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由美國國家醫學院(NAM) 發起的 #全球健康長壽大挑戰,中研院曾向大家徵求創新研究計畫嗎🤔
廖俊智院長昨天主持創新高峰會(Healthy Longevity Global Innovator Summit)其中一場發表會時,聽到很多幫助提升老年生活品質的有趣點子,立刻請研編跟大家分享。快看看精采提案👇,下次中研院再度徵求計畫時,說不定你天馬行空的點子也有機會入選!
-------
🧓返老還童的VR體驗
四分之一的美國老年人有精神障礙問題,如抑鬱、焦慮和失智。2030年將達到1500萬人。美國國家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預計開發虛擬實境(VR),讓老年人可以「返老還童」,變回年輕人並進行一系列刺激的沉浸式體驗,如造訪世界奇觀、前往人生目標清單地點,與海豚一起游泳,甚至是在月球上插旗等。之後再彙整出友善老年人的沉浸式體驗,評估主觀幸福感、社會連結等面向的有效性,藉此改善心理和行為健康。
🧓輕便柔軟的機械手臂
全球1.7 億人患有中風後遺症,65%的患者有上肢運動障礙問題,其中手部障礙時常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因此,日本醫學研究與發展局的研究團隊預計設計輕便、柔軟的穿戴式機器手臂,可協助患者肌肉神經修復與重新學習手部動作,如抓、伸、握等,藉此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健康長壽。
🧓360度檢查腸道瘜肉
腸鏡檢查是診斷結腸直腸癌(CRC)的最有效方法,但仍然有22% 的瘜肉會漏診。因此,歐盟歐洲技術研究院的研究團隊預計基於微波輻射知識,發展一款可安裝在傳統結腸鏡末端的小型環狀附件,強化結腸鏡。它可以透過微波成像,360度檢查腸內瘜肉,並識別瘜肉的惡性程度。
🧓孤獨也是一種病
孤獨是一種公共流行病,尤其是在老年人(60 歲及以上)中。過往研究已經指出,孤獨會增加死亡風險。因此,新加坡的研究團隊透過混合方法(質化敘事、半結構訪談和影像發聲法),希望辨識出不同的孤獨類型,以有效方法介入老年人生活,減輕他們的孤獨感,延長壽命。
------
📌中研院與日本、英國、新加坡等科研單位共同響應健康長壽大挑戰計畫,針對健康長壽議題,徵集創新且跨領域(可涵蓋基礎科學、衛生醫療、公共政策、社會經濟等學科)的計畫構想,希望藉由全球智慧,激發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造福人類社會。最高補助500萬美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oxWHbAm4s
#NAM #健康長壽大挑戰 #healthlogevity #grandchalleng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交大在今天舉行新任校長的交接...
「世基生醫中研院」的推薦目錄:
世基生醫中研院 在 公視有話好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高端通過 EUA…然後呢?
何美鄉:這 4 件事應該要做
.
#國產 #高端 疫苗通過食藥署緊急使用授權 EUA,引發熱議。昨(21)日陳時中承諾,相關會議記錄將「去識別化地來公告」,高端也發出重大訊息,表示已獲准於巴拉圭執行三期臨床試驗,目標是今年第四季取得期中數據。針對外界質疑聲浪不斷,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 #何美鄉 認為,高端通過 EUA,挑戰才正要開始。
.
👉 在 20 位參與投票的專家委員中,3 人完全同意,15 人 #有條件同意,另有 1 人要求補件,1 人投下不同意票。如何解讀各自立場?
.
3 位完全同意不談,15 位委員的同意有附帶條件,包括上市後「每月提供安全性監測報告」,並於「一年內檢送國內外保護效益(effectiveness)報告」。何美鄉表示,這兩點要求是很基本的,因為 #EUA 本來就要提供後續資料,我們的專家小組只是把時間點制定地更明確。
.
針對要求補件,何美鄉主張如果她是委員,也將做此決定,畢竟多蒐集中和變種病毒的校價,有助於評價疫苗效力。至於不同意意見,何美鄉認為,專家理由倒不是覺得疫苗有安全疑慮,而是反對用 #免疫橋接 技術預測疫苗有效性。這樣的反對立場,從 6 月 10 日 #食藥署 公布 EUA 審查標準後就屢有所聞,何美鄉強調,要「尊重反對的原因」,但也需注意「緊急狀況下人民對疫苗的需求」。
.
👉 具體而言,哪些人對國產疫苗有需求?政府可以讓人民自由選擇是否施打國產疫苗嗎?
.
何美鄉歸納,台灣有四種人有意願施打國產疫苗,分別是:
1⃣ 因個人體質或病史(過敏、血栓等),避免莫德納或 AZ,而選擇蛋白質疫苗
2⃣ 因個人科學或科技背景,對 mRNA(莫德納)及病毒載體(AZ)新技術平台還在觀察,選擇傳統蛋白質疫苗
3⃣ 因個人對本土的支持,就是要施打國產疫苗(人數還不少)
4⃣ 因個人年齡關係,疫苗優先順序太低。若有國產疫苗可供提早施打,則可以接受
.
基本上,以上四種人都對食藥署體系有整體的信任感。何美鄉建議就把國產疫苗放上疫苗預約平台,與莫德納、AZ 並列,讓人民自由勾選,有需求者自然會去選擇。
.
👉 無論如何,高端已經通過 EUA 了。但通過之後重要工作才要開始,有什麼重要工作是應該做的?
.
何美鄉強調,首要之務是收集疫苗的保護效益(effectiveness)資料,這與臨床試驗的效力(efficacy)資料不同,目標是看出疫苗在真實世界的防疫表現。因為涉及國家公衛體系,她主張這一半是 #國家 的責任、另一半是 #廠商 的責任。雙方要一起想辦法將資料蒐集完全,如果可以,更應與學術單位合作。
.
此外,一定要做的是蒐集可能的 #不良反應 資料。有機會的話,則應積極測試中和變種病毒的校價,也可以嘗試研發第三劑疫苗(如古巴的國產蛋白疫苗)。最後,可以做一個多重比較的三期試驗,在相對控制的環境中,讓國產疫苗與莫德納、AZ 等上市疫苗平行比較。畢竟,EUA 不是疫苗的終點,上市後的持續追蹤改進,才能讓國產疫苗,獲得更多人的信賴。
世基生醫中研院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天下雜誌】
國產疫苗能快速上市嗎?
獨家文件揭露,食藥署去年做一個大膽決定
高端解盲之後,
#台灣最快可望7月開打這個全球第一款未經三期臨床試驗,而是以「免疫橋接」通過緊急使用授權許可(EUA)的新冠疫苗。《天下》取得關鍵文件,獨家專訪訂出EUA條件的負責人,一位擁有哈佛學位的醫師,揭露引起重大爭議的決策內幕。
醫護正在施打莫德納,急需疫苗的台灣,不久後國產疫苗即可能支應。急需疫苗的台灣,不久後國產疫苗即可能支應。
2021-06-10
6月10日,
國產疫苗進度最快的高端疫苗,在紛擾中,端出二期臨床試驗期間分析解盲結果「達標」的好消息。
近4000名受試者在3個月內接種兩劑後,所有安全性與免疫相關數據均達標,將立即送件食藥署,由食藥署根據免疫橋接研究(Immuno-Bridging Study)結果進行緊急使用授權(EUA)審查。高端總經理陳燦堅更表示,今年已經準備好1000萬劑的產能。
「大家一起打疫苗,把疫情控制住,」高端主管在記者會中興奮地高喊。
高端開記者會宣布解盲達標,記者會中也提到,最高齡的受試者為89歲,「就是我媽,」剛卸任的前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說。
基於支持國產疫苗的理念,他本人及母親,都是高端疫苗二期的自願受試者。解盲之後,高端會告知,他母親注射的是疫苗,還是屬於隨機抽樣,佔總數七分之一的對照組,注射的是無害的生理食鹽水。
如果是疫苗,高端會通知他,母親血液裡的中和抗體濃度。
「一個89歲的老媽媽,能不能產生(中和)抗體?」醫師出身,擁有耶魯大學衛生政策博士的郭旭崧表示,這點很有科學意義。
「她有抗體,我就很開心,」他說,這代表母親對新冠病毒已有相當程度的免疫力,不然,在新冠病毒肆虐的台北,他依舊得要求身為高危險群的母親不能外出,並設下重重保護措施。
他這段話,其實充分說明了當前國產疫苗的爭議。
「中和抗體」當依據,全球首創
#中和抗體是什麼?
病毒一旦進入人體,就會透過表面的抗原進入人體細胞,複製自己的遺傳訊息,因而製造出成千上百的病毒攻陷人體。而中和抗體可以堵住抗原、讓病毒無法入侵細胞。
理論上,可依受試者體內中和抗體的「效價」,也就是血清裡中和抗體的濃度,來合理預測疫苗的療效。但過去,仍須執行大規模的三期臨床試驗,來驗證疫苗的療效,也就是讓上萬名受試者施打疫苗,檢視實際面對病毒的保護力。
然而,高端二期期中分析解盲達標,最快可望在7月得到政府的緊急使用授權,在台灣施打,直接跳過傳統的三期臨床。
#我們應該是世界第一個(這樣做的),」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新藥科技組組長詹明曉對《天下》坦承。
事情的起源,是2020年10月下旬,衛福部食藥署對高端、聯亞與國光三家國產疫苗廠商,發出EUA的查核表,並明確告知三家廠商……
#三期臨床試驗不是必要的東西。」
根據《天下》獨家取得,食藥署2020年10月19日訂正版「COVID 19 Vaccine EUA應檢附之技術性文件」,包括臨床、毒性與生產三部份規範。
文件中最關鍵的「風險效益評估報告」部份,備註寫著,「初步療效得以免疫原性做科學上合理的連結與推估。」
這段簡短、有點含糊的文字,代表食藥署做了一個大膽決定,要以科學方法,確認沒有經過三期臨床試驗的疫苗,仍有相當的保護力,並可核發EUA。
美國還在觀望,台灣已實戰
協助食藥署做出該EUA決策的CDE,成立於1998年,是食藥署背後的專業幕僚單位,提供審查法規建議。
這份台灣EUA說明指引
#出自集結了20幾名專科醫師的CDE新藥科技組。
身為小兒科專科醫師、擁有哈佛公衛碩士的詹明曉解釋,療效評估未寫明具體做法,是為了「保留一個科學上未來推估的空間。」
參考的是,2020年6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發布的「預防新冠肺炎疫苗之開發與許可的產業指引(Development and Licensure of Vaccines to Prevent COVID-19-Guidance for Industry)」的一段:
「一旦科學對新冠病毒的免疫機制有進一步了解,能合理預測疫苗接種後人體的免疫反應及保護力,就有可能以替代指標來加快批准過程。」
只不過,美國這段指引還停留在「未來式」,台灣的食藥署已經拿來實戰。
擴大「二期人數」的統計意義
事實上,去年至今,過去常被批評為保守的台灣藥政單位,在本次疫苗的EUA規範上,卻是大步躍進,幾乎樣樣「超英趕美」。
例如,去年10月6日,美國FDA因應嚴峻疫情修改傳統的藥證審核流程,針對新冠疫苗首度發布EUA指引。最大的改動在於,允許藥廠申請EUA當下,持續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而且不要求三期臨床受試者像傳統須數萬人規模,但必須至少3000名。
台灣食藥署緊接著在10月14日首度召開專家會議,訂出台灣的新冠疫苗EUA指引,直接比照美國EUA,將受試者人數從原先的數百人,大幅提高至3000名,只不過是放在臨床二期(編按:再加上15%的對照組,總共受試者為3500~4000人)。
詹明曉表示,設計出「大規模的二期」,目的是要確保疫苗的安全性,「達到國際EUA(核准)一個新疫苗的標準。」
他表示,臨床3000人的統計意義,是有95%的機會,觀察到千分之一的不良事件。以疫苗而言,發生機率小於千分之一的事,很難在臨床試驗觀察到,要靠上市後的監測。例如,AZ疫苗的血栓副作用,便在上市後才發現。
醫藥品查驗中心(CDE)是提供食藥署審查法規建議的單位,新藥科技組組長詹明曉(前排左2)表示,即使國產疫苗跳過三期臨床,審核的嚴謹度仍超過美國標準。(詹明曉提供)
等不到國際數據,改用熟悉方法
確定了安全性,這時候就是最大重點——疫苗療效的評估。
台灣CDE原本期待,到2021年,歐美第一波接種的疫苗,可能產出一個「魔術數字」,也就
#保護力關聯指標(CoP,Correlates of Protection)。
一旦輝瑞、AZ公布其疫苗的保護力關聯指標,台灣疫苗廠便可依此比對出自家產品的性能,不須三期臨床試驗。
但CDE後來發現,要等大廠公布,甚至WHO訂出新冠疫苗保護力關聯性的全球標準,還有好長一段路。
「完整的具體指標要用非常複雜的方法學去驗證,」詹明曉指出,WHO光是解釋CoP的指引,就有6、70頁。
眼見CoP的產出遙遙無期,台灣不能被動等待,所以食藥署才當機立斷……
#在3月就決定,換以「免疫橋接研究」作為審核通過EUA的標準。
對詹明曉而言,這是很【熟悉】的方法。
例如,CDE
#每年審查藥廠應對季節性流感不同病毒株開發的「新疫苗」,便是透過免疫橋接,加速核可流程。
只不過,要做「免疫橋接研究」,就必須自己找已上市的疫苗,做對照實驗,而且條件相當嚴謹,必須使用同一個實驗室、同一種測量方法。
免疫橋接的研究對象,便是今年1月爆發院內群聚感染的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以下簡稱部桃)。
3月,台灣採購首批AZ疫苗開始施打,部桃醫護是台灣第一批接種AZ疫苗的人員。
當時,CDE立刻建議政府,應該在部桃醫護施打兩劑28天後抽取血清,測量其中的中和抗體濃度,與國產疫苗擴大二期的結果比對,用實驗室數據取代三期臨床數據。
疫情壓境,審核會放低標準?
詹明曉直陳,台灣EUA擴大二期是疫情發展、國外採購疫苗狀況無法掌握等綜合條件下,考量法規必須與病毒傳播速度賽跑,所做出的決定。
「作戰就是不能沒有(自己的)武器,」詹明曉指出,從海外疫情爆發之始,政府就決心要發展國產疫苗。
但也理解,若要依照傳統做法,
#針對有感染風險者做大規模三期臨床試驗,去年一整年幾乎沒有本土疫情的台灣,若持續到今年也仍無大規模疫情,就不可能執行;若到海外招募受試者,不僅費時,也要耗資數十億起跳。
#時效性和選擇性都不站在我們這邊,詹明曉說,CDE每週與疫苗廠商開會,了解就台灣新藥產業的有限量能,必須做出取捨。
然而,當前台灣疫情空前嚴峻的考驗下,CDE會因此放低標準,讓國產疫苗快速通關嗎?
「沒有,我們很嚴謹,」他笑著說。
「我們用的方法,其實就是你做出來的結果,幾乎要跟AZ差不多好,或是更好,才過得了我們的統計檢定。」
也就是說,儘管美國FDA的EUA準則明訂的是,疫苗整體保護力只要有50%就可通過。但根據5月份英格蘭公共衛生署公告,施打兩劑AZ疫苗,保護力可達85%至90%,用AZ作為國產疫苗的標竿,某個程度來說,比美國標準嚴格。
「沒有辦法,我們(當時)也只能拿到AZ,」詹明曉說。
一篇論文給了「科學界共識」
但並不是所有學者都認同詹明曉與食藥署的做法。
今年3月,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在個人臉書發表「台灣疫苗進度落後沒面子?國產疫苗不要急著上路」一文,便引起廣大迴響。
他認為,中和抗體作為療效替代指標,學界尚無共識,不必急著在此時放寬技術標準,讓國產疫苗匆匆上路。
然而,5月17日,一篇刊登在《Nature Medicine》期刊的論文,
#讓國產疫苗的支持者士氣大振。
該論文把包括輝瑞、莫德納等所有已拿到EUA的疫苗接種者與新冠康復者體內中和抗體濃度比較,發現有保護力的正相關。
這形同為食藥署的EUA指引,提供進一步的科學基礎。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指出,他本來也對中和抗體能否作為新冠疫苗保護力的替代指標,存有疑慮,但5月這篇《Nature Medicine》論文,說服了他,「現在比較像是科學界的共識了。」
#WHO也著急了?
5月26日,由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EPI)與WHO組成的COVAX舉辦工作坊,熱烈討論了5個多小時,只在一個重點:如果決定疫苗保護力的人體試驗不可行或不符合倫理,要如何用免疫學上的指標替代,來緊急通過疫苗許可?
即使最後仍未訂出具體國際標準,但來自各國的科學家都指出,在人體所有抗體與非抗體的免疫機制中,血清的中和抗體濃度與疫苗保護力的關聯性最強,也最好測定。
工作坊主持人
#在全球疫苗界地位尊崇,高齡89歲的德國麻疹疫苗發明人普洛特金(Stanley Plotkin)接受《天下》電郵訪問。當記者問普洛特金,儘管新冠疫苗中和抗體的國際標準還未出爐,台灣若以此通過疫苗審查,合適嗎?
他回覆《天下》,「現在既然已經知道有關聯,我個人認為
#根據保護力關聯性通過疫苗就是可行的。」
這代表,中和抗體極有潛力當作疫苗保護力替代指標,可以加速臨床流程。這個發現為什麼關鍵?因為全球疫苗還是不夠。
5月底,WHO秘書長譚德塞就指出,全球疫苗市場已經嚴重不均到近乎可恥,「少數有能力開發和購買全球大部份疫苗的先進國家,掌控了其他國家的命運。」
不僅不夠多,更不夠應付實際需求——不是每個國家都能負擔AZ、莫德納以及輝瑞疫苗背後的冷鏈運輸成本。
例如,高端所用次單位蛋白疫苗技術,
#成品可保存在攝氏2度以上,便很適合缺乏冷凍設備的發展中國家。
高端疫苗如果如期7月開打,將是全球第一款以緊急核准方法通過的疫苗。圖為高端生醫園區。(王建棟攝)
台灣是第一個,但不是唯一
如果有了替代指標,就能加速第二波甚至第三波疫苗的開發與製造。WHO期待全球通過的疫苗愈快、愈多、愈好,最好能常溫保存甚至有噴鼻等更利接種的新劑型問世。
如果高端、聯亞拿到EUA,台灣會是全球第一個以免疫橋接通過緊急授權的國家。但台灣並不是唯一一個。
除了台灣,法國Valneva藥廠在英國執行的4000人三期臨床試驗,就應主管機關要求,展開與AZ疫苗比對免疫原性的研究;韓國、泰國藥政單位也都已在考慮把免疫橋接取代三期,作為EUA要件。
疫苗與病毒賽跑,若利大於弊又有基本的科學數據支持,法規並非不可變通。
【美國經驗】提醒
#疫苗要能自己量產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只要疫苗帶來的可能副作用,不要比傳染病帶來的危險還高,有迫切的需求,
#她支持讓國產疫苗快速上市。
事實上,她在今年3月聯亞疫苗徵求65歲以上志願者時,還帶了一群親朋好友去施打。
今年2、3月,高端、聯亞傳出年長受試者不足時,不少公衛大老都呼朋引伴去打,包括前副總統陳建仁、台大獸醫學院名譽教授賴秀穗,郭旭崧則帶著高齡的母親。
賴秀穗告訴《天下》,他自願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國產疫苗做的都是穩定安全的次單位蛋白技術,而且「為了讓國產疫苗趕快上市。」
郭旭崧更表示,支持國產疫苗「已經成為我的信仰,」他2002年擔任疾管局長時,曾在訪美時正巧遇到小布希總統下令,萬一禽流感變成人傳人的大流行,禁止美國疫苗出口。
當時白宮首席公衛幕僚、世界知名公衛學者韓德生(Donald A. Henderson)告訴他,
#台灣一定要有量產疫苗的能力
#否則危急時刻,
#美國也救不了台灣。
這個警告,已在今天靈驗。
印度、泰國等國,因國內疫情嚴重,限制新冠疫苗代工廠出口,已經造成國際疫苗市場大亂,也是台灣雖然簽約2000萬劑的進口疫苗,至今拿不到100萬劑的主因之一。
「疫苗是戰略物資,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郭旭崧說。(責任編輯:王儷華)
Copyright © 2021天下雜誌
世基生醫中研院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交大在今天舉行新任校長的交接典禮,新任校長吳妍華是交大創校以來第一位女校長,也是第一位非交大系統出身的校長,有著生醫背景的她,未來將致力於跨領域跨校際的整合,要讓交大成為世界一流頂尖大學。
交大、清大、陽明三位頂尖大學校長齊聚一堂,在交大校長交接典禮上,簽署「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的合作承諾書,藉由跨校、跨領域合作,共同發展光電、奈米、生醫等六大研究中心,而這也是交大新任校長吳妍華上任後的首要目標。
交大新任校長吳妍華,是美國田納西大學生化博士,專長是生物醫學。同時也是中研院院士,現任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是國內女性科學家的代表人物,在2001年接任陽明大學校長,成為國內首位女性國立大學校長,才剛卸任,就被遴選為交大校長,不僅是交大創校以來第一位女校長,也是交大首次由非交大系統的人來經營,各界對她都寄予厚望。
期待有生化專長的新校長能強化交大的生物科技領域,校友會還立刻捐出一千萬的提升交大軟實力循環基金,供新校長運用。此外,由於吳妍華在擔任陽明大學校長期間,曾推動清交、陽明、中央等大學合併,有部分人士擔心將重啟合併機制,對此,吳妍華表示,只會進行四校策略聯盟合作。
接下交大校長一職,吳妍華戰戰競競,她表示交大以電子資訊工程為主,除了維持原有優勢,她還要加強跨領域及跨校合作,重視文化創意領域,帶領交大成為世界一流的頂尖大學。
世基生醫中研院 在 時事話題- 中研院與世基生醫專利侵權一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有一則關於專利法時事議題-世基生醫告中研院侵權一案, 對於此案本所侯律師也提出一些淺見...大家參考參考唷! ... <看更多>
世基生醫中研院 在 女董座白花了好幾億,怒批「身為最高研究殿堂,生醫所卻藐視 ...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學術研究最高殿堂「中研院」日前爆發違約爭議,其遭用藥安全基因檢測廠世基生醫(以下簡稱世基),向法院提出民事告訴並求償3億元。本刊調查,中研院 ... ... <看更多>
世基生醫中研院 在 [新聞]中研院生醫案陳垣崇不起訴- 看板medach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新聞來源: https://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r/19/today-life1.htm
〔記者陳恩惠、謝文華、魏怡嘉/台北報導〕前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所長陳垣崇,
遭舉報涉嫌圖利親友成立的世基生技公司,違反政府採購法等貪污案件,士林地檢署昨日
偵結,認為陳垣崇考量中研院研發的專利能順利移轉落實,達成中研院「促進研究發展,
增進社會、國家、世界福祉」目的,主觀無圖利犯意,也未違反政府採購法,因此不起訴
處分。
無主觀圖利犯意 未違採購法
同案被告,中研院公共事務室主任梁啟銘、生醫所長秘書陳佩玲、研究技師鄔哲源、助理
技師李明達等人,檢方也都認為沒有圖利或背信等犯行,一併予以不起訴處分。
鑒於醫藥專業及生技產業法令不足,檢方偵辦期間,除依法傳喚、搜索、清查資金、卷證
分析、了解法令規章,並函查相關主管機關意見,公共工程委員會函令亦解釋,中研院辦
理院內研發技術授權、移轉,不適用政府採購法規定。
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也寫親筆信,大力為陳垣崇背書指出,我國九十一年起推動「兩兆雙星
產業計畫」,延攬世界級優秀人才,遊說陳垣崇返國擔任中研院生醫所長,陳短期內就領
導研究出「不良藥物反應危險性評估」等領先全球的成果。儘管國外藥廠高度感興趣,但
李主張應根留台灣,因此陳將研究授權國內廠商,建立生技研發、產學合作、商品化模式
,成為生技產業的範本。
檢方認定,陳等人為考量促進科技發展,確保研發成果及智財商品化,在國內無廠商願承
接下,先邀集親友投資中研院輔導新創的世基公司,期使專利技轉商品化,造福更多病患
;至於中研院與世基簽訂專屬授權契約,為行政機關的行政裁量權,與刑事犯罪無涉。
但起訴書中也呼籲,相關主管機關應正視國內生技專利研發及製藥產業的法令不足,積極
研商因應之道,明定行政與刑責的範圍,以鼓勵更多新藥研發。
陳垣崇未置評 翁啟惠︰鬆口氣
陳垣崇人在美國,昨天傳電子郵件回應說他未了解詳情,尚無法置評。梁啟銘則說:「本
就不應被起訴,現在只是獲得證實。」科技技轉是很專業的事,籲國家應建立「專業法庭
」機制,縮短偵查審理時間。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不起訴讓大家都鬆了一口氣」,相關人都是為了國家生技發展
,透過此案,大家都學到很多,中研院將訂出更明確的利益迴避規範。中研院院士陳建仁
則認為,此案凸顯產學合作、技術移轉等國內法規不是很周延,地檢署不起訴是正確決定
,對推動生醫產業有很大助益。
另外,檢方調查也出現「案外案」,曾任衛生署副署長、健保局總經理的張鴻仁,被查出
在離開公職三年內,擔任醫藥相關的營利事業生技公司董事職務,由於違反「旋轉門條款
」,檢方依違反公務員服務法起訴。張鴻仁昨日表示,尚未看到判決書,不知為何遭起訴
,全案已進入司法程序,暫不便回應,他相信社會自有公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2.233.29.4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