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和希斯萊傑(Heath Ledger)的粉絲,還真應該看看這部由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所編劇與導演的《搖滾啟示錄》(I’m Not There, 2007),這是部關於曾於2016年打敗呼聲最高的村上春樹,首次由搖滾音樂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巴布.迪倫(Bob Dylan, 1941- )。
不過,《搖滾啟示錄》不只有上述巨星,還有蝙蝠俠貝爾先生(Christian Bale)、李察吉爾(Richard Gere)、班維蕭(Ben Whishaw)、密雪兒威廉斯(Michelle Williams)、茱利安摩爾(Julianne Moore)等等,堪稱眾星雲集。
#搖滾啟示錄讓解釋為何迪倫得獎
在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已經七次入圍卻尚未得獎的村上,是最有可能獲獎的作者,當時英國網路博弈公司立博(Ladbrokes),以賠率預估諾貝爾獎得主,應該就是村上了。殊不知,最沒讓人意料到的歌手迪倫,竟是最後贏家。
當時諾貝爾獎給迪倫的評語是 "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不過,或許對於從小就是看村上小說的你來說,心中多少還是有疑惑,為何都已經七次入圍了,還不給村上機會呢?那麼,《搖滾啟示錄》應該是那部可以當作認識迪倫,以及解惑他為何有資格獲獎的仿傳記電影(不完全是傳記,是種象徵性的傳記故事)。
.
#六個分身與一個本尊
《搖滾啟示錄》是個很詩意的傳記故事,迪倫真正出現的畫面短短數分鐘,其他時間都是由某種迪倫的性格側身作為代表,分別由六種分身,飾演不同時期與不同面向的迪倫,綜合起來,剛好就是就是一個全面性的音樂詩人。
迪倫的六個分身,加上電影最後才出現的本尊,總結七人,剛好呼應電影中迪倫不斷被問及的莎士比亞,以及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中以「日月水火金木土星」象徵的「人生舞台上七段生命理論」(Seven Ages Of Man)。
這六位迪倫的分身分別是:詩人、先知、虛偽者、亡命之徒、搖滾殉道者、和電音之星。
.
#布蘭琪是位男神
《搖滾啟示錄》在2007-08獲得多項提名,絕大部分都是因為飾演迪倫分身之一的凱特布蘭琪,她那酷帥到讓人幾乎忘記她是位女神、也幾乎就要讓人愛上的男神模樣,真心讓人佩服。
《搖滾啟示錄》的六個迪倫分身其中,最符合迪倫外在具象的分身,就是布蘭琪所飾演的 Jude Quinn,一個偏執傲慢又才氣縱橫的搖滾音樂家。
.
#叛逆與垮掉
Jude 曾經在羅德島的新港音樂節唱歌,他的另類歌詞與唱法,讓保守派無法接受而對他惡言相向,但是,也使得成群叛逆的少年為之瘋狂、爭相模仿。
銳不可擋的 Jude,也穿梭於60年代的藝術名人之間,從安迪沃荷(Andy Warhol)、名媛 Coco Rivington(威廉斯飾演)、直到代表「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詩人艾倫金斯保(Allen Ginsburg)。當他留連於紐約與倫敦的藝文界時,不只讓女人傾心、傷心,也留給藝術家靈感。
.
#邪惡的代表
布蘭琪飾演的迪倫,名字叫做Jude,Jude 諧音 Judas,暗示迪倫的性格:反骨、顛覆、故意、睥睨、瘋狂、又敗德。然而,因為如此特質,讓傳承於法國詩人蘭波的當代詩人金斯保,格外心生喜愛與崇拜,當 Jude 待在倫敦時,金斯保還特意騎著機車追趕 Jude 的保母車,堅持前來相見,一定要與他聊聊。
在《搖滾啟示錄》,編導海恩斯透過當代的藝術家與文學家,烘托迪倫與文學的連結,也透過迪倫與當代文學家的互動,產生他與歷代文學藝術家與詩人的一脈相承。
.
#迪倫與文學家的連結
例如,由法國詩人蘭波、英國詩人金斯保,一直到美國吟遊詩人迪倫,他們都是革命、邪惡、與反叛的傳承。
他們無懼於刻畫內心的黑暗與對社會不滿的年輕語言,他們陳述社會現實中的卑鄙齷齪,無畏父執權力的高牆,也張膽對抗宗教道德的諍言。他們的作品在一生產之初,就被冠上「邪惡」的評語,被認為是正常理智社會的「叛徒」,是種敗壞的象徵。
.
#座標性的歷史人物
迪倫這個名字,不屬於一個人,而是個座標性的歷史人物。透過小男孩 Woody 這個分身,迪倫明白他必須「活在自己的時代(Live your own time.)」,寫出自己的關懷,唱著自己的歌。
「活在自己的時代」意味著迪倫必須面對他所處的歷史空間,以自己的時空作為創作的題材。迪倫開始正式歌手的生涯,大約是從 1960,歷經甘迺迪(John F. Kennedy, 1917-63)與詹森(Lyndon B. Johnson, 1908-73)兩任總統,將近十年,這是美國最為不平靜又充滿內憂外患的時代。
迪倫的歌詞,就是關於這個時期的美國,有冷戰、越戰、女性民權運動、黑人民權運動、黑豹黨領袖被刺殺等等。他的歌曲包含美國的歷史,反應美國的社會文化,書寫出生活在這個時空下的人生與反思。
.
#為藝術而藝術
「一直改變」與「不斷顛覆」就成了迪倫的生命主題,這也是為何他不滿足於明明已是大受歡迎的民謠歌手,硬是要挑戰粉絲的極限。從「自由—感到不自由—逃離—踰越—再自由」,就成了他的生命循環,也成了「我不在那兒」的現實。
他是典型「為藝術而藝術」的詩人,於是,詩中沒有所謂的道德規矩與主流價值,因為「道德是大腦的缺陷(Morality is the weakness of the brain.)」。
.
#上帝已死的精神
宗教在他眼裡同樣也是不足一提,他不僅不在乎嚴格的天主教出生背景,還倡言「別再說神了!別再提神了!人就是王,人就是神。(No more gods! no more gods! Man is King, Man is God.)」。唯美又褻瀆的詩就是他不斷實驗與越界,以及實踐無神論與自由主義的果實。
.
#不斷改變才能自由的搖滾精神
在二十世紀末的搖滾時代,並非只有迪倫一位搖滾歌手是以「不在那兒」的叛逆越界大玩地獄創作。許多搖滾歌手同樣也是不斷踰越道德、挑戰界線。或許就是因為成功詮釋「不斷改變才能一直自由」的搖滾精神(rolling stone),《搖滾啟示錄》才會成為 2007 眾多評論家心目中的好電影。
.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72
#第45部電影
#2021年7月25日
#搖滾啟示錄
#BobDylan
#ImNotThere
#CateBlanchett
#2007年的冷門好電影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
上帝之眼星雲 在 藍氏旅遊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 #宜蘭 #樂水部落 #星空#日記
| 遇見星空的故事(第三篇)|
『越黑的地方,就能看見星星』,我們開始往更漆黑的路走去。
對於一些人會對於黑暗感到恐懼,但我蠻喜歡漆黑的,會有安全感,不知道為什麼。或許就跟我喜歡下雨一樣,沒有原因。
—————
更往山內走,微光逐漸消散,眼前籠罩更深的黑暗,已分不清前方是路還是草;怕有蛇、怕踩空,大夥小心翼翼,都把注意力擺在腳上。但好像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忘了一件事....喔對了,想起來了...
『忘了抬頭!』
我立即停下腳步,重新把焦點移到天上,揚起頭來「啊!!!也太美了」,我們仨同時大叫!
滿片星空、千星璀璨,就像上帝把數以萬計的鑽石碎片灑向天上,萬里銀珠閃耀點綴;我們就像被星星環繞包圍,一輩子不出來也沒關係。
當下,開始摸黑熟練的架起腳架,單眼喀喀卡在雲台上,開始調整光圈快門;但是銀河在哪呢?天空還是稍有團團雲霧,分不清是迷雲還是星雲?
雖有現在APP可以判斷銀河方向,但無奈荒山野嶺的網路不夠力,只能猜的。(回台北後,我也立即換了另一家電信。)
等待20秒的慢快門,但卻像等了二十分鐘,心裡忐忑不安。喀嚓,看著小視窗閃出的畫面,我嘴角微揚「賓果,猜中了。」
----------
感謝瑞涵、錫馨陪任性的我,上了陌生人的車,摸黑到這無人的荒野之地,才能遇見這片星空。
#travel #travelphotography #photography #nature #travelgram #love #photooftheday #instagood #wanderlust #instatravel #adventure #picoftheday #travelblogger #instagram #trip #traveling #vacation #ig #photo #like #travelling #naturephotography#beach #holiday #bhfyp
上帝之眼星雲 在 少年江流的電影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毀滅吧,趕緊的,累了(一篇長達五千字的吐槽貼文)
2019年5月20日,曆史會永遠銘記著這一天,這一天或許是二十一世紀流行文化最黑暗的一天。長達八年的的劇王《權力的遊戲》在這一天爲大家奉上最後的一集,無論是好壞,我們終將要跟這些熟悉的人物一一告別。只是,誰會想到,是以這樣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某網站粉絲集體情願重拍第八季,目前已經有超過一百萬人報名,相信明天會更多。而這套劇在IMDB的評分,也由8分,降到了5.2分,這下滑的速度堪比過山車。而2DB兩位天才編劇,成功成爲了年度群衆最想暗殺的目標。
看完這一集,我是真心羨慕所有沒有追過這套劇的朋友,曾幾何時我會爲他們錯過了時代最偉大的劇而遺憾,如今看來,是我過于天真了。這種感覺,就仿佛是到了一家米其林五星的餐廳,吃下了最頂級的料理,吃著吃著,發現吃的是屎。不用懷疑,不是難看,不是反感,而是生理上的惡心。
在罵它之前,我要先好好說說這套劇曾經爲何如此偉大,能有如此龐大的粉絲群體,粉絲的狂熱程度絕不亞于marvel宇宙。
這套劇的原著小說是《冰與火之歌》,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喬治·R·R·馬丁,馬丁老爺子有多厲害呢?他曾經拿過6次雨果獎,兩次星雲獎,其他的大小獎項不計其數。而他寫的《冰與火之歌》也與托爾金的《魔戒》齊名。唯一的問題是,馬丁老爺子拖稿極度嚴重,第五部《魔龍的狂舞》之後,第六部遲遲沒有寫完,也因此美劇的進度也在第五季之後變成原創了。
縱觀前面六季,我們可以發現,權遊這個系列區別于一般美劇的優勢:
POV敘事
衆所周知,權遊系列人物衆多,高達上百個,馬丁聰明地采用了POV敘事,通過一個又一個角色的POV,觀衆能與角色們産生共情,與角色們一起成長,讓人物更加立體而鮮明。這套劇(或者小說)最成功的就是透過POV,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出彩深刻的人物,這個角色前面看似反派,在他的POV裡又能看到另一面,這樣的敘事下,賦予了人物的真實性。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由于POV是獨立的,人物的世界是封閉的,脫離了上帝視角,故事的發展會更具懸念。
故事無常
簡單來說就是劇情的發展永遠都意想不到,往往你以爲對方是主角的,他卻在關鍵時死于非命,這就是故事帶來的無常性,你永遠不知道誰能活到最後。馬丁非常善于運用反轉,並將一切合理化,讓觀衆猝不及防,經典的血色婚禮就是最好的例子。
史詩感
雖然是奇幻小說,但馬丁卻讓故事盡可能奇幻色彩少一點,他把重心放在世界構建上,七個王族,每個王族都有一個動物的家徽,海的對面還有一個自由貿易中心,而北方有一幫守夜人,遠處更有野人來襲,以及森林精靈跟異鬼軍隊,更不用說那些複雜的信仰教派了。這麽複雜的世界,就這樣被馬丁一一構建起來,每個家族都有家族史,每個地方都有具體的地理位置。而史詩感就是這樣營造起來的,觀衆爲什麽喜歡,因爲格局龐大,豐富,且真實。
感官刺激
這個確實是編導的功勞,小說冰火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大量的對話,如果完全靠對話支撐故事,相信觀衆是很難有耐心看到最後的。于是在劇集上,編導放大了故事所帶來的感官刺激,最明顯的就是色情跟暴力。每季必然會有露點的戲,也必然會有血腥的場面,再加上一集大場面的戰爭戲,大大地滿足了觀衆的感官需求。
拿著這麽好的資源,有著最好的電視平台,還有如此強大的原著墊底,很難發揮失准。至少前五季是秉承著這幾點優勢籠絡了大量的粉絲,第六季雖然沒有原著的根基開始亂編了,但至少有好幾集是格外出色的。直到第七季開始,2DB兩位放縱自己,把一部偉大的作品拉到了臭水溝裡,而第八季,是直接丟到了糞坑裡。
問題1:人物偏離
第八季最大的問題,就是人物完全偏離了原著,應該說跟原先的角色是兩個人。看著這些出彩的人物變成這個樣子,實在是讓人憤怒。
小惡魔
小惡魔在前四季最受歡迎的地方是什麽?不僅僅是因爲他善良,更多是他的睿智,他的理性,甚至是他的狡詐。這個角色當初的對手是誰?是陰險的瑟曦,是殘忍的喬大帝,還有狡猾的大學士跟小指頭,還要偶爾跟精明的荊棘女王談判。這麽一個能在權力結構裡遊刃有余的智者角色,加入龍媽後,智商完全下線,就跟三國的徐庶一樣,沒未主公成功獻過一計,反倒是他所有的提議,最終都讓龍媽損失慘重。最搞笑的是,他居然認爲瑟曦會顧及肚子裡面的孩子,願意停戰,這還是當年那個跟姐姐鬥智鬥勇的小惡魔嗎?除了廉價的善良,這個人物對故事有任何幫助嗎?(當得知jon的身世後,第一時間跟太監說,然後害死了太監。)2DB成功將冰火系列最受歡迎變爲大家最反感的角色。
龍媽
龍媽是有多黑仔才會遇到2DB這樣的編劇,可以說龍媽是本季最可憐的角色。被編劇強行醜化,讓這個角色衆叛親離,還要死于愛人手中。
我就想說,龍媽一個在第七季明明可以統一七國的女王,爲了愛情,跑去跟Jon對抗異鬼,龍媽在這過程中損失了多少?一條陪伴多年的龍化爲異龍,一大半軍隊死于異鬼大戰,還要損失了自己最忠誠的部下。最後得到了什麽?北境所有人的排斥,部下太監的背叛,連愛人都出賣了自己。
屠城這件事,編劇當時一定是洋洋自得,覺得觀衆想不到,就不說這個行爲有多亂來,就算是想黑化龍媽,也不可能是把外面所有的民衆一批又一批的屠殺吧,第一時間不是應該殺死遠處的瑟曦嗎?不是說不能接受龍媽黑化,但黑化至少要合理吧,哪怕是馬丁本人,要設置一個角色的轉變,至少要一步步鋪墊,讓這個角色陷入了深淵,這才合情合理吧。
最後我實在不明白,龍媽對jon這個優柔寡斷的男人的執念到底是怎麽回事,八季待龍媽如珠似寶的男人多不勝數,她偏偏要對這個男人付出所有,搞到最後淪落如此下場。
狼家
狼家是冰火第一主角沒錯,人氣高也沒錯,但被編劇們大筆一揮,把這家人變成一幫令人反感的白眼狼。
龍媽幫北境對抗異鬼,結果這群人除了蠢貨jon沒一個對她感恩圖報,一個個都想著推翻她,特別是珊莎。我實在不明白這個人物如何在對戰爭毫無任何奉獻,只知道勾心鬥角的情況下最終順利成爲女王的,這個人物的人物弧光在哪裡?
艾麗娅倒是在異鬼之戰立了大功,但在君臨之戰裡她除了把一對母女強行帶出房外,害人家被殺,還做了什麽?最後那匹馬想象征著她的成長?這是在搞笑嗎?
然後就是萬惡之源布蘭,這條仆街絕對是本季最想掐死的角色,沒有之一。從開始到結尾,全程就是一副漠視凡人,然後扮神秘什麽都不說的狀態,全季唯一的奉獻就是告訴了jon的身世,這個人最後被衆人推選做國王,大哥,你這是何德何能啊?你不是無欲無求的綠先知嗎,前面全程沒有笑容,當了國王後笑得倒是挺開心的。
最後是jon,一直唯唯諾諾,智商爲零,龍媽讓他保守秘密,轉身就告訴自己兩個妹妹,老爹奈德保守了十幾年的秘密,讓他們兄妹幾個用幾分鍾就公告天下了。私生子之戰時,jon還有主角樣子,這一季就是個打醬油的,最後一集前面還在爲龍媽辯護,後面就狠心捅死龍媽,你這轉變是連一點掙扎都沒有嗎?而且還是兩人纏綿擁抱時捅刀,這種反派標准的卑鄙動作居然用在了主角上。說句難聽點的,誰都可以殺龍媽,唯獨Jon沒資格。而且看到最後,也不知道他這個身世對他而言有什麽作用。
弑君者
坦白說,我非常喜歡弑君者,詹姆的人生像極了我們每一個人,由最初對英雄對理想的憧憬,到後來成爲自己當初最不齒的“微笑騎士”,詹姆的一生都在迷離和無奈中活過來。到如今他選擇爲人類而戰時,我是感動的,他終于找到屬于自己的救贖,成爲自己想成爲的騎士。結果呢?兩個編劇腦洞大開,讓他跟美人這對本該是最佳知己的關系,變爲了炮友關系,還讓詹姆拔槍走人,最終跟瑟曦相擁而亡。我就想說,既然最後還是回來找瑟曦,那他前面的成長有什麽意義?爲人類而戰什麽的,到最後是不在乎君臨人們死活,本該是作爲“弑君者”最後殺死瑟曦的存在,最後來了這麽一段故作浪漫的收尾,所以事實證明,再好的角色,2DB也有本事將他摧毀。
灰蟲子
本來沒必要提這個角色的,但最後一集實在是讓人憤怒。灰蟲子好歹是龍媽忠誠的部下,坐擁數千軍隊,結果女王被殺,居然沒有爲女王報仇。當初龍媽解放你們一幫無垢者,今天她被殺了,你們就當是事不關己了?這還不算,最關鍵是七國會議時,還親自戴著小惡魔過來(連坐的位置都沒有),讓小惡魔發表一番演講,把布蘭推上王座。前面殺投降者不是殺得非常爽快嗎,留著小惡魔這個叛國者不殺,還讓他當上了首相,龍媽養了你這麽多年,就是讓你這樣回報的?
其實還有很多人物值得吐槽,但真的已經吐槽到乏味了,馬丁塑造了這麽多出彩的人物,讓2DB一一瓦解,只能說,這不是我們所認識的角色,也不該是他們的結局。
問題2:邏輯混亂
第八季的邏輯有多混亂,劇情有多少bug,十個手指加腳趾都數不完。
屠城先不說,就拿攸倫射死龍媽的龍來說,龍媽當時在空中,這麽高的地方,會看不見攸倫數十艘船隊嗎?編劇事後給的理由也是夠經典了,他們說,因爲龍媽沒有留意到。你們怎麽不說因爲龍媽把攸倫的船隊誤以爲是自己船隊?
還有,異鬼大戰時,布蘭除了翻白眼到底幹了什麽?答案是什麽都沒幹,他就坐在那裏等待著夜王。然後給席恩發張好人卡,讓席恩去送死。這個角色既然是全知全能,那他全季到底對故事起什麽作用呢?沒有。
攸倫在君臨之戰被龍媽毀了數十艘船,我就想問,爲什麽之前能射死龍,現在就射不死?最關鍵是他在逃亡之時遇到詹姆,然後第一時間不是想著繼續逃亡,而是發神經要跟詹姆決戰,這決戰的意義到底是什麽?
還有光頭太監,曾經也是我很喜歡的角色,但他的身份可是情報大臣,加入龍媽這裏,爲龍媽提供過什麽情報?(小說裡他可是替龍媽解決了凱馮公爵)他的小小鳥,除了在第五集想暗殺龍媽之外,全程沒有任何用處。他用了七季來擁護龍媽上位的人,如今僅僅因爲不是名正言順的繼承者就想背叛龍媽,這個人前面這些動作又是爲了什麽?
還有就是異鬼大隊,直到最後編劇仍然沒有解釋,爲何異鬼要一心執意過來,異鬼的目的到底是什麽?異鬼每次都留下一堆奇怪的符號,這些符號有什麽意義?本想最後一集,說不定會有解釋,結果夜王死了就真的死了,這個堅持不懈率領大隊南下的角色,就被一刀不明不白地殺死,連個理由和動機都沒有。如果是普通無腦異鬼也就算了,關鍵夜王還是能思考的生物啊,他的一切就這樣輕易地結束了嗎?
問題3:趕劇情
第八季給人最大的感受是,所有東西都很趕,于是編劇無暇好好鋪排劇情,他們用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強行湊CP。看觀衆喜歡哪一對CP,就給哪一對CP多點戲份。觀衆不是喜歡詹姆跟美人嗎,那就讓他們上床。觀衆不是喜歡獵狗跟艾麗娅嗎,就讓他們兩個在一起賣弄一下情懷。觀衆喜歡龍媽跟jon,讓多拍一些他們談戀愛的情節。觀衆喜歡看女人的鬥爭,就拍拍珊莎跟龍媽兩人的鬥爭戲。偶爾也給觀衆來點意想不到的,就讓艾麗娅跟詹德利上個床。只要能熬到戰爭開始就好了,有戰爭有大場面,觀衆一定收貨。
而在前面七季所留下的設定,很多都被2DB當垃圾一樣丟到垃圾桶裏了。拿個最直接的,前面五季都有提到過比武審判,從第七季開始,這個設定就被遺忘了,要知道比武審判往往是能扭轉局勢的。
還有紅衣女巫,第六季曾經出現過的神秘女巫,被編劇給遺忘了。而女巫的魔法背後到底是什麽原理,紅袍女到底活了多少歲,爲何要守護光之王,這些通通沒有解釋。
還有時間穿越的問題,第六季裏布蘭穿越到了過去,改變了曆史的進程,爆發了阿多事件這樣的神來之筆。而這個設定,在後面兩季也再沒提到過了。爲什麽能影響過去,當年瘋王發瘋的真相是什麽,這些都沒有解釋。
這部劇叫權力的遊戲,這兩季的權謀鬥爭幼稚得讓人不忍直視,連中學班長競選都比他們複雜,把荊棘女王,水蛭大人,小指頭這些高端玩家給寫死,把光頭太監,小惡魔,這些聰明人的智商降到零。當初各國博弈,高手對招的情節全然不見。
最可笑的莫過如最後的七國會議。小惡魔在台上演講一番,就讓所有人推舉布蘭當國王。想問布蘭爲了七國到底付出了什麽?
論身份,他至多只能繼承北境,沒有龍家的血脈,也沒有鹿家的血緣。論能力,除了翻白眼到處監控一下,沒有任何治國才能的表現。論奉獻,這個人由始至終都是漠視天下,不見他對臣民有半點憐憫之心。就這樣的人,因爲有故事,所以被推上了皇位?
學人玩民主就更加可笑了,說了半天就是讓一幫貴族當人大代表,階級固化的本質還是沒變,而且這十幾個代表有一大半都是站北境陣營的人,編劇你好意思把這個當作民主?最後讓波隆獲得高庭就有點過分了,一個既沒打過異鬼,又沒參與君臨戰爭的貪財劍客,居然把最富裕的高庭獻給他,還讓他當財政大臣?你這是對高庭的侮辱,也是對七國百姓的不負責。
這裡我再開開腦洞,布蘭當上了國王,這個國家是由一群人大代表組成的,自稱民主但實際上都是一幫跟國王打天下的貴族所統治的,而且國家統治者能監控全國上下所有人,你能聯想到哪個國家?
這些種種的問題,2DB會不知道嗎?不,只是因爲他們兩個那點能力,只能如此創作。有沒有發現這兩季的感情戲特別多,因爲這兩個人唯一能處理的,只有感情戲,其他權謀戲,懸疑戲,能敷衍就敷衍。估計是接到了星戰三部曲的合同,想早早結束權遊,趕緊去拍大制作大IP。
最後想跟大家說一句,《權力的遊戲》改編自馬丁的《冰與火之歌》,小說只連載到第五部,也就是說美劇第六季開始都不是正統的故事,而冰火系列的結局也不應該是這個樣子,這個第八季只是兩個沒有創作才華的人,因爲商業性質,強行胡亂編造的結尾。
這不是我們心中的權遊,這也不是馬丁筆下的冰火!
真正的結局或許要等很久,但至少是一個值得我們去等待的結局,只要馬丁肯寫,我們多久都願意等。
#權力遊戲
#冰與火之歌
#GOT
上帝之眼星雲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E7%9A%84%E8%A8%93%E8%AA%A1%E6%9B%B8%E2%94%80%E2%94%80%E4%BC%8A%E6%A0%BC%E8%A8%80%E7%9A%84%E7%98%9F%E7%96%AB%E6%9B%B8%E5%96%AE8%E7%A8%AE
☞ 本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23-culture-booklist-vir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書單 #隔離 #卡謬
─────
瘟疫來襲,你被隔離了嗎?或者很宅又沒朋友(?)的你,其實已經「自我隔離」很久了呢?
你知道即使沒有瘟疫,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阿宅,其實也等於長期自我隔離嗎?
你知道世界文學史上眾多名著都是以「孤獨」為核心的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給我們的訓誡書──瘟疫書單8種〉。這是伊格言應邀為香港端傳媒所寫的文章,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你聽過英國間諜小說家勒卡雷(John le Carré)嗎?事實上,「間諜」很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孤獨,最「隔離」的職業之一。
我們今天要讀的倒不是勒卡雷的小說,而是他的自傳《此生如鴿》(The Pigeon Tunnel:Stories from My Life)。
沒錯,勒卡雷自己就曾在冷戰時期的德國柏林當過間諜。
當間諜都在幹嘛?每天都跟007電影一樣飛簷走壁、殺來殺去嗎?當然不是;這是完全錯誤的印象。伊格言這樣寫:
勒卡雷當然是位大師,你不會懷疑這件事──如果你看得下他的小說的話。這其實是種恭維,因為正是他的博學、精密、旁徵博引、拒絕簡化,遂令我們得以一窺一個隱遁於煙硝之外的,間諜的真實世界。是的,你以為間諜成天都在殺人或被殺嗎?當然不。幹嘛殺人呢?殺人多麻煩,屍體難以收拾,要是在他國領土殺人,還得去「按捺」別人的治安機關和情報組織;稍一不慎,還可能引爆外交危機或戰爭。對,非不得已,間諜當然不殺人──他們的大宗日常工作,也就是在蒐集情報、傳遞情報而已。
有道理吧?說穿了,驚險、血腥能免則免;我們對情報工作的誤解,其實來多數自於電影的誇大戲劇化效果。
真正的「間諜日常」,其實非常寂寞,近乎自我隔離,因為那幾乎都是一個人的資訊蒐集作業──
沒錯,當然是「近乎一個人」,難不成你還能酒後對好友吐露心事說你正在當間諜,蒐集情報很辛苦嗎?
所以間諜當然是孤獨的──情報員的快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勒卡雷的回憶錄《此生如鴿》英文題名原為「鴿子隧道」(The Pigeon Tunnel)──鴿子隧道是什麼?
那是蒙地卡羅賭場的娛樂設施。還是個青少年的勒卡雷有一次被他不成材的父親帶去賭場開眼界;那裡養了一群鴿子,配置了隧道。
鴿子們依序由隧道飛出,此生唯一目的是讓賭累了想活動筋骨的紳士們舉槍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權充娛樂。伊格言如此述寫:
你覺得鴿子很可憐是嗎?是的,勒卡雷說,許多他尚未定名的小說檔案,在電腦裡都先叫做「鴿子隧道」。為什麼呢?讀者們可以自己想想看:若有一日,大自然或上帝心血來潮,突然決定以病毒對人類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你覺得人類像什麼?
這是作家勒卡雷的悲觀;也幾乎是所有他小說的共同主題──愛國的疲憊,間諜的虛無。
為國熱血奉獻的情報員,在過了大半輩子提心吊膽的生活之後,也總會有那麼一瞬間,懷疑起這一切是否值得吧?
問題是,人真能有選擇嗎?或者其實我們的一生,總像那些依序飛出隧道的鴿子一樣,徒勞且別無選擇呢?
講到這,伊格言說,我們也該來讀讀法國作家卡謬的名作《異鄉人》了。
對,此刻我們可能更容易聯想到他的另一本書《瘟疫》;但提到孤獨與隔離,最令人難以忘卻的卻是《異鄉人》。
讀過這本書的朋友們都知道,這是殺人犯莫梭的故事。
對,莫梭沒什麼朋友,無疑是個孤獨的人;但我們要問的是,在日常中,你難道沒有「不太清楚為什麼」而做了一件錯事的經驗嗎?
比如,被老闆訓話時,突然覺得自己站在這裡聽訓似乎有點可笑;於是你福至心靈,笑了那麼一下──其實並沒有強烈對上司不敬的意思,但你卻因此被開除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上帝之眼星雲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上一集我們講述了艾莉絲.孟若的小說〈浮橋〉,尼爾和金妮這對夫妻陷入了緊張關係,尼爾將太太獨自留在車上;
而金妮突然有了尿意,躲進玉米田小解,回來後遇到一位小鮮肉瑞克。瑞克開始與金妮攀談。
這對初次邂逅的男女,討論了一件奇怪的事:
「是嗎?」他說:「我也不戴錶。我從沒見過也不戴錶的人。」
她說:「對,從來不戴。」
「我也是。從來就不戴。我不知道為什麼。從來不想戴。就像,我好像本來就知道時間。差個一兩分鐘上下。頂多五分鐘。有時餐館顧客問我,你知道幾點嗎,我就告訴他們。他們根本沒注意到我沒戴錶。廚房有鐘,我一有空就去查看。從沒一次我得進去跟他們更正的。」
「我也曾經能那樣,偶爾。」金妮說:「我猜若從不戴錶,你會發展出一種感覺來。」
「是啊,真的會。」
「那你說現在幾點了?」
他們討論手錶?當然不是。他們在討論時間?討論現在幾點?可能也不是。
他們真正在討論的,絕非時間本身,而是一種「特異功能」:對自然韻律的感知。
他們這種人自有其「體內時計」,這種器械不是規範日常作息的鐘錶,而是向自然敞開、向人的本性敞開。
伊格言說,他們「心跳同於自然」。
於是當金妮的丈夫把她留在車內,獨自到屋內作客(他們正在屋內算命),
他不會知道屋外也正發生一場命定的,未曾預料的意外──金妮和瑞克的邂逅。
對,尼爾當然不會知道,因為尼爾並不是這種「心跳同於自然」的人。
然後在屋外,瑞克將金妮帶上車,開車前往他自己的秘密私房景點,一座橫跨於沼澤上的浮橋:
橋身輕微移動讓她想像所有這些樹和蘆葦田都都安在淺碟子上的土裡,而路是條漂浮的土絲帶,下面都是水。水彷彿這麼靜止,但又不可能是靜止的,因為如果你拿眼盯住一顆星的水影,就看得出那星是怎麼眨動變形又溜出視線。然後又回來了──但可能不是同一顆。
直到這時她才發現沒有了帽子。她下車小便時沒戴,還有她和瑞克講話時也沒戴。麥特講笑話時,她坐在車裡頭靠椅背眼睛閉上也沒戴。她一定把帽子掉在玉米田裡,而慌張中就把它留在那裡了。
伊格言分析,被丟失的帽子顯然隱喻著金妮過去那循規蹈矩的人生、正常無比的文明生活──但這隱喻的威力或許還不如在它之前段那關乎水流與星群的描述。
暗夜中,黑暗正被更巨大的黑暗吞噬,而浮橋邊,沼澤水面恍若靜止,但不盡然。
當你凝視著水面上的星星,那星星可能在難以察覺的極細微波動中移動或隱沒,而後復現──但可能不是同一顆。
伊格言如此形容:
這是一段奇異的述寫。如同海面上漂流的瓶中信,這鏡頭顯然極其安靜,但其內容物又如此「有戲」,如此喧嘩,充滿張力。那「不知是否是同一顆星星」的想法(一段小小的哲思,一段微縮的辯證)投射出某種虛幻感,而「水面搖盪中的星群」之實景,同樣予人虛幻之感。那不是星星本身,那只是星光稍縱即逝的倒影;那不僅僅是虛幻,那是雙重的虛幻。幻視之中,一切實存之物皆彷彿蜃影。讀者與小說主角老婦金妮在此結伴步上了浮橋,意外的旅途;而正是這神秘時刻的初現預示了下一個神秘時刻:一個吻。夜裡浮橋上,男孩與老婦的深情一吻......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上帝之眼星雲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今天的故事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的短篇小說〈浮橋〉。
開始前,伊格言先為讀者打了支預防針──他說,孟若的作品向來有點「難」。
問題是,難在哪裡?
伊格言說,難在作者想傳達的主題往往非常幽微而隱秘,不甚明顯,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解答。
這種寫法很容易讓讀者如墜五里霧中,感覺困惑:這些人究竟在幹嘛?下一步要做什麼?
但這種迷霧正是孟若埋下的線索:將情感的幽微轉折,包裹壓抑在樸素而冷調的筆法之中。
以本篇小說〈浮橋〉為例,題材上是個(疑似)小三介入婚姻的故事;
但其實想討論的並非「外遇」一事,而是另有主題,偷偷躲在情節表面的巨大冰山之下。
故事講述尼爾和金妮一對夫婦,丈夫尼爾比太太金妮大16歲,但金妮得了癌症,已做過幾次化療。
她比丈夫年輕這麼多歲,所以從沒想過自己有可能會比尼爾先死。
而尼爾的職業是一名社會運動者。
在金妮眼中,尼爾幾乎處於死當邊緣──他既不事業有成,對妻子也不怎麼體貼。
舉例來說:金妮化療出院,尼爾開車去接她,陰錯陽差卻到了不太熟識的,麥特和珠恩夫婦位於玉米田中的家裡。
那是個樸實的農家,女主人珠恩盛情力邀二人入內作客。
但罹癌的病人金妮身體孱弱,不想作客,只想趕快回家。
尼爾顯然沒有體貼到這一層。他將箱型車停在屋外的空地,和金妮起了小爭執:
「可是剩了好多豆子濃湯。」珠恩說:「你們一定得進來幫忙清掉那豆子濃湯。」
金妮說:「哎,謝謝。可是我什麼都不想吃。這樣熱時我什麼都不想吃。」
「那就改喝點東西。」珠恩說:「我們有薑汁汽水、可樂。我們有桃子酒。」
「啤酒。」麥特對尼爾說:「要不要來罐藍牌?」
金妮向尼爾招手要他過她車窗來。「我沒辦法。」她說:「就跟他們講說我沒辦法。」
「你知道你會傷到他們的面子。」他低聲說:「他們是好意。」
「可是我沒辦法。不然你去好了。」
他彎身更近:「你知道若你不去會怎樣。看來會好像說你比他們尊貴許多。」
「你去。」
「你一到裡面就好了。冷氣真的會讓你舒服些。」
金妮搖頭。
從這一幕我們可以感受到夫妻間的意見不合。
再扣回尼爾的特殊身份,我們發現,尼爾是個「社運份子」,或說「社運領袖」──在新聞和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社運領袖拋頭顱、灑熱血,為理念奮戰;但往往無從得知這些社運領袖背後妻子的心情。
尼爾比金妮大16歲,金妮把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給了他;
他們之間顯然有愛,但尼爾沒給金妮等值的回饋──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尼爾具備組織能力,善於社交,嫻熟於人際關係與應對進退;
但這樣懂得瞻前顧後、察言觀色的「世故技能」,在他們面對農家夫婦過度熱情的邀請時,反而為金妮帶來困擾。
換言之,尼爾總是在照顧「外人」,卻不怎麼顧慮自己的「內人」。
金妮終究獨自留在了戶外,沒有進屋裡去。
但她突然有了尿意──夕陽西下,彩霞滿天,她偷偷躲進玉米田裡去小解。
伊格言說了件有趣的事;他說,在小說情節中,凡是遇到小解,那麼大概百分之七十都帶有「自由」或「解放」的寓意;
此處也不例外──金妮的小解不僅是生理上的放鬆,更預告了下一刻,情感上更大的自由。
因為當她小解結束從玉米田出來後,就遇上了男主角瑞克......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