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松國小生日快樂!
2021年5月1日,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舉行125週年校慶園遊會。(張哲生 攝)
臺北市老松國校在1966年9月的時候,全校計158班,學生數達11,110人,創下了當時全世界學校班級數和學生數最多的紀錄;然而但受到少子化影響,目前全校學生只剩500人,學生銳減,教室被質疑閒置,內政部曾一度提出要將老松國小改建為社會住宅的構想。
2017年4月,老松國小校長林明助表示,早年車水馬龍的萬華如今已改變許多,加上新北市新設很多國小,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跨區寄讀升學率高的國中,便先讓孩子就讀當地國小,再升國中,如今老松小學部學生只剩約500人,若加上幼兒園、夜補校的學生,也僅有約800人。
老松國小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桂林路64號,其前身為艋舺公學校,創立於西元1896年5月,為日治初期台灣最早的一批小學。
學校成立時的名稱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初期曾利用艋舺學海書院與艋舺祖師廟作為臨時校舍,直至1907年1月才遷至現址(蓮花池畔),建造木結構的校舍,並改校名為「艋舺公學校」。
據當時校舍平面圖看,校園三面有教室,中央留設操場,此為日治時期最常見的小學規劃形態。後至1920年代末,因木造校舍遭蟻蝕而嚴重毀損,便易以鋼筋混凝土構造,校舍仍保持三面式佈局。
老松國小的校舍雖屬對稱式的佈局,但教室空間高敞,光線明亮。走廊設計為半圓栱,帶有一絲古典趣味,它是日據中期台灣的小學校舍之典型例,值得保存。
明治29年(1896年)3月31日,臺灣總督府以「敕令第94號」發佈「臺灣總督府直轄諸學校官制」,創設國語傳習所、國語學校與國語學校附屬學校。同年5月21日,以「府令第5號」發佈「國語學校及附屬學校名稱位置」,老松國小前身「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正式創立(第一附屬學校位於芝山巖,第三在大稻埕),7月11日設校址於艋舺學海書院(今廣州街與環河南路口),11月1日開始上課。
會稱為「附屬學校」,是因為其作為國語學校師範部學生們教學實習的專門實驗學校之故,附屬學校未置校長,以國語學校校長兼任。總督府為創建殖民行政,必須教育一批能日語的臺灣人作為官廳雇員與通譯,以遂行施政,故開出每日15錢津貼,且畢業後錄用為公務員等條件招攬學生(也可升學國語學校)。入學年齡規定8歲以上25歲以下(1898年8月以後,與公學校一樣,改為8至14歲),在學年限四年。結果,第一年招攬了10名學生(1900年3月第一屆7名畢業)。
1897年1月,校址遷至艋舺祖師廟,此時學生已增至150名。次年(1898年)因應「臺灣公學校令」實施,附屬學校也進行廢校或合併,該校於同年10月改稱「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第一、第三廢校)。
1907年1月,改稱「艋舺公學」,同年5月4日被指定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代用校」,依然是國語學校學生教學實習的附屬公學校。
1907年10月,由祖師廟遷至現址,位於當時蓮花池街與八甲街街廓上(1922年4月更名老松町),新蓋木造教室20間,此時學生數為457名。
1908年4月,從六學年制改為八學年制,但1914年4月復改回六年制,並設置二年制「實業科」,由公學校畢業生就讀,以培養一技之長(1919年改為「簡易商業學校」,1922年再改為「高等科」,皆二年制)。
1914年7月,完成磚造兩層教室8間及大禮堂。
1919年4月,國語學校改稱「臺北師範學校」,該校也改稱「臺北師範學校附屬艋舺第一公學校」,學生1,080人。
1922年4月,改稱「臺北市老松公學校」,仍為臺北師範學校附屬代用公學校,直到1927年5月,才正式獨立。
1936年12月,木造教室改建成二層鋼筋水泥教室。
1941年4月,「國民教育令」實施,廢止小、公學校之名,以示日臺人共學、平等,此時改稱「臺北市老松國民學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11月1日接收該校,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學校」。
1955年2月,正面校舍(北棟)陸續新建、改建為三層鋼筋水泥大樓,至1960年共分六次增改建才完成現今規模,今昆明街側之原二層磚造教室(東棟)也在1960年改建完成,以因應持續增加的學生,如1964年9月,已達156班,學生數突破10,000人;1966年9月,更達158班,學生11,110人,為創校至今之最高記錄。
1968年12月25日,配合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
1978年8月,創立「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補習學校」,同時廢止「民眾補習班」。
1990年3月22日,配合臺北市行政區域變更,改稱「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1999年6月29日,臺北市政府指定老松國小正面的校舍(北棟)為市定古蹟。
2010年4月,校門開始改建,並於同年8月30日完成改建。
一百多年來,老松國小對艋舺地區人才的培養具有深刻的教育與文化意義,是當地非常重要的學校。
芝山附幼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謝網友陳秀玲拍攝分享他在1966年就讀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學校一年級上學期的成績單。
臺北市老松國校在1966年9月的時候,全校計158班,學生數達11,110人,創下了當時全世界學校班級數和學生數最多的紀錄。
然而但受到少子化影響,目前全校學生只剩500人,學生銳減,教室被質疑閒置,內政部曾一度提出要將老松國小改建為社會住宅的構想。
2017年4月,老松國小校長林明助表示,早年車水馬龍的萬華如今已改變許多,加上新北市新設很多國小,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跨區寄讀升學率高的國中,便先讓孩子就讀當地國小,再升國中,如今老松小學部學生只剩約500人,若加上幼兒園、夜補校的學生,也僅有約800人。
老松國小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桂林路64號,其前身為艋舺公學校,創立於西元1896年5月,為日治初期台灣最早的一批小學。
學校成立時的名稱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初期曾利用艋舺學海書院與艋舺祖師廟作為臨時校舍,直至1907年1月才遷至現址(蓮花池畔),建造木結構的校舍,並改校名為「艋舺公學校」。
據當時校舍平面圖看,校園三面有教室,中央留設操場,此為日治時期最常見的小學規劃形態。後至1920年代末,因木造校舍遭蟻蝕而嚴重毀損,便易以鋼筋混凝土構造,校舍仍保持三面式佈局。
老松國小的校舍雖屬對稱式的佈局,但教室空間高敞,光線明亮。走廊設計為半圓栱,帶有一絲古典趣味,它是日據中期台灣的小學校舍之典型例,值得保存。
明治29年(1896年)3月31日,臺灣總督府以「敕令第94號」發佈「臺灣總督府直轄諸學校官制」,創設國語傳習所、國語學校與國語學校附屬學校。同年5月21日,以「府令第5號」發佈「國語學校及附屬學校名稱位置」,老松國小前身「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正式創立(第一附屬學校位於芝山巖,第三在大稻埕),7月11日設校址於艋舺學海書院(今廣州街與環河南路口),11月1日開始上課。
會稱為「附屬學校」,是因為其作為國語學校師範部學生們教學實習的專門實驗學校之故,附屬學校未置校長,以國語學校校長兼任。總督府為創建殖民行政,必須教育一批能日語的臺灣人作為官廳雇員與通譯,以遂行施政,故開出每日15錢津貼,且畢業後錄用為公務員等條件招攬學生(也可升學國語學校)。入學年齡規定8歲以上25歲以下(1898年8月以後,與公學校一樣,改為8至14歲),在學年限四年。結果,第一年招攬了10名學生(1900年3月第一屆7名畢業)。
1897年1月,校址遷至艋舺祖師廟,此時學生已增至150名。次年(1898年)因應「臺灣公學校令」實施,附屬學校也進行廢校或合併,該校於同年10月改稱「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第一、第三廢校)。
1907年1月,改稱「艋舺公學」,同年5月4日被指定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代用校」,依然是國語學校學生教學實習的附屬公學校。
1907年10月,由祖師廟遷至現址,位於當時蓮花池街與八甲街街廓上(1922年4月更名老松町),新蓋木造教室20間,此時學生數為457名。
1908年4月,從六學年制改為八學年制,但1914年4月復改回六年制,並設置二年制「實業科」,由公學校畢業生就讀,以培養一技之長(1919年改為「簡易商業學校」,1922年再改為「高等科」,皆二年制)。
1914年7月,完成磚造兩層教室8間及大禮堂。
1919年4月,國語學校改稱「臺北師範學校」,該校也改稱「臺北師範學校附屬艋舺第一公學校」,學生1,080人。
1922年4月,改稱「臺北市老松公學校」,仍為臺北師範學校附屬代用公學校,直到1927年5月,才正式獨立。
1936年12月,木造教室改建成二層鋼筋水泥教室。
1941年4月,「國民教育令」實施,廢止小、公學校之名,以示日臺人共學、平等,此時改稱「臺北市老松國民學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11月1日接收該校,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學校」。
1955年2月,正面校舍(北棟)陸續新建、改建為三層鋼筋水泥大樓,至1960年共分六次增改建才完成現今規模,今昆明街側之原二層磚造教室(東棟)也在1960年改建完成,以因應持續增加的學生,如1964年9月,已達156班,學生數突破10,000人;1966年9月,更達158班,學生11,110人,為創校至今之最高記錄。
1968年12月25日,配合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
1978年8月,創立「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補習學校」,同時廢止「民眾補習班」。
1990年3月22日,配合臺北市行政區域變更,改稱「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1999年6月29日,臺北市政府指定老松國小正面的校舍(北棟)為市定古蹟。
2010年4月,校門開始改建,並於同年8月30日完成改建。
一百多年來,老松國小對艋舺地區人才的培養具有深刻的教育與文化意義,是當地非常重要的學校。
芝山附幼 在 黃郁芬 台北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士林、北投的朋友,請注意你家是否被市政府劃進這10個「都市更新地區暨擬定都市更新計劃案」的範圍!
今天下午去聽了市府都市更新處的說明會。目前這些計劃案還在劃定範圍的階段,尚未決定具體的計畫內容,但士林區的計劃案主要以TOD(公共運輸導向型發展)、北投區以提升幼兒與老人照顧為指導原則。
在這個報告中,士林有6處、北投有4處被劃進計劃案的範圍,分別是:
士林區:(共60公頃)
(1) 捷運芝山站周邊
(2) 捷運Y26站北側暨華榮市場周邊
(3) 捷運Y24站暨社子市場周邊
(4) 捷運Y25站暨下樹林周邊
(5) 捷運Y26站暨捷運士林站周邊
(6) 劍潭一、二期整建住宅
北投區:(共50公頃)
(1) 捷運關渡站附近
(2) 北投市場暨捷運新北投站附近
(3) 捷運奇岩站附近
(4) 捷運石牌站周邊
這10個計劃案範圍還沒正式定案,目前仍在「公開展覽」的期間(8/14~9/12),也就是說,如果任何人對於這些計劃案範圍有意見,都能到都市發展局的網站上表達,這些意見在未來將會被提交到都市計畫委員會。(詳情見下方投影片 P.20。)
除了上網填寫意見,今天都更處也承諾,只要民眾能揪到15人以上,並且有可以開會說明討論的空間,都更處就會派團隊到府上親自說明。
都市更新是高度影響市民日常生活的政策,我會持續關注這些案子,也提醒大家別忘了自己的權益!
今天都市更新處的完整投影片:
http://user35023.psee.io/A6UJ9
#議會新生聽你心聲
#選擇黃郁芬
#士林北投加分
📷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voteyufen/
📱LINE
http://line.me/ti/p/%40vjd4690p
⛽️線上捐款
https://donate.spgateway.com/voteyufen/2018
💪芬工合作
https://goo.gl/forms/NPVjZdjOG9sqA1Zg1
📦捐贈物資
https://goo.gl/forms/58Nvs3NBPdvkYZoG3
芝山附幼 在 芝山國小附幼 的推薦與評價
芝山 國小附幼, Taipei, Taiwan. 36 likes · 540 were here. School. ... <看更多>
芝山附幼 在 幼兒園專業發展輔導- 台北芝山附幼-107-小班學習環境規劃與教學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