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講好中國故事 香港人人有責】
點新聞
中共中央政治局上月就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筆者認為,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且是中國重要的國際城市,既有責任,更有獨特的國際角色,透過各個領域,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播好中國聲音」,不論官方、工商、金融以至教育與傳媒等等,均有責任與角色做大國際朋友圈,講好中國故事,因維護國家安全、完整及國際地位,可謂人人有責。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提出多個重要要求,包括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並要加強對中國共產黨的宣傳闡釋,幫助國外民眾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真正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而奮鬥,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同時要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並要善於運用各種生動感人的事例,說明中國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又指,要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動,通過多種途徑推動國家同各國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創新體制機制,把我們的制度優勢、組織優勢、人力優勢轉化為傳播優勢。要更好發揮高層次專家作用,利用重要國際會議論壇、外國主流媒體等平台和渠道發聲。
他又強調,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要加強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掌握國際傳播的規律,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提高傳播藝術。要廣交朋友、團結和爭取大多數,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要講究輿論鬥爭的策略和藝術,提升重大問題對外發聲能力。
筆者認為,香港既背靠內地,亦面向全球,作為國際金融、航運及貿易中心,在不同領域均具有國際地位。香港作為國家重要國際城市,實有責任以獨有的國際優勢與地位,向國際朋友及國際傳媒分享中國故事,並有責任說出在國家堅實可靠支持下,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各行各業將有無限機遇,香港社會享有長期繁榮與穩定的真實故事。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提升重大問題對外發聲能力,必須要有策略與藝術。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有責任作牽頭,向社會各界樹立好的榜樣,責成特區政府不同政策局,在面對國際傳媒、外國訪客以至出席國際會議論壇時,應配以策略及藝術,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講好中國故事,播好中國聲音」。
筆者認為,要向外宣傳的同時,先應向內宣傳,傳媒實責無旁貸。因此,特區政府應責成香港電台中英文台,用好公帑,製作更多有關國家好故事的節目,一方面向國際展現國家成功故事,另方面亦令更多來自不同領域、技術的香港人及在港的外國人更加認識中國,並一起加入「講好中國故事」的隊伍。
教育局亦責無旁貸,教育局有責任讓學生從小認識《憲法》、《基本法》、《國安法》以及國家發展,這才能令一代接一代的香港人認識國家歷史與文化,學懂國情,融入國策,一起 「講好中國故事」。
筆者身為立法會議員,也有責任「講好中國故事」,說到講故事,用聽故事者的當地語言講故事,傳播效果或許更好。因此,未來一段時間,筆者會與社會各界合作,以英語錄製一系列特輯,讓市民更認識國家發展及成功故事。
事實上,維護國家,人人有責,香港各界以及市民,應透過自身不同優勢與渠道,說好中國與香港的人、事、物,向國際分享國家的歷史、文化、政經、民生,面對惡意抹黑,更要挺身作出反駁,以理服人,因維護國家安全、完整及國際地位,實是應有之義,而且人人有責!
不可靠的敘事 者 效果 在 月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溝渠守住自己的星圖》
近來看了Viu tv的《歎息橋》,真心覺得不錯。好久沒看港劇了,難得有一套只有十多集的短劇,又有朋友介紹,結果有驚喜。為了照顧有意看的人,以下不含劇透。
每個章節用不同角色的第一身敍事手法在小說世界常見,但改編為影視作品有一定難度,而《歎息橋》處理得不錯,效果很有趣。這形式在港劇中也應該算少見吧,我個人很喜歡這個嘗試。故事本身不算複雜,耐人尋味的是各人的敘事版本在細節位皆有出入,所謂事件的真相為何,誰人較可信真實,都是用心留白的地方。正是這特別的敍事手法讓觀眾體驗到就算是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記憶或眼中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或印象。而以第一身敍事會主觀片面甚或不可靠的這一缺點在劇中化為戲劇張力的來源,不把劇中人的視角看全,就無法知曉他們做某個決定背後的動機或者故事的走向,這便令觀眾有追看下去的動力。劇集本身就不是為了呈現事件的本相,而是想讓大家代入角色,從他們的視角思考。
剛巧這陣子讀了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同一件事,為何目擊者以至當事人會各執一詞,原因很簡單,大家都會用較有利自己的說法或角度去講故事,甚至記憶中都是只記得自己想記住的部份,把編輯過的回憶當作自己深信不已的事實。所以人在說別人的故事時會較客觀流暢,說自己的故事時總會吞吞吐吐,有所修飾隱瞞。記憶啊,都是不可靠的。
但正是呈現這種經自我防衛意識編輯過的記憶,才讓劇中人物的性格具體生動起來。為何他會選擇這樣記得這片段,背後和其成長背景及性格脫不了關係。我只能說劇中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可愛或可憐或可恨的,這大概是成熟的劇本需要做到的功力。每個角色的難言之隱及偏執畏懼,就是提升戲味的竅門。他們和我們身邊親近的人一樣,可愛極同時也可恨極。某種奇妙的緣份牽絆讓我們在困苦的生活中依然莫名其妙地為了某個人一直妥協將就着,別人讀不懂我們的決定,也許連我們自己也摸不清自己的決定。反正,現實充斥各種謊言、隱瞞、苦衷、背叛、遺憾,各種明知故犯,知易行難實在太過平常,自己的人生何必要別人讀得明白活得糊塗一點也可以,守得住自己頭頂的一片星圖已經足夠偉大。
坦白說我不喜歡那過於現實的結局,但長大了真的無法再投入到過份黑白分明的戲劇世界中,大團圓小團圓都是個騙局而已,身不由己才貼近自己的生活。在此要盛讚一下攝影師的取景角度非常靚,構圖講究。另外,劇中不乏令人驚喜的細節彩蛋,加上選角佳,演員演技好,值得一看。當然,不要期望有過份大起大落的情節,把它當成和朋友飯聚時會聽到的某某和某某的日常故事就好。
最後推一推岑寧兒唱的主題曲。
(圖:《歎息橋》劇照)
不可靠的敘事 者 效果 在 作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攝影是連續存在的某個定格。人們花一萬幾千元買一部單反相機,為的是捕捉生命當中每個珍貴瞬間,藉着照片敘述一部關於「我」的故事,彷彿拍得更多作品,生命就更有意義和價值。的確,買了相機之後,她更願意四處闖蕩,在大街小巷尋找可拍之物,也多了跟伴侶和朋友郊遊,命令他們展笑和裝酷,覺得自己愈來愈有藝術格調。
她沒有發現她的生命不再連續,漸漸落入攝影的敘事結構。一大堆照片堆砌出她的存有,每一個拍下的決定瞬間顯影了她,她分靈於無數個定格之內,無數定格卻不能接續出一個完人。她沒法準確捕捉這份失落所謂何事,以為是這陣子缺乏了一些值得拍的東西所致。
「不能,我不能困在這個無相可影的狀態。」她無意識地催迫自己找些東西去拍,即使不怎麼滿意,也焦躁地按下快門。而每按一下,她的靈魂就愈稀薄了。
她轉向舊照片埋手,嘗試收回分散的靈。整理途中,她驚訝有七成照片都失去了當時的印象,憶不起它為何被攝下。其中一張,一位朋友向着鏡頭噴出煙圈,但他明明從不抽煙。怎會這樣?難以解釋的地方愈揭愈多,她只能透過有限的畫面推敲因由。在這個重構記憶的過程中,她驚訝自己違背了她所迷戀的攝影哲學——攝影是為了如實地捕捉珍貴瞬間。
「拍照不是比回憶可靠嗎?」
這些存在的確據如今變成迷惑她的東西。某些自拍照中的自己,看起來不像是她自己,那張為了藝術效果而裝出來的無情的臉,看起來有點愚蠢,還有一些以奇怪角度拍出來的街景,看起來很矯揉造作,總之,看起來是一個非常陌生的自己。
她定格了。
作者
=========
作者首本小說《地球另一端》序言書室有售,亦已接受網購,每本連郵費港幣$75,歡迎inbox洽訂。下一本小說《捉姦》亦即將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