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sian condition":「種族和亞裔處境的反思」,隨著全球疫情後出現的反華情緒,和特別在美國發生襲擊亞裔人士個案數目大幅上升,令亞裔美國人身分認同成為熱門話題,而這書在今年初推出了 paperback,過去只讀沉悶的政經書籍的我,本來近期集中睇小說,但 Hong 的這書,再也避不開。
本書名列去年多個年終書評十大名單中,只不過是短短二百多頁、七篇文章,有什麼特別?作者以自己第二代韓裔美國人的身分和個人經歷,包括自己和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故事,探討了種族、結構性種族歧視,和在白人社會主導下成長的影響等題目,也因為她是詩人和藝術家,特別討論了小時學習英文為第二語言,從而讓她對這語言有更敏感了體會和應用,和一些在藝術社群中亞裔面對的問題。
Hong 成長家庭環境中上,住在白人居住地區,甚至家有私家泳池,但不忘提醒讀者小時候住在洛杉磯Koreatown的「基層」地區,不過在1992年當地發生的黑人與韓裔種族衝突前,父親生意有成,已經搬走。與我之前介紹美國越南裔詩人/作家 Ocean Vuong 不同的,是後者以難民身分移居美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一直貧苦地工讀,Hong 讀的是私立大學,但二人對英文為第二語言的體會,在他們作品中,可見相似的地方。
尋找一起走過的經歷
兩人相似的經歷,還有是一個刻苦、堅強但對子女十分嚴厲的母親,就像我們在流行文化中阿信再加「虎媽」的印象。Hong 提及,小時到白人孩子朋友家中玩,覺得很和平和安寧,父母慈祥,小狗可愛,但回到自己家中,父母總是吵吵鬧鬧,沒有寵物,但老人家總有些古古怪怪的習慣(像祖母親用咖啡罐裝自己的尿去後花園種蔥),我想如果拍成電視處境喜劇,應該嚇壞白人,但反過來,只會令他們對小數族裔 stereotyping 的印象定型,更根深柢固。
Hong 的文章中,帶出很多重要的問題,例如,她作為藝術家,作品是否被困在白人社會對亞裔的印象的框框內,要遷就他們怎看我們,才能有機會出版?甚至她透過於1982年在紐約姦殺被害的美國韓裔女詩人 Theresa Hak Kyung Cha 的事跡,質問為何媒體甚至她的藝術界同僚和朋友,分別都淡化報導或低調處理,難道亞裔面對的暴力,白人社會都不想提,不想知道太多,亞裔在他們眼中,最好是隱形?這狀況,也與黑人面對的問題和歧視,有所異同。
Hong 所提出的問題,未必有答案,卻能另我們反思自己的經驗。無論在那裡生活,或曾經在那裡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抑或「別人的國家」,是多數是少數,不要說沒有歧視,要是這樣說,肯定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包括在中國和香港。我也想,我曾經在美國留學和打工十多年,回到香港,種族上少數分子變回多數,但身分認同又在種族層面上增加變數,回歸後香港身分在國家全面管治下又不一樣了。但至少回想自己十多年在美國的經驗,究竟當時是怎樣的?
誰是「亞裔美國人」?
近年使用的「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一詞,原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示威浪潮最火紅的加州柏克萊(Berkeley)所創作出來的,今天最「建制」的形容詞,當年卻已是最「前衛」的。即使在八十年代我在美國讀大學時,對亞洲人的形容詞,很多人仍然以 "Oriental"(東方人)這個顯然極為殖民主義的詞語稱之。至近年,如果要向一些美國機構有需要填表,在種族一欄往往會以「亞裔美國人及太平洋島民」(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統稱,我都會不禁想,亞裔都夠包羅萬有了,怎麼把太平洋島民都打成一片?
反觀英國,近年在這些回應表格分類,都變得比較仔細了,會分為「中國人」、「華裔英國人」或甚至「香港人」,當然也有些「混血」、「其他」或「不想或選擇不回應」給選擇,始終,說是種族但其實也是身分認同的選擇問題。然而,是否美國人就是比較懶惰,還是白人主導思想下分不開,不想分?他們分不開華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等等,這都罷了,就是兩個東亞裔人的不同面孔,都總是分不開,我們分辨白人面孔卻沒這問題,是否我們看荷里活電影太多,他們看亞洲片太少?
自去年起,亞裔在美國因種族歧視遭受襲擊個案大增,亞裔美國人團體因而加強聯繫,作出回應,我曾經聽過當中他們舉辦的數個網上論壇,華日韓越還有印度、菲律賓等主要社群的參與都有,他們都會指出,一般美國人社會和白人主導的理解,甚至在不同亞裔之間,其實都未必完全了解「亞裔美國人」所包含的複雜性,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語言,分隔了他們的互相了解,還有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和歷史的紛爭、新仇舊恨,在美出生的日韓中/港/台人後代,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是新移民或者留學生,不幸地可能根本互相敵視,另一方面,新移民與否、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不同,對種族歧視的體會也不一樣。
我比較深刻印象的,是有一位講者曾經提出過,在媒體甚至官方的描述,不宜再簡化地以"China"或"Chinese"形容中國政府或官方的事宜或行為,中國餐說是"Chinese food"沒問題,但如果是政府的行為,就應該在內容和標題說明是"Chinese government",的確,任何政府也不能代表所有人,批評一個政府不應把不滿投射都該國的人民,這個建議,可圈可點!
黑暗的歷史
另外,他們在討論中提出的典型應對,必定包括在美國教育中加強亞裔在美過去面對的歧視歷史,由美國內戰結束後,失去了黑人勞動力後,美國於1860年代輸入數而萬計的中國勞工以參與興建鐵路,可說是美國鐵路尤其是開發大西部的,當初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汗,甚至用上平均每公里幾條中國人命搭建出來的,但美國政府「打完齋唔要和尚」,之後卻因恐怕大量亞洲移民,通過了「排斥華人法例」(Chinese Exclusion Act 1882),中國人甚至其他亞洲人,甚至包括前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人,都難以移民美國,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開始改變。
今天亞裔美國人提出應該放進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當然還有二次大戰時的日裔美國人的遭遇,他們無辜地被視為間諜,財產土地被充公,失去自由,年輕男丁卻被徵上戰場,保衛美國這「家園」,其他家人就關押在集中營多年,直到戰後才放出來,這段黑暗歷史。至於韓國和越南人,無論是否同意美國當年應否介入他們國家的內戰,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大概都會同意,美國接收不少來自兩國的難民或移民,多少都為贖罪。
然而,在今天美國的本土政治環境,種族主義反而更為抬頭,在部分州政府出現共和黨人大力打壓黑人投票權利和鼓吹白人至上主義,要提出亞裔美國人歷史觀,把這些美國帝國主義的黑暗歷史,放進教科書,談何容易!反過來說,政權用作政治宣傳教育的話不算,就是過去在華人社會和教材又有多少談論「賣豬仔」和美國反華移民法案?就是我這一代香港人,對這些事的印象,只有「華英雄」和黃飛鴻電影(但這些故事內容卻反而只較多描述中國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多於受白人的歧視),難道這歷史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想再提?
種族暴力未停止過
這兩年在美國發生多宗亞裔面臨種族暴力事件,特別在三藩市灣區和紐約市等地,以及在今年三月發生的亞特蘭大按摩院槍擊案中的受害者,回想我接觸這些仇恨罪案(hate crime)的報導,始於1982年的陳果仁案。案發於我入讀美國大學前的幾個月,案件和之後數年關於的審判的報導,在我讀大學時訂閱的星島日報(記住當年未有蘋果甚至world-wide web!),應該一直看到這案件的發展。
陳果仁在中國廣東於1955年出生,六歲被被同來自廣東的養父母從孤兒院收養,帶到美國長大,於1982年二十八歲之齡,在美國底特律一家脫衣舞會所與朋友慶祝八日後將舉行的婚禮時,與在場人士起爭執,後來被兩名白種人追打,以棒球棍擊至腦死亡,四日後正式離世。這是否種族仇恨罪案?有證人表示,聽到兇徒曾經說:「都係因為你班XXXX令我哋無工做」(It's because of you little motherfuckers that we're out of work.),兩名被告當然否認說過。
歷史背景,當年美國因日本經濟起飛,尤其美國汽車業面對日本進口車競爭,節節敗退,三大汽車廠大量裁員,而底特律正是美國汽車業傳統重鎮,失業情況嚴重,雖然陳果仁是華人,相信很可能是被錯誤當作為日本人而被害。然而,州政府的審判,竟然輕判兩名兇徒罰款三千美元,守行為三年了事,華人團體說,等同公告天下,三千大元可以買起一條中國人命。
之後,有華人律師和記者介入,根據侵犯死者公民權利把案件推上聯邦法庭,原本把兇徒當中一人成功入罪判監廿五年,另一人就脫罪,但在兩年後上訴判決,兩人獲無罪釋放。最終,家人僅能以民事訴訟控告兇徒,獲判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還要分期每月幾百元地給被告慢慢還,慢慢玩!因此,今年的亞特蘭大槍擊案,社會爭論是否應該以種族仇恨罪行控告兇徒,但歷史告訴我們,在美國,要如此入罪,十分困難,結果,恐怕又是不了了之。
當然,與當年中國人被當作日本人不同,這兩年如果說有人因疫情而仇視華人,但不少在美國街頭被襲擊的,卻是其他族裔的亞裔人士,可謂諷刺,並且,這也不是因為認錯,不少襲擊者顯然沒打算再理會他們是華人或是其他亞洲人,就是發洩要叫他們「滾回家」,即使他們不少根本是土生土長美國人。可幸的是當年陳果仁案只有美國華人稍為關心,今天可能因為所有其他亞裔都一同受害,亦相信因為社會始終有少許進步,不同族裔的亞裔人士總算更大程度地合作起來。
選擇忘記的歧視?
回望我在美國生活的那些年,究竟有沒有受到種族歧視?要說出具體例子的話,我說不出來,但說沒有遇上,我可以肯定地說,一定有。小的事情地方,面對過的白眼,服務上當我隱形,言語上的欺凌,必定有,但很奇怪,雖然說已經過了廿多年,是真的完全記不起來,還是我潛意識要忘記這些事、那些人?相反,像 Hong 書中形容,美國人對亞裔有些既定形象、行為模式,作為「乖乖」的「模範少數族裔」,我們只要「fit」進這些模式,自然大體上「相安無事」。當時,不自覺下,受害者也成為了種族歧視的幫凶。
我的大學處於中西部非常保守的印第安納州(Indiana),白人絕對佔最多,黑人也少,不過,可能因為屬於理工科目較强的學校,來自分布大量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算多,我大學第一年時,宿舍同房被分派了一個美國人,他來自本州的中型城市,從未踏足外國,甚至連美國本土可能只去過少數鄰近的州分,我這個香港仔同房,對他可能已算是個衝擊。我們相處不錯,但我相信他也覺得,他潛意識下覺得自己是主,我是客,他是大,我是細,而我都是用最典型的亞裔方式,用學科成績證明自己的實力,得回多些尊重,尤其因為我們主修科目一樣。不過,不自覺下,這也許又已墮進「模範少數族裔」的stereotype 了。反而我有印象的,是他初時常笑我寫中文信給家人朋友(我1993年在入學第二學期才拿到電腦戶口,學識用互聯網和電郵,減少了手寫信),寫的中文字是"chicken scratch",如果以今天標準來說,算是有點歧視成分了,不過,當年,算了。
與 Hong 描述她的大學生活比較(我比她約早十年入大學),我們都是在中西部的保守州分(她在艾奧瓦州 Iowa),不過她讀藝術,我讀的是工程,也許在亞裔的模範形象中,數學、理科能力較佳,讀這些科目的話白人接受,問題較少,只要是繼續在這些方面發展,可謂各取所需,當年就算是畢業後要在當地找工作,拿工作簽證留在美國,入籍,都不困難。後來我碩士畢業後進入大型電腦公司,先後在東西岸,前後兩家公司工作,回想起來,都是走不出這亞裔模範形象。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聘請我的是一位台灣人,從一開始,我真的有想過,他是不是因為我是華人而挑選了我?結果我都沒有問過他,當時組中除了我倆沒有其他華人,而我們也從沒有在工作內外講國語。當年我讀的是電腦工程,但第一份工作卻是在電腦公司生產硬碟的製造工程部門寫相關控制機械的程式,老實說,並不十分「夾」,大學學的都不一樣,要重新學過,而硬件製造可說是比較「悶」,結果兩年後在公司轉職到西岸矽谷的前線部門,才擔上較接近軟件顧問和諮詢的工作。矽谷在科技人才上即使當年已經是個大溶爐,我的同事幾乎來自世界各地,說什麼種族歧視?雖然最終大老闆,基本上全是白種人。
後來我在1994年返回香港工作後,無論是朋友討論或是媒體訪問,問及我為何回流,我的答案都會說,在香港可以更快踏上更高的職位,事業發展更好。當然,也許在一刻是那樣,不過,我也會補充說,如果留在矽谷多一會,等及互聯網 dotcom 泡沫吹起,留在美國也許發展更好也說不定。不過,當時在美國大公司所見的,的確是即使科技行業也有這個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上面的職位望得到,但不會能上到去。我沒有詳細數據,但即使至今,大家印象中仍會覺得,除非自己創業,在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的最高層,華人等亞裔的不多,除了印度人。
Minor Feelings
Hong 書中說的 minor feelings,是指當「美國式樂觀主義被置於你的身上,與自己種族實況面對呈現矛盾,導致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人家告訴你,一切在改善中,自己卻覺得,都是一樣;人家說,亞裔多成功,自己卻感覺失敗。」相反,當我們覺得,「受夠了」,要對自己誠實一些,即使要令其他人覺得「難相處」,卻會被視為「敵意、忘恩負義、妒忌、令人沮喪、好戰」,就像白人社會覺得我們走出模範樣式,出了軌。
想起來,當年離開美國,的確有點兒這些感受。不過,奇怪的是,今天在香港,如果嘗試把種族部分,自己選擇用一樣你感受到的東西代替,這「認知失調」和「被當作出了軌」的感覺,同樣出現。這,又是什麼?
所以,我說這書避不開,是因為有些事,有些感覺,是避不開的。《Minor Feelings》最成功之處,最另我覺得是所讀最佳的書之一的原因,是因為它出奇地令讀者反思。不只是共鳴,更加是反思。
#CathyParkHong #MinorFeeling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殿下在香港-香港在世界 (Hong Kong in the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個專為廣東話為母語人士而設的廣東話課程】 ➜更多內容: www.cantonesecollege.com/course 讓廣東話發揚光大! 會粵語是學韓文的優勢!?|韓文和廣東話的相似性,可互通的發音規律 ------------- 略談廣東話跟韓文相似性和規律性,韓文從字型外貌上 我們無法找...
七言律詩例子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新聞稿 |「人權照亮民主 同行抵抗極權」台灣:六四32週年線上悼念晚會及系列活動 】
活動直播連結:https://fb.me/e/3JKYxOWok
新聞聯絡人:華人民主書院倡議主任 Richa 0968 802 655
------------------------------------------------------------
因香港及澳門今年遭遇禁止舉行六四運動相關集會,台灣成為華語使用地區當中,唯一能在6月4日自由且受法律保障舉辦悼念六四活動的地方。
由華人民主書院、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民主實驗室,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等27個在台灣的公民團體所組成的六四32週年活動籌會,於六月三日在自由廣場牌樓前以LED燈具擺設「896432」字樣,與自由廣場互相呼應,在暗夜中發光,象徵人權照亮民主,在台灣延續六四燭光不止息的意義,更呼籲各界持續關注六四事件真相乃至追究中國當局人權責任。
籌會團體於六月四日下午四點,頂著豪雨並定配合嚴格防疫規定,在自由廣場牌樓前設置以「悼念六四天安門屠殺亡魂」牌位為中心的 #悼念亭,並展出六四當年的現場照片,於悼念亭提供鮮花,開放民眾哀悼及追憶六四犧牲者,場面和平素樸。至現場獻花悼念的來賓包含 #六四親歷者吳仁華、#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 與籌會團體代表,悼念亭開設至晚間八點。
不料在晚間八點接近活動尾聲,#遭三名不明人士接近,#其中一人強行推倒現場六四照片,現行犯隨即遭警方逮捕,移送仁愛路派出所,華人民主書院理事長曾建元代表六四籌會向攻擊者提告,並表示,對六四暴力決不妥協,不論是32年前的天安門,或是在台灣自由廣場悼念亭的攻擊,堅持追究責任,要求道歉,捍衛民主重要原則。
「人權照亮民主 同行抵抗極權:線上悼念晚會」部分,為配合防疫規範,籌會團體將過去在自由廣場實體舉行的集會,移師線上,於六月四日當天晚間七點至九點間,在華人民主書院與數個共同合辦團體的臉書粉絲專頁上直播舉行「人權照亮民主 同行抵抗極權:線上悼念晚會」,#各社交媒體加總觀看人次為4300人次。除了籌會民間團體代表的發言,也邀請 #六四民主運動親歷者與研究者吳仁華先生、#香港流亡民主人士羅冠聰 及 #張崑陽、#立法院長游錫堃、#立法委員林昶佐、#邱顯智、#洪申翰 等人發言,同時邀請 #海外中國異議藝術家巴丟草 發言及繪製以奶茶聯盟對決極權坦克為意象的主視覺,並邀請 #在台的東南亞組織 代表發言,發言者來自緬甸、泰國等組織。以「直播或錄影」形式悼念六四屠殺受難者並聲援其家屬,同時聲援抵抗中共極權、爭取民主與人權的行動者。
#立法院長游錫堃 於線上悼念晚會中表示:「 1989年,一群手無寸鐵的市民、教授、學生,向北京政府要求政治改革,中共派出坦克與軍隊展開屠殺,全世界目睹這場悲劇的人,均震驚不已。」游錫堃說:「在紀念六四天安門事件32周年的今天,我們除了悼念六四受難者,聲援香港及緬甸的民主鬥士外,也要呼籲全球愛好自由、民主國家,團結起來對抗極權中共,促進中國人民,早日同享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的普世價值,共同締造和平、互惠、共榮的世界。」
#六四親歷者與六四屠殺的見證人,同時也是六四事件的史料研究者 #吳仁華 基於他長年的研究事證談到:「天安門事件是1949年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民主運動,解放軍對手無寸鐵的民眾開槍鎮壓,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進軍,總計25萬左右軍隊進行鎮壓,造成大量民眾傷亡」他認為:「學生參加1989六四活動,一直都是秉持和平、理性與非暴力的原則,提出包含新聞自由、反對腐敗等七項訴求,今天看來這些訴求仍是合理正確的,卻被中共當局定性為動亂。」吳仁華說:「在六四屠殺事件當中至少有2,000左右民眾與學生死亡,有更多人受傷,隨後,中共在全境範圍內逮捕兩萬多人。將其中一萬多人判處包括死刑在內的刑罰。我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科系的學弟,在六四屠殺後被逮埔關押在北京監獄當中,在獄中堅決不按照當局要求認罪,後來罹患重病後被拒絕就醫,在年僅26歲時在獄中過世。然而他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吳仁華又說:「即便在如此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很多八九民運的參與者仍然堅守在中國境內,推動民主化,最後在獄中不幸去世,例如:在六四後被判刑13年的知識份子陳子明、組建中國民主黨並且被判刑有期徒刑20年,甚至在刑滿之後繼續從事中國民主化運動又被判處七年六個月有期徒刑的胡石根,又如在獄中死去的劉曉波。在發表的最後,吳仁華認為,六四事件後歐美的綏靖政策,讓中國舉辦北京奧運與加入WTO等事蹟都是縱容中國快速發展經濟與世界影響力的因素。他鼓勵台灣的年輕人應該認清中共面目與核心本質。
#羅冠聰 說:「我們的出發點已經從很國族,就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去為愛國同胞悼念。這種國族主義比較重的立場,轉移到要去追究中共,不太是基於我們有同一個國族,或者身分認同的立場去追究中共的責任,而是我們與八九民運那些學生所面對的政權的本質也是一樣。現在作為一個抗爭者的呼應和相連,這種情緒和精神去悼念六四。」他希望身處海外的流亡者們可以積極參與六四相關悼念活動,因為,六四天安門屠殺正是中共集權本質的烙印,應該返服提起,讓國際社會對於對六四天安門屠殺有更深刻瞭解,以期使國際社會更加理解中共集權暴虐的本質。羅冠聰在分享中表達對台灣人支持港人的感謝,並誓言會持續跟中共極權持續周旋,並與台灣繼續並肩作戰對抗威脅。
#吾爾開希:「那時如果沒有六四屠殺,32年來的中國會是怎樣,我相信也不會出現,對數千萬訪民的無情迫害、對法輪功的殘酷鎮壓,維權律師與公民團體,會成為中國出現公民社會的重要催生者,新聞自由會日益壯大。而在這自由的媒體的監督之下,中國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應該不會出現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如此令人咋舌的腐敗現象,也不會形成今日我們所看到的,體制性的巧取豪奪,會更加貫徹港人治港的原則,今天的香港應該早已成為,比內地先進的多的成熟民主社會。」
#立法委員林昶佐 認為,中國自六四後在經濟及科技上都有十足進展,實際上卻是利用這些發展來強化對中國人民的獨裁統治,林昶佐認為,台灣人都應更勇敢的站出來,和全世界一起為這些受壓迫的人民發聲,這也是在保護自己民主、自由的生活。#立法委員洪申翰 提到:「中國共產黨擔心害怕有人在六四這一天發出不一樣的聲音,黃曉敏(1962年生,河南省新野縣人,曾經在新疆喀什市疏勒縣農三師黨校擔任教師,六四民運參與者,自由撰稿人,獨立中文筆會會員,也是四川泛藍聯盟召集人之一。)、王愛忠(廣州知名維權人士),今年在這樣的狀況下被拘捕,甚至可能被判罪。這讓人非常難過與傷心。」
推動台灣新憲法的 #台灣制憲基金會執行長林宜正 說:「身為台灣人,我希望中國變得更好,中國人民擁有更多基本人權保障,中國社會更加開放自由。就像我們推動新憲法,中國也應該有一部新憲法。唯有讓中國自由民主,才不會有大家今天看到的西藏人、新疆人、香港人所受的壓迫。」
在晚會尾聲「#奶茶聯盟大團結」的段落中,#香港流亡民主人士張崑陽說:「香港已經不被允許紀念六四了,我們應該要集結起來一起思考,如何團結起來共同對抗中共政權,杯葛北京冬季奧運。」#台灣推動泰國民主聯盟(Taiwan Alliance for Thai Democracy)發言人,在台灣留學的 #PhisutDetkhunthod(#范偉明)以泰文發言表示,泰國學生運動以爭取民主自由與反對獨裁軍政府為訴求,因此在六四這天應該不分國界同行支持,他認為,獨裁政府對待人民有相似的模式,必須記得犧牲的人:「只有當我們能自由而不受壓迫地思考和行動時,才能成為人。獨裁者即使用盡辦法遮掩與扭曲暴行,終將都會被發現與識破。」而正歷經政變的緬甸,則有 #緬甸Z世代代表張同學 發言,他認為:「無論香港、緬甸、西藏或六四,都圍繞著一件事實:如果我們放任獨裁者所作所為,人民的未來該怎麼辦?我們希望革命的生活可以終止在我們這一代。」
除了受邀嘉賓各自發表六四短講,晚會主持人於 #晚間八點九分,#邀請觀看直播的民眾一起點起燭光,在香港及澳門遭受言論自由打壓的當下,象徵風雨不滅,取用8964數字的意象,默哀64秒。
籌會將另外兩個活動:「自由廣場實體微型悼念亭」獻花影像與自由廣場「人權照亮民主:自由廣場排燈悼念」影像,#結合已故中國異議詩人同時也是中國地下文學推動者孟浪 的用來悼念二二八及六四的詩作「數字之殤 數字之痛」詩歌朗誦,輔以 #音樂家李婉菁 的樂曲,製作成兩支影片在悼念晚會中播放,孟浪念到:「人類因數字存續不滅的記憶;也因數字人類的另一類人製造著可怕的遺忘……這數字不再是日子,這數字不再是時間;誰能數得清?誰能在這裏數得清;這數字是血滴、汗滴、淚滴、雨滴,四海飛濺,八荒轟響! ──獻給2.28,也獻給6.4」。
「人權照亮民主 同行抵抗極權」共同合辦團隊如下:
華⼈民主書院、台灣⼈權促進會、民間司法改⾰基⾦會、西藏台灣⼈權連線、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台灣永社、台灣基督長⽼教會、陳⽂成博⼠紀念基⾦會、⼈權公約施⾏監督聯盟、獨⽴台灣會、史明教育基⾦會、台灣制憲基⾦會、台灣北社、台灣聯合國協進會、台灣民主實驗室、臺灣青年民主協會、台灣民間⽀援⾹港協會、Myanmar Generation-Z (Taiwan)、台灣聲援緬甸聯盟Taiwan Alliance for Myanmar、台灣勞⼯陣線、臺灣⼤學研究⽣協會、政治⼤學學⽣會、成功⼤學學⽣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生議會、好民⾏動⽂化協會、輔⼤⿊⽔溝社、臺灣東突厥斯坦協會。
孟浪: 《數字之傷,數字之痛》
https://streetvoice.com/sandrali/songs/130014/
「紀念六四:線上悼念」網站
https://vigil.8964.memorial/
------END-----
七言律詩例子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淺談那些中國方言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朱思思
馬鈴薯、薯仔、土豆、洋芋,哪個說法是對的呢?
答案是以上皆是,因不同方言中有不同的使用習慣而有不同的名稱。一般來說,「馬鈴薯」(potato)是統稱;而「薯仔」是香港、廣東等粵方言地區慣用的稱呼;「土豆」則是東北一帶等使用官話方言地區的流行稱呼;而「洋芋」的叫法常見於台灣地區,在吳、湘方言中也是常用叫法。關於「馬鈴薯」稱呼不止於此,有興趣的同學可参考項夢冰、周焊培〈漢語方言裏的馬鈴薯〉等文章,今期先帶大家了解一下甚麼是「方言」。
方言,以字面而言就是「地方使用的語言」,據《漢語大詞典》中「方言」詞條解釋:「語言的地方變體。一種語言中跟標準語有區別的、只通行於一個地區的話」。「方言」可以說是相對於「標準語」,同時又是集中在一個地區發展成具特徵的「通行語言」,如王維〈早入榮陽界》詩言:「人見風俗,入境闻方言」。
十大地方通行語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同時有着悠久歷史,故而發展出不下數百種方言,有的隨着時間而消失,有的則合而為一,發展成更趨成熟的語系。時至今日,各種方言仍不斷地在發展、變化。早在1900年,學者章炳麟於《書》提出將漢語方言分為十區;後有不少學者提出「七分」的說法,長時間為方言學界普遍接受。就官方而言,200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除確定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外,也依此說,將方言分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閩方言。但如上文所言,語言無時無刻都在變化,故2017年教育部發布《中國語言文字概況》中(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將漢語方言分為十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方言、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平話土話。
普通話VS方言
說到方言之間的差異,一般體現於詞彙、語法(如語序)、句式等各個方面的不同。前文提及的「馬鈴薯」,就是方言詞彙使用差異的典型例子之一。諸如此類,常在生活中引起不少的趣事,例如「土豆」在東北地區是馬鈴薯,但在台灣或福建等地區,因「土豆」和「花生」在閩方言的發音類似(近似粵音「拖逗」),所以有時「土豆」在當地指的其實是花生。
不過方言皆源自共同的母語——古代漢語,因地理、歷史、社會等種種因素而漸漸有異,可謂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詞彙、語法方面彼此都存在一定的對應規律。
小總結
每種方言均承載着特別的歷史、文化等內涵,繼而組成博大精深的漢語言系統,這是決決中華悠久歷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雅俗之別,卻無優劣、高低之分。如今隨着時代發展,人口流動更勝從前,即使不必到訪當地,也能在生活周邊聽到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講着不同的方言,對此我們應予以尊重、珍視每一種不同的方言。
(本文曾於2020年12月11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悅讀語文 #方言 #土豆 #馬鈴薯 #薯仔 #洋芋 #土豆仁湯 #牛奶煮花生 #七大方言 #十大方言
七言律詩例子 在 殿下在香港-香港在世界 (Hong Kong in the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一個專為廣東話為母語人士而設的廣東話課程】
➜更多內容: www.cantonesecollege.com/course
讓廣東話發揚光大!
會粵語是學韓文的優勢!?|韓文和廣東話的相似性,可互通的發音規律
-------------
略談廣東話跟韓文相似性和規律性,韓文從字型外貌上 我們無法找到漢字的痕跡,其實韓文和日文一樣 因為在古時有漢字傳入,所以細心留意其實不難發現,發音的相似性和規律性,也就是這些相似性,造就了以廣東話為母語的人學習韓文時候的優勢。
1️⃣入聲規律
廣東話保留了p t k三個完整的入聲,而韓文的入聲保留度也很高,三個裡面有兩個完整的,分別是p和k。
例子:
P十 sup9;십 sip入 jap9;입 ip
K
六 luk9;육 yuk學 hok9;학 hak
T
剩下的t入聲不是失傳了,而是韓文把入聲變成了流音l一 jat1;일 il發faat3;발 bal
2️⃣聲母規律廣東話和普通話一樣,雖然整體上是不同的發音,但在聲母上的重合度其實也相當高。十個數字有六個帶有同樣聲母,而七和十是屬於非常相近的聲母。
其實韓文也有這個傾向,韓文十個數字裡面也是有六個帶有相同聲母,也是有兩個非常接近的聲母,重合度也相當高。
除了這些明顯相同的聲母,其實某些聲母也有着可以互相變換的規律。例如在廣東話是聲母f的,到了韓文會變成聲母b或者hw。
例子:發faat3;발 bal花 faa1;화 hwa
又例如在廣東話聲母t配上有i音位的韻母,到了韓文會變成cheo。
例子:聽 ting3;청 cheong添 tim1;첨 cheom
❗️總結:
但是因為兩種語言的發音規律和互換性,如果我們能夠用廣東話和漢字的概念,去學習韓文單詞的話,效率一定會提高。例子:안녕;安寧감사;感謝
화장실;化妝室지금;只今當你知道找到那句韓文原本使用的漢字,再配以以上所提及的變換規則,相信對學習韓文是有莫大的脾益!
-------------
劉殿下の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yuDenka/
-------------
關於廣東話和韓文的影片:
https://youtu.be/uib3ve4G8a0
https://youtu.be/I6i08CXCcgo
https://youtu.be/62UJFIOuNfs
-------------
殿下推薦的廣東話Youtuber!!:
點點dimdim
屎萊姆的3次元
Hein Cream 海恩奶油
HuhuuuTV /廣東話教學
Mira's Garden
疯粤CrazyCanton
頴珊頻道 | The Wingshantsui Channel
MtzCherry
Learn Cantonese with CantoneseClass101.comDandan Chen
にんじんレイ
ようき楽園 / 玉其樂園 - マカオと広東語
CarlosDouh
我は何しに香港へ? Why did I come to HK ?
也感謝有份推廣香港的各位:
蔡阿嘎
聖結石Saint
香格拉 Shangrilayt
MaoMao TV
Ryuuu TV / 學日文看日本
JASON(大J)
Halo Mackey
HenHen TV
-------------
關鍵詞:
韓文和廣東話,韓文拼音,發音差異,韓文vs廣東話,相似,廣東話優勢,韓文入聲,古漢語,廣東話,广东话,香港,教學,道地, 粵語,口語,白話,教室,廣東話教學,bensir,歐陽偉豪,广东话教学,打招呼,中英夾雜,港式英文,九聲六調,翻譯,字幕.廣東話髒話,廣東話 黃明志,楊民翠,點點,香港女生,廣東話歌,廣東話卡通,廣東話口音,廣東話 罵人,廣東話 詩歌,廣東話 數字,廣東話粗口,廣東話,廣東話兒歌,廣東話髒話,廣東話 你好,廣東話 謝謝,廣東話 普通話,廣東話打招呼,廣東話旁白,廣東話 翻譯,廣東話 英文,廣東話拜年,廣東話 拼音,廣東話學習,廣東話 發音,廣東話 客家話,廣東話 app,廣東話 母語,廣東話輸入法,廣東話故事廣東話俗語,廣東話歇後語,廣東話 澳門,Cantonese,Hong Kong,Cantonese lesson,広東語,広東語 会話,広東語 挨拶,広東語 発音,広東語 こんにちは,広東語 中国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