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5月27日,距離奕含解脫痛苦,已經有四年又一個月之久。
.
這些年來,我認識過小鹿(奕含)的朋友,也認識過奕含自殺前最後一次住院,住在她病床對面的病友,更認識了奕含的學妹,一一點名了小說中的人物正是她當初在補習班遭遇的老師們,每一個,都可以對應到特定的對象,毫無差錯。
.
當然,我也認識了些許經歷過房思琪式強暴的倖存者。
.
我所謂的倖存,乃是苟延殘喘的帶著痛苦的心靈,被迫在無法安樂死的國家,一次又一次自殺失敗的人們。
.
這就是倖存。
.
現代的心理治療,確實很難很難拯救經歷過房思琪式強暴的人。所以坦白說,那些自殺離去的人們,雖然留下來的人可能很悲傷,但我是由衷祝福她們是真正得以解脫的。
.
我不想談形上學的問題,乃是單就這個物理世界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而已,就如同《進擊的巨人》當中,兵長選擇讓艾爾文解脫一般,沒有救活他。
.
正因為這個世界太過殘酷,所以我相信著奕含已經到了一個充滿喜樂與光明的世界了。
.
可惜的是,房思琪式的強暴,也就是所謂的誘姦,永遠無法被定罪。
.
#林奕含【逐字稿】「這是關於《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部作品,我想對讀者說的事情。」(節選)
.
但我不是在說我在做什麼很偉大的事情,我覺得我的書寫是非常墮落的書寫,它絕對不是像波特萊爾的惡之華,變得很低很低,然後從塵埃中開出花來,絕對不是那樣。我們都知道那句話:「在奧斯威辛之後,詩是野蠻的」我的精神科醫師在認識我幾年之後,他對我說:妳是經過越戰的人。然後,又過了幾年,他對我說:妳是經過集中營的人。後來他又對我說:妳是經過核爆的人。Primo Levi說過一句話,他說「集中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但我要說:「不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是房思琪式的強暴。」我在寫這個小說的時候會有一點看不起自己,那些從集中營出來,倖存的人,他們在書寫的時候,常常有願望,希望人類歷史不要再發生這樣的事情,可是在書寫的時候,我很確定,不要說世界,台灣,這樣的事情仍然會繼續發生,現在、此刻,也正在發生。我寫的時候會有一點恨自己,有一種屈辱感,我覺得我的書寫是屈辱的書寫,這個屈辱當然我要引進柯慈所謂的「disgrace」,用思琪、怡婷、伊紋她們的話來翻譯,這是一個不雅的書寫,它是不優雅的書寫,再度誤用儒家的話,這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書寫,因為這麼大質量的暴力,它是不可能再現的。
.
這個故事其實用很簡單的大概兩三句話就可以講完,很直觀,很直白,很殘忍的兩三句話就可以把它講完,就是,「有一個老師,長年用他老師的職權,在誘姦、強暴、性虐待女學生」,很簡單的兩三句話,然而我還是用很細的工筆,也許太細了的工筆,去刻畫它。我要做的不是報導文學,我無意也無力去改變社會的現況,我也不想與那些所謂大的詞連接,也不想與結構連接。在這邊,在外面的套子裡,我想要叩問的是:身為一個書寫者,我這種變態的、寫作的,藝術的欲望是什麼?這個稱之為藝術的欲望到底是什麼?我常常對讀者說,當你在閱讀的時候,感受到痛苦,那都是真實的,但我現在更要說,當你在閱讀的時候,感受到了美,那也都是真實的,我更要說,當你感受到那些所謂真實的痛苦,它全部都是由文字和修辭建構而來的。這是我要叩問的問題。
.
我的結論是,我曾經是一個中毒非常深的張迷,無論我有多麼討厭胡蘭成,我還是必須承認,《今生今世》的〈民國女子〉那一章,仍然是古往今來描寫張愛玲最透徹的文章之一。我的整個小說,從李國華這個角色,到我的書寫行為本身,它都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詭辯,都是對藝術所謂真善美的質疑。我想用一句話來結束,怡婷她在回顧整個大樓故事的時候,她有一句心裡話,她說:「她恍然覺得不是學文學的人,而是文學辜負了她們。」
.
(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sandeech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給一直為婚姻平權努力的人們, 讓所有不敢說出名字的愛, 終於能夠勇敢表白。」-by 公主 打字文本來源【The love that dare not speak its name - by Oscar Wilde】 http://www.famous-trials.com/wilde/342-w...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修辭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女人的未來一定要是媽媽嗎?」這是最近火紅戲劇的招牌語句。我不習慣用影像吸收資訊,但最近剛好看了一本相呼應的書《不當媽會怎樣?》
當媽媽懷孕時,坊間有各種書好比 我著作的《孕動孕瘦》提供飲食、甚至運動參考,產後更有數不盡的育兒百科,你的女性親友也樂於指引你如何適應新手媽媽的情境。那非媽媽族群呢?我們通常無法靠媽媽來傳承如何當一個「非媽」,市面上也甚少相關書籍描述無後女人的生活。
而這本書剛好滿足了這些需求,作者身為一位資深非媽,訪問數百名無後女性,記錄他們為何選擇,或是不得不才成為「非媽」,以及她們怎麼看待自己無後人生的事業、居住地、健康財產,甚至涵蓋到無後的人如何善終。書中清楚呈現非媽生活絕非大家想的悲慘孤苦,一樣可以多元豐富,為社會貢獻心力。作者也沒有教條式地告訴你非媽媽一定要怎樣,也沒有大內宣,推崇不當媽媽一定比較幸福。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其中一章節,剖析了非媽和媽媽之間友誼為何友誼難以維持。
新生兒的出現需要無止盡的關注、照料才能茁壯,媽媽族群的時間被切很破碎,各種聚會場所又未必適合帶著孩子出席,或甚至到最後一刻因為孩子出狀況,而被迫缺席。非媽族群不免感慨朋友花了兩個小時大聊媽媽經,最後還要補一句「嗯,你沒有當媽媽可能無法理解」。
這種感覺就像媽媽們一起去了不同國度,非媽媽留在原地,只能看著她們越走越遠。於是大人間的友情就像夏天的雪人漸漸融化,等妳想起,已消失殆盡。
這段看完,我深感愧疚。因為我的朋友們與我相約時,並不會只顧自己媽媽身份,談論目前關切的育兒大小事。甚至會直接說「我們不要一直講孩子的事情,烏應該沒興趣」,更主動詢問我最近忙什麼、看診累不累、又換什麼運動玩。反倒是這幾年忙碌的我常常臨時藉故爽約,不然就是自己預設立場,認定媽媽都很忙,應該沒空理我,一拖就是一、兩年不見面,甚至大言不慚的說,有事情臉書聯絡就好。
作者對此提到,友情的維持本該是面對面的互動,通訊軟體只是錦上添花,怎麼能輕易取代?讀到此處,我馬上拍照傳給我已成為媽媽的朋友,想要為我這幾年的疏遠道歉,正當我還來不及打字,溫柔成熟的她就迅速地傳了一句,「對啊,約一下!人不管當不當媽媽,都要有知心朋友。」
相反的,這也讓我想到,在我門診有許多大學剛畢業、相較同齡較早當媽媽的女生。他們也曾和我訴苦當了媽媽後好像和朋友都疏遠了。一方面沒時間主動聯絡,二方面朋友也會質疑她的人生選擇,「蛤,這麼早生真的好嗎?」一句無心的話,就讓她心情起伏不定,覺得被朋友懷疑。當她遇到新手媽媽困擾時,只能問我、問長輩,卻沒有親近的朋友可以討論,倍感孤單徬徨。
維持友誼的關鍵除了為對方保留時間,互相支持陪伴外,還要多注意有些朋友的人生歷程和身份與多數人不同,生活壓力變得更大,更需要被關心被同理。書中也一併提到一個有趣的研究,因為像朋友吐露心事能釋放壓力,促進催產素作用讓我們心情愉悅,因此女性的朋友越多,年老後的病痛就越少。
作者在書的尾聲直言,這個社會到現在都有鼓勵女性生育的文化,最具代表的指標就是各式聚會大家總愛用「你有小孩嗎?」破冰,只要當她回答「我沒有小孩 , ..... 」現場氣氛總是一陣尷尬,甚至有人開始質疑她的人生選擇。她只好總是用否定自己的方式打圓場,好比「我沒有小孩,但我真的很喜歡小孩」、「我已經很努力了,但還是生不出來」,但話剛出口就感到不舒服,雖然內容都屬實,但到底為何用如此負面的修辭呢?
直到她遇到一個律師,告訴她「有人問妳未必要認真回答。」也或許你可以轉移話題「我沒有小孩。你覺得今晚聚會氣氛如何?」或發揮幽默「我沒有小孩,我今晚要來找人生」。當然妳也可以拿回主導權地說「我沒有小孩,你有想過你沒有小孩人生會怎樣不同嗎?」或是更直白的說,「什麼樣的原因,讓妳想問這個原因?」,她才釋然。作者最後更完整附上了媽媽與非媽族群以及非媽之間的對話技巧,提醒大家避開很「雷」的問話。更重要的是,破冰真的未必需要靠一句「你有孩子嗎?」這問題和問月薪一樣隱私,不是嗎?
看到這段我真的會心一笑,因為這幾年我也是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每當不熟的人頻頻催生時,好比「現在不生會後悔,你小孩一定很優秀,自己是婦產科醫師怎麼不生?」我就會笑笑地說:「那你為什麼要生,生了會後悔嗎?」另外,我也深刻檢討,過去當我遇到和我一樣的「非媽」族群的措辭常常也不太恰當,即使我在診間遇過無數不孕的女性,深知她們的辛苦。但在日常遇到和我一樣無後女子,我卻常預設立場對方和我同一陣線,一樣是「選擇」成為非媽,一頭熱地分享無子的獨立自由,忽略了對方或許陷入不孕陰霾,非自願地成為非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也注意到隨著「未來媽媽」落幕,竟有人像發現新大陸似地,在網路上留言,建議不熟的不孕女性效仿劇中人物收養小孩,甚至起手式還是「反正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小孩沒人愛.....」。其實,受困於不孕的人怎麼可能不明白有此選項呢?但在不清楚對方對生育的想法以及所經歷的壓力下,給予這樣的建議,我認為太殘酷。戲劇的本意應該是想療癒這類族群,藉由劇中人物溫柔提醒她們,妳仍有其他選擇。但那終究是劇,雖說戲如人生,但真實人生每個人的感受經驗皆不同 ,又怎能直接套用呢?我想這也是我私心喜歡真實田野調查書籍的主因,結局或許不盡美好,但往往能更深入多角度,也更真切!
#我不當媽也不穿高跟鞋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修辭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流亡教室 ◎田煥均
「澎湖七一三事件」為白色恐怖時期牽連最廣的政治案件,亦被稱為「外省人版二二八」,許多山東流亡師生遭受刑求、栽贓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朝會
威嚇的聲音自擴音器流了出來
越來越大,越來越急
(報告校長:我們還要逃亡嗎?)
逐漸浩大的水勢夾帶無數槍枝和刺刀
諸多冷酷而兇狠的瞪視
將我們驅趕至大操場上
高漲的鼓譟淹蓋至喉頭
一開口就被刺刀嗆到
比步槍高的同學一一被沖出行列
剃去頭髮,換上軍服
強迫被編入伍,匯流成泥濘不堪的土石流
乾淨溫厚的書本再見
平靜安穩的生活再見
・寫作課
你、你、還有你,全部出列
你們寫作的方法不對,内容也不正確
(相不相信沒有寫到我滿意,我會槍決你。)
你們為何要寫信抱怨?
誰教你們寫私函?是不是匪諜?
聽話。我教你們自白書正確的寫法
招供的格式和要點,無一缺漏才對
要認真學習羅織罪名
通通都給我學會栽贓,誣陷
指控敬愛的師長有罪(尤其是礙事的校長)
我就停止刑求,逼供你們的人生吐出污點
・實驗課
他們強制同學編入部隊做實驗
測試怎樣的軍事訓練可以使孩子忘記家鄉
如何持續灌輸步兵操點、戰鬥十三條
可以讓新的恐懼和疲累覆蓋往昔記憶
透過蹂躪改造學生的身心適合作戰
牢獄是他們的實驗室,將電線纏繞
反覆電擊不斷顫抖萎縮的年少身軀
直到眼睛都快著火,嘔出全新的謊言
(快說,你承不承認校長是匪諜?)
他們進行難以言喻的實驗
身體可以灌進多少水?靈魂可以被倒吊多久?
鞭打的數據停留在打斷三根扁擔
年輕的生命就會乖乖聽話
・游泳課
你們會游泳嗎?掙扎是游泳的一部份
(我再問一次,你知不知道誰是匪諜?)
跟我來,把衣服褪去,自尊也要,快!
躺到那邊怖滿藤壺的礁岩上
忍受陽光炙烈的咬齧
讓血味與痛覺教你忍不住哀嚎換氣
其餘嚥不下這口氣的人蒙住眼跟我上船
機槍是很好的教練,在它的注視下
你們一定可以很快掌握到訣竅
是的。套上麻布袋也是很好的訓練
一個個來,很快就把你們扔入大海
儘管掙扎,我要讓你們知道
想要自由吶喊,只會沉得更快
(2020菊島文學獎社會組現代詩首獎)
--
◎作者簡介
田煥均,1980年生。台大物理研究所畢。熱愛自助旅行、登山、創作,喜歡低調地活躍著,並時常感謝上天。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新北市文學獎、台中文學獎、桃園鍾肇政文學獎等,獲文化部資助前往蒙古國壯遊。
--
◎小編林宇軒賞析
對於地方文學獎,林益彰曾經在論文〈拆/猜大武山文學獎的表現度〉中,針對屏東大武山文學獎的歷屆新詩得獎作品進行分析,共計有遊記、個人詠懷、經典思想、歷史、原住民、動植物六大主題。由此出發,或許可以視為地方文學獎中所謂「得獎體」或「文學獎體」在書寫主題上的大致分類,從而進一步探究「獎金獵人」現象的成因與運作過程。
獲獎無數的現代詩寫作者田煥均所寫之詩作〈流亡教室〉獲2020年菊島文學獎現代詩首獎,詩中以朝會、寫作課、實驗課、游泳課四部分所組成。在吳音寧2008年出版之詩集《危崖有花》中收錄相似詩名為〈漂流教室〉之詩,其針對台灣遭受各個颱風侵害抒情地創造空間與故事進行描寫;而雖然都是以「教室」為名承載議題,但田煥均的〈流亡教室〉所書寫的主題為白色恐怖時期之歷史事件,並且以組詩方式呈現,具有更多的敘事性質。
在第一組「朝會」中,田煥均代言了澎湖七一三事件中的流亡師生,從他們的位置發聲,寫下可能的感受與行為;第二組「寫作課」則以執政者的視角,全以具權威性、諷刺的口吻書寫;第三組「實驗課」終於抽離,以旁觀者的全知視角描摹;在第四組「游泳課」又回到執政者的視角,同樣以倒反修辭承載歷史的悲哀。四組詩均各自包含一組括弧:第一、三組內的括弧為置換視角的對話口白,反觀第二、四組的括弧在此與其他部分融為一體,沒有達到足夠的效果。
全詩諷刺意味濃厚,以一種具主導權的姿態與聲腔書寫。從歷史的角度觀察,〈流浪教室〉提醒了我們國家機器在政權之下已經/可能產生的問題,而「轉型正義」正是我們不得不著手處理的重要任務。從詩作中所探討的外在現象,我們可以再更深層地探究階級、性別、語言乃至於國族認同上,警醒自己如同教室中學習的學徒,對歷史與未來保持謙遜的態度;反觀,當某些政治人物刻意淡化傷痕,抑或以「失言」作為藉口時,「歷史」是一個多麼諷刺的名詞。
當我們提及白色恐怖受難者時,其實是將他們化約成同一種面貌的「模糊群像」,其中即包含了身份政治的議題。將此群體作為一種符號認知,透過其所表現出來(包括文學作品在內)的一切事物,皆向我們「宣知」該對象的主觀意圖;而放在文學獎中,無非就是為了脫穎而出。如果沒有了文學獎,這些詩人還會書寫這些主題嗎?或許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從田煥均〈流浪教室〉的書寫主題來觀察,關於歷史事件的文化再現,可以從「詩學」與「政治」兩大層面去分析。這種透過文學獎「展覽」的行為,是中介我群與他者的關係,而非日常生活的直接經驗:若要作為一首優秀的現代詩作品,該如何提升其文學性?作為增進文化價值的媒介,該如何不以觀光的角度形塑出「文化他者」,亦不過分地僭越代言?
在地方文學獎中,時常可以見到這種書寫目標明確、爬梳史料細緻的得獎作品。在書寫歷史的過程中,太過消費他者的作品不甚適合,而處理粗糙的代言也會讓人質疑。由此延伸來進行思辨:究竟,文學的意義為何?只是重新整理已知的史實嗎?代言是否會強化刻板印象或錯誤訊息?對於文學獎,朱宥勳在《作家生存攻略》中提及文學獎只是文學殿堂的新手村,而「寫作者應該盡快通過這個階段」。以上賞析以及問題,提供給身在台灣的寫作者——如果要走得長久,時刻反省寫作對於自身的意義,絕對是必須思考的方向。
--
美編、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明明臺北不靠海,但是因為意象、敘事、譬喻,臺北文學獎大家都不約而同的用了「海」,像是2020首獎、2019評審獎、2019優等獎。
——By 小編Y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地方文學獎 #田煥均 #流亡教室 #菊島文學獎 #澎湖七一三事件 #白色恐怖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07.html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修辭 在 sandeech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給一直為婚姻平權努力的人們, 讓所有不敢說出名字的愛, 終於能夠勇敢表白。」-by 公主
打字文本來源【The love that dare not speak its name - by Oscar Wilde】
http://www.famous-trials.com/wilde/342-wildetestimony (英文參考)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87/article/928 (中文參考)
發佈日期:2017年8月29日
陳珊妮 2017 全新專輯【戰神卡爾迪亞】
9月12日 開放預購
10月3日 正式發行
【6502】極限定巡迴演唱會
10/7台北LEGACY . 10/21台中LEGACY
購票連結:
台北:https://www.indievox.com/legacy/event-post/19922
台中:https://www.indievox.com/legacytc/event-post/19923
更多詳情
https://www.facebook.com/SandeeChan.musicface/
導演:談宗藩、吳麗萱
視覺設計:吳麗萱
後期:QFX
監製/腳本:陳珊妮
感謝英文歌詞翻譯:Kewpie Wu
台北工作人員名單
製片/美術:陳蘋琪
攝影:談宗藩
打字手:陳蘋琪
特別感謝:陳奕仁
倫敦工作人員名單:
製片 / 美術:吳麗萱
攝影:Alexis Tillirides (電腦桌面背景)
舉牌的人們和他們的語言(按出現順序)
People with different languages (in order of appearance):
Suzanne Harb (English); Belinda Hewitt (Maori); Doros Polydorou (Greek); Lisa Solovieva (French);
Siddharth Nadkarny (Konkani); Dima Zogheib (Arabic); Nireesha Prakash (Hindi);
Natcha Saereesithipitak (Thai); Tshuà Hō-hi (Tâi-uân-uē);
Iñigo Ruiz-Apilánez (Spanish); Rienkje Attoh (Dutch); Sunghwan Kim (Korean); Evie Kim (Blank);
Kewpie Li Hsuan Wu (Traditional Chinese);
特別感謝:
DayinFlying
===================
詞/曲/編曲 陳珊妮
吉他 徐研培
【□□□□□//亂碼】歌詞:
上一篇文章被刪除後
所有叛逆的字元
決定不再讓空白 沈默
我們比空氣更自由
比時間還富有
沒有文字 無需言語 就能溝通
========================
陳珊妮走過的市中心 --安溥
這是一個常用閒著的樣子忙忙碌碌,也許庸庸碌碌的行業。
再高的才情,還是有要拿來想出一句鼓勵別人意淫什麼的傳播語的時候 ; 再深的一顆觀察世事的心,逢年過節,藉著訪問還是要開放眾人參觀一下傳說中的作者世界。
跟珊妮用很短的時間一起工作完”Dear you and the boy”單曲後,在珊妮後來下張專輯“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前,我們聊天時聊起行銷和這些事情。我想外界從來沒有感覺到,陳珊妮是一個多麼努力而嚴苛在鍛鍊自己的人。但,是的,珊妮是我遇過最努力的人之一,而她極為厭惡與努力一詞掛勾。
她是非常古典的一個人。所謂古典,是指她永遠無法用樂迷的方式去接觸音樂哪怕體會自己,以至於在作品或舞台表現上留下任何“努力”的痕跡。看得出努力,在這個時代被濫用成一種顯學,意指“要讓人看見我有多努力”,或是“搞得讓觀眾只看得出作品很努力”; 這對我認識的陳珊妮來說是大忌:就算樂迷想買這種帳,卻怎麼可以這麼不負責任。
於是我用當歌手與她開始重疊的過去十年,看著她走了整十年感覺異常寂寞的音樂路。別誤會... 她不覺得寂寞,是我好寂寞。
“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的歌詞是那年我覺得樂壇最精彩的詞作,它寫出了這世代的完整現象,網路的,世代的,新式的青春男女,即使再新型的時代生活依然籠罩在萬年曆般的,得到幸福失去戀情有人介入我來成全的運作下,陳珊妮完成了一幅暈染加工筆,景深寬闊近物精勾的鳥瞰圖。單曲推出後,我見樂壇迴響少有對詞作的討論也只當成一種情調覺得可惜,當年就問她,為什麼不換個專輯的宣傳模式。但聊著聊著,我往自己提出的問題裡塞頭進去看,華語樂壇的行銷模式換湯不換藥的市場思考中,當年也的確容不下她的樂風需要能有更多選擇的選項:就像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裡,討論空出一塊市中心的地成為森林公園或是能做奇異的大型裝置作品空間,不會是可不可行的問題,是多少人看到這些好處的問題。
這也反映在珊妮的行事風格上罷。討論事情或工作,她多半從無時間多加點發語詞或狀聲詞,她直言不諱常讓人覺得當刻不知如何回應。這是因為珊妮講的東西有問題,還是這城市的人們將工作當成交際,將交際的時光拿來安置了太沈重的東西了呢,比如說自我認同。而對於我認識多年的陳珊妮來說,也許真的簡單太多了:她始終頑固地認為看到做錯的事情若是不直接講,還拿來旁敲側擊地試探或請託,反而是污辱對方的工作和看低了對方的智商。事實上我最常被她念,我太邋遢動作太慢腦子時間感太差生活習慣太兩光當時怎麼會喜歡這個女生那個男生,但這可能是我最喜歡跟珊妮相處的部分,也是很多聽眾還沒發現的幽默感,關於珊妮的嚴厲與姿態,其實是一種皇后的溫柔。
為什麼說起這些呢... 我看著陳珊妮多年來的倔強,這一年,如同每一年私下工作著的深耕淺言,她要推出新作品了。珊妮給我聽了她的新歌,讓我寫個推薦。跟音樂人們聊,可以說得出那麼多珊妮編曲中層次奇異而多元的技巧,可以講很多修辭上風格與世界觀的延伸,但對樂迷,我也許只希望更多人用自己的感官去看她的演出,用自己的性情去碰撞她的性情,用自己的世界去接觸她的世界形成的音樂。
珊妮形象上的稜角是多麼可貴。如同我一直體會著的,我每一個音樂人和創作者好友他們各自的性情和姿態就是這世界還有奇山峻嶺,激海深流的那些地方。
而在此寫稿的夜裡,我走出家門散步,把自己散在這條乾淨而整齊的市中心大街上。這城市如同人們對進步的期盼,容不下,不承認,也於是已沒有危險與未知的樣貌了。我們也是,下架了市面上不受歡迎的人格特質,我們先把自己四捨五入並整除,用共識和認得出的得體跟彼此相處。如同珊妮讓我推薦的新歌,它叫亂碼,散步時我聽著它,浮現起陳珊妮走在這城市中心的樣子,她這樣一個毫不肯妥協,依然只願意在錄音室裡用建築般的方式解構再打造音樂的女人,也許讓眼前街景都變得尷尬 ; 尷尬於她就是不肯融入其中,但想起來,更倔強的就是她每天都堅持繼續走過人們的市中心啊… 這讓我寂寞,卻不再孤單。
謝謝珊妮,妳那皇后的嚴厲冷冽與因此才有的,言語毫無瑣碎的溫柔。
我總是多說了。但也許就是這樣,我們就是來開始對調角色,這個年代讓我說說這些,而你/妳,你/妳來聽陳珊妮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