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話題:當司法淪為政治壓迫的儀式,反抗是否仍然可能?
2021/9/5
【明報專訊】在今日香港,每日讀着匪夷所思的法庭新聞,畫幼童畫冊要還押,一句有無限詮釋的口號就係分裂國家情節嚴重,大概除了有權拘捕和有權審判的人以外,已無人相信政治案件還有公平審訊的可能。
然而莊嚴肅穆的法律程序,每日仍一絲不苟地進行着,用優雅文句專業術語寫判決,將一個個公民未審先送入監獄、重判異見者;但,偶爾,如果認罪認得早、求情信夠可信,如果警員證供真係矛盾到超過人類可接受範圍,還是會有好消息。
也還有法律界權威說,香港法治95至99%運作正常。
誠然,在一般人的想像中,司法淪陷並不是現在這樣,要到法官對政權言聽計從,警、檢、官全部都係佢嘅人,一條龍將異見者直送監獄個個判足10年才算——香港還遠遠沒到那一步,辯方仍可據理力爭、與控方互有攻防,有些法官還會講斥責控方/警方證人的人話;而「小勝」仍有,暴動、非法集結不是輕判、甚至無罪,國安案都有得保,政權眼中釘鄒幸彤昂首走出法院。公平審訊不可得,但「較佳」結果仍可能,官始終有「好壞」、「釘放」,律師辯才經驗都有高低長短,辯護策略、技術性疑點,求情內容……從輕發落,仍然可期。
但what if 這套仍有「希望」的司法制度,才對威權政體最有利?一啖砂糖一啖屎來回反覆,不斷將針對全社會的恐懼擴大,同時向被告發放「未絕望,仲有變數」的信息。
手足的一線生機,令司法也彷彿仍未徹底崩塌;而當重點只在被告的最大利益(最短刑期),審訊就只剩下認罪與否、如何避過定罪元素,行為和說話的意義可以有幾模糊,求情,見感化官幾有悔意,保釋條件講到幾盡……
當掌握被告生殺大權的法院,成為政權壓迫系統的一部分,已無人可以在司法制度中看得見達至公義的路徑,但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路徑卻相當清晰:它正在誘使被控告者將個人利益置於首要、唯一的考慮,與運動、甚至過去的自己割裂開來。在此過程中,透過被告自我否定,消解受審事件的政治意義,將符合政權敘事的新現實強加社會。政治案件被告選擇走上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路徑,就要參與政權劃定的「法律」框架,無可避免被融入政治壓迫正當化的程序。
由此,政治犯身上,似乎出現一個兩難:自己的best interest,與自己對行動/所信之事的理解,在法律程序中必然衝突。身處此結構當中,面對結果已定的政治審訊,我想知道,反抗是否仍然可能?
一、法院作為威權體制的一部分:The legitimacy paradox
(或者這篇文將來要拿去呈堂呢……所以我更需要認真地、引經據典地討論這個問題:)一個仍享有「獨立」地位的司法體系,為何會「自主」地傾向威權,成為政權壓制意見與反抗最關鍵的工具?
在香港的公共論述中,「法治」往往與「公義」直接掛鈎,但不同時空、地域的前例已顯示,法治、司法獨立、程序公正、政治審判與威權統治,可以並行不悖,甚至相互依存。如果法院不能為政權所用,早就落得如公民社會其他範疇一樣的下場;威權之下,法院本就無遺世獨立、做「公義最後防線」的條件。
學者M. Shapiro如此描述威權下法院面對的Legitimacy paradox(正當性悖論):
「法院若挑戰政權的不公義,會引發政權加強箝制,無法保持獨立而失卻正當性;但法院若迎合政權,則會在公共眼中不再獨立,同樣失卻正當性。即使法院取得平衡,維持到自身的正當性,這份正當性卻只會令威權整體更具正當性。」[1]
① 面對政治檢控 無知即力量
目前政權瘋狂清洗公民社會不同範疇,祭出的說辭是「法律」(「我哋只有一把尺就係『依法辦事』,總之你犯法我哋就會執法」,蕭澤頤),手法是拉晒啲人上法庭直接還押,或以此為威脅。
不同威權政體的例子告訴我們,政權的合法性來源(革命功績/經濟成果/意識形態)愈疲弱,就愈須倚仗「法律」、「法院」、「法治」,利用程序與「法」的正當性,解決自身無足夠能量處理的政治問題,迴避政治後果。與不確定性較大的選舉或隨時反噬的暴力鎮壓相比,具有「超然政治之上」光環的法院,是成本最低的選擇。
於是政權不斷將政治問題推向法院,法院則一邊強調「只處理法律問題」,一邊被迫作出各種政治判斷:徐子見或危害國安而鄒家成不會,難道是沒有政治判斷的司法認知?「水炮車係權威嘅象徵」,又如何不是一個政治判斷?「只僵化地引用法律條文,不看條文及裁決是否符合法治精神,本身就是一個政治決定」(戴,2018)[2]
但既偏離法律範疇,法院又有何權威去做這些判斷?即是不計其政治立場有否偏頗,香港法官對政治的「司法認知」,分分鐘連一個中學生都不如(否則點會問李立峯「集會唔係有組織者嘅咩」或稱「不相信防暴警會眾目睽睽下說出『阿sir做嘢唔×使你教』」)。結果,法庭往往全盤接受控方版本,還自詡專業公正、不受民粹左右;政權則用法院判決為政治打壓正名,以「尊重司法獨立」為名,神化法官及裁決,壓制質疑。
② 為免被人推翻,先要自我推翻
威權政體往往牢控立法、修憲權力,一旦法院判決偏離其掌控,即可透過修改法律,推翻法院判決。要確保法院「醒醒定定」,唔使用劍亦唔使提法官有老婆仔女,只需讓法院知道自己的判決隨時可以被政權無效化就夠。若判決無人尊重,法院的存在亦無意義;為了維持自己剩餘的獨立、自主與權威,法院有誘因順從政權(但無乜誘因諗人權)。
於是我們不時見到「我輕判你,一陣DOJ又覆核㗎啦」,以及「一陣人大釋法咪仲大鑊,香港發展嘅空間又會再細咗」,裁判官選擇直接重判,高院上訴庭和終院選擇在人大出手前先自我調節。於是,港澳辦副主任鄧中華盛讚香港法院「對國安法形成了正確認識,特別在保釋、陪審團,指定法官制度……較好地落實了立法原意」。
直頭摸頭讚你乖。「如何判決不至引來政權干預」,與「如何判決才能讓政權滿意」,其實是同一回事。在威權法治下,法官究竟有否「捍衛法治」的意圖,都改變不了他們正在將政權對異見者的壓迫正當化的事實;而香港法官連僅餘的人權保障空間亦不善用,更令人質疑其正在利用社會對釋法的疑慮,積極地迎合政權。當你為了保存自己而無制限地妥協時,你想保存的早就被你親手斷送了。
③ 選擇性裁決 鞏固無力感
「正當性」不過一重外衣。法院對抗爭共同體真正造成的傷害,遠不至於此。
政治壓迫的司法化(Judicialization of oppression)將打壓針對少數、個別人的特例,轉化為可穩定地恆常操作的系統;最穩定的不是僵化地有殺錯無放過,而是充滿彈性、可鬆可緊,令人愈觸摸愈觸不到,但又無法脫離其威脅,已足以透過恐懼牽制整個社會(簡單來講,即係國安法啲保釋咁)。
一個「自主」的法院,全權掌握對任何人任意趕盡殺絕的權力,但又始終保留「放過」個別人的可能性,令焦點從檢控和羈押本身的正當性,轉向研究怎樣的官司策略,才能成為個別被放過的人:只是一個「可能」,足以耗盡抗爭陣營絕大部分資源、關注、心神、情感能量,甚至意志。
最折磨人心的從來不是恐懼,而是「希望」:無力感會在反覆的徒勞嘗試與無常的滅頂之災中生根,直至行動的可能被徹底蠶食。
二、不要被政權奪走詮釋敘事的權力
「一場政治審訊,是在一個可見的場域,由對立的各方就法律秩序規範正當性爭辯,而不僅僅關乎當前司法框架下官司的勝敗。」[3]
一場審訊所影響的,遠不只是一個抗爭者個體的命運,關鍵政治案件尤其——營造恐懼與不確定,消耗民間社會,建構政權要的敘事,改寫集體記憶,徹底改造一個社會的政治空間,才是威權下政治審訊的作用。
法院之所以對政權重要,還因其「展示」的功能:政權要你消失、要你沉默,還要你自我推翻、背棄同儕,即使毋須像蘇聯show trial一樣對黨國感激涕零,也要你以順從來認可這套儀式。它從不需要你心悅誠服,違心的配合,正好助其維繫以恐懼牽制所有人的壓迫系統。「留得青山在」實是一場無限滑坡,達至個人最低刑期之法,也包括成為控方證人。如果看一場官司不僅僅關心刑期長短,認罪和配合與否的決定就包括你是否要對政權編造的「事實」,在法律程序中給予無條件的認可,讓法院亦因而免卻自身監察及制衡政權的責任,繼續扮超然。
唔知唐英傑判九年,多少人反應是「早知就應該認啦,扣三分一好過」?唐的想法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決定不認罪時,他想必衡量過敗訴要承受的後果。因是經審訊定罪,法院就必須在判辭中清晰交代理據,於是條文本身的缺陷,法官對政治問題的獨斷,對基本人權的無視,對政權敘事的投誠,對合理質疑的左閃右避,都在判辭中一清二楚。
這是一份根本無法自圓其說的判辭,「賣飛佛」是「因為兜多咗幾個街口所以情節嚴重」!
即使被困囿於這個系統,也不等於我們與政權的分歧,只能體現在程序與細節之中。我對「法治」並無任何執念,所謂法治精神,只是一個社會如何理解何謂「公義」的載體;而在司法是否合乎公義的問題上,政權抑或法官,都沒有凌駕任何公民之上的權威——普羅百姓(ordinary men)對法院的檢驗和監督,是普通法制的基礎。
今日香港法院所維護的而非公義,而是政權的利益;法院對法律與「事實」近乎絕對的詮釋權力,也非來自對法律/法治的權威理解,而僅僅來自一言不合就可以全無合理解釋將異見者收監的制度暴力。當法院的權威,要靠拿攝錄機對準公眾席,隨時將旁聽公眾收監的威脅來維持,這座法院還有何正當性可言?
政權正努力地以司法改造,消滅抗爭敘事,但在它放棄司法作為合法性外衣——轉為閉門審訊——之前,它都必須給予被審判者說話的空間。就在此空間中,我們要與政權爭奪的正當性的話語權,不容政權壟斷對公義的詮釋,不容審訊歪曲記憶與事實,不容法官迴避自身真正的責任。
政權利用司法與其他工具散播恐懼與無力的目的,是改變「香港」之所以為「香港」的一切意涵,徹底否定「香港」的存在。而我們每一個行動與選擇,都在抵抗與反擊政權對香港的強行扭曲,重新定義香港之所以為香港的本質。
這本就是一個永不會完成的使命。
Best interest是什麼?
當然,被拋入「政治犯」身位, 不等於就有在政治審訊中頑抗的責任;法庭不是唯一的戰場,也無人有義務犧牲自己的best interest去嘗試開拓。
但這個討論的缺口在:究竟所謂一個人的best interest是什麼?在律師、官司與法庭的語境,它必然等同獲批保釋或最低刑期,因而必然和運動對立。
「唔好諗其他嘢啦,你都要諗吓自己」都聽唔少。於是我好認真咁「諗自己」:究竟我的best interest是什麼?
是自由地說話,是在一個真正開放的公共空間,與其他自由的人建立有意義的連結;是始終可以用批判的精神思考任何現象,挑戰一切定見,即使自詡為歷史必然,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巨大結構;是體認自己一切行動的意義,不因任何強制或壓迫而扭曲。
所以我必須直面這一個戰場。
法院要如何面對它的paradox,是法院的責任和決定(吓,唔使幫你諗埋啩?);但於我,那個政治犯面對、諗自己定諗個運動的paradox其實係假的。政權及為其所用的司法機器正試圖將我從共同體中割裂出來,再透過抹殺我作為個體的存在,否定共同體的存在;若我始終拒絕被抹殺、拒絕自我否定,拒絕成為政權營造恐怖的一部分,透過固守自身,就同時固守了共同體的一部分,令其不至消亡。
自我正是已突破壓迫的姿態所定義,而「香港」的存在,就是有一個個仍未被威權同化的個體的自我所組成。即使因隔阻而無法感應到共同體是否仍然存在,即使眼見她已破碎成無數相互拉扯的平行現實,要重新找到她,其實只需反照自身便可。
身處各異的困境中,每個人的best interest都不同,只有自己知道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和角色是什麼。不論在怎樣的紛擾與壓迫下,依然忠於自己,就是一個人可為自己、同時為自己所認同的共同體能做的最重要的事。而兩者,本就無從分割。
[1] Shapiro, M. (2008). Courts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 In T. Ginsburg & T. Moustafa (Eds.), Rule by Law: The Politics of Courts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戴耀廷(2018)《法治的挑戰: 威權下的思考》
[3] Schervish, Paul G. (1984). Political Trial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Deviance. Qualitative Sociology. Vol.7
文˙何桂藍
編輯•王翠麗 //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落地之處 」齊簡個展 訪問藝術家: 齊簡 歷經全球疫情帶來的各種變局,TKG+ Projects 將於西風解凍之際,為各位帶來齊簡個展「落地之處」。身兼策展人與藝術家雙重身份的齊簡,延續自 2014 年以來的創作實踐核軸,透過繪畫、空間裝置勾勒場域語境與藝術符碼交織出...
「認知扭曲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認知扭曲定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認知扭曲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認知扭曲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認知扭曲定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認知扭曲定義 在 Tree of Life生命樹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認知扭曲定義 在 艾歐音樂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認知扭曲定義 在 [考題] 過度類化與誇大的定義- 看板studyteac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認知扭曲定義 在 1.請問老師,貝克自動化思考和認知扭曲的主要差別是在哪裡 ... 的評價
- 關於認知扭曲定義 在 認知行為治療CBT(3)認知扭曲例子|焦慮症/抑鬱症自救 的評價
認知扭曲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些心聲與反思。
上週、的確是一週前,網路上傳開了一些關於我的謠言,內容是屬於本年三月就已經傳過、並已進入司法偵查程序的謠言。
我因此也只有在囧星人分享該訊息的貼文下方直接回應,並沒有在爆料公社等其他平台回覆。
我針對囧星人所說的完整內容回覆,請見此文的第一留言。
這一週內,我收到不少朋友的問候,熟悉的我都已回覆答謝、不熟悉的也請容我在這裡致上謝意:謝謝你們的關心,熊仁謙沒事,依舊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不過的確剛剛經歷了一週的深思期。
眾多問候的訊息中,我受一個一向尊敬的老朋友問候訊息影響挺大:他提醒我,名與利的介入,會讓事情被放大、改變扭曲與重製。這讓我開始深深思考,我在做的工作意義是什麼呢?
老話重提,熊仁謙與快樂大學這組子品牌,不過是我的公眾教育志業體脈絡中的一個角色,不但並非我的生活來源、反而是我從創辦至今近五年來,自行補貼了近百萬台幣的空額進去。
為什麼我想做這件事情?是因為我想做個試驗、也想改變下世界,盡自己作為一個哲學人的義務:我希望自己分享的內容,可以真實地對他人的生命產生質變的影響。
所以,我其實不在意是否出名、更不在意受不受大量關注,因為一來我的生活支撐不來自此,二來我有我覺得有趣的生活、喜歡的研究與創作也同時進行著。我的內心生活與自我實現都挺富足的,自認不需要靠這方面的表現來證明什麼。
甚至可以說,名聲對我來說是一個負擔,因為這容易扭曲我想做的事情:根本上來看,何謂質變?我認為印度哲學的核心是「自由」,而當我能夠影響他人而達到質變,意指他人因為我的書、影片、Podcast或任何的創作,而變得更加自由一些。
這段時間我陷入思考的原因是,我發現:「咦,大家真的有更自由嗎?」畢竟看到不少人寫出類似「原來熊仁謙......天啊我不喜歡他了。」之類的留言。
可想見的是,不少人是因為我這些年來累積的小小名氣而接觸到我,進而產生各種論述與想法。當然,事件真相為何在最下方可見,但我想說的是:這種思維,本身就是不自由的一種表現。
任何認為「世界就是得按照我認知的樣子存在」的單一價值觀、對多元聲音的無法理解與想像,進而過度的擁抱與排斥,本身就是一種不自由、是一種對自我想像的偏執。
簡單來說,從我的角度來看,我單純在分享我想分享的東西:你要為此,覺得我的論述與你全然相符、所以恣意喜愛我或美化我,這與我無關。
同理,事後,如果因為任何原因、讓你覺得你的美化不值得,所以要大力地憎恨曾經美化我的自己,這也與我無關;更具體來說:這傷害的只是你,不是我。
說句老話,沒有人為了取悅你的價值觀而存在、熊仁謙更不是:我平常備受讀者誇讚時不喜、我備受批評時自然也不憂,我只在意自己所定義的價值而已。
回到主題:我最近思考的是「大家真的有因為我的分享,而變得自由嗎?」正因為看到不少人仍然用「世界就是得按照我認知的樣子存在」來喜愛或抨擊,所以我進入了這樣的沈思,也詢問了讀者的大家:你們真的有因為熊仁謙、生命因此質變嗎?因此而更自由嗎?
或許值得開心的是,我收到超過一千個回答「是」,更收到近一千則文字的回覆,鉅細彌遺地描述生命質變之所在。另,讓我覺得暖心的是像這樣的一則訊息:
「你好!我考慮了很久你的作品對我的影響,因為我認為你為我帶來了影響,但未至質的改變,所以我並沒有投下我的一票。
「我是看到快樂大學的youtube頻道再來追蹤你的,你製作的影片為我解了很多疑惑,亦令我對印度哲學和書籍產生了興趣和希望自己能夠和你一樣談吐清晰句句中的。
「但我認為本質在於自己,雖然我的確因為你的影片開始學習到哲學的皮毛,但自問我並沒有再繼續深究,或是去看你推薦的書籍,所以並沒有產生質的改變,我仍然和原地踏步沒有兩樣。」
許多朋友傳來這樣的訊息,更彰顯了一個事實:大家真的,或多或少,有因此而開始辨思、重視「自己」,而不是檢討別人。
k, cool, 看來我做的事情還是有些意思,不過我發自內心挺感謝這次的機會讓我能有這樣的內觀與反思,石頭就是石頭、既非絆腳石也非墊腳石,端看你怎麼看它。
如我所述,我真心的不在意名聲、而是在意是否能用所學啟發他人:如果某人喜歡我的作品,是基於原始部落基因的「黨同伐異」思維、認為我符合他的期待與喜歡所以追蹤我,那就算我有破百萬的Followers,對我來說也是莫大的失敗。
最後,我想與抱持這種價值觀的朋友說:「期待世界照你要的樣子活著,那終生只會在恐懼跟激情中搖擺喔。」
經過這些思維後,我日子依舊、該幹嘛幹嘛,只是也會因此去調整一些在分享的內容,不論是換個形式、換個方法或換個渠道,都是。
謝謝你閱讀這些文字,希望你與我的關係,不存在任何兩相辜負。
希望你能從我分享的各種內容中取得生命質變與自由的機會。
而這,取決於你,不是我。
認知扭曲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成為父母,忘了孩子】
愛,存在於抽象裡,只能體驗,無法言傳,一旦我們感覺到被愛,無須辯證,我們肯定就身在愛裡。
相反的,一旦我們感覺不被愛,無論父母有再多的解釋,也無法改變我們真實的感覺。
一個不被愛的人,或,不曾感覺到愛,是學不會真正的愛自己,而且會扭曲愛的原意。
父母若長期將苛責,視為愛,孩子長大後,便會成為一個苛責他人,更苛責自己的人。
父母若將愛作為交換的籌碼,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不會輕易給孩子愛。孩子長大後,便會以此勒索父母,勒索孩子,甚至勒索自己。
父母若將愛視教養的最終手段,那麼,孩子遭遇困境時,則會輕易的將自己的性命賭上,作為對父母反撲的最大利器。
愛與悔恨,經常為伍,一線之隔,遙遠卻又鄰近。
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養育了漢人成為堅忍不拔又謙虛的民族。我們刻苦耐勞於工作,從不驕傲不自滿,對自己如此,對孩子更是如此。
我們慣性的嚴以律己更厲以待孩子。
我們一直深信,唯有不斷的打磨孩子,才能讓孩子成為強悍的大人,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即便父母是愛孩子的,孩子也感受不到愛。
明明是愛孩子,明明所有的決策都為了孩子好,為什麼孩子卻感受不到愛?
原因很簡單,因為父母表達(行為)的方式,一切以利益(前篇已提利益之愛的定義)為導向,而非以照顧孩子的「感受」為重點,因此親子注定要彼此錯過。
成長過程,我們肯定聽過父母的老生常談:我這都是為你好,以後你就知道感謝我。
我的父親亦是如此,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
現在供給你們讀書,你們不珍惜,以後你們就知道自己錯過什麼,後悔都來不及,日子有你們苦的。
父親是山東流亡學生,年輕時想讀書,卻被迫從軍,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從軍中脫離,考取師專,畢業後成為國中教師,當時他已四十四歲,才嚐到公教人員日子平穩的滋味,因此在他的認知裡,他深深體會讀書才能成為一名老師,也才能日子安穩。
這是父親歷經了多少年的光陰才取得的人生體悟,於他而言是非常珍貴的。因此在栽培孩子時,他將最好的認知(要努力用功讀書)全都拿來浸潤在養育兒女身上,終日不停的叮嚀嘮叨,將所有期望放在上頭。
父親的期望,終將要失望,因為那是父親的人生體悟,不是我們的。如果我們天資聰穎,能考取好成績,誰不想成為名列前茅的人呢?可偏偏我不是,我是天生弩鈍之人,而哥哥們雖然比我聰明,但家庭變故,每個人都心神不寧,無法定下心讀書,即便很理智知道要好好讀書,內在的情緒糾結萬千,父親的期望與嘮叨,都只會讓孩子們更力不從心,而有深深的孤單感。
這便是我們一路以來的成長模式。
時至今日,當我們成為孩子的父母,按理,我們應該會成為更理解孩子需要的大人了,畢竟我們過去也是這麼走過來的,理應更清楚孩子不被信任時的孤單。
但曾幾何時,我們卻不知不覺踩著前一代父母的影子,成為了一模一樣的大人,諄諄教誨孩子「讀書」的重要,以高壓的手段作為培育孩子的策略,以利益誘引的方式希冀引發孩子對讀書的興趣。
於是,我們成為父母之後,竟也忘了孩子。
這一代的孩子,和過去的我們一樣,經常感受不到愛,父母說再多的愛也枉然,因為父母的愛停留在苛責的方式。
該如何把愛傳遞給孩子,成為我們這一代想要改變的父母最重要的課題。
如果你也想改變,成為不一樣的父母,那麼,請把「愛」的眼鏡戴好。
看過電影嗎?
我們戴著墨鏡,電影就會呈現黑白默劇;我們戴著平光眼鏡,電影就是2D;我們戴著3D或4D眼鏡,電影就立體了。
如果我們不看電影改看孩子,我們用什麼樣的目光看孩子,孩子就將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如上週文章我提及,過去我在父親的眼裡,是弩鈍的女孩,在兄長的眼裡我是憤怒的委屈者。他們用那樣的眼光看我,我呈現出來的樣子,就會以此展現。
過去養育孩子,我以慣性的眼光看孩子,於是孩子呈現脾氣暴躁的情緒份子,那是因為我自己戴上了情緒的眼鏡,所到之處我都憤怒,於是孩子也呈現憤怒。
如今,深刻的明白冰山之後,各層各次都有豐富的資源,於是我看待孩子成長,變得美妙了。
美妙,是因為我戴上的眼鏡,名為「豐富」。
以豐富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變得有力量,變得有資源,變得可愛,因為在每一件負向行為中,都有正向的資源在其中,只要我們願意以豐富目光注視其中。
你們呢?你們想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孩子?
認知扭曲定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落地之處 」齊簡個展
訪問藝術家: 齊簡
歷經全球疫情帶來的各種變局,TKG+ Projects 將於西風解凍之際,為各位帶來齊簡個展「落地之處」。身兼策展人與藝術家雙重身份的齊簡,延續自 2014 年以來的創作實踐核軸,透過繪畫、空間裝置勾勒場域語境與藝術符碼交織出的隱藏維度,揭示人們如何參與──或如何在無意識間役使於既有的領域/價值定位系統,引領觀者重新審視各式社會機制下,人類為自身劃下的各種領域界線(boundary)。
在試圖以思辨跨越那莫可辨識的「事件與其邊界」之時,齊簡曾引述當代知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提問何以定義「真實」的有趣比喻:「圓弧形的魚缸讓金魚看到扭曲的真實。但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擁有未受扭曲的真實圖像?人類是否也如同住在一個巨大的金魚缸裡面般,透過一面巨大的透鏡而得到扭曲的視野?金魚對真實圖像的理解與我們不同,然而我們真能確定牠們的世界觀比較不真實嗎?」[1]
面對無法觸及的「真實」,人們僅能依循群體生活所規範的「測量值」(measuredvalue),標定出自我的認知邊際──人們更進一步將之拓展為社會中更加堅實的框架與價值判準。為了輪廓人類為自身圈圍的框架,齊簡透過物件、繪畫及法律文件的組構,將「落地之處」導演成一組劇場式的微縮社會模型;置身這場遊戲/實驗的觀者,倏忽意識到原先慣有的視界存在著嶄新想像可能,開始進入領域(territory)意涵的重新探索。
展覽的起始,齊簡便以玩具積木推疊成一堵迷你方牆,失能的阻隔將豎立於旁的小旗具現化為權力疆域的戲謔宣告,預示著展間內領域概念(discipline)的動態擴展。不遠處,地面上劃分展場/非展場邊界的作品《黃線》角色扮演般地化身交通標線,於逼人俯首同時導引/制約觀者「合乎規矩」的觀看行進。而前後連結著資本遊戲寓言《大地主》(又稱大富翁)、將畫廊位址公告地價與畫作自身價值對位演算的《這裏》,更將政治地理學的領域概念橫向展延至社會機制演化出的對位定價,透顯種種權屬關係。
接續著《大魚缸:支搭帳篷》,與展牆同色的深藍背景,模糊了繪畫的觀看邊際;畫面中心描繪的金魚以符旨導出魚缸的意象集合,與置放地上的金箔石塊共同折射出一個多主體關係的領域性(territoriality),遙相呼應散發著柔光的博物館圍欄《背景》——不禁讓人沉思,藝術權柄(power)所引導出的觀看視界,究竟在圈圍出的領域內緣,抑或是那熠熠生輝的邊界自身?
在此「落地之處」,觀者彷彿行走在齊簡解構出的條條領域及地界的標線上——同時望向各式定義的兩極;劃分域內/境外、有效/失能、規矩/失序的地界,於辯證與提問間被踩踏地愈發模糊。也許人們所能擁有的「真實」,最終僅是自身所劃下的這道「邊界」(boundary),以及那「是」與「不是」同時存有的疊加型態。在提問「何處落地?」之時,人們是否也同時看見一種觀看與定義的踰越可能?
藝術家粉絲頁: CHI Chien 齊簡
策展單位: 耿畫廊 Tina Keng Gallery
展期:2020.08.01~2020.09.12
時間:週二~週六,11:00 ~ 19:00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樓
電話:02-2659-0798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認知扭曲定義 在 Tree of Life生命樹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所謂合格,如何定義?」
生命樹 Tree of Life 願始於時線 終能穿越無限
絕境中的生之歌〈人間失格〉No Longer Human
➤線上收聽____https://treeoflife.ffm.to/nolongerhuman
始終堅持用音樂面對生命難題的生命樹,將沿途的曲折伏線與信念的對峙掙扎歷時沈澱,溫柔地將痛苦淚水深刻體悟化成絕境中的生之歌〈人間失格〉No Longer Human。
2019 生命樹化身「微光少年」出發的啟程單曲〈Knock Knock〉逆光而至矗立的黑色大門前,錯落記憶形塑成心牆,漸漸被自我設下的恐懼阻礙而無法前進,唯一的鑰匙是被現實埋藏的「相信」。全新單曲〈人間失格〉深耘脈絡,回朔心裡更深層自我懷疑的無限循環,墜得更深,墜進那片黑暗世界,無數次扎往心裡的聲音,說著:「我好失敗」,問著「我的存在有什麼意義」。逃避著:「我膽小到連幸福都害怕。」耳朵聽見的每個聲響與樂章都是懸浮記憶與遺憾後悔的對話。
你聽 我們 是否已然成為 「不說一句真話的孩子」
你說 我們 是否已然成為 「無法選擇喜愛和厭惡的模樣」
你看 我們 是否已然成為 「能夠彼此欺騙 卻又神奇地 彼此毫髮無傷地活著」
生命樹〈人間失格〉這首歌的創作靈感源自太宰治的經典著作《人間失格》。從意念、音樂、節奏、聲響、呼吸到詞曲,字字句句來自省思。歌曲中穿梭著許許多多不同人聲效果,象徵不斷扭曲、奔波偽裝、妥協改變而符合各種價值觀下的合格,那些聲音全都是自己也都不是自己。寫下認知已然〈人間失格〉的自己,「於是自己創造一個只有自己的世界,只能為所欲為。」如此孤獨的極限。卻又在副歌第一句「我生而為人不甘是人間失格」一擊中地道破了:就算失格的自我,對於 「生而為人」在心底深處仍舊是如此渴望的啊。
〈人間失格〉這首歌並非在探討何謂「資格」與何謂「失格」,而是從追尋自我存在而理解愛存在的過程。那個「無法定義、沒有形狀卻環繞生命,讓我們有意義。」正如同樂團精神堅信著:「人,生來就是發光的。」在歷經無數次恐懼挾制,終邁開步伐與你我生命共振。
〈人間失格〉
如果說時間真的有一種歪斜的瞬間
我會脫離時線
如果說空間真的能被信仰支解分裂
我會穿越無限
因為 愛 愛 愛 愛存在
可我早已厭倦已被空白填滿的世界
而誰愛我愛誰
於是自己創造一個只有自己的世界
只能為所欲為
我生而為人不甘是人間失格
我哭著笑著證明了資格
我孑然一身是什麼賴以維生
原來犧牲才是所謂人生
因為 愛 愛 愛 愛存在
人的生命雖然是個孤獨成立的東西
卻不應該孤立
那個無法定義沒有形狀卻圍繞生命
讓我們有意義
我生而為人不甘是人間失格
我哭著笑著證明了資格
我孑然一身是什麼賴以維生
原來犧牲才是所謂人生
因為
愛 愛 愛 愛存在
愛 愛 愛
愛
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間失格 No Longer Human
詞 Lyricist / 曲 Composer | 小王子 The Little Prince
製作人 Producer / 編曲 Arrangement | 生命樹 Tree of Life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 | 小王子 The Little Prince
混音室 Mixing Studio | 植光土壤音創 Light 2 Run Music Creation
母帶後期處理製作人 Mastering Producer | 小王子 The Little Prince
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 Mastering Engineer | 陳陸泰(A-Tai)LuTai Chen (A-Tai)
母帶後期處理錄音室 Mastering Studio | 原艾母帶工程錄音室 Mugwort Mastering
OP | 植光土壤音創 Light 2 Run Music CreationSP | Universal Ms. Publ Ltd Taiwan
音樂統籌 Production Supervisor / A&R監製 A&R Director | 小王子 The Little Prince
製作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鄭聿 Yu Cheng@植光土壤音創
企劃統籌 Marketing Supervisor | 吳易緯 Wu I-Wei @植光土壤音創
企劃執行 Marketing Executive | 王韻茹 Sophie Wang @植光土壤音創
媒體宣傳 Media Promotion | 林佳芬 aiine Lin @植光土壤音創
日文翻譯 Japanese Lyric|林佳芬 aiine Lin @植光土壤音創
英文翻譯 English Lyric|Jimmy Tu
數位發行 Published by | 星火眏画有限公司 Fiery Star Entertainment Ltd.
發行日期 Release Date|2019年12月06日 6th Dec.,2019
影像統籌 Art Coordinator|吳仲倫
製作公司 Production Company | 尖蚪映畫
導演 Director|黃海恩
動畫製作 Animation|黃海恩 黃榮俊
平面設計 Graphic Design|畢展熒
品牌贊助 | niko and…、誠品酒窖 eslite wine cellar
特別感謝 | GaragePlay 車庫娛樂
#生命樹 #人間失格 #太宰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生命樹最新消息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reeoflife.official.fanpage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treeoflife_official_ig/
微博 Weibo | https://www.weibo.com/treeoflifeband
官方網站 Official Website | http://www.treeoflifeband.com/
官方Youtube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user/treeoflifetube
Email | contact@treeoflifeband.com
認知扭曲定義 在 艾歐音樂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傻的為你寫了這麼一首歌
官方歌詞影片:https://youtu.be/3AqCK8K5axo
抒情歌是華語音樂天生的DNA,華流抒情歌,'90s / '00s 的精華萃取
在這個世代的耳朵裡總是那麼熟悉,特別動聽
我渴望回到華語音樂橫掃的黃金輝煌年代,屬於我們的年代
“#MakeCPopGreatAgain”
-音樂唱作人- #HANS陳思翰
即將在2019推出首張個人唱作大碟的 Hans陳思翰 身為新生代的音樂製作人,卻在音樂製作的成績不俗,不只創作多首膾炙人口的偶像劇片頭、片尾曲,也製作了許多大型專案的廣告歌、年度主題曲,合作過中、台多位藝人,甚至還曾經製作過好萊塢電影「功夫熊貓3」的全球主題曲,最近與內地極具影響力的資深音樂人鄭鈞合作,擔任專輯內多首歌曲共同製作人以及編曲人,前陣子更與華語樂壇指標天王周杰倫合作,擔任超夯話題神曲「不愛我就拉倒」的編曲人,據說,Hans還是周天王近期少數新合作的音樂人,令人難以忽視的音樂能量。
原來Hans不只是音樂製作人,還是有著三次金曲獎入圍的音樂製作人,同時也是io樂團團長暨吉他手,在音樂製作已經有了10多年的經驗,這次即將用個人的身份發表唱作,憑藉著敏銳的音樂品味、音樂專業能力與獨特嗓音唱法,從音樂製作人延伸至歌手身份,展現更全面的音樂才華,譜曲、寫詞、編曲、製作一手包辦,完整的延伸創作概念進而精緻發揮,發行首張全唱作專輯主要也是希望將自己豐沛的創作能量與大家分享,讓聽眾能夠認識到更多Hans的音樂。
率先發表了專輯的第一首歌,特意選在11月30生日當天。Hans說「我來到世界的日子,也是誕生個人的第一首唱作做品的日子,這樣更具紀念意義。」Hans更語出驚人的說「這首歌大概是我音樂生涯中最難聽的一首」
Ugly Sound,就是Hans製作這首歌時的概念,
其原意來於 2017年從時尚圈熱議的話題 Ugly Fashion,
什麼是好聽?難道不是各自的認知?也許有所謂的大眾口味或小眾喜好,但自我定義仍是最終的歸屬。
所以Hans在這首歌的編曲上,特意的改變了自己一直以來對於聲音設計的選擇,
刺耳的聲音頻率 扭曲的聲音空間感 初級的演奏內容
還使用了一般製作流程都在閃躲的方式來處理聲音
結合了專輯主要概念「華流抒情歌」的順耳旋律(學名芭樂歌)
在已被唱過各種組合的抒情搖滾裡尋求能進一步滿足聽覺的變化
副歌旋律的真假音的上下轉換搭配巧妙的和旋律變化
運用經典適當融入新元素來平衡聽覺享受
抒情 v.s 誇張的電吉他效果、體育館般的巨鼓、像是山谷裡的ECHO、不對稱的左右聲道、不過多修飾的修飾元素,而成了 Oversized C-Pop,帶來聽覺刺激,成了一首新的舊歌。
這般衝突
貌似堆積了所有的不合理的難聽卻也成了獨特的H式好聽。
「#傻的為你寫了這麼一首歌」-
電吉他圍繞著旋律遊走的音符
如是陪伴在音樂男左右的的永遠伙伴
無論情有多苦愛有多孤單
寬鬆的鼓聲敲打著深夜的掙扎
鋼琴讓心碎加劇
加入仿佛穿越時空的特效
想像著平行時空裡另一種的兩個人的可能
一首十分容易聆聽,很好懂的情歌,這就是華語流行天生的DNA。
事實上,主修電腦科學的Hans,總是笑說自己人體裡所存在理性與感性的比例嚴重影響著自己情感感受與傳遞的能力,也因自小移民溫哥華的緣故,中文程度只達小學四年級,所以總說歌詞不是擅長,但卻在音樂作品的作詞呈現,不乏樂迷的讚賞。無論是在io專輯中的創作或是與其他藝人的合作作品,都有樂迷表示感動、被擊中心臟等熱情的認同著Hans的文字創作。
Hans對於自己的作詞「如果你有見到我的作詞是稍稍順暢,微微有感,或是觸動心弦的,那絕對不是偶然發生」也表現了對於創作的用心。
「這首傻歌,不用華麗文藻,我也辦不到,我只能真實的呈現我的感官認知。也許我的文字不夠漂亮,但我可以用歌名的長度扳回一城」Hans打趣的說著。
「#傻的為你寫了這麼一首歌」
隨著耳朵找尋那段動聽,那股熟悉,
成了聽覺動物
也望攪動華流音樂市場,“Make C-Pop Great Again”。
=============================
傻的為你寫了這麼一首歌
What a fool of me to write you this song
曲/詞/編曲/製作:Hans陳思翰
你劃了條線 從此不會再跨越
想在你身邊 說不出口
反正不會再見面
突然又想起你
突然想起曾經
突然我流下了淚滴
Wherever you are
Whenever you need
紛亂的世界 是誰為我掉眼淚 Oh
窗外雨下了整夜 難道不會累?
我還是照樣失眠
So There you are
Right inside my heart
在這個季節 世界陪著我失戀
我 傻的為你寫了這麼一首歌
這旋律永遠 會記得
這樣的畫面 會不會讓你好過一些
寂寞我來演 省略告別
反正不會再見面
突然又想起你
突然想起曾經
突然我流下了淚滴
wow 想你的夜 你不在身邊
紛亂的世界 有誰 為我掉眼淚 Oh
窗外雨下了整夜 難道不會累?
我還是照樣失眠
So There you are
Right inside my heart
在這個季節 世界 陪著我失聯
我 傻的為你寫了這麼一首歌
這旋律永遠 會記得
這機會 難道 還要再等
多難得 我們才能再生
多困難 我們都該坦然的面對到最後
就算世界終結 歲月凋謝
我情願放逐天邊
也不願這樣離別
想你的夜 你不在身邊
紛亂的世界 有誰 陪著我失眠
窗外雨下了整夜 為誰掉眼淚
想你的夜 你不在身邊
在這個季節 世界 陪著我失聯
我 傻的為你寫了這麼一首歌
這旋律永遠 會記得
=============================
數位平台全面上架:https://www.soundscape.net/a/2796
iTunes╱AppleMusic https://iohansc.pse.is/D6JCH
Spotify https://iohansc.pse.is/D69FY
KKBOX https://iohansc.pse.is/CW8YJ
QQ音樂 https://iohansc.pse.is/D625J
網易雲音樂 https://iohansc.pse.is/D6FRF
friDay音樂 https://iohansc.pse.is/D48H6
myMusic https://iohansc.pse.is/D49ER
最新Hans陳思翰的消息請Follow: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ioHansC
FB:https://www.facebook.com/ioHansC
WB:http://weibo.com/hansmusic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ioHansC
#DoItForHans
=============================
認知扭曲定義 在 1.請問老師,貝克自動化思考和認知扭曲的主要差別是在哪裡 ... 的推薦與評價
認知扭曲 則指「個人在思考推理時,因邏輯錯誤導致的錯誤假設或觀念。」從上述定義來看,認知扭曲可能導致負面的自動化思考,例如:「(在沒有明確證據的前提下),我覺得 ... ... <看更多>
認知扭曲定義 在 認知行為治療CBT(3)認知扭曲例子|焦慮症/抑鬱症自救 的推薦與評價
認知 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為現今臨床心理學界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如果外界的事件直接影響情緒,那為什麼不同的人面對同一件事 ... ... <看更多>
認知扭曲定義 在 [考題] 過度類化與誇大的定義- 看板studyteac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貝克認知扭曲其中兩個
過度類化和誇大
我一開始的理解是
過度類化是將負面的經驗不恰當的運用在類似的事件中
誇大則是將負面的經驗不恰當的運用在不類似的事件中
但是又看到其他的定義
過度類化 只要是負面經驗不當類推 都屬於過度類化
誇大則是負向事件過度強調
搞得我現在不知道我原先讀的是不是正確的
求神人解釋一下到底這兩個的差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5.195.19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teacher/M.1519273950.A.1E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