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給白手起家的農友,如果你是繼承家業的二代三代,請跳過。如果你是務農五年至今還好好活著的朋友,也請跳過。
------
很多朋友返鄉務農第一件事就是問我「種OO是不是很好賺?」、「XX是不是很好種?」,我倒認為,比起「種什麼」,你更要關心「怎麼種」。
如果你不是繼承家業,是跟我一樣腦袋壞掉,憑藉著自身的妄念就跳進來農業,那麼,為了在這個圈子裡能夠活下去,我列出5條注意事項供你參考:
(1)挑選「普及率較高」的作物
很多剛踏入這一行的新手都會挑選特殊的品項來當作主力作物,量少、單價高,看起來很亮眼,但實際上這是一個泥沼。這種孤門獨市的東西,不只要花費更大的氣力去行銷,若是在栽培管理上出了問題,往往也是求助無門。
剛入行的新人,你要求的是穩,生產要穩,金流要穩,「管理容易」、「銷售容易」這兩項應該是最優先的考量。大宗、普遍性的蔬果也許無法造成話題和差異性,但是這類型的蔬果也有「需求量大」的特性,一整年當中都有固定的需求,種出來的東西不怕賣不出去。
(2)挑選「全年度皆可種植或收穫」的作物
季節限定的作物能帶來的獲利比較高,但伴隨的風險也比較高,如果當季的狀況不佳,嚴重的可能會讓你在一年之內喝上西北風度日。這一點,如果有玩過網紋瓜「阿露斯」的溫室農友應該都有體驗過這種賭博般的刺激。
(3)挑選「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的作物
台灣的農地多半狹小,如何在固定面積之下獲得最大的利潤,這就是我們常要去面對的問題。高產量作物的優勢,就是「容錯率」比較高,有效減輕新手上路的陣痛期。大農當然有,但如果你是大農,通常你也不用管我這一篇再說什麼。
(4)投資「低門檻的設備」
剛開始什麼都要買,有些東西不需要在一開始就攻頂,例如曳引機、中耕機,能找代耕就找代耕,或是挑選堪用的中古農機,這一類的機具並不需要買全新的,因為那會帶來很大的金流壓力。
(5)挑選「可省力化」的生產模式
能用輪子的就用輪子,不要用人去扛;能插電的就插電,別要把人力貼上去,有些帳面數字的亮麗,是用壓榨自己、家人和員工的勞動力而來,那種的根本不能稱為「獲利」。
除了上面5條注意事項,新人最好專注於「單一品項作物」。專注於一個主力上,摸熟了之後才有辦法追求「品質」和「產能」,單一作物的管理也較單純,設備、資材的成本攤提較低,有助於前幾年讓你在這一行站穩腳步。關於這一點,雲嘉南地區已經有許多血淚和成功的驗證。
(再過兩週就要叮叮噹,先來個應景圖)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