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回中國!” 中國正經歷民族史上罕見的人才歸國潮】
這是一個民族史上罕見的人才回流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正形成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人員回國,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達58.48%。
“大磁場”的引力
“我想回中國”,不做巨變的旁觀者,要做巨變的創造者
“你想回中國?”
“對,這個機會很有吸引力。”
“你這個方向系里缺人,終身教職何其寶貴,有人夢寐以求卻沒有拿到。”
“謝謝您的好意。我去意已定。”
美國東部時間2017年1月26日,已獲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終身教職的副教授鄧巍巍向系主任請辭回國。
4月27日下午。在美國講臺上完最后一堂課后,鄧巍巍拍拍手上的粉筆灰,與學生作別。此時,他在美國居住15年,任教已整整7年。
是留還是走?鄧巍巍不是沒有糾結過、徘徊過。“你從哪里來?”在美國的那些年,這個眾所周知的終極問題時常拷問著他的內心。
2016年9月15日,中國“天宮二號”成功發射。曾經的大學同學坐在發射指揮大廳里參與發射,而身在美國的鄧巍巍只能靠刷朋友圈,來了解發射的情況。
那是一種游離于家門外的感覺,這感覺撞擊著他的心,也讓他找到了那個終極問題的答案。
飛速發展的祖國,有著強大的磁力,吸引著他踏上歸國的路。
“梁園雖好,非久戀之鄉!”早于鄧巍巍5年回國的袁軍華喜歡用錢學森的這句話詮釋他的離開。
“我怕再不回來就晚了!我不想當祖國發展的看客!”
2012年,袁軍華受召于“千人計劃”青年項目,結束哈佛大學的博士后工作,回到位于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年后,他的夫人,同樣就讀于加州理工學院的張榕京回國。
……
歸去來兮,許多人遵從的是內心的呼喚。
“希望廣大海外學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身價值,努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的華彩篇章。”
2014年初,一封習近平總書記給全體留德學子的回信從中南海傳遍全球:“走,回中國!”一時間,歸國成潮。
國際大咖回來了——
2017年,蜚聲中外的“大師”、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是迄今為止世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圖靈獎”得主中唯一一位亞裔專家。
實際上,姚期智早已“歸心似箭”——十余年前,他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在清華,他先后創辦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和量子信息中心,親自授課,指導學生論文,其計算機科學實驗班被外界稱為“姚班”。十余年間,一批批拔尖創新人才從這里邁向世界學術舞臺。因為“分量重”,姚期智回國被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回歸中國的“風向標”。
領軍人物回來了——
國際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單分子酶學的奠基人謝曉亮、高能物理王貽芳、人工智能甘中學、新藥創制丁列明……他們的回歸使中國在各自領域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提高了10年到15年。
夫妻雙雙把家還——
從加拿大歸來的一對夫妻何理、盧宏瑋,丈夫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妻子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回到祖國我們現在已經參與到國家級重大工程建設中,覺得特別有成就感,這在國外是很難想象到的。”盧宏瑋說。
同門團隊把業創——
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率高徒陳宇翱、陸朝陽先后回國,三人三奪世界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最高榮譽——菲涅爾獎。他們在回國后組建了一支中國物理界的“夢之隊”。
潘建偉主持研制的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圓滿完成了包括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在內的三大既定科學目標……英國《自然》雜志評價: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不到十年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勁旅。
“80、90后”登場了——
《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雜志評選的2015年度全球杰出青年創新人物(TR35),中國“80后”青年科學家戈鈞躋身其中。
從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后一畢業,戈鈞即選擇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大學,回來時,帶著懷孕的妻子。“中美之間的科研條件在迅速縮小差距。”戈鈞說。
從第十二批“千人計劃”青年項目開始,而1980至1984年齡段成為絕對主力,“90后”首次闖入“青千”榜單。
潮涌東方,勢不可擋。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迎來了史上規模最大、領域最多、范圍最廣的留學潮和歸國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歐美同學會會長陳竺說。
中國留學人才的加速回流形成態勢成為“現象級”:1978年,歸國人員僅以數百人計;2009年回國人員數量首次突破10萬人,2012年27萬人,2016年突破40萬人……
人員結構從“高精尖”向多層次擴展。從業領域從科研向創業、公共服務等多元化擴展,堪稱全方位“登陸”。“尤其是最近5年呈現規模化、常態化,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形成‘不落潮’。”中央組織部人才工作局局長孫學玉說。
“大磁場”的魔力
歸國人才找到了創新創業的大舞臺,“迎來了黃金時間”
2009年,不平常的一年。
那時,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的燕紹九博士正在美國懷俄明大學做訪問學者。“只有身臨其境才真切體會到,對美國而言,肇始于華爾街的那場金融危機比當年的14級颶風‘比爾’更恐怖。”
危機的寒風迅速吹到科研領域,經費投入青黃不接。“很多研究中斷了。項目批不下來,研究生縮招。”燕紹九回憶說。
此時的中國,一個傾全國之力的引才聚才計劃正在醞釀。2008年的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
孫學玉表示,海歸主要是被“吸”回來的。
這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大磁場”。
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指導下,中央組織部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等部門組成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小組。各地各部門建立引才工作小組或辦事機構。
人才項目推動引才聚才。繼中央啟動國家“千人計劃”后,各省區市、高校、大型企業及社會組織的“海外引才計劃”全速推進。北京的“海聚工程”、江蘇的“雙創計劃”、陜西的“百人計劃”、廣東的“珠江人才計劃”、深圳的“孔雀計劃”……多地把引才辦事處設在了國外,有的甚至把引才聯絡辦公室開設到了美國知識密集度最高的硅谷。
10天,輾轉3國5個城市、參加24場公務活動和人才座談會;拜訪3名諾獎級、院士級戰略科學家以及10余個海外產業領軍人才團隊……這是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的武漢市委組織部長楊漢軍生前的“招才”時間表。“引進一名高端人才,就能集聚一個創新團隊,甚至帶動一個創新產業。”這是楊漢軍生前心中的急迫……
現年60歲的崔平曾是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的所長,但是在同事們眼中,她更像是一名“知心大姐和大管家”。
2013年12月11日,美國硅谷。寧波材料所的兩場招聘會分外熱鬧,每場近百名海外高層次人才慕名而來。
與7年前相比,崔平的感受是“冰火兩重天”。第一次赴美國招才,她拉著幾十公斤重的宣傳冊,穿梭在不同的會場,問津者寥寥。
崔平率領招聘團隊四面出擊,開展全球“相馬”大行動。連美國硅谷都設立了人才聯絡處。如今,寧波材料所云集了800余名科研人員,其中院士1位,海外高層次人才200余位。寧波材料所平地起高樓,站在了科研的領先位置。
為促進歸國科學家安心工作,中央和地方不斷完善政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落戶、入出境、稅收、醫療待遇、社會保險、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項目申請、經費補助等提供政策支持。
這是中國“大磁場”的魔力,歸國人才在這里找到了創新的大舞臺——
哈佛“八博士”共聚合肥科學島建起世界上最先進的強磁場實驗裝置的故事,是近年來“歸國圈里”的美談。
“強磁場有強魔力。”“越比較越自信。”率先回國的“頭雁”、強磁場中心副主任王俊峰說的感言,道出了這8位博士的共同心聲。國內的科研條件今非昔比,在這里可以擁有“獨立實驗室”,而在美國是很難實現的。
他們看到,位于貴州山區的“中國天眼”、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陽”、廣東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北京懷柔的“北京光源”……一個個大科學工程或相繼完工,或即將上馬。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57萬億元,比2012年提高52.5%,年均增長11.1%,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調查中有81%的留學歸國人員認為,國內創業機會比國外“要更好,甚至好得多”。
這就是中國“大磁場”的魔力,歸國人才在這里找到了創業的大天地——
龐大的市場,為歸國人才創業提供廣闊的舞臺;升級的需求,讓歸國人才所掌握的高技術得以施展。他們創辦的環保、新能源、生物、金融等領域公司,如雨后春筍在中國大地上快速萌生、成長。
“二維碼居然已經取代了大媽的零錢筐。”讓全球頂尖的人工智能專家、美國普渡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漆遠沒有想到的是,一次回國的經歷,讓他對中國創新刮目相看。
“萬萬沒想到,中國市場的魔力如此強大。”漆遠告訴記者,他回國后加入的螞蟻金服團隊已經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公司形成了獨特的“硅谷幫”現象。
中科合成油公司總經理、首席科學家李永旺這樣感嘆:“我要是留在國外的話,一輩子只能給國外的‘大牛’打下手、當跟班。”如今,中科合成油與神華集團合作在寧煤投產成功煤制油項目,已占據世界全面領先優勢。
七月的黃淮平原,太陽頂著天高。連續襲來的熱浪,焦烤著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吳麗芳和她“80后”“90后”的學生們。
為了搶建一個移動羊棚進行農牧耦合改土技術試驗,他們的衣服濕了干,干了又濕。“我們有3個核心試驗示范區,在懷遠、渦陽、太和縣,走一遍得三四天。我是基本上兩周去一次,車上放個袋子,里面放著球鞋、膠鞋、草帽。”吳麗芳說,現在化肥能撒,農機能開,有時在農村一待就是幾個月。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袁隆平帶領團隊攻關“雜交水稻”技術,幫助解決中國人吃飽飯的問題。如今,從新加坡歸來的吳麗芳,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作為中科院“第二糧倉科技工程”總協調人,求解“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糧食安全方程式”。
小麥赤霉病,多見于黃淮海平原,被稱為“小麥癌癥”。吳麗芳從新加坡回國后,與它對陣了三年。團隊通過交叉學科研制出一種隱性納米防護膜,噴一次,就像是給小麥涂一層防曬霜,赤霉病的發病率可降低50%至70%。項目目前已進入產業化商談階段,計劃明年上市。
談起歸國的感受,吳麗芳說:“中國這個‘大磁場’的設置是為科學家的未來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我們因此迎來了科研的黃金時間,想干啥就能干成啥。”
“大磁場”的活力
做偉大復興“生力軍”,助力祖國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
穿越歷史的星空,總會發現那相似的足跡——
一部百年中國留學史,就是一部推動中國近現代化的變革史。
150年前,容閎、詹天佑、茅以升等中國早期留學生,成為推動中國近代化的先驅;
60多年前,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鄧稼先等留學歸來,成為建設新中國的棟梁……
時至今日,中國留學生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經過多元文化的熏陶、全球化視野的歷練,有著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意愿,是全新的國際化人才群體。
他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世界?
“海歸科學家作為知識技術轉移的人才力量,正逐漸成為中國學術發展與科技創新的生力軍、高新技術應用的推動者、推動中國創業發展的領跑者。”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有關負責人指出。
——促進基礎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80%以上的兩院院士,都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千人計劃”分13批引進7000余人,絕大多數來自美歐等科教發達國家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包括6名諾貝爾獎得主、80余名美歐等發達國家科學院、工程院等院士。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施一公等海外回國人才帶領下,自2009年以來,已在《自然》《科學》等世界頂級期刊上發文70多篇,國際影響力迅速提升。
8年前的一天,潘建偉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參觀完“復興之路”主題展后,給大洋彼岸的學生們分別發去短信:“希望努力學習,早日歸來,為民族復興作出貢獻!”
這條信息,他的學生,“80后”的青年科學家陸朝陽在手機里存儲至今。陸朝陽與老師潘建偉有一個“心靈契約”:老師推薦他去英國劍橋大學學習量子技術,他承諾學成回國效力,把最新理論和方法帶回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潘建偉分赴海外學習的弟子,以極高的“歸巢率”陸續回國。正是這樣一支隊伍的歸巢,使得中國近年來量子科研異軍突起,連續在量子理論、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研究領域涌現世界級成果,在量子革命的發展史上,標注下新的印記。
——助推科技創新創業大潮。
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后創建了大批高新技術企業,促進形成創業文化,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如李彥宏創立百度公司等,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創辦的企業已有73家掛牌上市。“千人計劃”專家、浙江貝達藥業公司董事長丁列明,成功研發出世界第三個、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凱美納”;同為“千人計劃”專家的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德超,回國后帶領團隊開發上市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全球知識產權的生物創新藥“康柏西普”,是我國近10年批準上市的第一個大分子藥物。
“十二五”以來,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0.9%升至2016年的56.2%,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發明專利申請受理躍居世界首位并保持領先地位,其中海外留學人才做出積極貢獻。目前,全國共有留學人員創業園300多個,入園企業2.4萬家,2015年技工貿總收入超過2800億元。
——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2017年5月,我國南海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首次試采成功,將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產生重要影響,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盧海龍擔任試采工程首席科學家。載人航天、“天河”高性能計算機、北斗衛星導航、“蛟龍”系列深海潛水器等戰略高技術突破背后,留學人才身影頻現。
2017年9月25日,中國“天眼”落成啟用一周年。而在10天前,最懂“天眼”的南仁東,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對于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他一直在跟自己較勁。24年,8000多個日夜,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心無旁騖。這位清華大學無線電系高材生,放棄日本國立天文臺客座教授職位,將生命燃燒在崇山峻嶺間的中國“天眼”,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
——促進國際交流和對外開放。
一些專家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全球治理中提出“中國方案”,推動重要國際性學術會議在中國召開,提高了我國在相關領域學科的國際地位。隨著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回國,人才集聚效應日益凸顯,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撬動人才體制機制改革。
“千人計劃”的實施,推動各單位在人才和科研機制上大膽突破、先行先試、新人新策、特事特辦,實現“出人才、出成果、出機制”。許多專家帶回先進科研管理理念和經驗做法,對國內人才體制機制創新產生積極影響。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實行“科學家為主”的管理機制,較短時間內實現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雙豐收,成為國內科研機構改革的“試驗田”。
“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形成了重視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圍,形成了從政策到落地的系列人才保障。”歐美同學會黨組書記、秘書長王丕君說,抓住祖國發展的難得戰略機遇期,當代留學人員不斷書寫復興路上的精彩篇章。
“大磁場”的偉力
從“索我理想之中華”到“興我理想之中華”,把“我的夢”融入“中國夢”
2017年9月12日,G81次,一趟開往中原的“人才列車”,滿載著海歸學子。這一天,歐美同學會在鄭州召開年會,海歸大軍吹響集結號。
美、德、英、法……他們的足跡遍布世界每一個角落;學術前輩、先進青年,他們帶回來最先進的知識、最前沿的理念。
“讓我再講幾句好不好?”“請再給我五分鐘,五分鐘就行。”……他們爭先恐后地發言,傳遞著綠葉對根的情意。
104年前,顧維鈞等人發起歐美同學會,希冀用國外先進的科學文化和進步理念,為國家強盛貢獻力量。可在積貧積弱的年代,多少人報國無門,抱憾終身。
今天,歐美同學會的命運發生了驚人的逆轉。歸國對于留學生們而言,不再是“毅然決然”的抉擇,而是擁抱希望的“欣欣然”。他們成了中國創新創業的領跑者和生力軍。
百年潮,中國夢。
歷史的大潮逐夢浪高。
“從上世紀美國、日本、韓國3個國家的成功趕超看,實行人才優先戰略,是其成功的秘密武器。”孫學玉表示,誰搶占了人才培養、吸引和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贏得了未來。
西方媒體評價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中國將其視為令其站在科技前沿、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到新水平的關鍵捷徑。
“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這些強盛的起點在于人才。”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說,面對“兩個‘一百年’”的目標,我們對人才的渴求超乎尋常,我們需要做得更多。
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看來,人才需要“掐尖”。
作為上世紀80年代的公派留學生,1987年底,白春禮結束在美國的留學返回中國。“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他說。
白春禮把當時國際最先進的納米技術研究帶到了國內。29年后,已經成為中科院院長的他,又把王中林——國際上研究納米最優秀的科學家之一,引回國內。
王中林是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他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又因在納米技術領域的基礎貢獻,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這是中國緊缺的拔尖人才。對比美國20多人的實驗室,中科院為他提供了200人的團隊,相同的文化背景、良好的合作氛圍——王中林舍不下如此優厚的科研條件。“回國吧”,2016年,王中林做出了決定。
“人才計劃不是拔苗助長,也不能‘請來女婿氣走兒子’。”在白春禮看來,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培養未來人才,是引才聚才的理想路徑和良性循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越來越重視柔性引才。尊重人才流動規律,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回來,我們歡迎;再走出去,再回來,我們還歡迎。”孫學玉說。
不拒眾流,海納百川。引才、育才和推送人才并重,中國不斷為全球人才競相在華創新創業提供沃土。
中國仍處于引才“黃金機遇期”,正在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
2017年的一個夏日,太湖邊的演播廳內座無虛席。一場由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主辦的海外歸國留學人員主題音樂會在這里舉行。
著名海歸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演奏的《梁祝》、吉林大學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的散文朗誦、演奏家鄧建棟領奏的二胡曲……
“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一首《東方之珠》,也是一部“赤子曲”,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字眼無不叩響在人們心間。
百年前,也是透過這水與天的相連,求學海外的學子們從海上歸來,共同凝聚起全民族千千萬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千難萬險。大海,隔不斷一位位游子思念祖國的赤誠之情;海浪,寄托著一代代海歸始終不渝的強國之夢。
“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扎在土里。”習近平總書記用的比喻,形象而又深情。
有一種海魚名鮭,不管游到何處,成熟后都會踏上逆水返鄉的旅程,只為心中唯一的夢想——回到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中國夢激蕩最大“海歸潮”。
麗寶集團董事長兒子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語電影(台語片)乃指以台語發音的台灣電影,片中不管角色背景為何,一律以台語發音為主。其中,1955年上映的《六才子西廂記》為公認第一部台語電影,隔年(1956年)上映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則是第一部賣座的台語電影,並掀起台語片的攝製風潮。
1981年後,電影裡的語言不再受到制約,當年(1981年)由楊麗花主演的歌仔戲電影《陳三五娘》,成為最後一部受到法律限制的台語電影。在1955年至1981年間,台語電影的總產量超過1000部,不過現存於國家電影資料館的台語電影則僅有200多部。
產量破千的台語電影,其片型百花齊放,不僅有科幻片,就連特攝片也沒缺席。在1968年裡,出現了台語電影史上僅有的三部假面特攝片:《神龍飛俠》、《月光大俠》與《飛天怪俠》,合稱「神龍俠三部曲」。
由日本粉紅電影始祖導演小林悟與台灣班底製作的「神龍俠三部曲」系列電影,可謂台灣特攝電影的鼻祖,其故事情節參考吉永小百合於1960年主演的日本電影《偵探黑蝙蝠》(まぼろし探偵 地底人襲来),主角三林君(桂治邦飾演)在平時的身分是香港報社的記者,當他戴上類似美國動漫英雄蝙蝠俠助手羅賓的蒙面眼罩時,即變身成為保護市民、對抗邪惡勢力的「神龍飛俠」。
台語片前輩賴德南飾演「神龍飛俠」的跟班,搞笑功力一流;《七仙女》巨星柳青演出反派女秘書,美艷身段與勾魂眼神在片中迷倒眾生,這也是她在電影生涯裡少數的反派角色;而初登大銀幕的「鳥來嬤」吳敏則是飾演被宇宙人綁架的盲眼歌女,身材纖細的她,有著清秀的瓜子臉,在片中大展歌喉,楚楚可憐的模樣與生動的演技,開啟了日後璀璨的明星之路。此外,在電影裡表現大量武打場面與特技動作的宇宙人和怪盜兵團,則是由聞名海內外的「李棠華特技團」擔綱演出,其華麗的技術有別於武俠片裡的港式武打,令觀眾大開眼界。
特攝台語片《神龍飛俠》在1968年3月上映後,票房開出紅盤,於是原班人馬隨即在同年5月推出續集《月光大俠》,然後在同年10月推出完結篇《飛天怪俠》。如此有效率的拍片速度反應出那時候台語片市場的熱絡榮景,而為了確保續集能夠延續前一集的票房佳績,《神龍飛俠》的片尾便成了《月光大俠》的開場故事,在行銷上極具賣點。可惜的是,不停趕拍的作業方式卻使得影片特效與故事情節愈顯粗糙,結果造成觀眾的新鮮感不再。最後,台語特攝片的風潮持續不到一年,就此劃上了句點。
當年小林悟參考日本電影創意在「神龍俠三部曲」所塑造的假面偵探、宇宙人、怪盜團、少年偵探團等角色,與惡魔黨搭乘的飛行船和城市爆破場景,均是台語片裡難得一見的聲光技術和娛樂效果,而最特別的是,這幾部特攝片仍保留了台語片的悲情元素,包括男女演員在死前情話綿綿的橋段、悲情盲女的天涯歌女形象、家庭倫理的悲情戲碼等,創造了「台日合作特攝片」的獨特悲情風格。
片名:神龍飛俠
首映時間:1968年3月
片長:90分鐘
導演:小林悟、邵寶輝
編劇:小林悟、陳小島
製片:劉柏樊
攝影:浜野誠之
演員:
桂治邦(飾 三林君/神龍飛俠)
江青霞(飾 三林君之母)
賴德南(飾 壞籽仔)
柳青(飾 麗莎)
吳敏(飾 麗雲)
柯佑民(飾 龍嘯)
康明(飾 吳光山)
白沙
小林
楊渭溪
陳財興
詹阿祿
金燕
劇情:
香港《東南日報》的記者三林君和壞籽仔(賴德南 飾)參觀「新寶百貨公司」董事長劉靜雲舉辦的珠寶展,現場突然發生爆炸,一群蒙面的宇宙人劫走珠寶,並與警方發生激烈槍戰,三林君請求當警察的父親讓他參與調查,並表示神龍飛俠會暗中相助。宇宙人的最終目的是要取得劉靜雲手中的金燈座,而神龍飛俠在一次與宇宙人的交手中,意外發現劉靜雲的秘書麗莎(柳青 飾)也參與其中。
數日後,劉靜雲在家中向麗莎展示金燈座時,卻遭宇宙人搶奪,守在劉家門外的三林君和壞籽仔看見麗莎離去時的神色有異,便一路尾隨,因此發現麗莎和爆炸時三林君曾出手相救的盲女麗雲(吳敏 飾)是姐妹,加上三林君也發覺麗雲的父親吳光山(康明 飾)行跡可疑,便懷疑麗莎可能為宇宙人派來竊取劉靜雲情報的間諜並質問她,但麗莎不承認。
搶到金燈座的宇宙人發現燈座內的鑽石遭到掉包,便以劉靜雲的孫女阿英要脅劉靜雲交出真鑽石,幸好神龍飛俠即時現身解圍。於是,宇宙人為了引出神龍飛俠,綁走壞籽仔,神龍飛俠因而發現吳光山就是宇宙人的領導者。後來,阿英再度被宇宙人綁架,劉靜雲向三林君的父親求救,不料三林君的父親卻遭宇宙人打傷,便由三林君帶著金燈座去見宇宙人,此時麗雲的哥哥卻躲在一旁想偷襲宇宙人。
在一場激烈槍戰中,麗雲的哥哥慘遭槍殺,麗雲為了救哥哥也不幸中彈身亡。最後,宇宙人不但成功帶走金燈座,也綁走阿英、麗莎和劉靜雲,此時神龍飛俠突然出現…(待續)
片名:月光大俠
首映時間:1968年5月
片長:79分鐘
導演:小林悟、邵寶輝
編劇:小林悟、陳小島
製片:游爐、劉柏樊
演員:
桂治邦(飾 三林君╱神龍飛俠╱月光大俠)
江青霞(飾 三林君之母)
賴德南(飾 壞籽仔)
吳炳南(飾 元太之父)
柯佑民(飾 魔術團團長)
柳青(飾 麗莎)
吳敏(飾 麗雲)
陳淑貞
小林
康明
楊渭溪
陳財興
李棠華特技團
金燕
太郎
蘇真平
凱音
周萬生
飛虎魔術團
許木火
王勇
劇情:
惡人吳光山為奪取黃金燈座,偽裝成宇宙人集團,綁架麗莎(柳青 飾)、麗雲(吳敏 飾)姐妹以及黃金燈座主人劉靜雲,幸虧月光大俠(桂治邦 飾)及時趕到,揭穿吳光山的詭計,並將黃金燈座物歸原主。等到歹徒被繩之以法,月光大俠便騎乘機車,呼嘯而去。
人稱神龍飛俠的月光大俠,本名三林君,平時以報社記者來掩飾自己的身分。近日頻頻發生兒童誘拐事件,歹徒行蹤成謎,讓警方束手無策。自稱少年偵探隊的三名男孩目睹夜光怪盜團犯案,因而被怪盜團擄走,三林君碰巧聽到呼救聲,趕緊變身為月光大俠將三名男孩救出。
事後,三林君將怪盜團擄走小孩這事告訴報社的部長,部長便要他與攝影記者壞籽仔(賴德南 飾)繼續追查怪盜團。三林君向其中一名男孩元太打聽,無意間在元太家看到電視上的飛虎魔術團副團長瘸腿,三林君想起元太說過怪盜團裡有一人跛腳,且第一起誘拐事件的發生的時間,湊巧與魔術團開始公演的時間相同,於是三林君懷疑這兩者必有所關聯。
三林君到魔術團與跛腳的副團長見面,壞籽仔趁機潛入後台,發現團長夫人為了不想兒子強尼冒險表演魔術,與團長(柯佑民 飾)發生爭執。三林君與壞籽仔跟蹤團長太太卻被怪盜團襲擊,結果壞籽仔被挾持,怪盜團欲強行注射毒針讓他變成木乃伊,就在千鈞一髮之際,三林君變身為月光大俠,將壞籽仔救出。
魔術團表演當日,三林君到現場觀賞,在回程途中發現報社部長的女兒遭怪盜團擄走,於是三林君再次變身為月光大俠,追緝夜光怪盜團,懲奸鋤惡,終於將歹徒一網打盡!
片名:飛天怪俠
首映時間:1968年10月
片長:79分鐘
導演:小林悟、邵寶輝
編劇:小林悟、陳小島
製片:游爐
演員:
桂志邦
賴德南
吳炳南
柯佑民
陳淑貞
江青霞
吳敏
韋弘
楊渭溪
康明
柳青
陳財興
詹阿祿
影片來源:國家電影資料館
麗寶集團董事長兒子 在 麗寶樂園董事長 :: 藥局地圖 的推薦與評價
藥局地圖,麗寶集團董事長夫人,麗寶集團董事長兒子,麗寶陳志鴻,麗寶樂園組織架構,麗寶樂園簡介,麗寶集團董事長女兒,麗寶集團介紹,麗寶陳總經理. ... <看更多>
麗寶集團董事長兒子 在 鏡週刊- 麗寶生醫積極開拓中國市場,集團董事長吳寶田也到場 ... 的推薦與評價
麗寶 生醫積極開拓中國市場,集團董事長吳寶田也到場支持兒子吳泓泰 免費加鏡會員看獨家內容➜ https://reurl.cc/qmoLK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