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快七年前的報導,但現在讀起來還是鏗鏘有力.今天把上次提到美國CNN首席醫療記者Sanjay Gupta,所發表的一篇關於大麻的社論翻譯完畢,內容很值得一讀!
By Dr. Sanjay Gupta, CNN Chief Medical Correspondent
Updated 0044 GMT (0844 HKT) August 9, 2013
<我為何改變我對大麻的看法>
過去一年,我投注精力在一個新的紀錄片“大麻”(Weed).這個名字也許聽起來有點草率,但內容絕對不會.
我去了世界各地,採訪了醫療權威,專家學者,農夫和病人.我真誠的和他們溝通,並問了許多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我所發現的事情,相當驚人.
在執行這個計畫許久之前,我曾經審視了當時在美國有關醫療用大麻的相關文獻,而認為並沒有特別的可取之處.我甚至在2009年,寫了一篇刊在時代雜誌(TIME)的文章,名為”為何我對大麻投下反對票”.
然後,我現在要道歉.
我道歉因為我並沒有看得更深入,直到現在.我並沒有看得更廣更遠.我並沒有看到一些在美國境外,較小型的研究機構,所做出來的亮眼研究,而且我太過忽視了數以為繼,認為大麻對他們的症狀有所改善的病人.
相反地,我將這些病人歸類成招搖而詐病的群體,只是想尋求快感.我錯誤地認定DEA將大麻列成第一級管制物質,是有確定的科學證據作為基礎.想當然爾,他們一定是有足夠的理論依據,才將大麻放在最危險的物質的類群,定義為“毫無醫療效用且有高度濫用成癮風險”.
他們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這個說法,而現在我也瞭解這些對於大麻的指控並非真實.大麻並沒有高度的濫用風險,而且大麻有相當明確的醫療適應症.事實上,有時候大麻是唯一能夠作用的藥物.舉例而言,Charlotte Figi,一位在科羅拉多州的小女孩,從出生後開始有癲癇,而到了三歲時,平均一個禮拜會有高達300次的發作,即便已經嘗試了七種不同的藥物.醫用大麻緩和了她的大腦,使她的癲癇發作次數降到了每個月2~3次.
我當面見到了許多像是Chalotte的病人,花時間和他們相處,並且得到了一個結論:當醫療社群無法將大麻加入治療選項,提供病人最完善的照護,這是不負責任的.
我們在美國被惡意且系統性的誤導了將近70年,而我為我個人的失職道歉.
我希望這篇文章和接下來要上映的紀錄片,能夠將整個狀況改善.
在1970年的8月14日,衛生部的副秘書長,Roger O. Egeberg醫師寫了一封信,建議將大麻列入第一級管制物質,而這個分類至今45年,一直沒有改變過.我仔細研讀了這封數十年以前的信件,而發現到令人不安的真相.Egeberg非常仔細的挑選了他的用字:
”因為我們對這個植物還有其內含的活性物質,知識上還有相當多不清楚的空間,所以我們仍建議將大麻維持在第一級管制物質,直到目前正在進行中的某些研究,能夠解決這個議題”
並非因為有確切的科學證據,而是缺乏證據,所以大麻被列在第一級管制物質.當年是1970年,Egeberg所提到那些正在進行的研究,許多都沒有完成.當我繼續調查,我認知到Egeberg當時手邊其實是有其他重要的研究結果,有些更是早了25年的發表.
---高度的濫用風險---
在1944年,紐約市長Fiorello LaGuardia委託了紐約科學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對大麻進行調查和研究.在結論之中,他們發現大麻並沒有顯著的成癮性,而且也沒有找到證據大麻會導致嗎啡,海洛因或古柯鹼的成癮.
就我們目前所知,雖然數據上有些許浮動,大麻大概會造成約9~10%的成年使用者產生依賴性.相較之下,位在第二級管制物質的古柯鹼,定義上應是”有較低的濫用風險”,會使20%的使用者上癮.而海洛因則是25%.
最糟糕的是香菸,它使得接近30%的抽菸者成癮,而且造成許多人的死亡.
有明確的證據指出,有些人使用大麻後會出現戒斷症狀,包含失眠,焦慮和反胃感.但即便將此納入考量,要將大麻定為有高度濫用風險的物質,仍是相當困難.大麻成癮所造成的生理症狀,和剛剛前述的其他物質根本天差地遠.我曾經看過酒精的戒斷症狀,是可能致命的.
我也同時想要提出身為一位父親的擔憂.年輕而正在發育的大腦,和成年人的大腦相比之下,是可能對大麻所帶來的傷害更容易受影響的.一些最近的研究顯示,規律的在青少年時期使用大麻,會造成永久性的智商降低.其他研究則暗示可能未來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上升.
同理我並不會讓我的小孩飲酒,我也不會允許他們在未成年時使用大麻.如果他們堅持想要嘗試,我會建議他們等到25歲左右,大腦已經完全發育,再去使用.
---醫療上的助益---
當我在調查時,我也發現了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大麻作為醫療用途並非什麼新鮮事,而醫療社群中在過去已經撰寫了相當多的文獻.事實上,有數百篇的科學期刊文獻,多數是記載大麻的好處.不過大多數的文章,是在1840~1930之間所發表的.這些文獻描述了使用醫療用大麻來治療“神經痛,抽搐症狀,消瘦”等等.
在美國的國家醫學圖書館(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搜尋過去一年的大麻相關文獻,找到了2000多筆的資料.不過絕大多數都是在研究大麻所帶來的傷害,像是“因為大麻抗膽鹼的作用導致壞旅程”,“大麻造成的胰臟炎”,和“大麻的使用和肺癌的風險”.
在我快速整理的數字統整,美國現今對大麻的研究,只有大約6%是針對其醫療上的幫助.其他的全部都是設計來研究其危害.這樣高度的不平衡導致了極端扭曲的現實.
---研究大麻的挑戰---
今天,要在美國做大麻相關的研究,你需要兩個重要的東西.
第一點,你需要大麻.而大麻是非法的,這個問題顯而易見.科學家可以從一個位在密西西比的特別農場得到研究用的大麻,這個農場位在密西西比大學的中央,但這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今年我造訪此地時,沒有栽種任何大麻.
第二點,你需要政府的許可,而我所採訪的科學家不斷的跟我提及其中的繁瑣和困難.一個癌症相關的試驗,首先會被國家癌症中心審核,或是一個疼痛相關的研究,會經過國家神經研究院的認可,對於大麻相關的研究,還有另外一個關卡:NIDA,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他是一個專門再研究藥物濫用的機構,而非藥物的療效.
卡在中間的則是需要大麻作為藥物的病人,有時候大麻是唯一的良好選項.
容我補充,一直到1943年,大麻一直都列在美國藥典裡面,其中一個適應症便是神經痛.這是一種非常難以治療的極端疼痛.我的病人曾描述這種痛像是“刀割般,灼熱而像幾萬個針刺”的感覺.當大麻長久以來被記載,對於這種難纏的疼痛有效時,現今針對神經痛最常見的藥物則來自罌粟花,包括嗎啡,奧諾美(oxycodone)和釋通(dilaudid).
問題來了,這些藥物通常對神經痛效果有限,而且藥物耐受性(tolerance)是個棘手的狀況.
最讓我驚嚇的是,在美國,每19分鐘便有一個人死於處方藥過量使用,通常是意外.每19分鐘,這是個恐怖的數據.而從我看過所有的研究中,沒有見過任何一個人,因為大麻過量致死的案例.
也許這也是為何最近一份針對醫師的調查,高達76%同意大麻作為乳癌病人的疼痛藥劑.
當大麻成為第一級管制物質時,有個請求是要“填補知識的空缺”.而在美國,這相當具有挑戰性,因為要研究非法物質的基礎和審核,是一個以藥物濫用作為核心的組織.不過,排除萬難,我們還是前進了不少.
展望未來,我特別對像是西班牙和以色列,針對大麻抗癌效果的研究感興趣.我也對以色列一位叫Raphael Meschoulam的學者所領導,有關神經保護的實驗感興趣,還有美國及以色列的研究機構,共同在檢視大麻是否對創傷後症候群有所緩解.我保證我會盡我的能力,真誠地填補那些知識的空缺.
在20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民眾,投票同意大麻作為醫療使用,而更多的州,也會在近期決定.至於那位在1970年寫了那封信的Roger Egeberg醫師,他在16年前過世了.
我不知道如果他仍在世,會做何感想.
精神照護機構分類 在 許小咪營養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081021
早上企業講座-宏達電(新店廠)
➡️ 吃出好健康
這次來到新店廠
跟上週的桃園廠工作環境氛圍很不一樣
連餐廳設計感受都大不相同
但是食物的挑選
一樣都是有用心安排的
每個餐點熱量標示都有
我還因此嚐了他們的牛肉麵🐂🍜
餐廳的大型對外窗
還有美麗的風景
晚上居家營養訪視
➡️ 鶯歌的奶奶👵🏻
奶奶說她覺得自己有增重
精神也好很多
2-3個月的介入
讓她很有感
她的家人也很開心😊
1081023
早上中山江寧據點
➡️ 心血管桌遊
好久沒來到台北據點授課
這邊的長者知識水平都蠻高的
給他們一些正確護心飲食觀念
在帶他們玩食物分類的桌遊
讓他們能夠印象更深刻
後續還加碼一個認知活動小遊戲
大家趁機動動腦💡
下午居家營養訪視
➡️ 新莊的奶奶👵🏻
奶奶蠻可愛的
有自己從年輕就堅持的
養生的飲食習慣
不過為了給她飲食新的觀念
也花了一些時間在做溝通
這次剛好趁訪案的機會
到新莊廟街買媽媽愛吃的鹹光餅🍪
1081025
早上福喜緣日照中心據點
➡️ 記憶力大考驗
➡️ 下肢核心運動
我多了一位小小學生
弟弟很厲害
前一秒躺在沙發上睡覺
下一秒知道我要運動
立馬跑到最前面坐
他跟他奶奶說
以後要跟小咪老師一樣
果然小孩子講話是最實在的😂
下午社區預防及延緩失能計畫
➡️ 增能課程-團體活動設計及帶領技巧
我跟麥哥麥建凱這時候
才有機會相遇
因為我們兩個為了社區
只好多多學習各式各樣的技能
一起在這個領域繼續發光發熱🤜🏻
✍🏻這週多了一個下南部的行程
參加碩班好朋友的婚禮
也見了許多生命當中貴人
謝謝你們
對我一直這麼好❤️
更謝謝我的粉絲
開車載我回家🥰
#社區營養師
#瑞之盟營養機構
#瑞之盟長照居家照護
#長者運動
#認知遊戲
#居家營養師
#失智症
#失智友善師資
#運動保健師
#企業講座
#預防及延緩失能之增能課程
精神照護機構分類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 年前的今天,高雄縣政府派數百名醫師進入「龍發堂」診斷,為這座「治療精神疾病」三十餘年的「佛堂」,跨出了合法化的第一步。
然而,龍發堂在 2018 年因為堂內傳染病集體感染事件,遭到政府解散,從來沒有合法過。
-
🏥再吵就把你送到「龍發堂」!
許多人(好啦,1990 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小時候,應該都被長輩「送到龍發堂」恐嚇過。
但「龍發堂」為什麼可怕?
龍發堂的創辦人是李焜泰(法名釋開豐),他在 40 歲時不知道為什麼佛性頓開,就在自己家鄉的農地上開始修行佛法。他某個朋友的小孩有精神疾病,甚至連大小便都無法自理,釋開豐將草繩兩綁在一起,並且開示,教導勞動工作,小孩突然變得非常配合。
這樣的神蹟,經過口耳相傳,越來越多人將有精神疾病的家人送來釋開豐開設的「龍發堂」,草繩也變成叫做「感情鍊」的鐵鍊,大家繫在一起,共同生活,許多精神病患開始有自理能力。龍發堂開始訓練學員各種才藝,像是 1998 年朱高正競選立法委員時,就有請龍發堂學院來跳舞龍舞獅助陣。
-
🏥不是「醫療機構」的醫療機構,怎麼辦?
精神疾病的治療,邏輯上應該在醫療院所,所以龍發堂的存在一直都有爭議。再加上龍發堂濃厚的宗教色彩,像是只要付出「功德金」龍發堂就會照顧終身,但如果中途要帶走患者,堂方也會拒絕放人等爭議事蹟。
但是,當時台灣的精神醫療設施十分缺乏,再加上龍發堂的「治療效果」,仍然有很多人將罹患精神疾病的家人送來這裡。
1982 年,高雄醫學院(現在的高雄醫學大學)的文榮光醫師曾經深入研究龍發堂後發現,龍發堂雖然不是醫療機構,但環境還算可以。而且龍發堂也會教導堂眾一些手工藝,類似現代醫學中的「職能治療」。
但是,龍發堂並非因此可以完全發揮「醫療」功能。1980 年代末,政府開始重視精神疾病的治療,著手擬定《精神衛生法》卻遭到釋開豐的反對,他認為如果該法通過,對於龍發堂的病患,無疑是宣判死刑。
-
🏥19年前,跨出合法第一步,但終究失敗。
《精神衛生法》的立法,也面臨龍發堂是否合法化的問題。1989 年,釋開豐當時反對讓龍發堂合法化的立法委員黃河清服務處外吹奏「西索米」,沒想到黃河清在數週後沐浴時死亡,釋開豐還因此公開表示黃的死亡是「連神明都看不過去」。
1990 年,《精神衛生法》三讀通過,釋開豐為了抵制,甚至揚言「解散龍發堂」,讓政府自己解決堂眾的安置問題,使得政府一直不敢處理龍發堂問題。
後來,高雄縣政府正視此問題,想輔導龍發堂合法化,在 19 年前的今天,由專業的精神科醫師為全院七百多位的精神病患進行十一天的健康檢查和精神鑑定後,肯定這種宗教的治療方式,且病人都表示能夠接受這種的管理。
但後來因為土地問題,以及龍發堂也沒有積極配合高雄縣政府(以及後來的高雄市政府)的輔導政策,期間龍發堂內部的衛生問題、管理措施也時常引起社會關注。
終於,在 2017 年爆發阿米巴痢疾合併肺結核群聚感染後,高雄市衛生局依照不同的嚴重程度,移轉到不同的醫療機構。2018 年 1 月,龍發堂被暫停精神障礙者照護業務。
-
🏥家屬的心聲?
但解散後,許多病患皆認為,這樣讓精神病患好好生活的地方,讓家屬安心的地方,為何就這樣結束?
《報導者》@ 曾在龍發堂被迫關閉後深入報導:家住台中的劉如臻,是最早現身與官方激烈對話的家屬,「我在高雄市衛生局局長黃志中的臉書中說,你們一直用輕蔑的語氣批評龍發堂,等於也是在刺傷家屬的心,我們因為這個小孩子經過長期折磨,好不容易在這裡平靜下來,今天你們每個人都自認正義使者,說要來替我們的小孩爭人權。請問這 28 年來,擁有公權力的政府和掌握專業的醫生為我們做了什麼?像皮球一樣踢過來踢過去!而從頭到尾真正的病人、家屬、付出照顧的龍發堂,被關在裡面啞口無聲,任外面的人攻擊!」
這個不符合法律規定以及標準之處,卻又能照顧家屬及病患,這樣的兩難,或許,外人也難以想像。
參考資料:
《報導者》龍發堂最後的日子
《故事》 龍發堂的緣起、傳奇與爭議:臺灣精神醫療史上一頁難以分類的篇章
《鳴人堂》「把你送去龍發堂」:台灣精神醫療史上難以分類的篇章
精神照護機構分類 在 護理機構分類設置標準 - 全國法規資料庫 的相關結果
(二)精神護理之家。 (三)產後護理之家。 前項護理及健康照護服務,包括個案之護理需求評估、健康促進、疾病 ... ... <看更多>
精神照護機構分類 在 精神復健機構設置及管理辦法 的相關結果
各級政府按實際需要,得設立或獎勵民間設立下列精神照護機構,提供相關照護服務: 一、精神醫療機構:提供精神疾病急性及慢性醫療服務。 ... <看更多>
精神照護機構分類 在 精神照護機構相關業務管理 - 衛生福利部單位網站 的相關結果
精神照護機構 相關業務管理. 感染管控 · 精神復健機構設置及管理辦法 · 醫院設立或擴充許可辦法 · 醫療機構設置標準 · 護理機構分類設置標準 · 護理機構設置或擴充許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