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為時不晚》部落格文章末,抽書兩本
你從學校畢業、即將踏入職場的時候,曾經期許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成為一個憤世嫉俗、道德妥協、人際疏離、脫節、驕傲、倦怠、空虛的人嗎?我相信,一定沒有人這麼期許過。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這些我們最不想成為的樣貌,卻總是悄悄地爬到我們身上。我們該怎麼辦?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didnt-see-it/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為時不晚》的作者是加拿大牧師暨思想領袖凱瑞.紐霍夫(Carey Nieuwhof),他也主持「Leadership Podcast」訪談各界成功人士,持續分享活出更好人生的秘訣。他曾經是個執業律師,但是在三十歲那年內心受到召喚,轉行當起了全職牧師,引導人們邁向心中嚮往的人生。
在他經營教會和傳道的經驗當中,他發現人們總是會面對到七種「內在危機」,分別是憤世嫉俗、道德妥協、人際疏離、脫節、驕傲、倦怠、空虛。這些狀態就如同英文書名「Didn’t See It Coming」,我們根本「沒有預料到它們會發生」,但是每個人都一定會遭遇到這些經驗。
幸好,這些內在危機都是「有跡可循」的,也可以提早「防範於未然」。作者在這本書教我們透過「自我察覺」(Self-Awareness)的方式,去發現潛在的危機訊號,並且透過具體的行動指引,讓我們能夠提早修正、避免自己身陷這些危機當中無法自拔。
這本書在 Goodreads 書評網站獲得了 4.46 顆星的高分好評,書中沒有老掉牙的故事,多的是作者多年傳道授業的真人真事,以及他本人非常露骨的真心表白。以下分享三個對我最具啟發的內在危機的察覺方法和處理方式。
.
1.#憤世嫉俗
.
有時候我會納悶,為什麼社會上(尤其在網路上)充滿許多憤世嫉俗的人,這種情緒有時候也會悄悄地影響我們自己。作者認為,憤世嫉俗其實是一種「選擇」,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生活不會讓人變得憤世嫉俗,是你讓自己變成了那樣。他用自己的切身經驗進一步說明。
在他仍是新手牧師的時候,在地方的小鎮認真經營教會,而且總是親力親為每天都拜訪教友。其中有一對教友夫婦,他們的生活並不寬裕,在財務和家庭關係上面充滿危機。因此作者特別撥心力照顧他們,幾乎對他們的各種需求有求必應。但隨著教會人數持續成長,這對夫婦的需求卻越來越像個無底洞。
在某一次的教會主日因為子女不守規矩地吵鬧,夫婦倆跟作者起了衝突,丈夫吼道:「這地方已經不適合我們,你不再關心我們了,我們要離開!」
作者滿頭疑惑地追問:「我當牧師以來從未花這麼多時間一對一關心一個家庭,整個教會也為了服務你們而一再犧牲。我到底哪裡做得不夠?」這個問題無濟於事,那對夫婦從此離開了教會。
一股憤世嫉俗的怨氣湧上作者的心頭,他感到浪費時間、不想再關懷別人、不要再為人付出了。這麼憤怒的原就是因為掏心掏肺卻幾乎沒有獲得回報,或者得到的回報與預期相反。事後他反省這件事情時說:「憤世嫉俗的形成,不是因為你有一顆封閉的心,而是因為你的心胸曾經敞開。」
這種痛苦的經驗,會讓我們面臨抉擇。我們很可能將過去的失敗經驗投射到未來的情境,我們也可能從此停止信任和盼望,結果會怎樣?如果我們任憑這種想法自由發展的話,最終我們會封閉自我,憤世嫉俗終將接管了我們。我們能有什麼解藥?
首先是再次「盼望」。我們必須體認到,各種創傷和背叛都是敞開心胸的人必然會遭遇的狀態,唯有擁抱相信的力量,對未來再度敞開心胸。不要讓過去的苦痛傷害了未來的璀璨。其次是運用「好奇心」,保留思考時間想像更多可能,多問「為什麼」和「為什麼不」,讓自己嘗試新做法,讓開放式的問題引領自己前進。在好奇心的面前,憤世嫉俗沒有立足之地。
.
2.#道德妥協
.
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曾經在《與成功有約》書中鼓勵每個人去想像自己的「喪禮」,在你人生的最後被蓋棺論定時,別人會怎麼評論你?作者說他擔任牧師二十多年來,從來沒有在哪個喪禮見過為人子女的展示自己父親的履歷。也從來沒有聽過子女站在棺木前討論著父母的身價淨值。跟你最親近的人,不會在你的人生歡送會上,朗誦你最近一季的業績數字。
作者用了一個很趣味的方法描述這個概念。當你過世之後,你認識的人在餐桌上聊到你時會說:「喔,凱瑞啊,他是一個______的人。你可以把莎莎醬遞給我嗎?」雖然聽起來很難接受,但是「人的一生,終究會被活著的人簡化成一個句子。」這個空格裡面填寫的,通常就是一個人「品格」的濃縮,一個正直或友善的人;一個虛偽或易怒的人。
在作者年輕時的律師生涯中,他見到許多同儕曾經面臨道德危機的訊號,包含在人前人後差距越來越大、掩蓋事實、無法說到做到、合理化自己的不良行為和決定、眼中只關注自己。如果不加以調整,就會漸漸走上道德妥協的不歸路。具體的方法是每天付出微小的努力刻意培養,例如承擔責任、言行一致、挪出時間保留給自我反省和成長。
我在讀這段的時候,也思考著作者為什麼選擇牧師當「志業」Calling)的這條路,因此我在自己的子彈筆記上面塗塗改改,最後寫下這段想法:「一個志業的召喚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它指的是把微小的信念好好地實踐出來。它就是每天履行正直、體面、誠信。偏離這些之外的任何事情,都只是偽裝之下的慾望罷了。」品格的養成不是一夕之間的壯舉,而是每天微不足道的累積。
.
3.#身心俱疲
.
「疲勞過度」(Burn-out)是現代人常見的內在危機之一,無論是受雇於人的上班族,或者是看似自由自在的自雇者,都很有可能面臨這個狀態。作者在他四十歲一場空前盛大的演講之後,體驗到了猶如自由落體般的倦怠感。他描述那是一種「沒有期待,沒有喜樂,雖然還活著,但實在不覺得自己完全活著」的感覺。
然而,我們該如何自我察覺到自己即將陷入倦怠?明顯的警訊有:熱情消退、不再感到情緒起伏、因為小事情抓狂、活力流失、憤世嫉俗、無法滿足、無法正確思考、生產力下降、再也不笑、睡眠也無法使你重振活力。如果我們面臨上述的狀況越多,就越接近疲勞過度的懸崖。作者提供了幾個方法幫我們調整自己的步調遠離倦怠。
首先是不要試著去否認倦怠,因為這麼做只會加速情況惡化。比較好的做法是「告訴別人」自己當下的感受,找個懂得聆聽的親友聊聊,善用人際關係的力量,因為當你不再相信自己的時候,你需要有人相信你。
其次是「調整步調」通常比「調整負重」更容易帶來緩解,因為步調是我們可以控制的。請一天假、關掉手機、取消會議,在狀態不好的時候讓自己退後一步、休息一下。放慢步調去回想這一切忙碌背後的意義,釐清思緒後再重新出發。
最後是「接受自己的破碎」,人生的境遇就如同潮水有高有低,我們總會遇到狀況差的時候。我們不需要時時刻刻堅持「完美」的姿態,而且要放下自以為可以處理完所有事情的「驕傲」。作者認為,要體認到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適時尋求親友、信仰和諮商,是修補身心疲勞的良方。勇於接受「破碎」的人才有機會意識到自己能力的盡頭,找到超越和改善的力量。
作者也引用神學家兼作家達拉斯.威拉德(Dallas Willard)談提升心靈健康的方法:「你必須痛下決心,除去生活中的匆忙。」面對疲勞的前兆,必須主動採取放慢步調和尋求人際協助的策略,不要著急,也不要拖延,容許它該多久、就多久。放慢腳步和調整步伐才能走得更久、更遠。
.
#後記:危機就是轉機
.
《為時不晚》的作者雖然是一位牧師,但是上帝和聖經的文字內容不至於喧賓奪主,反而在一些重要的章節扮演了畫龍點睛的效果。透過這本書可以提醒我們自己,憤世嫉俗、道德妥協、身心耗竭、無足輕重,這些都不該是我們人生的結局,而是可以預見的必經狀態,而且我們有能力提前做出準備。
在書中,作者一再提醒了「自我察覺」的重要性,要先能察覺這些內在危機的跡象,才有機會防範於未然。如果你本身不是基督徒沒有禱告的習慣,我很推薦參考另外兩本書《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或《靜下來工作》來培養「正念」的習慣,正念能夠幫你關閉漫不經心的自動導航模式,透過有意識的自我覺察、感知情緒,對世界做出正確且善意的回應。
最後,我想引用擅長教人克服恐懼的專家克莉絲汀.烏梅爾(Kristen Ulmer)的這段話:「別浪費任何一個危機。那是宇宙在考驗你學習一件新的事物,讓自己的潛能更上一層樓。」當你遇到任何一種內在危機的警訊,不要害怕它的到來,要知道,那或許是成就美好人生的重要轉機。
.
感謝 格子外面 提供抽獎贈書
餐桌服務有哪幾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獨飲
走回座位時, 看著朋友媽媽的背影, 圓形寬邊帽像個大斗笠, 不時向左轉, 向右轉, 想像著侍者端著餐盤上桌服務時, 無論從哪一邊上菜都是驚險的賭注, 賭錯邊, 就是整盤菜翻倒在旁邊的客人身上的慘劇.
桌上的酒杯果然換成大的了, 朋友媽媽更得意了, 對我說: 怎麼樣, 有些餐廳就是要開口要, 不然人家就會歧視你, 吃定你!
我笑著不接話. 想來餐廳既然已經接受自帶酒, 乾脆好人做到底, 瘟神送上西, 換酒杯也就不值得計較了.
此後朋友媽媽就開始發揮其細膩敏銳的觀察力了: 為什麼人家點的酒都有個漂亮的籃子斜躺著? 我們的就很寒酸, 只有一個金屬酒墊可以站著?
我: 喔, 原因很簡單啊, 有些老酒會產生酒渣, 斜躺是為了讓酒渣慢慢地沉到下面去, 倒酒時比較不會把酒渣倒出來, 把酒體弄濁了. 妳那支酒太年輕了, 應該不會有酒渣, 沒必要這麼做.
(還有啊, 這也是為何很多餐廳不讓客人自己倒酒, 因為通常侍酒師會比較了解如何拿酒瓶倒酒才不會再度讓殘渣把酒弄濁了. 這段我沒說, 朋友媽媽未必想知道這麼多吧?)
朋友媽媽嘴裡哼哼, 想說點甚麼又甚麼也沒說, 眼睛卻沒閒著, 馬上射到另外一桌去: 那一桌, 侍酒師為什麼可以把客人點的酒先開來喝? 我們的他好像不敢這麼做, 怕我們的酒有毒?
我: 不是啦, 這是侍酒師的重要工作之一, 把客人點的 (有可能是他建議的)酒先倒一點出來嘗, 以確保酒沒有問題, 比如有瓶塞味, 或是酒氧化變質了, 而不是直接倒給客人, 以示負責. 我們的酒是您帶來的, 當然不必由他負責.
這些解釋朋友媽媽聽了似乎接受, 但是看得出沒有滿足到她.
我遇過一些人, 特別是在國外旅行時, 有種奇特的心態: 人家有的, 我沒有, 就是歧視. 所以人家有的, 我也一定要有. 塞奶, 恐嚇, 威脅, 利誘, 不擇手段怎樣都要想辦法拗到.
當然, 最好是我有, 別人沒有. 這叫爽.
沒有斜躺籃子的尊貴感, 沒有侍酒師特別照應, 都是自帶酒的關係, 還得不到人家的尊重. 怪誰呢?
酒上來了, 侍者(不是侍酒師)來倒了酒, 匆匆走了, 也看得出非常敷衍, 朋友媽媽應該也感受到了, 有些氣悶, 拿著大酒杯搖酒, 搖一搖, 聞一聞. 大概是個習慣動作.
我依照法國人的習慣, 舉杯和同桌人致敬.
菜來了, 開動前, 朋友媽媽又舉杯跟大家致意, 喝口酒. 喫著聊著, 朋友媽媽又舉杯了, 大家跟著舉杯, 再喝一口.
沒多久, 朋友媽媽又舉杯了… 我開始有點亂了手腳, 往往喫到一半或是東西正要送進嘴裡, 要趕緊放下刀叉去拿酒杯.
一晚上重複了無數次, 小的簡直疲於奔命…
這個習慣好像很台灣, 許多朋友都是這樣, 餐桌上不能自己拿酒獨飲, 一定要先向全桌都致意才能喝. 自己一個人喝, 好像變成一件很奇怪, 偷偷摸摸且自私的動作.
這和法國的習慣很不一樣. 法國通常只有在酒剛倒齊客人的杯子後, 大家(主人)舉杯向同桌人致意. 僅此一次, 之後, 整個用餐時間除非有甚麼特別的事(突然想感謝某人),不然就是各人喝各人的酒. 有時會在最後乾杯時再致意, 如此而已.
我大概太法國化了, 比較喜歡各人式的自由, 想甚麼時候喝自己決定. 畢竟每個人用餐進食的進度都不一樣, 嘴裡現在甚麼味道, 咀嚼進行到甚麼狀態, 不必被干擾打斷.
我以為坐在觀眾席裡了, 可是覺得好累…
圖文不符之Antoine – 疫情下的犧牲品. Antoine也是我喜愛的巴黎海鮮餐廳, 可惜是疫情肆虐下幾家被迫關閉的星級餐廳之一.
餐桌服務有哪幾種 在 美味拍手 Yummy Yummy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早上大概全台各地的爸媽都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看著孩子進入校門後,一轉身笑到落欸孩吧?😂😂😂
所以,趁著今天笑到落欸孩這麼開心
就來吃這個料多實在、澎湃好高的巧巴達鮮蔬漢堡蛋吧😆
昨天忙完月底該忙的會計作業、整理各種瑣碎細項
已經是晚上快八點,想說隔天早餐來把冰箱的漢堡排煎來吃,又沒有漢堡麵包跟生菜該怎麼辦🤔
我覺得防疫這三個月的期間,最大的收獲(?)
大概就是民生用品現在都可以透過外送平台來取得
對於我這個本來就是能不出門就不出門的懶人來說
實~在~太~方~便~了~😁
迅速在ubereats上搜尋生菜,大潤發有,而且價格可以接受!買了!再湊個兩包米就免運了,划算!
然後立刻再叫pure bread的巧巴達跟長棍麵包(也是為了湊199免運,反正長棍冰冷凍可以後面幾天再吃都沒問題)
重點是都可以零接觸外送,對於我這個實在很不想給人看到在家有多邋遢的大懶人來說 ,真的超~方~便~~✌️😁✌️
徹底把外送服務運用到淋漓盡緻
在此真心感謝所有外送人員
有了你們,我們才可以這麼輕鬆的待在家當個懶人
所以今天早上就可以悠悠哉哉的煎漢堡排、烤巧巴達
最後練2杯拿鐵拉花,充滿希望的9月第一天早餐餐桌就完成了~~~
「超好吃!!麵包好吃,漢堡排也超好吃!」拍公咬了兩大口,滿足的看著我點頭表示讚讚的
「今天的拿鐵也很好喝!」每天拍公都是我的餐點品管員😂
「不過我今天杯子拿錯方向,拉花拉反了哈哈哈😅」我自覺這是個很呆的錯誤
「哪有關係,好喝最重要啊!」拍公這時候就蠻不拘小節的
9月1號的今天
孩子們終於可以回歸校園生活
接下來希望台灣各行各業也都可以逐步回到正常模式
這三個月的長假對台灣來說是個寶貴的經驗
在各種應變、轉型、檢視、適應新型態來說
應該都是可以為了未來更長遠的路做好了更周全的準備
台灣人真的都很強的!
雖然每天吵吵鬧鬧
但是在防疫這塊大家真的都做得很好
希望接下來可以持續+0、疫苗覆蓋率也持續提升
各行各業發大財,恁公安捏厚嗯厚啊~~~~(是要選舉了逆😂😂😂😂)
餐桌服務有哪幾種 在 北歐餐桌到你家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店長發現客人們對媽媽說愛的型態分為幾種: A.甜死人不償命型B.耍寶綵衣娛親型C. ... 我們深知餐飲服務業,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期待與喜好,但如果北歐餐桌讓您不開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