬素。「三素」構築了柏樺敘事詩歌的面貌,而其三素的含括指涉意涵則顧名思義。
一、記憶素
〈唯有舊日子帶給我們幸福〉\〈高山與流水〉\〈風在說〉即為敘事元記憶素。這類記憶素相關記憶。
〈唯有舊日子帶給我們幸福〉(1984)帶出記憶等於幸福的意味,詩中的受話人「我們」,其人應是友人。
1983年,西南農業大學任教前夕與張棗在四川外語學院見面半小時。讀到張棗的幾首詩,但不肯相信竟然有一個人與我寫的一樣好。匆匆離去,知道半年後,我在寂寞中試探著把他作為一個對話者向他發出了召喚。
這時的柏樺雖才不到三十歲,但足見他對過往的懷念與感慨時間的流逝,這無疑是為何柏樺詩歌重於抒情的原因之一吧。
〈高山與流水〉(2010)柏樺1975年作為知青下鄉到巴縣白市驛區龍鳳公社(現龍鳳鄉)公正大隊(現村)務農。這段知青歲月是他最快樂的時光,令他縈繞又難忘,真是美呀!「唯一的欠缺就是日出而作後的寂寞」(每日晚間知青點組織政治學習),從此對這類學習感到恐懼,神經也極度脆弱。他說交談需要天賦,他也的確有這樣一個不畏風雨地與他往來50公里奔波的好友張棗,他們寫詩、談詩、改詩。「現在他已到退休的年齡了(還剩最後一週)」\「而我終於抵達!我終於走過了人生多少艱難……」作者所帶出的感慨一如題記:「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過去的光陰單剩下回過頭「昏昏燈火話平生」,供人留念。
〈風在說〉(2011)講了三個故事:老師的死、父親的死、友人之死。全詩分成三部分,分別代表了「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以各種味道構建記憶的階梯,「你越逼近死亡,越愛聞香」\「臘豬頭在灶膛已煨了一晝夜」\「他獨有的尿味、皮膚味、香水味」。一切都像風一樣從青(少)年時代,穿行到中(青)年時代,再穿行到老年時代,柏樺敘事的多愁善感盡致體現。
敘事元的記憶素敘事詩歌除了明顯的取用記憶外,其「外在物件」作織網構結形成他的記憶素的敘事風格。〈唯有舊日子帶給我們幸福〉「掛鐘\椅子\信封\書籍\日曆\樹幹」;〈高山與流水〉「斯巴達克斯\電影台詞\炊煙」;〈風在說〉「學校\剪刀\臘豬頭\睡衣\醫院」等的外在物件,帶給閱讀者極強的畫面感,而於柏樺這些物件就像鉤子串聯勾勒出帶著溫度的記憶圖騰。
二、從史素
〈路易十六之死〉\〈查理一世之死〉\〈嘉靖皇帝的的一生〉這類即為從史素,相關著冰冷的歷史。
〈路易十六之死〉(2011.9.19)一個尋找與自己命運相同的人,無非就是英國的查理一世。根據史實「我從來沒有起過與人民為敵的念頭」登上斷頭台時「滔滔說道:我是無罪的而死的,我寬恕我的仇人;你們,不幸的百姓們……」然後「十點十分,他三十九歲的生命結束了」「一個最善良又最軟弱的國王,經過了十六年半一心謀求幸福的統治之後,被他的祖國斬首」。
而於〈查理一世之死〉(2011.9.20)一個從容上斷頭台的國王。「我的頭髮礙事嗎?」「劊子手鞠躬道:請陛下把頭髮塞在小帽裡。」「無論陛下幾時給我信號,隨陛下尊意,我願意等著。」「不到一分鐘,國王伸出兩手,劊子手一斧下去就將國王的頭砍掉。」注意尾端創作日期,可以發現,寫了〈路易十六之死〉隔天才寫了〈查理一世之死〉,要尋找命運相同的人的路易十六微妙地,與查理一世聯繫在一起。而查理一世又是歐洲第一個被送上斷頭台的國王。柏樺透過國王與侍衛或劊子手的來往對話,伸延了敘事素的空間。
兩國王之間,存在的同質點在於,一方面歸咎於女人,即他們的妻子。路易十六偏愛他的妻子成了法國國王中的一個另類,不耽於美色,唯一沒有情婦的國王。也不喜歡治理國政,愛好鑽研機械原理。當時路易十六夾在強勢的貴族勢力和洶湧的人民勢力當中,加上在國內幾乎沒有什麼建樹和能力。在政治立場方面,他或許是同情平民境遇的。原因在於路易十六想通過削弱貴族,來加強皇權,所以他更有可能跟平民聯合,而不是跟貴族狼狽為奸。法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弗朗索瓦-奧古斯特-瑪麗·米涅(François Auguste Marie Mignet)說,如果路易十六當時堅決抵制改革,當一個暴君的話,他起碼能保住皇位,至少不會被送上斷頭台。
相比於英國的查理一世,自從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後,英國成為了一個信奉新教的國家。可是查理一世卻娶了個信奉天主教的王后——亨利埃塔·瑪麗亞(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妹妹)。後來在王后的影響下,查理一世逐漸變得開始偏向於天主教,這就讓信奉新教的英國人感到非常惱火,畢竟新教才是英國的國教,查理一世還是其最高領導者。後來他長達十一年的暴政,在經過多年激烈角逐後,最終國會派打敗了保皇派,查理一世也因此成了階下囚。
二方面,兩位國王的歷史風評好壞不一,但大部分仍歸結於好的方面。就其柏樺的處理:一個是為國而死的善良又最軟弱的路易十六;一個是原有結實身軀,長命希望的查理一世。這兩位也許有著必死的必然性,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也沒有落下作為國王的尊嚴。若說是為他們翻案,難免落入偏執的窠臼,倒是他們的生命,都為各自的國家開啟了新的篇章。
〈嘉靖皇帝的一生〉(2012)如同前兩位國王處理死亡。從一開始的不死藥到各種追求永生的學問,最後卻略帶追悔莫及地發出「我想回去、去、回去!回到我的出生地。」他感到恐懼,這恐懼是十七歲時就已釀造好的。
柏樺取用真實歷史的線性發展年表作各種敘事填補,讓兩位在現今只活在冰冷歷史長河裡的國王,經過對話或設計,兩位國王猶如活生生地展現在閱讀者眼前,在他們生命的最後,也留下了為人的那種溫度。而對於嘉靖皇帝似有似無地彌補了他十七歲的缺憾,即使「人們看到我哭了又笑了,人們也注定看到我的死」也罷。
三、模擬素
〈七天日記〉\〈臨行前的一生〉\〈五十年後〉為第三類敘事素:模擬素。「模擬」具有「模」與「擬」,是一個相互對立的對象。「擬」是對「模」進行仿擬刻畫,再生出模的「擬像」,故而存有虛實辯證的意味。
不同於前兩者敘事素,模擬素筆者認為更接近於小說敘事情境,雖然前兩者也都能如此,但不同之處也許就偏重取向而言,一個記憶、一個從史。模擬素更像是兩者的結合體,形成多元且龐雜的敘事素,並帶有一種超現實的敘事,這也是我為何將其定義為模擬素的因由。
〈七天日記〉(2014)以七件小事「那退了休的男教授忙兩件事」\「女人並非只為自己哭泣」\「體會了五十歲的反烏托邦」\「一個男人要是沒有肚子,那就是殘廢」\「照片上的你並非現實中的你」\「那年輕的岳父走路像少女」\「那裡浸信會的人層出不窮」透過對現實或現象仿擬出其「模」物,來對其現實或現象作出他的看法。
〈五十年後〉(2016)在按語上,就提示了「不是此地,不是此時:他們殺的是時間,一個未來的窮苦貧民。」而為何要殺時間?
一天,五十年後的一個晚間
在本市一家小超市收銀台邊,
你發現一個紅臉白鬍子矮男人
你一下町住了他,看了很久……
在回家的路上,你哭出聲來:
「中學時他身上有股橙子味。」
主角仿佛穿越到了五十年後的世界,從「紅臉白鬍子矮男人」嗅到了「他身上有股橙子味」。從十五歲畢業分手時,到五十年後的晚間,這中間只是一線之隔,哭聲飽滿了期間的無盡意味。
〈臨行前的一生〉(2016)「那對母女臨行前兩個半小時還在吵架……」柏樺道出「三千年後,你們乃屬於同一考古層。」這樣的不爭事實。「老年人談論死亡不是恐懼而是迷信。」柏樺對現實拋以冷絕的眼光或視角呼籲現世,就像別以為「屁股是充滿拯救的彌賽亞」似地。
柏樺的敘事詩歌,立基於其上三個敘事素:記憶素\從史素\模擬素。各有其獨立的指意系統,即敘事學所談的「敘事要點」(the point of narrative)。此三種敘事素因其敘事要點也帶來了不同的敘事效益。敘事元記憶素,柏樺身體性的自主是很強烈的,畢竟攸關他的經驗,多在處理箇中情感,偏於抒情。敘事元從史素,重描歷史先人,將其活化賦予溫度,彌補缺憾,有著一定的歷史意義。敘事元模擬素:則映照世事現實更深,就像我前面談及的,前兩者的結合形構了第三者的存在,對現實與現象的仿擬,訴諸柏樺的價值關懷取向。
叁、結語
如是柏樺這一批五〇年代出生的詩人,他們歷經文革與商品化的過渡,而毛時代氛圍是他們共同的經驗。朦朧詩派的出現應了文革(1966-1976)後,政治道德秩序、價值觀念混亂且頹荒情緒漫瀰時候,但那個時代卻養育了柏樺,柏樺後來也才深切感受到「什麼叫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
柏樺被劃分在第三代詩人群,也就是朦朧詩之後的先鋒派,單從柏樺敘事詩歌的文字與辭藻,多少見得漸沒有毛時當下那種含蓄的象徵主義主義特徵。他的成名作〈表達〉還是看得到一些影子,如含蓄的意象。承如李商雨言:「柏樺對象徵主義的偏離更體現在他對詩歌中書寫平凡的看中。平凡是他對詩歌最重要和最具標示性的特徵之一」。確實,無論是抒情詩歌還是敘事詩歌,柏樺更趨向表達他對現實予以的真實的訴諸,從以上的論述例子可而得之。因此對於柏樺敘事詩歌的多重敘事元研究,得以建構出他的敘事詩歌架構與取向,即三種敘事素取向。
肆、主要參考資料
一、柏樺著作
柏樺,《夏天還很遠:柏樺抒情詩集1981—2019》,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20。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及專書論文
【美】查爾斯·E·布萊斯勒(Charles E.Bressler)著,《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第五版)》(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5th Edition),趙勇、李莎、常培傑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
【美】傑拉德·普林斯著,(Gerald Prince)《敘事學:敘事的形式與功能》(Narratology: The Form and Functioning of Narrative),徐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3。
羅振亞,《朦朧詩後先鋒詩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二)期刊論文
李慶華,〈回憶、意象與抒情的三重變奏——柏樺詩歌個人化寫作初探〉,《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2012年00期。頁209。
李商雨,〈精緻的詩、「輕」之美與審美現代性的追求——柏樺詩歌的詩學、社會學討論〉,《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19年01期。頁205。
李商雨,〈快感·頹廢·逸樂——柏樺詩歌的身體美學初探〉,《安慶師範學院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2月第35卷第1期。頁61。
柏樺〈柏樺自選文學年譜〉,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05年第1期。頁229-233。
黃粱,〈大塊抒情,坦蕩吟詩——漫步在柏樺詩歌的溫潤境界裡〉,《青年作家》2007年02期。頁309-315。
(二)網路資料
智慧士官,〈法國歷史唯一被處死的國王路易十六,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2018.4.3)《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zh-tw/history/pnn5m5e.html。2020年12月20日點閱。
夜讀史書,〈查理一世為什麼被送上斷頭台?選錯另一半導致的悲劇〉(2019.12.5)《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zh-tw/history/rnkzj2n.html。2020年12月20日點閱。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12.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柏樺 #敘事詩 #敘事元 #第三代詩人 #平凡抒情
「祖克柏信奉什麼文化」的推薦目錄:
- 關於祖克柏信奉什麼文化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祖克柏信奉什麼文化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祖克柏信奉什麼文化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祖克柏信奉什麼文化 在 由我自己來回答為何娶醜妻? 我就是facebook的馬克·扎克伯格 的評價
- 關於祖克柏信奉什麼文化 在 《社群網戰》編劇給祖克柏的公開信 的評價
- 關於祖克柏信奉什麼文化 在 數位時代- 當年控告Facebook執行長祖克柏剽竊創意的溫 ... 的評價
- 關於祖克柏信奉什麼文化 在 馬克祖克柏談Facebook創業:如何建立獨有的企業文化? 的評價
- 關於祖克柏信奉什麼文化 在 觀文化信仰時代變遷橫濱佛像展| #新唐人電視台 - YouTube 的評價
祖克柏信奉什麼文化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天室外體感溫度都來到 47、48 度熱浪的痛苦季節,還是看電影跟看書最透心涼,最進入手的這些書寶寶們似乎也都走一個消暑色系的路線,單單視覺上就已覺得心曠神怡,目前看來七、八、九月的書市都相當精彩,之後也會有更多喜歡的、期待的、千呼萬喚的作品問世,時間到了再與大家分享,先來看看這個月照例根本不可能讀完的書單。
首先當然為超前佈署的七月選書,七月無疑為 Sally Rooney《 #正常人》的月份,原著小說與改編影集先後推出,互補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影集乍看主要著眼於康諾與梅黎安的戀情,若有似無觸碰著顯而易見卻難以形容的階級、虛無與親密關係中的權力關係,這些在小說中佔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刻劃年輕人在人群中探索自我的成長過程,在看似尋常的正常與不正常之間來回擺盪,以簡練而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我們這一代彼此攙扶著面對情感、面對關係、面對自我、面對孤獨的恐懼與成長,《正常人》迷人之處在於,其不只是一部侷限於愛情的正常愛情故事。乍看不過是生活的《正常人》,卻在當代不乏辭彙定義的各種關係中,寫出了一種更加熱情、親密的「深度」關係,也讓讀者清楚感受到人物在時光中愈加成長與複雜。徜若每個世代都需要一個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可以說繼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後,不曾有一本青春戀愛小說掀起全球文壇如此熱烈回響。
其次是由衷推薦的吉田修一《 #橫道世之介》與《 #續橫道世之介》,一部寫 1987 年,18 歲的他揹著行囊,風塵僕僕地來到東京;拎起相機,蹬上列車開往下一站。這段初始與結束的旅程,連他都不知道「成長」是什麼,他平凡無比,渾身破綻百出,卻在無意間尋找到了未來的雛形,無意間催促著周圍的人邁向成長的路途。續集寫 1993 年,24 歲的他大學畢業後從東京市郊搬到了池袋北口。這是世之介在東京住下來的第六個年頭,正要開始為他的未來大顯身手,然而,他卻遇到了平成泡沫經濟崩壞。接連被 52 間公司拒絕,成天以柏青哥為生活手段,打工兼差勉強糊口,連他曾經形影不離的底片相機,都被他收在壁櫥裡束之高閣,這是世之介最壞的一年,也是最好的一年。
上月底還推出了加拿大女作家 Miriam Toews 兩本令人相當感興趣的小說,《 #沒有聲音的女人們》是以真實事件為骨幹,自 2005 至 2009 年間,多達上百名少女及婦女遭到當地人以為的妖魔鬼怪強暴,受害者的說法多被斥為是女性的淫蕩幻想,人們稱其為「玻利維亞鬼魂強暴案」。長期以來,莫洛奇納社區內的女性白天醒來便會頭暈,全身瘀傷,她們向長老求助,卻被斥責思想「放蕩」,她們身體的疼痛是惡魔懲罰的例證,直到一名犯人落網,真相才水落石出,原來社區內的八名男性經常趁深夜對一百多名女性下藥施暴。當所有男人為了保釋犯人出獄,聚集到城市去的時候,有八名婦女在穀倉閣樓召開祕密會議,為了保護自己和和孩子不再受到傷害,女人們必須趕在男人回家以前,決定她們未來的去向。作者出人意料的敘事手法下,翻轉成一部如火山爆發般緊迫,同時充滿一個個女性獨立情緒及機智的現代文學傑作,出版後隔年,被起訴的加害者們各自遭到判處長達 25 年的徒刑。
另一本《 #親愛的小小憂愁》多年來長銷不墜,以憂鬱症為題材,叩問生命的各種疑問。愛芙達和尤蘭莉是一對姊妹,表面上愛芙達過著令人稱羨的生活,她是舉世聞名的鋼琴演奏家,迷人、富有,而且有著幸福的婚姻,相對地,尤蘭莉的生活一團糟,她離婚又破產,兩個跟不同男人生的小孩正值青春期,姊妹從小在信奉門諾教派的保守家庭中長大,形影不離,然而兩人的關係卻因為姊姊不斷嘗試想要結束自己生命而吃盡苦頭。作者在自己的父親和姊姊相繼輕生離世後,帶著思念和疑問寫下了這本書,字裡行間的愛溢於言表,倘若活著是為了創造意義,那麼每當小小的憂愁襲來,別忘了還有親愛的生命。
本月特別想讀的書,還有 Richard Roper 的《 #如何不孤獨死去》,一部令人非常暖心,又帶著濃厚尾韻的浪漫小說,四十出頭歲的安德魯個性敏感且盡責,服務於一個政府的公共衛生單位,專門負責處理孤單死去的民眾的後事,大多是已死去數個月的老人,不僅成天面對著孤單跨過生命終點的人們,他自己也是個孤獨的人,在他看似平庸、平靜的生活中,懷抱著一個秘密:在他五年前到職的那一天,他不小心騙了他的主管和同事說,他已婚,育有兩個孩子,有個幸福快樂的家庭。從此,一方面他帶著恐懼、壓力和罪惡感延續著這個謊言,另一方面,卻默默地在這些謊言當中得到了某種安慰,好像自己並不真的那麼孤單,而這所有的一切,他試圖帶著潛伏的隱憂安靜沉默地度過的平凡生活,卻隨著新同事佩姬的到職而掀起了巨大的風暴,逼得他開始認真思索生命的意義,面對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接下來幾位大作家的作品可看性仍相當高,前日配合贈書活動的馬奎斯《 #枯枝敗葉》是他第一部小說,也是首次以魔幻之鎮「馬康多」為背景的作品,故事藉由老上校祖孫三代的內心獨白,娓娓道出主角如何在極度的孤獨中度過此生,不僅形塑出奧雷里亞諾波恩地亞上校的人物原型,更為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揭開了序幕。 赫拉巴爾《 #雪花蓮的慶典》與《過於喧囂的孤獨》同樣為其鼎盛時期的作品,以克爾斯當地的風土人情為背景,自己化身為書中作家,透過日記形式寫成的 21 篇短篇小說集,小器的餐廳老闆、美麗優雅的夫人、萬年影痴、活在昔日榮光的自負畫家、喜好囤積舊貨的怪人、一心想擺脫專橫妻子的膽小丈夫、頭戴白色禮帽的神祕客、為一頭被射殺野豬的歸屬而爭執不下的兩個狩獵協會等,典型赫拉巴爾式的誇張人物形象,加上鮮明的鄉村場景,搭配口語化的對白和方言俚語,寫出一篇篇令人難以置信或捧腹大笑的幽默人性故事,來反應他對生命的熱愛。
繼四月的《紅髮女子》後,緊接在後的是帕慕克《 #新人生》,關於一本書,關於讀書的人們,關於東西文化碰撞的星火。他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大學生,為了尋找書中許諾的美好世界,拋棄一切搭上公路巴士,開始追尋之旅。他愛上了深受那本書啟發的嘉娜,以為他們將前往同一個新世界,公車上總播放美國電影,窗外一座座巨大的廣告看板迎面而來,上面滿是來自西方世界的商品。他見到讀了同一本書卻無比平靜的青年,也見到慘絕人寰的車禍、謀殺、死亡。不知不覺間,他成了一個「殺手」,但他所要追殺的究竟是什麼?他們所期待的天使,是否其實有著截然不同的面孔?慢慢的,他對於那本書帶來的啟發,以及他的新人生也更加茫然。再者,終於盼到個人特別鍾愛的作家 Doris Lessing 小說《第五個孩子》續集《 #班無處安放》,那個一出生就讓整個家族四分五裂的小怪物,班,長大成年了。進入存在無數隱形怪物的社會,一路上不乏善良、願意幫助班的人,而那些人多半同樣無家可歸,有著坎坷的童年,但更多的是想騙他、利用他,甚至將其視為研究對象的人。萊辛以精煉簡潔的文字,透過班成年後遭遇的人事,赤裸描繪出人性,之中有光輝有溫暖,亦有殘酷而近乎失去人道的運作規則,帶領讀者反思高度文明社會裡,科學發展的箝制,與人類尚未跟進的內在視野。
麥田書癮 PLUS 系列推出一本 1987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俄裔美國詩人 Joseph Brodsky 經典散文集《 #小於一》,收錄了他評論詩歌、詩學,以及卓越的散文作品,談文學、談歷史也談政治,可視為對歷史和當今時代的深刻沉思,同時更是一部私人回憶錄。以及,《背離親緣》作者 Andrew Solomon 在經歷長年憂鬱症之後寫出《 #正午惡魔:憂鬱症的全面圖像》這本憂鬱症專書,憂鬱症是最受誤解、汙名化最嚴重的精神疾病,同時也是最難以定義的疾病,此書的價值,不僅在於作者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統合社會心理及精神藥學的理解,力求全面、精確地描述這種疾病的本質及樣貌;在於作者以一貫的坦率戳破種種失靈的想法、無益的治療、挾憂鬱症以自利的企圖,以及人類自我欺騙的傾向;在於作者以文學家的敏銳和同情,透過生動的比𣈥刻畫難以表述的罹病境況及無從穿透的孤獨感;更在於作者從自身及無數受訪者的苦難中,挖掘出受苦的意義及救贖,讓我們看到這種疾病的悲劇性及其帶來的美麗洞察,也讓我們 —— 不論是病患、治療者還是陪伴者,都還能懷抱希望。
華文作家等到楊富閔的《 #賀新郎:楊富閔自選集》,選錄 17 篇作品,打破文類規約,故事自由串流,除了是作者文學生涯的縮時攝影,也是十年以來的心靈截圖。全書一氣呵成,充滿作者對於文體追求、形式摸索,乃至內容生產的繁雜思考,而文學創作的基本單位──語言文字,則是選集收錄的美學準則。香港作家謝曉虹首部長篇小說《 #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寫一個年過半百的大學教授,陷入與人偶炙熱的婚外情,生而為人,我們都有無法說出口的欲求、傷痛與祕密,而在這世界上,有沒有一處地方,有沒有一個人,或哪怕是另外一個物種,願意不批判地、無私地、寬容地接納我們所有的一切?作者以文字凝結成獨特的視野與感官,既鏤刻在你眼前,又輕觸在你皮膚上,既帶點奇幻與夢境,卻又緊密扣合如細針般扎,既密又痛的香港現況。陳栢青的《 #尖叫連線》也相當期待,台灣爆發大規模傳染疾病「HLV」,從感染到死亡,最多只有三天時間。為了一卷詛咒錄影帶,絕教高校裡的一群過氣恐怖片演員要合力用恐怖片救台灣。但事實是,高中才是真正的地獄,在這個人吃人的小型社會,人際關係比任何詛咒都恐怖。這是一部獻給曾經真切恐懼著的童年與青少年,獻給所有黑色的夜晚的小說,挪用俗濫的恐怖片元素,操弄與嘲笑各種定律與規則,是致敬,是後設,是恐怖片的教戰講義,更是寫給恐怖片的情書,一如那些伴我們長大的恐怖片,越 B 級越有愛,愛看又要遮掩,遮了眼又忍不住要把手指打開一道縫隙。
最後還有林榮三散文獎得主林佳樺的首本散文集《 #當時小明月》,「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故鄉一直是寫作者追逐的光點,回到自身,找到根源,並更理解自己的故事。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分離的焦慮、恐慌,懷著似乎被父母遺棄的忐忑,埋下成長的不安;四十歲再度回頭,用書寫擁抱內心自卑與匱乏的小孩。蔡詩萍新書《 #與世界一起散步:小日子小堅持》是疫病年代對日常最溫暖的回望,重新凝視生命中最不可取代的愛,在 2020 這特別的一年慢下腳步,捫心自問,我們把上班當成日常,把工作視為當然,平日給自己,周末給長輩,陪孩子嬉戲卻總認為長大這件事還早。我們望著時間表分秒必爭,相信時間就是金錢。當時間軟癱以後呢?當很多視之為必然的不變,都改變之後呢?
祖克柏信奉什麼文化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隨著台灣選戰愈演愈激烈,各種圍繞著女性外型、年齡、婚姻及生育等羞辱性言語紛紛出籠,傑出女性政治人物如蔡英文及陳菊等,在邱毅眼中,竟則成了「不像女人的女性」.
究竟什麼才叫「像個女人」?難道女人就不能掌權,不能在國家政治上有一番作為嗎?這讓我好奇,摩洛哥史上是否也有「政治女強人」或「女性執政者」?若她們有才有德,女性身分能否允許她們掌握實質政治權力?
標題:《Khnata bent Bakkar,蘇丹背後的女人》
「大歷史」描述的,泰半是男人的豐功偉業,然而地球一半人口是女人,歷史不可能單純只靠男性在推演,女性同樣做出卓越貢獻,只是未寫進史書裡.此外,父權至上的社會往往將女人排出在宗教、教育資源及權力核心之外,能力特出且掌握權力的女人,在男性執筆的史書裡,未必有好評價,例如武則天,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更被視為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
在摩洛哥,同樣曾出現一位在政治上掌有實權的特出女子,Khnata bent Bakkar,生活在十七世紀下半葉至十八世紀中葉,對摩洛哥Alaoui王朝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分別是三位蘇丹的妻子、母親與祖母,是摩洛哥蘇丹Moulay Ismail四名合法妻子之一,Moulay Ismail生前非常重視仰賴她卓越的能力,讓她擔任接近部長與外交官的實質任務,甚至統領大軍.因此,她曾實質掌握政治權力核心,待Moulay Ismail於1727年駕崩,兒子Moualy Abdallah繼位,由她垂簾聽政,實質統治長達廿五年,幫助國家擺脫災難性的政治局勢,接替Moualy Abdallah蘇丹是她一手調教出來的孫子Mohammed ben Abdallah,亦即這位奇女子實質影響了摩洛哥王朝整整三代的蘇丹.
一如許多傳統社會裡的傑出女子,從不被允許浮上檯面,Khnata bent Bakkar得到的關注遠不及她實際上在政治上的作為與付出.
一、〈出身:來自撒哈拉的奇女子〉
Khnata bent Bakkar確切生辰不詳,約出生於1668年左右,於1754年去世.
Khnata Bent Bakkar有個穆斯林王朝非常少見的特殊出身──她來自撒哈拉,身上流著沙漠中人的血液,她的父親Bekkar Ben Ali是Chinguetti(於現今的茅利塔尼亞)的Mghafra部族的大首領,Mghafra部族在當時是個大型部落,掌握極為遼闊的區域,Bekkar Ben Ali更是最偉大的oulemas之一,知識淵博,熟諳神學、文學與各種知識,信奉伊斯蘭蘇菲派,在當時,蘇菲精神是所有穆斯林生活的指導與依歸.
Khnata Bent Bakkar堪稱出身貴族書香世家,天生貌美、聰明、機智且相當博學,自幼好學,父親不僅給她首領女兒該有的教育,亦將蘇菲精神傳遞給她.
1672年,蘇丹Moulay Ismail取得政權,試圖將分崩離析的摩洛哥重整成新摩洛哥,他本身亦是撒哈拉的後代,母親來自沙漠.
1678年,蘇丹Moulay Ismail在撒哈拉進行大探險,部落首領Bekkar Ben Ali率領代表團,宣誓效忠蘇丹,並依照傳統習俗,將親生女兒Khnata Bent Bakkar嫁給蘇丹,藉由聯姻來加強政治聯盟,這場婚姻有著戰略考量、國家安全與部族團結上的政治意義,Khnata Bent Bekkar因而離開沙漠原鄉,走入皇宮,成為蘇丹的合法妻子,爾後更成為「王子們的母親」。
既是名門之後,偉大首領的女兒,聰慧美麗,她與蘇丹在沙漠舉行了盛大婚後,才隨他回皇宮,且是以蘇丹合法妻子的尊貴身分,第一次走入皇宮.
也因Khnata Bent Bekkar來自撒哈拉,對Alaoui王朝來說,他們身上流著撒哈拉血液,與撒哈拉關係密切.
二、〈入宮〉
Khnata Bent Bekkar的父親子女眾多,挑選她與蘇丹聯姻,應是早看出這女兒有著不凡能力與領袖氣質,會讓她在關鍵時刻,嶄露頭角.離別時,她發誓不會讓父親失望.
推測Khnata Bent Bekkar入宮時,年僅十歲,作為首領的女兒,父親已讓她學習讀書識字,然而她整個受教過程應該是在入宮之後,接受王室教育,師承Cheikh El Mekki Eddoukali,宮裡還有館藏豐富的圖書館,讓她可以悠遊書海,爾後亦持續購書,讓館藏高達一萬兩千冊.皇室環境遠比沙漠都更能讓她在文化、學術與蘇菲精神裡成長,累積豐厚的知識底子.恰逢菲斯Al Quaraouiyine知識分子的文化及智識運動炙熱,也讓Khnata Bent Bekkar得以親近菲斯Al Quaraouiyine知識分子帶來的豐厚文化底蘊,感染Al Quaraouiyine創辦者Fatima al Fihriya的精神,甚至在神學與知識殿堂汲取她所需要的養分,為她往後為蘇丹提供諮詢、文化與知識的服務,做了準備.
有些文獻紀載她是一位傑出的騎士,馬術絕佳,在一個女性地位低落、蘇丹擁有數百名嬪妃,且沒有蘇丹允許,女性不得外出的狀態下,她勢必有些條件,讓她可以享有其他嬪妃妻子無法得到的特殊待遇.
初起,蘇丹奢華宮殿對這個沙漠來的小女孩兒來說,宛若牢籠,後宮鶯鶯燕燕,彼此爭寵,掌有最大權力的是蘇丹第一任妻子Lalla Aïcha Moubarka,被稱之為Zydana,因她是王子Zydan的母親,是個掌控慾強且具有威望的女子,嬪妃如果想向蘇丹要求什麼,都得先通過Zydana這一關,Zydana也藉此威嚇著後宮裡的嬪妃,她身邊的閨蜜則可享有特權,整個後宮可以說是Zydana掌管.
Zydana不時對小小的Khnata投以冰冷尖銳目光,讓她意識到危險,身為沙漠大首領女兒的驕傲與自尊讓她想勇敢迎向Zydana的目光,挑戰Zydana的威權,然而蘇菲精神要她保持低調,並給予她勇氣.兩人關係向來緊張,雖然Khnata年輕貌美又聰明伶俐,受過扎實教育,然而她得以鞏固地位的原因依然是從產下王子開始,1694年,她產下王子Abdallah,地位上升,在豐富知識與卓越能力加持下,慢慢地,她成為蘇丹得力的左右手.
據傳Moulay Ismaïl至少擁有五百個以上的嬪妃, 1703年有紀載的孩子總868個,包括525個兒子和343個女兒,1721年,第700個兒子誕生,生前一共有一千多個子嗣.無論確切數據如何,Khnata身邊圍繞著蘇丹眾多嬪妃與子女,進入皇宮受教育期間,Khnata認真學習,搞懂皇室內部運作與外面的世界,也慢慢了解後宮嬪妃之間的關係,發誓自己絕對不要變得跟她們一樣.
三、〈蘇丹最仰賴的女子〉
在蘇丹Moulay Ismail長達五十四年的統治時期,摩洛哥戰事頻仍,對內長期與頑強的亞特拉斯山柏柏爾部落打仗,對外還得抵抗來自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和奧斯曼帝國的侵略,由於Khnata知識淵博,聰慧理智,蘇丹時常要她代筆書寫極為重要的外交信函,慢慢地,她開始在施政上提出建議,實質影響著政治,也讓她跟蘇丹形成緊密的夥伴關係,在蘇丹心目中,她有著無法取代的地位,保護她不受Zydana與後宮嬪妃詭計的侵擾.
蘇丹Moulay Ismail的母親來自撒哈拉,他對沙漠一直有著極深感情與嚮往,加上當時摩洛哥往往對歐洲有所憧憬,有些軍隊只服從基督教將領,不聽蘇丹使喚,是而蘇丹以黑奴為士兵,組織黑色禁衛隊(L’Abid al-Bukhari),這是一組只聽命於他的強大軍力,這是摩洛哥史上頭一遭.
這支強大的黑色軍團攻無不克,讓蘇丹擴大領土,造就國土遼闊的盛世,蘇丹授權讓Lalla Khnata平撫投降的地方將領,與外國使節交流,甚至參與宗教政策決定,至少長達三十年時間,層層面面,她都是蘇丹的高級行政顧問,承擔外交使節的重要工作與責任,參與國家政治的程度極深,這同樣可以說是摩洛哥史上頭一遭.
四、〈垂簾聽政與母子心結〉
Lalla Khnata的父親是撒哈拉部族大首領,丈夫又是蘇丹,讓她對權力毫不陌生,對政治與權力也有一定的渴望,
待政治強人甚至有暴君之稱的Moulay Ismail過世,摩洛哥進入嚴重的分裂危機,眾多王子激烈爭奪統治權,黑色禁衛隊亦加入這場蘇丹間的權位爭奪,與此同時,貴族(Guich)部落不再服從,頻頻襲擊城市,其他部落利用無政府狀態,發動叛亂。
在王室所有人裡,最有資格與能力繼承國家領導人位置的,其實是堅定、成熟、有智慧且累積豐富政治經驗的Lalla Khnata,唯她有能力統治國家,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在多位王子爭權奪位的戰亂中,Lalla Khnata強勢介入,政治手腕高超,雖然Moulay Ismail生前極為殘酷,然而頗具威望,她便以丈夫生前名望,與各大軍事、宗教與部落勢力周旋,終究由她與蘇丹的第三個兒子Moualy Abdallah繼承王位,是而Lalla Khnata隱身兒子背後,垂簾聽政,一步步實質掌管整個帝國.
亦即,在實質政治權力上,Lalla Khnata才是Moulay Ismail真正的繼承者.
繼位的蘇丹Moualy Abdallah雖是她兒子,向來因生性懦弱無能而被詬病,無治國的能力與智慧,不時做出錯誤決策,危及國家與政權,全仰賴Lalla Khnata打點一切.
雖然Lalla Khnata在整個政治動盪期,始終支持自己的兒子,然而她認為自己的兒子並沒有擔當蘇丹的能力,也不信任圍繞在他身邊的那些掌權者,是而進行干預.
當時政治局勢極度複雜,內憂外患不斷,Lalla Khnata聰明靈巧地藉由與不同部族進行聯盟,獲得Oudayas軍隊堅強戰力,來鞏固王朝勢力.然而這樣的聯盟備受挑戰,隨時有變異,Oudayas軍隊不認同懦弱無能的Moulay Abdellah,多虧Khnata適時介入、協調,讓Oudayas向來是忠實盟友.
當兒子Moulay Abdellah率兵出征,Lalla Khnata在王宮實質統治整個國家,做出重大決策,監督軍隊並接見外使,逐一弭平所有政治分歧.
每逢國外使節來訪,在前往菲斯晉見蘇丹之前,都會先去Lalla Khnata的王宮進行協商,得先過了她這一關,才見得了蘇丹.
然而懦弱無能的Moulay Abdellah完全不感謝母親的付出,忌妒母親的能力,甚至愈來愈痛恨母親干政,爾後逃到菲斯的Dar el-Makhzen,想遠離母親勢力.
母子間的關係愈來愈緊張,Moulay Abdellah是個差勁、易怒而嗜血的蘇丹,Lalla Khnata不得不適時介入,安撫兒子的情緒,修補他在施政上的錯誤,持續主持與歐洲各國的俘虜交易,同時處理國內外各大勢力間緊張關係,保持微妙脆弱的平衡,努力讓她無能的兒子不至於失去王位.
Moulay Abdellah忌妒甚至怨恨自己的母親,身為一國之君,卻被女人下指導棋而覺得受辱,因為自己需要女人來幫他保住政權而憤怒,對他來說,男人不應該聽從女性的建議,即便這個建議來自於自己的母親,都不被允許.終於,Moulay Abdellah計畫放逐甚至謀殺自己的母親,好擺脫她的控制,Lalla Khnata覺察到了,極有智慧地說,她要去麥加朝聖,並帶上自己的孫子.
Lalla Khnata對自己的兒子有著無條件的愛,即便知道他想推翻自己,依然努力幫他擺平政治上的障礙,前往麥加途中,不管行經摩洛哥哪個地方,都與每個地方首領對談,加強他們對蘇丹的向心力,鞏固政權,聆聽民意,並將意見傳遞給蘇丹.Lalla Khnata同時代表兒子的統治權,與其他阿拉伯國家交流,例如利比亞,埃及與沙烏地阿拉伯,直到麥加.
朝聖旅途中,Lalla Khnata一路教育自己的孫子,把自己的知識、政治與統治經驗傳授給他,教他如何覺察自己的錯誤並學習改過,希望他將來成為優秀傑出英明的蘇丹.
從麥加返回摩洛哥途中,Lalla Khnata得知叛軍試圖奪權的消息,她馬上趕回Meknes,協助兒子奪回政權,然而她跟孫子卻被捕入獄,被虐待,祖孫倆被關在獄中,她繼續教孫子何謂抵抗與堅毅,同時,她與oulemas 聯繫,除了替自己申冤,同時告知oulemas,有一個年僅十一歲的王子被關在牢裡,她孫子很快被放出去,而她則繼續坐牢了一段時間,終於獲釋.
五、〈平靜的晚年〉
Lalla Khnata重獲自由後,感知自己的兒子不願意繼續接受她的指導,帶著尊嚴,她退出政治權力核心,待在菲斯,日日在虔誠祈禱與佈施善行中,安詳度過晚年,享年八十幾歲.
Lalla Khnata於1754年去世,三年後,1757年,她的兒子Moulay Abdellah逝世,由她的孫子Mohammed ben Abdallah繼位蘇丹,他身上有祖母的影子與教誨,帶著摩洛哥重歸榮光.
六、〈阿任小感言〉
閱讀Khnata的生平對我來說,頗為吃力,她的一生完全在摩洛哥王朝更迭動盪期,剛入宮的她,不僅得面對嬪妃爭寵,得到蘇丹信任後,則是優秀地協助蘇丹處理政務,要理解她的人生,便得放入那個時代的摩洛哥王朝裡來理解,而那段歷史對我們來說,遙遠而複雜,卻相當關鍵而精彩,尤其她陪伴的是摩洛哥史上最重要的蘇丹之一,閱讀她的故事,便不可能不去了解這位蘇丹的豐功偉業.
查著資料時,我覺得自己很像在閱讀「武則天+慈禧太后+宮鬥劇」的歷史,Khnata的智識與統治能力完全不輸男性,但因身為女子,便不能光明正大地掌權,即便親生兒子無能懦弱,她只得垂簾聽政,卻引來兒子不滿、妒意,甚至是殺機.
她就像歷史上諸多發揮重大影響力的女子,是受過教育的,無怪乎傳統總是鼓吹「女子無才便是德」,好讓男性把所有權力緊緊掌握在手裡,將女性貶抑成只剩生殖功能似地.
Moulay Ismail陵寢在Meknes,生前四位合法妻子與眾多嬪妃中,Lalla Khnata是唯一葬在他身邊的人,可見對她的重視.
Lalla Khnata的故事給我很深的觸動,卻又說不上來,剛走進摩洛哥,對這國家一無所知,我莫名地愛上撒哈拉,最喜歡的古城是Meknes,因其雅致細膩的鵝黃色調與古樸厚重城牆,因為我「不是觀光客」,而是「獨行旅者」,帶著強烈的感受與探索意願,獨自一個人沿著高大厚重的城牆走,從Bab Mansour,一路走到水池那兒,沿途見著光影變化,道路起伏蜿蜒,走得累極了,Moulay Ismail 生前建造的城牆依然看似無盡且無所不在,既是保護,也阻礙人看得更遠,路上尋常百姓往來,過著尋常日子,剎時,只覺自己掉入古老時空,墜入王國盛世時代.
那份觸動是很深很深的,何謂「歷史感」.
至今,我依然非常喜歡Meknes的Le mausolée de Moulay Ismaïl,讓人無法遺忘的細膩優雅,飄浮在空中的,是一份介於死生之間的寧靜與光,我困惑,Moulay Ismaïl生前滿手血腥,死後也能重享平靜?或許吧,或許在亂世唯有暴君梟雄得以平天下,而「仁君」只能存在於太平盛世.
此時才知陵寢裡,躺在Moulay Ismaïl的Lalla Khnata,是一位來自撒哈拉的特出女子,忽地,我明白了古老厚重城牆所訴說的故事.
在我想像裡,Lalla Khnata是一位有著心胸寬廣如撒哈拉,堅強毅力如沙漠生命的女子,得到古城與王室才有的高等知識教育,當她有機會影響國家政治,便做出了驚人貢獻.
然而女性身分讓她不得不藏身幕後,垂簾聽政,甚至因而讓母子關係不合.
這是十八世紀的北非故事了,而此時的台灣對於女性掌政以及參與國家政治,雖相對多了許多自由、彈性與發揮的空間,然而性別歧視依舊在.
天堂島嶼官網:http://www.iledeparadise.com/
祖克柏信奉什麼文化 在 《社群網戰》編劇給祖克柏的公開信 的推薦與評價
我欽佩你對言論自由的堅定信仰,但Facebook上的虛假政治廣告不是捍衛言論自由,而是在用瘋狂的謊言把水攪渾,是在攻擊真相。 ... <看更多>
祖克柏信奉什麼文化 在 數位時代- 當年控告Facebook執行長祖克柏剽竊創意的溫 ... 的推薦與評價
當年控告Facebook執行長祖克柏剽竊創意的溫克沃斯雙胞胎兄弟,靠著打官司贏來的錢,成為全球首批比特幣億萬富豪,透過溫克沃斯兄弟檔的故事,來看比特幣的大起與大落。 ... <看更多>
祖克柏信奉什麼文化 在 由我自己來回答為何娶醜妻? 我就是facebook的馬克·扎克伯格 的推薦與評價
祖克伯 解釋為何娶醜老婆?連這種文都信、就別怪媒體不爭氣| 名家| 三立新聞網SETN ... 文化的影響。”“再然後,他們就會從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變成資本主義式的美國朋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