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筆想同大家分享一下訓練頻率(Training Frequency),着實沒有辦法單單只討論訓練頻率,它與很多因素互為影響你的訓練,例如訓練目標、訓練量(volume)、訓練強度(Intensity)、恢復能力(Recovery)等等諸如類此的訓練要素。如果你係新手或者有一定經驗人仕,正考慮如何安排訓練日數和訓練頻率。那麼這篇文章可能適合你…(以下一切理論建設在假設你的目標係肌肥大,動作技巧ok等)
我講明先喇,今次,你也許並不會直接得到答案,我只會提出一大堆疑問,拋磚引玉讓你思考。
首先,我會講下訓練分化法(Training Splits),以下列出普遍熱門的訓練分法,
常見的有全身訓練(Full Body Training)、上下身訓練(Upper and lower body split)、
推拉腳(Push/Pull/Leg又稱PPL)、胸背膊腳手(The Body Part Split/ Bro-split)等。
實際上,當考慮或選擇一個訓練時,你應該先諗下可以操到幾多日先?
如果你是一個學生,一星期可以操4至7日,咁可能用Upper Lower Training / 2次PPL / 胸背膊腳手都可以。
如果你是上班族,一星期可以操2至4日,咁Full body Training / Upper Lower Training / PPL,可能較適合你。
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分呢?
原因有二,其一:訓練量,其二:恢愎。
當訓練日數越多,便會趨向把訓練量增加,目的係令各肌肉群組得到更多更充沛的訓練,運動科學普遍建議一星期的訓練組最好設定在10至20組(最後一集會詳述訓練量)。
故此,我們亦需要把休息納入考慮,為左讓肌肉可以從上一次的訓練中回復,一般建議宜休息24-72小時才再次訓練,所以便出現了上述普遍的訓練分法。
然而,我觀察到為數不少新手/中等程度既青年人,受傳統健美文化影響,大眾把固有傳統Bro-split過份教條化,認為有效的訓練必須達成以下兩種條件:
第一,當訓練肌群時,必要直至完全力竭或追求力竭。
第二,每一個肌群皆需要大量的訓練組(15至20組以上)。
其實不然!
漢堡Talk乜Show一旱已經詳盡地講左訓練頻率和訓練量,(EP 41、EP 41.5、
EP 43和Special EP: Jeff vs Jeff),研究發現,
有質素地做4至10組已經最大化了肌肉蛋白質合成,
另一方面,肌蛋白的合成係出現在訓練後的36至48小時,過後肌蛋白合成期會完結。換言之,到時可以再次訓練該肌肉,令它再次進入肌蛋白合成,務求無縫接軌,使肌肉可以不停受刺激、回復,立馬再刺激、回復!
小肌肉相對上回復得較快,例如小腿、膊頭、二三頭等,而問題亦正正出現在傳統健美分法之上,假設我二三頭很快已經恢復好了,但剛好要進行leg day,規限了當日不能練其他肌群,便令我必須等待下一個arms day才能再練,變相限制了肌肉最大程度地進步。
再者,新手對訓練的適應性不高,回復力低,如果強行執行Bro-split這種高訓練量的訓練,或者因上述文化影響,刻意安排過份多動作,並不會使你飛躍性進步,只會導致訓練質素下降,動作失控,訓練量超出身體回復,容易受傷或累積垃圾訓練量(Junk Volume)等等等等。
因此,當你嘗試為自己編制一個訓練時,你應該思考:
1️⃣每個肌群一星期最好有10-20組的訓練
2️⃣一日訓練中,一個肌群有質數地練4至10組已經足夠
3️⃣視乎恢復,小肌肉相對上回復得較快,盡可能增加訓練頻率和訓練量
4️⃣可以參考現成的訓練課表,但因應個人情況,達成 1️⃣ 2️⃣便可!
5️⃣最重要係可行性,能夠長遠地持之以恆才是一個好的計劃
當然啦,仲有好多其他因素要納入思量,但本文只集中討論split的安排。
多做無益Less is More!我奉勸(尤其是新手)不必盲目追尋當下肌肉疲勞感,更不用追尋隔日肌肉酸痛,因為兩者與肌肥大並不劃上等號,正如跑馬拉松一樣會有疲勞感和隔日酸痛,但不會使你大隻,所以在計劃自己的訓練時,「質」理當優先於「量」。直到你有一定經驗和體力,質和量並行,選擇好訓練動作,配合足夠休息,目的是讓肌肉訓練間隔短一些,想辦法增加訓練頻率以獲得最大的訓練效果!
跟住落泥仲有兩集講訓練頻率。
第2集:如何安排動作選擇同恢復能力
第3集:訓練量
-----------------------------------------------------------------------------------------------------------------
Refere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9eepy7ECQ&ab_channel=Kofgym
10.2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18_wRMw9FE&ab_channel=Kofgym
110: The Volume, Intensity, Frequency Roundtable w/ Eric Helms, Mike Israetel & Menno Henselma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wHdChON2fM&ab_channel=ReviveStronger
The Training Frequency Roundtable ft. Dr. Eric Helms & Dr. Mike Israet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K4-TSKNhc&t=1998s&ab_channel=SSDAbel
Ep. 40- Training Frequency For Strength & Hypertroph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NvJaNeDw4&ab_channel=IronCulturePodcast
其實漢堡Talk乜Show已經詳盡地講左訓練頻率和訓練量,以下整合比大家可以參考番:
EP 41 一星期操幾多次大得最快??多未必好!!
EP 41.5 每星期肌肉群組訓練頻率的留言
EP 43如何設計最有效增肌訓練頻率〡實例安排
Special EP:Jeff VS Jeff 科學健身對決〡訓練量幾多先夠
圖:Hugo 文:Ivan
「三 分化 課表」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三 分化 課表 在 Kofgy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三 分化 課表 在 Mr. Muscular - 你的網上健身百科全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三 分化 課表 在 U教練-你的私人教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三 分化 課表 在 [問題] 肌力平衡如何無傷增肌課表安排- 看板MuscleBeach 的評價
- 關於三 分化 課表 在 三分化训练如何安排?自然健美运动员是这么做的!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三 分化 課表 在 小白三分化訓練-“推”日的訓練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三 分化 課表 在 三天一循環的健身訓練應該怎麼排?... - Mr. Muscular - 你的網上 ... 的評價
- 關於三 分化 課表 在 健身課表問題增肌時五分化和四分化- 健身板 - Dcard 的評價
三 分化 課表 在 Mr. Muscular - 你的網上健身百科全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背部是一個巨大的肌肉群, 并由不同的肌肉組成的。 為簡單起見,您可以將其基本上分為三個主要區域,分別是您的背闊&大圓肌,斜方&菱形肌和下背&豎脊肌。 這些練習與主要是分別刺激特定肌肉區域的訓練動作。 但是,這些練習也會訓練到背部的其他部位。 例如,單手啞鈴划船不但會訓練到背闊, 它們也會練到你的中背部的肌群。 槓鈴划船是訓練到你的中背部肌群,但它也會刺激到你的腿部肌肉。 再者, 硬拉雖然能夠強化訓練到你的下背&豎脊肌, 但這個訓練的動作亦會訓練到整個背部。
--
設置你的訓練課表時,小編建議訓練課表應平均分配等量的垂直訓練(例如,引體向上)和水平訓練(例如,划船)。 每次訓練的確切的訓練動作/組/次數是取決於您是全身分化的訓練,還是上下半身分化;訓練, 還是推/拉/腿分化;訓練而製定的。
追蹤我們IG:@mr_muscular2017
Credit: @apfau
#增肌減脂 #增肌 #健身 #健美 #飲食控制 #肌肉 #健康 #健體 #深蹲 #腹肌 #重訓 #重量訓練 #肱二頭肌 #二頭肌 #運動 #增肌 #減脂
三 分化 課表 在 U教練-你的私人教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健身課表的安排都有其依據,不外乎拿捏頻率、強度、時間(或次數、組數)來作變動調整。一般健身要產生好的效果,至少需安排個3-5天。然而就算天數(頻率)達到要求,安排課表的方式也是一個決定你成果的重要原因。而課表內的動作多少、每個動作用什麼重量(強度)去操作、每次操作幾下,這些都是決定效果的因素。
肌力訓練的部分不管是剛開始接觸健身的全身主要肌肉群的訓練,或是進階的分化訓練,在天數或間隔的安排上,為何需要讓練習過的部位休息幾天再訓練呢?這就跟超負荷和超補償原則有關係。
訓練為了產生效果,訓練時的負荷就必須超過現在所習慣的負荷,這叫做超負荷原理。而這樣的超負荷當然是循序漸進的增加,目的是讓身體持續得到進步。(圖一)
如果休息時間太長、沒有一個良好的頻率刺激,那麼能力就會退會原本的水準,所以就沒有明顯的進步或改變。(圖一)
當身體接受超負荷訓練之後,讓訓練的部位休息恢復、加上足夠的營養,然後產生超補償(恢復到超越原本能力)的現象,長期下來得到的進步和效果都是正向的!(圖一、二)
然而在超補償階段還沒出現之前,就再次進行超負荷訓練,過度的刺激則會造成過度疲勞,身體組織也來不及修補、建構,反而產生退步或表現下降。(圖三)
通常超補償現象會發生在訓練完的36~72小時內,雖然時間點每個人還是會有所不同,但休息過久或天天練同樣部位的方式,一定都會讓訓練的效果打折扣!所以如果你練了一段時間,依然停滯不前、或沒看到改變,請先看看自己的健身課表操作是否和教練安排的一樣喔!
*圖片來源:網路
#有感而發
#教練覺得心灰意冷
#不要再問教練怎麼我都沒改變因為教練自己一直都有改變
三 分化 課表 在 三分化训练如何安排?自然健美运动员是这么做的!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三分化 训练如何安排?自然健美运动员是这么做的! ... 健身房新手【4天練全身課表】每天只做CP值最高的三個精華動作!│健人訓練│ 2021ep31. ... <看更多>
三 分化 課表 在 小白三分化訓練-“推”日的訓練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小白三分化訓練-“推”日的訓練#健身影片教學#健身教學#健身增肌訓練#健身增肌#增肌訓練#增肌訓練影片#槓鈴握推#啞鈴握推#啞鈴肩推#划輪下拉. ... <看更多>
三 分化 課表 在 [問題] 肌力平衡如何無傷增肌課表安排- 看板MuscleBeach 的推薦與評價
如題
最近開始比較認真的健身,一星期訓練 5-6 次
很快開始發現一些肌力不平衡帶來的問題
包含最常見的內外旋/肩胛骨/骨盆穩定
最近還學到連小臂肌肉,都有可能因為肌力不平衡,造成手肘疼痛
另外還有腰椎/核心/下半身要顧
然後才發現說,要順順穩穩的肌肉增長,過程都保持沒有受傷/疼痛,其實還滿難的?
如果想要不受傷,是不是要在課表上下很大的功夫? 還是要有神一般的預知能力
才能提早知道自己肌力不平衡,需要調整
修正和穩定型動作,包含面拉/外旋肌群/核心/臀中 都有在練習了
雖然知道要練習旋轉肌群/穩定的肌群
但終歸還是要在主要肌肉繼續上重量,才能達到理想身材
這其中的比例拿捏,就是對於課表理解的深淺/自身關節肌肉知識的知識差異?
好奇有沒有人天身神力,主要課表一直跑,就直接練成理想身材
沒受到傷痛困擾的人們?
還是說其實練的好的,都是有教練在微調課表,或是自己對於身體超級理解
能自行修正的人們
請隨意分享,感謝大大們
==========================================
推文更新:
目前的課表是拉推腿 做三天 休一天 一個動作約4組 8-10下
拉: 窄握滑輪下拉 + 對握滑輪下拉 + 直臂下壓 + 坐姿划船 + 單手滑輪後拉
推: 平板胸推 + 蝴蝶機夾胸 + 斜上器械推 + 三頭滑輪下壓
腿: 深蹲 (硬舉) 一禮拜交替 + 腿推機 + 後腿抬高蹲
每天的最後 做一些簡單的面拉 腹肌 跪姿旋轉(側腹)
這些比較隨興 沒有很扎實做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75.45.149.114 (澳大利亞)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cleBeach/M.1682926792.A.C60.html
※ 編輯: volleyball (175.45.149.114 澳大利亞), 05/01/2023 15:40:26
一定要是肌肉長出來了 才會不平衡?
目前固定練了半年左右
※ 編輯: volleyball (175.45.149.114 澳大利亞), 05/01/2023 17:22:47
167身高 有線條的增重 增肌
※ 編輯: volleyball (175.45.149.114 澳大利亞), 05/01/2023 17:26:09
才能達到你說的 堅持很久很久 感謝提醒!
※ 編輯: volleyball (175.45.149.114 澳大利亞), 05/01/2023 17:31:50
最近也是採如果累 就多休一天 好像沒必要太壓迫的行程 畢竟打算練久一點
※ 編輯: volleyball (175.45.149.114 澳大利亞), 05/01/2023 19:06:47
※ 編輯: volleyball (175.45.149.114 澳大利亞), 05/01/2023 19:08:55
※ 編輯: volleyball (175.45.149.114 澳大利亞), 05/01/2023 20:15:3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