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學弟妹們開始要準備畢展的時間了呢!
回顧一下去年參加畢展的心得吧~
#其實是最近沒有新文章要拿來墊啦
每一年畢展大家都會對於最後誰得獎吵的亂七八糟的
每一個獎項,為了要有量化的數據,所以都會有一種評分的標準。
這個標準是誰制定的?怎麼制定的?為何而制定這樣的規則?很遺憾並不是參賽者所能決定的,且誰能確定這些決定是不是正確、公平的?
大人的世界中,設立所謂「評分標準」這件事情,無論是刻意還是無心,就是為了證明某些觀點而生的。每個人對於事情的好壞本來就不同,例如:
A認為最好的作品是最有商業價值的作品;
B認為最棒的作品是企劃跟成果對應的作品;
C認為最好的作品是酷炫新科技;
D認為最好的作品是整體可能稍嫌平庸但很均衡等等,差異非常大。
如果你的作品剛好跟跟評審的觀點沒有Match,導致沒有得到你心目中的獎項,那也不代表什麼。
如果換個評審或是換個評分準則,你就能直接變成第一名的話,你就懂這其實不代表什麼。
評分標準從來就是因人而異。
#那重要的是什麼?
我覺得資傳系辦畢展,最重要的從來就不是得不得獎,而是個人累積作品、累積實力。
甚至我覺得畢展從來就是一個契機,一個讓你自我設定目標,並用一年的時間去達成目標的一個蘋果。
假設今天我畢業後,就是想要當行銷企劃人員,而我畢展這組其他組員就算超爆弱、程式就算寫不出來、美術就算醜的像是垃圾、PM就算是在收割而已,但是我自己把行銷企劃的部份做到超棒,行銷企劃書寫到屌打所有人,行銷活動創新到不行,透過這一年來的努力,學會了超多行銷技巧甚至認識了很多創投圈的人。
還需要獎項來肯定我膩?(煙~
以後面試的時候,我拿這些經驗侃侃而談,附上超猛der行銷企劃書,用實力直接培養起來超猛實力,技壓眾人,請問廠商要不要直接錄取?XD
同理,
想當PM的寫超好的企劃書,學會超棒的溝通技巧,完全知道專案的Scope,能夠分析市場趨勢,能夠盯人能夠說服人;
想走程式設計的在這一年狂學程式,開始玩起資料庫,玩出心得還學會找資料的方法;
想走設計的做了一大堆美炸的圖跟影片,把自己的以拉技巧提升到棒棒der程度等等
請問是不是頗有價值的呢?
畢業展覽中,各組都有自己的優勢與缺點,那固然很重要,有些黃金組合,每個人都用心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又有好運氣,做出很完整的產品,那當然很棒。
但是「你學到什麼」我覺得是更重要的!
每個人都很會嘴,但嘴完之後有留下些什麼嗎?充實自己還比較實際啦。
順便回顧一下去年有哪些作品吧!
http://andylain.blogspot.tw/2017/12/SHUICS2017.html
#世新大學 #資訊傳播學系 #畢業展覽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