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盯著別人在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等社群媒體上發的幸福洋溢照片,感到又羨又妒,想著除了自己外,其他人都過得逍遙自在?
即使我們明知眼前的照片經過精心修飾,妒忌感仍可能油然而生。的確,跟大家分享歡樂生活是件好事,但其他沒那麼歡樂的照片在哪?事實上,我們很少發文道出日常遭遇的困境,而是希望別人看見並相信自己在社群平台上所營造的形象。
倘若我們都能如實展現本然面目,又不必為此感到抱歉,想必會輕鬆不少吧?倘若我們都能誠實面對,生而為人所必然面臨的絢爛美妙的困惑,又該有多好?
這股困惑飽含深刻的見解及成長的可能,但唯有我們騰出時間,停下腳步思索,才能看清困惑背後的涵義。
取自《10分鐘入禪休息法》
***********************
我最近跟朋友聊到,有的演講,幾百個座位,開放報名之後在一天之內額滿。有的演講,來的人三三兩兩,還不見得專心聽。
有時候我會有一種錯亂的感覺,有時候我備受尊重,有時候我像是在進行某種娛樂表演。所以我常自問:我是誰?
因為我常問自己這個問題,所以我在思考「我」的構成,就會開始區分:小我、高我、大我。
其中,我把大部分大腦功能與生理現象,以「小我」來指稱。這篇摘文,便可以視為對「小我」的探討。
「你的大腦並非總是以對你最好的方式運作,而是設定成要自動保護、防衛、對抗,或習慣從比較負面的觀點來看事情。不過,那並不能用來定義你是個怎樣的人。」
上面這段話我常提到,我的說法是:大腦讓我們能活下來,卻不一定活得好!
所以沒有「高我」的幫忙,「小我」常處於昏昧。藉著「高我」,「小我」能照見無明,讓我們得片刻清靜。這些說法,似乎有些宗教含意,但這非我的本意,只因我找不到更適當的詞來描述。
「高我」如果沒有發揮作用,「小我」就容易定義出一個僵固且受限於過去的自我。這樣的自我,常帶著慌亂煩躁,汲汲營營求生,在如此的狀態奔向生命的終點。
僵固且受限的自我,常有各種執迷。常常也不知道為什麼,但就是抱著非得這樣做不可的堅持,讓自己受罪、讓旁人受累。如此,幸福短暫且膚淺,痛苦漫長且強烈。
「這裡所謂的『禪』,並非指佛教禪宗,而是廣義地蘊指一股深刻而安穩的寧靜感。」
作者也說明了書名中的「禪」字用意,我喜歡他的定義方式。在更高的意識狀態,或者覺察廣泛的時候,我們超脫了悲喜相伴相生的循環,以一種更寧靜與喜悅的姿態,慢慢拋卻了時間感,時時刻刻都在當下。
在這個時候,我們看見了「我」的虛妄本質,不怪罪什麼。只去理解,理解我們身上那些常往相反方向拉扯的力量,把我們折磨得難受,那些相反方向的能量,正被我們牢牢抓在手中。
換言之,我們當了真,入了戲,就彷彿有個可以怪罪的「自我」。也好啦,就怪他吧,這樣暫時「小我」會比較輕鬆。要不然都怪別人,這也是常有的處理方式。
都好好體驗吧,體驗全盤否定自己的那種荒謬。請珍惜您的小我,也記得使用作者的觀點,把小我視為一個順應生活的重要夥伴。
祝福您,走向高我,慢慢放下執著!
***********************
這些都不是你的錯
【文/ 歐文.奧侃】
這邊我想強調,我們無法篩選發育期間進入大腦的訊息。舉例來說,就像我們知道某些人格類型容易憂慮,我們也知道,那些在成長階段輸入大腦的訊息,將顯著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對特定情境的方式。
先天的基因組成,再加上發育期間餵養的訊息,形塑了今天我們擁有的大腦。也許有時候,眼下的人生對成年的你來說十分辛苦,但那不是你的錯。
現實情況是,許多人都活在一套不斷放映於心的強烈自我批判劇本中,導致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因此,請你暫時停下來,坐著想想這句話:那不是我的錯。我們常告訴自己:「一切都怪我自己。」而我認為這是我們對自己說過的最令人痛苦的謊言,也是萬般苦惱的根源。
花點時間……
現在,請你花點時間停下來,仔細思量一下:無論你的嚴苛大腦告訴你什麼故事,或它正上演什麼樣的鬧劇,那都不是你的錯。真的。不是你把大腦設定成那樣的。
再說一次,請留意心中出現哪些思緒與感覺,然後任由它們存在就好。不論出現什麼反應,都沒有對錯之分。(承認那不是你的錯時,如果感到一點情緒起伏,也不必太過驚訝。)
一旦認知到「無論早年大腦設定成怎樣都不是你的錯」時,你就朝著擺脫無力感的方向又邁進一步,不再總是覺得無可奈何,而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光是拾起本書閱讀就值得振奮,這表示你拒絕繼續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
如果你比別人幸運,成長於溫暖、安全、善於鼓勵且功能健全的家庭,從沒遭遇過任何重大創傷事件,那麼很有可能:
.你順利發揮了自己的能力;
.多半時候,你的大腦或許都以有益的方式運作。
基本上,你的大腦已經設定成對你有益的運作方式。我不是在說你的人生十全十美,再也沒有遭遇困境的時候。我的意思是,相較於適應不良,你的心智更懂得順應生活中的各種事件。
然而,如果你就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承受過一些負面訊息、逆境事件,以及不盡理想的家庭或社會體制,那麼很有可能,你的大腦並非總是以對你最好的方式運作,而是設定成要自動保護、防衛、對抗,或習慣從比較負面的觀點來看事情。不過,那並不能用來定義你是個怎樣的人。
.
以上文字取自
10分鐘入禪休息法:風行全球菁英的正念減壓法,7步驟進入心流,既專注又放鬆的最高休息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006
.
免費板橋公益講座_傾聽~心中的聲音【11/16(六)下午2點到4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82321272716334/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是否曾盯著別人在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等社群媒體上發的幸福洋溢照片,感到又羨又妒,想著除了自己外,其他人都過得逍遙自在?
即使我們明知眼前的照片經過精心修飾,妒忌感仍可能油然而生。的確,跟大家分享歡樂生活是件好事,但其他沒那麼歡樂的照片在哪?事實上,我們很少發文道出日常遭遇的困境,而是希望別人看見並相信自己在社群平台上所營造的形象。
倘若我們都能如實展現本然面目,又不必為此感到抱歉,想必會輕鬆不少吧?倘若我們都能誠實面對,生而為人所必然面臨的絢爛美妙的困惑,又該有多好?
這股困惑飽含深刻的見解及成長的可能,但唯有我們騰出時間,停下腳步思索,才能看清困惑背後的涵義。
取自《10分鐘入禪休息法》
***********************
我最近跟朋友聊到,有的演講,幾百個座位,開放報名之後在一天之內額滿。有的演講,來的人三三兩兩,還不見得專心聽。
有時候我會有一種錯亂的感覺,有時候我備受尊重,有時候我像是在進行某種娛樂表演。所以我常自問:我是誰?
因為我常問自己這個問題,所以我在思考「我」的構成,就會開始區分:小我、高我、大我。
其中,我把大部分大腦功能與生理現象,以「小我」來指稱。這篇摘文,便可以視為對「小我」的探討。
「你的大腦並非總是以對你最好的方式運作,而是設定成要自動保護、防衛、對抗,或習慣從比較負面的觀點來看事情。不過,那並不能用來定義你是個怎樣的人。」
上面這段話我常提到,我的說法是:大腦讓我們能活下來,卻不一定活得好!
所以沒有「高我」的幫忙,「小我」常處於昏昧。藉著「高我」,「小我」能照見無明,讓我們得片刻清靜。這些說法,似乎有些宗教含意,但這非我的本意,只因我找不到更適當的詞來描述。
「高我」如果沒有發揮作用,「小我」就容易定義出一個僵固且受限於過去的自我。這樣的自我,常帶著慌亂煩躁,汲汲營營求生,在如此的狀態奔向生命的終點。
僵固且受限的自我,常有各種執迷。常常也不知道為什麼,但就是抱著非得這樣做不可的堅持,讓自己受罪、讓旁人受累。如此,幸福短暫且膚淺,痛苦漫長且強烈。
「這裡所謂的『禪』,並非指佛教禪宗,而是廣義地蘊指一股深刻而安穩的寧靜感。」
作者也說明了書名中的「禪」字用意,我喜歡他的定義方式。在更高的意識狀態,或者覺察廣泛的時候,我們超脫了悲喜相伴相生的循環,以一種更寧靜與喜悅的姿態,慢慢拋卻了時間感,時時刻刻都在當下。
在這個時候,我們看見了「我」的虛妄本質,不怪罪什麼。只去理解,理解我們身上那些常往相反方向拉扯的力量,把我們折磨得難受,那些相反方向的能量,正被我們牢牢抓在手中。
換言之,我們當了真,入了戲,就彷彿有個可以怪罪的「自我」。也好啦,就怪他吧,這樣暫時「小我」會比較輕鬆。要不然都怪別人,這也是常有的處理方式。
都好好體驗吧,體驗全盤否定自己的那種荒謬。請珍惜您的小我,也記得使用作者的觀點,把小我視為一個順應生活的重要夥伴。
祝福您,走向高我,慢慢放下執著!
***********************
這些都不是你的錯
【文/ 歐文.奧侃】
這邊我想強調,我們無法篩選發育期間進入大腦的訊息。舉例來說,就像我們知道某些人格類型容易憂慮,我們也知道,那些在成長階段輸入大腦的訊息,將顯著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對特定情境的方式。
先天的基因組成,再加上發育期間餵養的訊息,形塑了今天我們擁有的大腦。也許有時候,眼下的人生對成年的你來說十分辛苦,但那不是你的錯。
現實情況是,許多人都活在一套不斷放映於心的強烈自我批判劇本中,導致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因此,請你暫時停下來,坐著想想這句話:那不是我的錯。我們常告訴自己:「一切都怪我自己。」而我認為這是我們對自己說過的最令人痛苦的謊言,也是萬般苦惱的根源。
花點時間……
現在,請你花點時間停下來,仔細思量一下:無論你的嚴苛大腦告訴你什麼故事,或它正上演什麼樣的鬧劇,那都不是你的錯。真的。不是你把大腦設定成那樣的。
再說一次,請留意心中出現哪些思緒與感覺,然後任由它們存在就好。不論出現什麼反應,都沒有對錯之分。(承認那不是你的錯時,如果感到一點情緒起伏,也不必太過驚訝。)
一旦認知到「無論早年大腦設定成怎樣都不是你的錯」時,你就朝著擺脫無力感的方向又邁進一步,不再總是覺得無可奈何,而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光是拾起本書閱讀就值得振奮,這表示你拒絕繼續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
如果你比別人幸運,成長於溫暖、安全、善於鼓勵且功能健全的家庭,從沒遭遇過任何重大創傷事件,那麼很有可能:
.你順利發揮了自己的能力;
.多半時候,你的大腦或許都以有益的方式運作。
基本上,你的大腦已經設定成對你有益的運作方式。我不是在說你的人生十全十美,再也沒有遭遇困境的時候。我的意思是,相較於適應不良,你的心智更懂得順應生活中的各種事件。
然而,如果你就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承受過一些負面訊息、逆境事件,以及不盡理想的家庭或社會體制,那麼很有可能,你的大腦並非總是以對你最好的方式運作,而是設定成要自動保護、防衛、對抗,或習慣從比較負面的觀點來看事情。不過,那並不能用來定義你是個怎樣的人。
.
以上文字取自
10分鐘入禪休息法:風行全球菁英的正念減壓法,7步驟進入心流,既專注又放鬆的最高休息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006
.
免費板橋公益講座_傾聽~心中的聲音【11/16(六)下午2點到4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82321272716334/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意思 在 小小鳥的尋翼之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假如我是正常人
小學四年級的某次週記,老師出了這樣一道題目:「假如我是⋯⋯」我毫不猶豫填上了「正常人」三個字——假如我是正常人。「正常」,對九歲和今天的我來說,都是「健全」的同義詞。假如我四肢健全,如同我的名字般健步如飛,日子該是怎麼樣的呢?這是我想了二十年也解不開的一道謎題,背後藏著許多美好的,卻永遠無法成真的憧憬。
我依然清晰地記得,九歲的自己在功課簿上寫了些什麼。這是一個孩子稚嫩卻真摯的心願:假如我是一個正常人,我要在操場上自由自在地奔跑,也要和弟弟一同玩捉迷藏,我會跑得比他快、跳得比他高;假如我是一個正常人,我會努力讀書、考上大學,好好報答媽媽⋯⋯十年過去,如今我是貨真價實的大學生,當年的宏願實現了大半,總算無負老師貼在評語欄的「你做得到」。然而,不知不覺間、懵懵懂懂地,我竟與心目中「正常」的自己漸行漸遠。
我這一生都在追逐「正常」二字。十三歲的暑假,我在手術室躺了十個小時,讓醫生把我的一雙腿矯正、重組。即使要花費一年時間作密集訓練,由站立重新學起,我也無所畏懼。聽他們說啊,往後我就能以常人的姿態步行:腳跟會踏在地上,而腳尖直指向前。隨着筋腱被完全放鬆,我得以邁開更闊、更穩的腳步。最重要的是,我將從此脫掉那雙礙眼的腳托,換上剛好合腳且擦得發亮的黑皮鞋上學去,和身邊的同學沒兩樣。原本一切都是如此的叫人期盼,直到手術中途,膝蓋的部份出了些差錯,我再也無法自如地屈曲雙腳,提腿、踏步。
「正常」終究淪為遙不可及的一場美夢。停學一年後,我以奇特的模樣重返校園,成了學校裏唯一靠輪椅代步的異類,腳踏還可以調較高低,每天伸直兩腿上課。我的視野比別人矮了一截,眼前的風景已全然陌生,陌生得令我不知所措。我甚至不認識自己了,印象中那個搖搖擺擺走路的醉漢,沒跟我交代一聲便悄然遠去,無聲無息地消失得無影無蹤。我被寂寞地留了下來,腦海時常泛起疑幻似真的感覺,彷彿我並不屬於這個地方,是誤打誤撞才來到地球讀書生活的。
助理姐姐長期跟在我的身後,推着輪椅往各個課室走,也替我拿書包、助我上廁所。我是多麼的渴望能和她保持些許距離,好捍衛花樣年華僅有的尊嚴呢?助理姐姐的存在襯托出我的殘缺,課堂上尿急的不適至今仍記憶猶新,像汽球忽地注滿了氣再綁上結,脹得讓人坐立不安、幾近爆裂。偏偏我沒法自行解開那小小的結頭:明明只需推開桌子站起來,離開課室步向廁所,我卻只能呆坐於輪椅上,等待小息鐘聲響起,等待姐姐從教員室趕來,等待擠滿在狹窄走廓的人群一點一滴地散去,間中還得先靜待老師用完那個並非為同學而設的傷健洗手間——老師尷尬地表示抱歉,我反射似的鬆開緊皺的眉頭,微笑着說沒事。
在萬般的無奈中,我習慣了等待;在漫長的苦痛裏,我學會了忍耐。助理姐姐幾乎年年換,我一次次和舊人道別、與新人磨合。唯一不變的,是我的膝蓋始終僵硬如鐵。我依然嚮往過正常人的生活,只是「正常」換了個意思:自由自在地奔跑實在太奢侈,假如我是一個正常人,我起碼能自己走路吧。
手術失敗不但摧毀我那當正常人的夢,更差點扼殺我的未來。十七歲那年,醫生發現我體內埋藏着基因變異。他說,病發之後我將會不斷倒退,從四肢到認知能力,無一倖免,也無藥可治。回程的地鐵列車上,媽媽一反常態,沒把我推到輪椅專用空位。她坐了下來,任由輪椅背向車門,擋住其他乘客的去路。兩雙通紅的眼睛難得在人在人往的車廂內對視,媽媽輕撫我的頭,問:「你怕什麼呢?無論你變成什麼模樣,媽媽都會一如既往的愛你。」我的視線剎那又模糊了一片:「我不怕死,可是我怕退化⋯⋯」自小媽媽便告訴我,手腳不靈活沒關係的,至少你有顆會唸書的腦袋,你很會講話、你耳聰目明⋯⋯看,你不一樣很「正常」嗎?我素來珍視自己僅有的、健全的智力,可是連它也要捨我而去了,這未免太過殘忍。假如我是一個正常人⋯⋯不,我真不敢再抱有這麼貪婪的想像。人類在疾病面前渺小如塵,那些美好的祈願啊,總愛在頃刻間化成灰,為臉龐上一顆接一顆掉的淚,寫下一首首絕情的詩。
原來行走不過是錦上添花,「維持現狀」才是我該安身立命的「正常」。
我大概是個受上天眷顧的幸運兒。放下對步行的執着以後,十八歲的我卻偶然被物理治療師綁到機械腳上面,硬將繃緊的膝蓋拉鬆。最後,我如願一點點的,再次邁開久違的腳步。
如今在香港大學裏,我依舊是個不正常的怪胎:不能跑、不能跳,手術前可以走樓梯的,現在卻只能繞路走斜坡;我一個人走得不太穩,摔倒也爬不起來,所以多數由媽媽牽着;由於膝蓋不能久曲,上課時雙腳得放在沉甸甸的腳墊上才不會痛⋯⋯四散在下肢的二十道疤痕,時刻提醒我逝去的過往再不可追,只是烙印天天都癢,我忍不住伸手去抓。秋風又往往吹疼我腳上的傷,還在心頭拂起陣陣漣漪。我每天都想,假如我四肢健全,套在腳掌的肯定不會是平實樸素的球鞋,而是閃亮華麗的高跟鞋吧?我會不會也像一般的大學生那樣,左手拿着星巴克咖啡,右手捧着蘋果電腦,小跑着進入快要坐滿了人的課室?偶爾,我會不自覺地重拾九歲時的天真,心心念念功課簿上那道題目不罷休:假如我是正常人⋯⋯畢竟我的人生仍然藏着許多美好的,卻永遠無法成真的憧憬。
而身旁的媽媽總會適時捉緊我的手,我們在偌大的校園漫步着。像那天在地鐵車廂般,她替我撥開散亂的髮絲,用同樣溫柔的語調說:「你已經進步很多了,慢慢來吧。」
不同的是,我們沒再掉眼淚,我們都不必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