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每一個選擇,都有相應的有無》
我們在看別人的時候,常常只看見「有」,而沒有看見「無」。比方說看見一個事業有成的職業媽媽,往往只看見她有別人幫忙,卻看不見她在面對家人的時候,時常要承受那突然的一句:「有妳這樣,小孩生病還加班的媽媽嗎?」「小孩就是需要媽媽的陪伴,沒別的…」
無論她的成就,她能給家庭的資源,人們很少會個別的看待一個母親,以她個人的條件給予公正的評價,而是永遠拿她和那些看似做得更好的女人來比較,批評她是「不夠好的」。
順帶一提,這和男人成為父親,通常只要會做一件事情就能得到「已經不錯了~至少他還會—」的好評,可以說是恰好相反的。
而人們看待家庭主婦會好一些嗎?我覺得是會,特別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
因為孩子還小,照顧的瑣碎細節更多、照顧者的壓力更大,除了母親,很少人會心甘情願地去承受,這時母親若是能放下原本的工作、自己的理想,全心全意地扛起照顧的責任,就會被認為是承接了她的「天職」。
但是身邊的人的滿意,其實也只是取決於他們「被麻煩到」的程度而已。少了照顧者之間的交接,家人之間自然較少的衝突。
***
每個人的壓力源不同,但沒有「什麼都好」的選擇
全職媽媽所得到的這種暫時的和諧,是以她對自己未來的忐忑不安,還有時常會跳出來刺傷自己,甚至刺傷他人的不太穩定的自信心,去交換得來的。
而這不能說是一種杞人憂天,畢竟一個隨時要照顧孩子,被視為唯一照顧者的女人,她要有多少才華和無可取代的專業、天時地利人和的緣分,孩子大了她才能順利第二度就業,走回自己原本規劃的道路?
離職與否是不同的選擇,但母職一樣的困難,一樣的辛苦,一樣的難以向外人道,因為不管做什麼選擇,要得到一句「妳辛苦了」總是難於登天,更常得到的回應總是「當媽就是這樣,妳不要‘抱怨’那麼多」,好像她已經得到最好的、所有人對她的「寬容」。
在「為母則強」的集體意識下,母親的脆弱其實很少能獲得回應,我時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這樣一個人默默地品嘗著我的孤獨。
***
繼續討論「有」跟「無」吧。
當我們仔細去關心,那把我們當朋友所以坦率地分享心事的人,就會發現所有人都是有煩惱的。
那些有強大長輩作為後援的人,煩惱的是老公永遠都像長不大的孩子,下班放假只會打電動、打球,說起「孩子也想要跟爸爸玩」,他就無所謂地把孩子往公婆或娘家一送。
也有些人是長輩不後援但隊友看似強大,兩夫妻合作無間就像輪班的同事,你白班我夜班,一個陪孩子時另一個上班,但是兩個人只有交接時打照面,對話只有孩子,婚姻關係,就是緊密而不親密了。
「我跟我同事還比較能聊…」可以分享工作以外的話題,但想到另一半可能也是如此,比起自己,跟別人的情感交流可能還比較深刻,任何人—不限於電視劇看的比較多的人,都會感覺到那是一種隱憂。
面對人生,我們總有一些「有」,也總有一些「無」,無遠慮必有近憂,無近憂總有遠慮,沒有什麼都好,也沒有人面對生活和困難,能輕易的修得平常心,無入而不自得。
只能說大家都是在修行的路上,感覺自己總是在對抗一些什麼,對抗外在的不友善、不理解,甚或是不願去理解的心,也在對抗自己內心,對於某些事情就一定要如此的想法和期待,因為,不先去理解和包容自己,其實做不到去理解和寬容別人。
我時常在想著自己的事情的時候,想到了別人。想到別人會怎麼做,還有那麼做,又要迎接什麼樣的「有」和「無」。然後我就會想,其實都是一樣的。
#當媽媽對我而言就是
#入世的同時出家😂😂😂
#所謂的在家修行
#下次新書分享會我們就以法號互稱(喂!)🤣
#可以分享
下次新書分享會我們就以法號互稱 在 羽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生的每一個選擇,都有相應的有無》
我們在看別人的時候,常常只看見「有」,而沒有看見「無」。比方說看見一個事業有成的職業媽媽,往往只看見她有別人幫忙,卻看不見她在面對家人的時候,時常要承受那突然的一句:「有妳這樣,小孩生病還加班的媽媽嗎?」「小孩就是需要媽媽的陪伴,沒別的…」
無論她的成就,她能給家庭的資源,人們很少會個別的看待一個母親,以她個人的條件給予公正的評價,而是永遠拿她和那些看似做得更好的女人來比較,批評她是「不夠好的」。
順帶一提,這和男人成為父親,通常只要會做一件事情就能得到「已經不錯了~至少他還會—」的好評,可以說是恰好相反的。
而人們看待家庭主婦會好一些嗎?我覺得是會,特別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
因為孩子還小,照顧的瑣碎細節更多、照顧者的壓力更大,除了母親,很少人會心甘情願地去承受,這時母親若是能放下原本的工作、自己的理想,全心全意地扛起照顧的責任,就會被認為是承接了她的「天職」。
但是身邊的人的滿意,其實也只是取決於他們「被麻煩到」的程度而已。少了照顧者之間的交接,家人之間自然較少的衝突。
***
每個人的壓力源不同,但沒有「什麼都好」的選擇
全職媽媽所得到的這種暫時的和諧,是以她對自己未來的忐忑不安,還有時常會跳出來刺傷自己,甚至刺傷他人的不太穩定的自信心,去交換得來的。
而這不能說是一種杞人憂天,畢竟一個隨時要照顧孩子,被視為唯一照顧者的女人,她要有多少才華和無可取代的專業、天時地利人和的緣分,孩子大了她才能順利第二度就業,走回自己原本規劃的道路?
離職與否是不同的選擇,但母職一樣的困難,一樣的辛苦,一樣的難以向外人道,因為不管做什麼選擇,要得到一句「妳辛苦了」總是難於登天,更常得到的回應總是「當媽就是這樣,妳不要‘抱怨’那麼多」,好像她已經得到最好的、所有人對她的「寬容」。
在「為母則強」的集體意識下,母親的脆弱其實很少能獲得回應,我時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這樣一個人默默地品嘗著我的孤獨。
***
繼續討論「有」跟「無」吧。
當我們仔細去關心,那把我們當朋友所以坦率地分享心事的人,就會發現所有人都是有煩惱的。
那些有強大長輩作為後援的人,煩惱的是老公永遠都像長不大的孩子,下班放假只會打電動、打球,說起「孩子也想要跟爸爸玩」,他就無所謂地把孩子往公婆或娘家一送。
也有些人是長輩不後援但隊友看似強大,兩夫妻合作無間就像輪班的同事,你白班我夜班,一個陪孩子時另一個上班,但是兩個人只有交接時打照面,對話只有孩子,婚姻關係,就是緊密而不親密了。
「我跟我同事還比較能聊…」可以分享工作以外的話題,但想到另一半可能也是如此,比起自己,跟別人的情感交流可能還比較深刻,任何人—不限於電視劇看的比較多的人,都會感覺到那是一種隱憂。
面對人生,我們總有一些「有」,也總有一些「無」,無遠慮必有近憂,無近憂總有遠慮,沒有什麼都好,也沒有人面對生活和困難,能輕易的修得平常心,無入而不自得。
只能說大家都是在修行的路上,感覺自己總是在對抗一些什麼,對抗外在的不友善、不理解,甚或是不願去理解的心,也在對抗自己內心,對於某些事情就一定要如此的想法和期待,因為,不先去理解和包容自己,其實做不到去理解和寬容別人。
我時常在想著自己的事情的時候,想到了別人。想到別人會怎麼做,還有那麼做,又要迎接什麼樣的「有」和「無」。然後我就會想,其實都是一樣的。
#當媽媽對我而言就是
#入世的同時出家😂😂😂
#所謂的在家修行
#下次新書分享會我們就以法號互稱(喂!)🤣
#可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