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標竿學習是很重要的,標竿人物使我們能夠勇敢丟棄覺得自己「不可能」的根深蒂固念頭。後五十人生可以更精采,但是,要先改變想法,才能抓到機會、看見出路。
歷史上,有很多人到了晚年,依然充滿活力和創意。
艾蒂(Mary Baker Eddy,1821-1910)在八十七歲那年,完成個人的使命─創辦一份具有宗教影響力的報紙《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這是一份難得一見、歷史悠久的好報紙;
英國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他在八十四歲完成生平最後一本著作《卡塔麗娜》(Catalina);義大利歌劇作曲家維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1813-1901),到了八十多歲依然創作不斷;
英國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九十多歲了還持續在寫劇本,九十三歲時更寫下名劇《牽強附會的寓言》(Farfetched Fables);美國現代建築開山祖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他是大家公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他在八十九歲那一年完成最後一張建築設計圖。
他們的事例或許不是你我能相比的,上面的例子只是要證明一件事:年齡不是問題,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真的想做出什麼」才是關鍵。
取自《樂齡的幸福課》
……………………………………………………………
各位朋友,早安:
上面這段文字,對我來說相當激勵,我其實常常如此思想:也就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可以用一生累積,不必非得急於一時!
這篇摘文是延續上一篇,用不同的方式回應「我是誰?」這個問題。我還是強調,即便不是老人家,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搞清楚自己想要甚麼,實在是無比重要的事—儘管這並非理所當然。
「我們要的是甚麼?」
這也是我幾乎都會問當事人的一個問句,這問句引領了我們當下的行動。譬如說,如果我們希望跟對方有真誠的互動,那顯然我們得要願意表達希望跟對方靠近的意願,而不是用言語打擊對方,又希望對方主動靠近。
我偶爾會提到,可以拉長我們的時間觀,去看待現在讓我們困擾的事。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以一個宏觀的角度,去檢視目前的執著,是否有其必要性。
祝願您,能體會簡單的事能花時間反覆做,也能變得不簡單,只要我們夠專注,時間可以是我們的好朋友!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3884176071598674
……………………………………………………………
你真心想要的是什麼?
【文/ 魏惠娟、王梅】
經過前面的練習,你對於自己的上層目標已經有一些想像了,接著,繼續想一想你的「行動起點」是什麼呢?很多人會在這裡卡關,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不知道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
■ 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
介紹幾個有助於找到下半場人生構想的方法。首先,是「以終為始」,想一想,你打算留下什麼遺產?你希望後人能記得你的是什麼?你希望你的親人、朋友如何描述你?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與成功有約》告訴我們,當蓋棺論定時,你希望獲得的評價就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目標。他教我們做以下的練習,請你準備筆記本,針對每一個問題,練習寫下你的答案吧。
一、你希望你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等親友,以及朋友、同事,如何
描述你?
我希望他們會說:
①是一個認真的人。
②是一個愛神也愛人的人。
③是一個不斷指引我們方向的人。
④是一個不斷把我再帶回軌道的人。
你呢?
二、失去了你,對於關心你的人有什麼影響?
失去我,他們會覺得:
①失去一個重要的、可靠的諮詢對象。
②失去一個總是讓我們﹁看見未來﹂的人。
③失去一個不斷引導我們﹁向未來伸展﹂的人。
你呢?
三、以終為始:你對人生最終期許是什麼?
我對人生最終期許是:
①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貢獻到老。
②看見大方向,抓住大原則:做重要的事,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榮神益人。
③奔跑賽程,始終如一,直到那日,了無遺憾。
你呢?
四、這一生,你想帶走什麼?
探索下半場人生目標,可以從自己的興趣、嗜好或是曾經有過的心流經
驗來思考,試著回答下面的問題必定會有幫助。
①哪些事情對我很重要?
②哪些事情讓我感到快樂?
③在兒童時期和青少年時期令我快樂,我也很想重溫舊夢的事情是什麼?
④在職場上,做過哪些令我感到愉快,我也希望繼續下去的事情?
⑤哪些事情會讓我成為更快樂的人(不包括追求名利)?
⑥我最得意的天賦或才能是什麼?
⑦哪一類活動常帶給我新鮮刺激的挑戰?
⑧我覺得最有創意的事情是什麼?
⑨在長期打拚的過程中,我忽略了我的哪一項嗜好?
⑩哪些事情,是我一直想做,卻始終沒有機會做的?
⑪我希望拋棄哪些舊習慣?
如果有時間,你可以一一回答上面這些問題,必定會有所發現。
但是,經驗告訴我,忙碌的中年人士沒有動機回答那麼多問題,要他們拿起筆一一填答也不容易。《五十後的精采,來自你的行動與渴望》的兩位作者茱莉亞‧卡麥隆(Julia Cameron)、艾瑪‧萊弗利(Emma Lively),認為下半場人生目標應該「要接觸自己真心喜愛的事物」,他們提供一個與上面類似的活動,但是更具體也更容易練習,例如:列出二十項令你心情愉快的事情。這個練習可能是一個起點,幫助你發展出一套生活座標。作者特別提醒我們,注意尋找最可行的構想、最真誠的想法,以及確實使自己興奮的念頭,在探索下半場人生目標時,學習表達真實的自己也是活躍老化的課題。
二十項令我心情愉快的事情是什麼呢?
①和朋友聚會,唱詩歌、閱讀/分享生命的話(《聖經》)。
②享受咖啡與烘培的香氣。
③擁有搖尾迎接、忠誠的狗。
④與朋友一起學習運動,做重量訓練、伸展活動。
⑤旅遊參觀、訪問交流。
⑥跟心意相同的人,一起交流學習。
⑦與一群朋友分享生命經驗與人生設計進度。
⑧設計好課程,開設好課程。
⑨走路散步、思考想像。
⑩朋友一起學習好菜好食、共食共享。
⑪一起去看望朋友,走出陰霾與自己的小天地。
⑫看見別人因為自己的幫助而變得更美好。
⑬真心倡議重要的事情:未來準備、終身學習、教學研究、人生設計、聚會模式。
⑭聆聽有內容的訊息、課程、演講。
⑮提供有品質的好產品。
⑯保持優雅、美麗、健康。
⑰提供(引介)各種自我超越的好東西。
⑱分享愛與關心,專業助人。
⑲讓自我感覺Loser 的人成為Winner。
⑳像一艘商船:從遠方來,無限供應。
以上的練習,不必拘泥內容是否宏偉,也不用管別人怎麼想,只要是你真心想要、真正令你喜悅的事情,就寫下來。我採用「想到就寫」的方法,不管順序、不修飾文辭,只要是真實的想法、真正令你興奮的事情。現在請你找個安靜時刻,練習「想到就寫」,寫下你自己的「真心想要」。
■ 這一生,你想成為什麼?
以上兩個練習,都是很有用的思考方式,幫助我們構想下半場人生的「真正想要」。第三個方法是「榜樣學習」,在下半場人生設計過程中,向標竿學習是很重要的,標竿人物使我們能夠勇敢丟棄覺得自己「不可能」的根深蒂固念頭。後五十人生可以更精采,但是,要先改變想法,才能抓到機會、看見出路。
歷史上,有很多人到了晚年,依然充滿活力和創意。艾蒂(Mary Baker Eddy,1821-1910)在八十七歲那年,完成個人的使命─創辦一份具有宗教影響力的報紙《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這是一份難得一見、歷史悠久的好報紙;英國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他在八十四歲完成生平最後一本著作《卡塔麗娜》(Catalina);義大利歌劇作曲家維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1813-1901),到了八十多歲依然創作不斷;英國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九十多歲了還持續在寫劇本,九十三歲時更寫下名劇《牽強附會的寓言》(Farfetched Fables);美國現代建築開山祖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他是大家公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他在八十九歲那一年完成最後一張建築設計圖。當然,這些都是世界知名的偉人,他們的事例或許不是你我能相比的,上面的例子只是要證明一件事:年齡不是問題,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真的想做出什麼」才是關鍵。
■ 這一生,你真心想做的是什麼?
最後,如果還是想不出太多好點子,還是向前輩學習、多聽他們的分享吧《幸福退休新年代》的作者爾尼‧柴林斯基UErnie John Zelinski)匯聚了前輩所分享的下半場人生構想,哪些事情或許也是你想要做的呢?請試著勾選。
①重返大專院校攻讀某個學位,目的是學習而不是找工作。
②帶著相機前往非洲、南美洲、亞洲等地拍攝自然景觀。
③從事社會改革工作。
④當弱勢兒童的志工老師。
⑤增加太陽能方面的知識, 並協助推廣這項能源的用途, 以造福人群。
⑥至少去五十個國家旅行, 了解當地人民、歷史、經濟、地理和風俗。
⑦組織抗議團體,反對引起民怨的政治計劃。
⑧抱著愉快的心情退休,然後開一門課,教別人如何做個快樂的退休族。
⑨寫科幻小說。
⑩為自己居住的城鎮做歷史紀錄。
⑪創作並出版幾本詩集。
⑫做個宣揚環保優點的公眾演說者。
⑬經營民宿,不為賺錢、只為好玩。
⑭幫助家人和朋友改善生活。
⑮保持年輕的心情。
●設計你的人生下半場
透過上面不同的方法,你找到自己下半場人生目標了嗎?
一、請寫出你的目標。
二、請寫出你想做的事情。
.
以上文字取自
樂齡的幸福課:設計你的下半場人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6327
@四塊玉文創/橘子文化/食為天文創 三友圖書-微胖男女編輯社
https://www.facebook.com/comehomelife/
.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三重美麗人生 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生第一件大事是發現自己,因此人們需要不時面對孤獨和沉思。
~紀伯倫
我渴望孤獨,甚至熱愛孤獨,因為我熱愛一個人追逐自我的時刻。沒有任何人自我實現的過程是在嘈雜的聚會上,自我實現需要審慎的思索、冷靜的克制和枯燥的堅持。而這些,一定是一個人的時候完成的。
~伊心
孤獨,其實是一種極高的人生姿態,因為你懂得如何照顧自己內心的需要。一個無法跟自己獨處的人,一般不會有什麼大智慧。
~琢磨先生
取自《當你孤獨時,你能做些什麼》
*********************************
各位朋友,早安:
在今天的文章裡,我特別把兩篇摘文放在一起,包括我寫的推薦序。「孤獨」還是個稍微廣泛的詞,裡面還有不同的層次。
「我把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都自私的留給自己一個人。」
~阿宇
在這些孤獨的不同層次裡,有些美好的狀態,我只能一個人獨享。然而,在這樣的狀態裡,有時能深刻地感覺到,自己並不孤獨,與萬物同在。
過得熱鬧喧囂的人,不一定比較快樂。常保寧靜的人,也不一定就跟人疏離。
祝願您,在孤獨時懂得照顧自己的需要,那是一種自我慈愛!
.
ps. 歡迎大家參與這本書的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639560522726898/
*********************************
【文/ 摩的司機;夏至編著】
我發現當人們在講孤獨的時候常常講的不是同一個東西,似乎孤獨蘊含多重的層次,但沒有詞彙來將它們細分。
每一種孤獨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有的深刻,有的膚淺,有的孤獨是一種痛苦,有的孤獨是一種平靜的享受。或許它們根本就不是同一個東西,只是人們詞彙匱乏,用一個詞語把它們歸在一起,取了同一個名字。允許我偏個題,給它們歸個類:
1.找不到分享的對象。
一個人看喜劇片,在空曠的屋子裡忍不住大笑,突然停下來的時候會感到孤獨。
一個人躺屋頂上看流星,並且那天晚上的流星特別多。
一個人煮飯一個人吃,並且發現某兩種食材搭配後意外的好吃。
一個人旅行看美麗的風景,美得你確信除了你,其他人肯定從來都沒見過。
2.找不到傾訴的對象。
找不到傾訴的對象,找到了說出來,他/她也不能理解。
3.別人離開了,留下了自己。
失去分享的對象,失去傾訴的對象。最理解自己的人離開了,從此再也找不到人說話。
4.不被理解,被誤解。
特別是不被自己最信任的朋友,或自己最喜歡的人理解的時候。
被中學老師當作有自殺傾向的問題小孩,被關到小屋子裡接受心理輔導。一心想把你拯救成弱智兒童歡樂多:「孩子,你要開心點啊,你要陽光點啊,不要悶悶不樂啊!」
自己最認真對待的事情在別人眼裡只是一個玩笑,自己當作玩笑看的事情,別人卻很當真,發現自己和在座的人不是一類人(三觀不合)。
5.被孤立,被用奇怪的眼神看待。
一個胖子被一群瘦子嘲笑,並且發現他們在互相比誰的措辭更好笑些。
捉迷藏輪到自己閉眼趴牆上數數的時候,其他人偷偷商量好瞞著你跑到池塘游泳,只剩你一個人趴在牆上數數。
幼稚園喜歡的女生對自己說:「我再也不和你好了。」然後真的再也不和你好了。
成年後類似以上的事情。
6.Leave me alone。
當找不到分享的對象時,就和自己分享。當找不到傾訴的對象時,就和自己傾訴。沒有誰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了。
有時候孤獨是一種需要,在人群中磨合累了,感到自己需要孤獨一會兒,便自覺在人群中安靜下來,或者離開。
「當一個人孤獨時,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對的是真正的自己,人類的思想一切都源於此處。孤獨者,不管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他都能讓自己安靜,他都能自得其樂。」
7.生了病。
若孤獨並不一定代表痛苦的話,那麼這些孩子的孤獨一定是我們無法理解的痛苦。
8.我們生來就是孤獨的。
生命的本質就是孤獨的。不管你擁有什麼,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出現在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次空投,一次來歷不明,一次下落不明。
人來人往,浮光掠影。日常中把這世界和生活習以為常了,但某一刻會突然湧起莫名的「空投感」:你為什麼會處在此時此刻此地做這些事,和這些人說這些話?從母親肚子裡爬出來以後我們就開始迷路了。
這個世界永遠都是陌生的,理解是奢侈的,你永遠想不起來時的路。不管你擁有什麼,我們生來就是孤獨的。
***
與自己失聯的孤獨
【文/ 洪仲清】
有些詞要先區分,我們會比較好梳理自己內在的紛亂經驗。我暫且將孤獨或孤單定義成是在形體上獨自一人,這麼一來,便能從物理上的層次去理解。寂寞,是一種感受,類似空虛、難受、無聊、慌張……(在很多時候,「孤單」也被指稱為類似「寂寞」的心理感受,用自己習慣的方式理解就好)。
在刻板印象中常認為,一個人孤獨或孤單,就會寂寞。事實上,我們也很常在關係中寂寞,或者在眾聲喧嘩中寂寞,而且這種寂寞,可能更甚於在孤獨或孤單的時候。
如果把境界再打開來,相對於孤獨、孤單、寂寞,還有一種狀態,叫做「單獨」。單獨,類似「遺世而獨立」的體驗,在單獨中,自我越來越清晰,漸漸的,自我也可能消融於廣漠。 比如很多人孤獨或孤單時,會藉由手機的社群網站跟人互動。這時,即便獨處,還是在跟人相處。
以當代科技之便,除了睡覺之外,還可以選擇隨時與他人相處。喔,不一定,有些人在睡覺時,依然在夢境中跟人互動。所以即便我們在形體上是一個人,依然會在心理上關注著他人,包括注意PO文有多少人按讚?有沒有人留言?閨密在情人節又得到了什麼讓人羨慕的好禮物……這時,心神散失在外,他人的評價與期待,不斷在影響著自己的當下與未來。
心神沒有收斂在自己身上,活在他人的嘴裡,跟真實的自己失聯,這時寂寞就像野火燎原,慢慢啃食、侵擾著我們的心,而因此感覺痛苦糾結。寂寞常伴隨著失落,這是因為很多人難以獨立,還不斷向外索求著他人給予情感。
所以能「單獨」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被制約在社會寫好的劇本裡,各自扮演多重角色,在各種權利義務中打轉。單獨的人,有常人難以想像的心靈自由,然而這並非看起來能活得多精彩絢爛,表現出來時,可能反而顯得過於平凡簡單。
單獨的人所身處的平凡簡單,一般人可能還不屑一顧。那是一種斷捨離,但這會引發一般人焦慮,一般人常常奮不顧身的投入關係裡,想被社會定義,求得暫時的安心。
所以不管是不是孤獨,都容易引來寂寞,或正氣喘吁吁的奔跑在逃避寂寞的路上。即便想遠離,依然在不知不覺中靠近。能單獨,世界因此遼闊,也很難感覺寂寞。因為不管到哪裡,都有自己在一起。又或者,把自己都忘掉了,寂寞又怎麼會有地方依附呢?
要如何走向獨立或單獨?這顯然又能發展出一本書的篇幅了。不過,這本探討孤獨的書提供了心靈解方,能幫助你做到與寂寞和諧共處。祝願您,能跟自己連結,然後,在專注中忘我,片刻就好,那裡有我們的來處與歸向!
.
以上文字取自
當你孤獨時,你能做些什麼:它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掉一個人,你屬於哪一種?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8028
任性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willfulpub/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三重美麗人生 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表情達意的訓練如果能打小就開始,
長大了,就省下碰撞成滿頭包的困境。
練習不必刻意挑時間,隨時隨地都是機會。
──廖玉蕙
廖玉蕙,在外人眼中,她是熟讀詩書的中國文學博士、教授,也是知名作家;回到家庭,她是丈夫眼中的妻子、兒女眼中的母親、媳婦眼中的婆婆;近幾年,更成為兩孫女在最快樂、最享受的時刻,都希望她能同在的「好玩阿嬤」。
這個孩子眼中「一個好玩的人」,是如何走入孩子的內心與他們建立良好關係的?到底要怎樣和孩子互動?日常生活該怎樣說話,才能觸動到孩子的內心?讓孩子聽得進去?大人到底該怎樣修練,才能成為孩子眼中既「好玩」又「有趣」的人呢?
這是一本日常生活的陪伴及引導實錄,沒有板起臉孔說教的意思,只是在教養過程裡,記下孩子的快樂成長及得到怎樣的溫暖陪伴。愛是家庭的基石。如何感受愛?如何表情達愛?甚至如何對應愛?是每個人終生的課題。
取自《愛的排行榜》
*********************************
各位朋友,早安:
這本書的特色很鮮明,是一位阿嬤教養孫女的書。換個角度來說,以媳婦或媽媽為本位看,婆婆帶小孩,會發生什麼趣味?
很榮幸今天晚上會跟廖老師直播,因為她的角色非常關鍵,我會跟老師好好探討:婆婆跟媳婦的教養不一致怎麼辦?婆媳問題如何解?
當然,阿嬤帶孫女的心態,也會跟當媽媽的時候有些不同,這也是我想探討的部分。另外也歡迎各位朋友提問,這種機會我猜很難再出現,畢竟會寫書的婆婆不多。
我推薦正向教養,其他種類的教養書也不少。但理想的教養落實到尋常生活,就會有很多值得重新討論的地方,透過這種方式更好學習。
所以我佩服廖老師,這過程中的指指點點難免,但給出了對話的空間。就好像,我們要陪伴著孩子學習表達情意,一樣要給出讓孩子探索的空間。
我以前就曾看過好幾次老師的臉書,我好喜歡這兩個小女孩。各位可以點開影片來看,就知道我不是怪叔叔(嗚~)。
https://is.gd/BH2YBD
歡迎參加今天晚上7點的贈書直播,會抽《愛的排行榜》、《讀出太陽的心情》各2冊。主辦單位會抽出4位朋友,每位贈送《愛的排行榜》、《讀出太陽的心情》1冊,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
https://www.facebook.com/1694352020658749/photos/a.1911596108934338/2941306535963285/
祝願您,在尋常日子裡,因為跟自己、跟孩子應對得宜,所以幸福洋溢!
*********************************
可愛不會被年齡阻礙
【文/ 洪仲清】
心如果夠靜,萬物皆有可觀。
在稚子的童言童語裡,在讓人煩躁卻又常輕易忽略的高鐵噪音裡,或者即使只是眼前的一塊梨,都可以有最純粹的悸動與好奇。這世界常常充滿冷漠與恐慌,我們需要一個明亮的眼光,看到那些平凡中的趣味。
願意保持敏感的心,不理所當然地錯過這些趣味,是無趣生活中的自我救贖!
陪伴孩子長大,如同重新經歷自己的第二次童年。陪伴孫子長大,那又有不同的境界。
年齡漸長,生命將盡,看待人與事也就更多了理解與涵容。是非對錯漸漸圓融,關係的本質也就日漸清晰。這時不會再讓世俗評價任意綑綁,就像神力女超人,有了超然的力量,能突破框架,不只愛自己的家人,也關懷社會的變化。
其實孩子在剛開始成長的時候,也會有不流俗的洞見。像是孩子也會想獨處,即便是面對熟悉的家人,也知道可以保有彼此的空間,讓關係更美。
只要我們給予尊重,讓孩子試著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意見,不去用僵化的定見去限制。那麼,將來孩子更能堅定地相信自己,持續用提問與思考幫自己的人生照相,把生命活成屬於自己的模樣。
「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不是你要有什麼就會有什麼的,你哭也是沒有用的,不如睡了吧。」
有時候最困難的問題,可以有最簡單的解方。無解、難解的事超多,很多時候越是要去解,也就越糾結。不如去睡,睡飽如神仙,笑看糾結,有時候不去理會直接跨越,至少賺了頓好睡養顏。
我喜歡看星空,哪裡有星空,那裡就有我的仰望。我喜歡大自然,能在其中紓壓,也能汲取許多道理。
星星能一顆一顆地燦亮,那是因為它們彼此之間保持了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能讓它們保有個體的疆界,因此各自美麗。
我們跟孩子之間,也可以保有這樣的空間。讓孩子做自己,我們也不用強迫自己非得合群。
孩子要能表達情緒,首先得要給出空間,尊重孩子跟大人不一樣的感受。感受非常主觀,別硬用對錯去壓制,雖然這幾乎是我們的傳統,但現代人開始知道,被壓制的情感會反彈,這跟孩子後續的心理困境有關。
我們傳統的情感教育有太多缺憾,把孩子套在模子裡,要孩子複製大人的樣子。不,不對,不只是複製,很多大人還要孩子比自己更好,即便大人自己做不到,即使孩子已經受不了。
以往的教養方式,是孩子只能聽話,聽話才乖,大人才喜歡。所以孩子話一多,就會被大人打斷,大人基本上不太想聽孩子說什麼,心情一煩,就挑孩子毛病。以前面對孩子表示自己被霸凌,大人最常有的經典回應是:為什麼不檢討你自己?
當孩子不被當成一個「人」,而被當成「功能」看待,那大人又如何願意真誠地去理解孩子的情意?又怎麼會有真愛呢?
不管是養兒防老,或者要孩子繁衍後代,或者期待孩子光宗耀祖,孩子被視為是父母的財產,要執行父母的意志,這叫孝順。所以傳統才有重男輕女的習俗,會念書的孩子能得到更多資源,這裡面的功利算計非常明顯,但又慣性地「以愛之名」被忽略。
還好我們只要願意找,身邊不缺榜樣。這本書有一個可愛的阿嬤,跟兩個可愛的天使孩子,在可愛裡沒有年齡的距離,愛的流動超脫了傳統。
這可愛的阿嬤有相當的自律與自省,其實這並不容易,因為這意味著這阿嬤不放棄學習,依舊保持謙虛。很多時候,讓人老的,不是年齡,而是對自己成長的放棄!
祝願您,藉著閱讀這本書,能把這個慈愛阿嬤的形象,放進自己的生命裡,滋養自己!
.
以上文字取自
愛的排行榜:孩子表情達意的練習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5062
時報文化藝文版
https://www.facebook.com/%E6%99%82%E5%A0%B1%E6%96%87%E5%8C%96%E8%97%9D%E6%96%87%E7%89%88-1694352020658749/
.
改為線上直播_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