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人物 | 祖沖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黃碧瑤老師
生平事跡
祖沖之因祖父和父親對天文曆法的喜好,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天文和數學知識,他的文學造詣深,亦精通音律及棋奕,博學多才。
祖沖之計算出世界上第一個最精密的圓周率。他把圓周率計至整數後7個有效數位,介乎3.1415926及3.1415927之間。他所提出的密率(355/113),西方要到16世紀才被發現,所以外國的數學史家把密率稱為「祖率」。他與兒子更在數學科研上成功發現了計算球體體積的方法——祖暅原理。當他發現人們當時採用的曆法存有很大的誤差,他便用心鑽研,經過多年的觀測和推算,編製出更先進精準的《大明曆》。在空間方位測量方面,他在齊高帝的令下,經反覆運算、測試,製造出歷經失傳的指南車。
以上只是祖沖之眾多貢獻中的一部份,他在數學、天文及機械製造上的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科技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金句名言 | 「搜練古今……不虛推古人」《宋書•律曆志》
這是祖沖之的自述。祖沖之在研究前會搜集、閲讀大量前人的文獻,會對各項資料深入研究,親自考核驗證,糾正錯誤的地方。祖沖之一方面廣泛吸收前人的知識,卻不會盲從附和。這種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探究問題具堅忍不拔的毅力、堅持真理、勇於創造的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古學今用
祖沖之說求學問要「搜練古今」。但我們身處資訊澎拜時代,搜集古今資料的困難在那裡?又可以怎樣克服?
互聯網時代,訊息紛雜,真偽難辨。同學可以怎樣模倣祖沖之研究學問的精神,有效的辨別訊息的真假?
(本文曾於2020年10月08日在星島日報「陽光校園」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歷史大人物 #祖沖之 #天文曆法 #大明曆 #圓周率 #古代數學家 #古代天文學家
中國數學家貢獻 在 四十.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寒假窩在一起最好的十部親子電影院》
台灣疫情最近有點緊張,絕對支持防疫最前線的醫療人員,寒假如果沒有其他計畫,一動不如一靜,窩在家看電影,似乎不失為一個親子共享的活動。這十部親子電影是輕鬆小品,但後勁十足,值得好好花時間觀賞,跟孩子閒聊裡面讓你有感的兩三事。
🎬《初心》米其林的那顆星不會讓快樂加倍
「當這道菜已經是完美,我就不會留在菜單上了。」
紀錄片有趣的是,當切入的時間不同,發展的故事路線也不同,當導演來到新加坡要拍攝成功獲得米其林二星的restaurant Andre 和江振誠成功的故事,然後卻在江振誠在開店七年和結婚13週年慶祝的這一天,拋下這句震撼彈讓拍紀錄片的目的峰迴路轉,從當廚師的初心開始。
「不要當厲害的廚師,當快樂的廚師」
我喜歡站在橄欖樹外面招呼客人的江振誠,理著短髮,穿著日復一日主廚的衣服,不跟隨潮流,把時間給更有產能的事,他知道他的完美主義,已經讓自己的名字放在米其林紅色聖經裡,但從南法帶來的橄欖樹,隨著時間長得方向不同預期,讓他有著初心的想望。漂泊的心終將入港,回到故鄉,才是快樂的來源。
🎬《靈魂急轉彎》生命的火花,燦美如花
一個沒有遇到伯樂的鋼琴老師,終日在中學教導音樂,有一天獲得機會跟著名的爵士名伶同台表演,卻意外跌落到地底,靈魂出竅,到達靈魂先修班,又被誤認為導師,跟一直找不到志向的22號,有一趟亦師亦友,互相教導的旅途。
電影中提過很多次的「火花」,到底像什麼一樣?是簡單的幸福,一片烤得酥脆的披薩,一個即興表演好聽音樂的片刻,從天空飄落的葉片,還是表面不支持你夢想卻拿出爸爸帥氣西裝的媽媽,或是傾聽理髮店老闆好友的談笑風聲。這些美好的片刻,構成了生命中的火花。
🎬《暑假作業》沒辦法畫下句點的暑假作業
記得在暑假結束前一天,通常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完成那像山一樣高的暑假作業,通常爸媽沒有幫忙,只有一副自作自受愛莫能助的表情,年復一年直到沒有暑假作業的日子。而張作驥如何用暑假作業講故事呢?
說著管小寶到爺爺家過暑假的故事,很平淡卻貼近我們小時候的日常。
爺爺安慰我:「你要習慣孤獨,因為沒有人可以陪你一輩子。」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尤其在暑假的時候,是雙薪家庭的救星,管小寶以為去鄉下只是消耗時間的暑假,帶滿平面電腦和暑假作業,已經足夠。但一個暑假後,爺爺在給予的同時,同時也從孫子上獲得很多。爺爺靜靜的說著關於孤獨的體悟,孫子也丟下那一顆石頭放下。
🎬《爸爸的便當世界第一》做便當讓愛無限放大
單親孩子的心事,通常被隱藏很好。當青春期女兒遇到不擅於聊心事的爸爸,怎樣才可以把愛無限擴大,便當真的是一個最好的方式。日本電影擅長處理這樣平淡的感情,起床、準備便當、學校生活、吃午餐、買菜和回家。每個人都一樣,每一天都一樣,但細細琢磨的細節凸顯這樣平淡幸福中的亮點,
小綠是一個普通的高中女生,有著青春期的彆扭,但是爸爸做得便當,剛開始難以下嚥,但還是有個原則,「一定要吃光光」,煎焦,吃光;太鹹,吃光;因為她知道爸爸的用心、所有的便當紙條,都是青春期父女的溝通秘方,珍惜這樣的對話方式。
🎬《叫我第一名》跟妥瑞症當最好的朋友
當校長問:音樂會好聽嗎?安靜的時候有沒有聽到怪聲?�學校同學全異口同聲的回答:有!�校長說:對,我也有聽到,還滿討厭的,對吧!發出那些怪聲的人是布萊德科恩。
布萊德柯恩是一個患有妥瑞症的孩子,世界上唯一無條件支持他的,就是她的媽媽。一次一次相信他在生活中製造的噪音,的確不是故意,看過無數的醫生都沒診斷出來,最後找資料才知道是妥瑞症的孩子。媽媽幫他找支持團體,卻看到孩子被關在家裡,沒辦法踏出世界的封閉,於是她帶著他離開這個團體,想創造另一種可能。校長是上天派來的天使,給了所有學生影響一輩子的機會教育,給了布萊德柯恩一個全新的開始。
🎬《逆光飛翔》:逆著光是不刺眼是溫暖的實現夢想
「逆光飛翔」是一部賺人熱淚,很值得宅在家,一起親子共享的好片。尤其是那唯美的畫面,逆光而下的主角,總是讓我覺得,充滿正向的能量,可以繼續做夢,然後築夢踏實。
裕翔的媽媽一句:『記住!你的手是用來彈琴的,不是用來幫人按摩的』媽媽在張羅裕翔上學的大小事時,雖然果斷,但也是在旁依依不捨。他知道裕翔會遇到的困難,最初的跌跌撞撞,才會讓他學會獨立長大。跟老師描訴第一眼看到裕翔,想放棄卻沒有放棄,是沒有淚水的堅強,直到後來看到他終於參加比賽綻放的光芒,喜極而泣的淚水,是令人感動不已。
「當你能看見時,你會想做什麼?」
「我想挑一間咖啡廳,找一個靠窗的位子坐著。」多麼簡單的小確幸,對裕翔來說,是這麼大的一個心願。裕翔是第一個視障者音樂學系,需要同學幫忙去每個教室,同學不願意加他進去比賽,是那一片黑暗;但室友歡笑光明的個性,一起大喊陳金鋒的狂歡,小潔的相知相惜的友誼,是那一束曙光。
🎬《五個小孩的校長》教育是用生命來影響生命
這是取自於真實故事的改編,有志於教育的老師,接下低薪偏遠學校校長的職位,學生雖然只有五個人,有停校的危機,但是校長絕不放棄。
可以接下4500元這麼低薪的校長,是她拯救了這五個小孩跟五個家庭,還是這五個小孩拯救她退休魂不守舍的生活?我總覺得施比受有福,這句話真切的告訴我們,在給予別人之前,我們不知不覺獲得更多。
🎬《狐狸與我》愛是讓它自由
一個長滿雀斑的可愛女孩,不經意看到一隻狐貍,跟她變成朋友,不禁讓人聯想到小王子書裡,小王子跟狐狸的關係。愛總是讓人想馴養,想留在身邊,但自由的空氣卻一直呼喚狐狸的心。這部片看著大自然四季更迭的美麗,視覺饗宴就值回票價了。
🎬《天才的禮物》讓智商上的天才在生活中也是個禮物吧!
瑪麗是數學資優的小孩,媽媽過世後,他由舅舅扶養。瑪麗的奶奶也是數學家, 知道瑪麗的數學資質非一般,舅舅的好好過生活派跟奶奶的好好發揮數學專長,有了很大的分歧鬧上了法院。但沒有誰絕對對誰絕對錯,縱使各執己見,在當瑪麗的監護人的時候,也會遲疑不決,也會害怕做了錯的決定,差別只是角度和出發點不同,都是為了她好。如果可以讓數學天才的她先擁有生活上的如常,好好享受生活的歡笑,再貢獻自己的數學能力,均衡的生活,看起來才是最佳解。
🎬《幸福來敲門》幸福彩虹的終點不只是閃亮的金幣而已
當幸福來敲門的英文是the pursuit of the happyness ,就一直覺得為什麼會把幸福拼錯呢?在中國城的幼稚園牆上,有個拼錯字的happyness,每次送兒子上學的Chris一直提醒老師改正,然後拉開了序幕。幸福從來不是自己來敲門,「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它」這隻字片語貫穿整部戲的靈魂,也鏗鏘有力的留在我心裡。
中國數學家貢獻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張之洞的學問怎不如福澤諭吉管用|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作者:程萬軍
晚清中國,在學問上聲望最高的官員,既不是科舉落榜生袁世凱,也不是一生沒留下一本像樣著述的李鴻章,而是準狀元郎、官至總督的清流領袖張之洞。
政見上,此人既不保守,也不激進。品性上,清廉自律。學問上,著述頗豐。在很多讀書人心目中,是官學雙豐、時代大師級人物。
就政治派別而言,張之洞總體屬於晚清洋務派,他主持的南方,搞洋務比李鴻章主持的北方早。其理論水平也高於李鴻章。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大多干吏,理論不成體系,而洋務派中唯一像模像樣的文字東西,是張之洞作品《勸學篇》。
《勸學篇》主要寫了什麼?其中心思想可用書中一語概括——「中體西用」。何謂「中體西用」?張之洞在《勸學篇》闡述得比較清楚,即:在中國傳統政體政教不變的情況下,引入西方先進技術實現強國。
具體說來,什麼是「中體」?那就是帝制儒教。堅持中國兩千年封建君主制,堅持傳統國家核心價值觀孔子儒教。而「西用」呢?則主要指歐美「火器」,堅船利炮,先進的軍事裝備。
張之洞的《勸學篇》,為他在國內圈了大量的粉絲。其中不乏一些學術達人。比如,張之洞帳下有個幕僚名喚辜鴻銘,是個翻譯家,精通多門外語,號稱學貫中西,但卻是「中體」的堅定維護者。後來清廷被推翻後,他堅持不剪辮,以「小辮學者」著稱。
辜鴻銘喜歡辯論,可謂張之洞手下的「首席辯士」。作為能言善辯的「文化怪傑」、香帥的擁躉,辜鴻銘不遺餘力地為「中體西用」之「洞見」鼓吹,留下了不少辯論「佳話」,其中一宗甚是辛辣——
公元1898年,卸任內閣總理大臣的伊藤博文造訪清國,南下拜會張之洞,香帥令辜鴻銘隨同出席,並令辜將他的成就——儒教經典教材《論語》英譯本送給伊藤博文。張之洞和辜鴻銘本以為,收到此禮的日本客人會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料率直的伊藤博文卻對辜鴻銘一通搶白:
「聽說你精通西洋學術,難道還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於兩千多年前,卻不能行於二十世紀的今天嗎?」
喜歡辯論的辜鴻銘並不感到難堪,順勢反彈:
「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數學家的加減乘除,在數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紀,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並不會三三得八。」
伊藤博文聽了,一時無言以對。
這段舌戰辜鴻銘引以為得意的辯論勝例。伊藤博文雖然縱橫天下,可辯才不及辜鴻銘。從形式看,的確是辜鴻銘佔據了上風。但從本質上分析,辜鴻銘的辯詞,卻是明顯的詭辯。把孔子之教與「三三得九」的算術混為一談,有典型的張冠李戴、驢唇不對馬嘴之嫌。儒教不是自然科學,甚至不是社會科學,除了發揮教義的作用外,充其量只是教育學的龍鱗。如何跟「三三得九」相提並論?如果說孔子的理論是永恆的,那麼堅持孔子理論兩千年的中國應該長盛不衰才是,怎麼被放棄儒教的蕞爾小國打得潰不成軍呢?!
張之洞、辜鴻銘的「學問」到底管不管用,歷史早已給出答案。
甲午戰爭爆發前,身為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對大清戰勝日本非常樂觀,「小日本、窮日本」是他的日本觀。為此,他曾向急於求戰的光緒皇帝提出不戰而勝之計:「只要我們召回公使禁止對日貿易,這個資源匱乏的小國,就會陷入窮境。用不了一年,他們就會不戰自亂。所以我們強化海禁就夠了。」
事後證明,張之洞之計,就是個笑話。
有人評價張之洞是個巧宦,勸學也不過是投機、中庸之道的左右逢源。而依我看來,張之洞的勸學更像東施效顰。因為在他之前,早有一位日本學者出版了同名書作《勸學篇》,二人「撞書」了。
不過,卻不存在抄襲問題,而只是暴露水平問題。因為日本的這本勸學,不僅對東方國家學西方之本釐清,而且還把東方「人的近代化」說得通透。
這位日本作者,就是被譽為「日本近代化之父」的、現行日本最高面值紙幣:一萬日元上的老人頭——福澤諭吉。
福澤諭吉比張之洞大兩歲。出身士族。與張之洞不同,福澤諭吉雖是一位士人,卻不是士大夫,他一生沒任什麼官職,但這卻成為露臉的事。因為這正是他想要新士人生:獨立。
福澤諭吉的初學是漢學。他的父親便是一位不算出名的漢學家。福澤諭吉出生時,父親剛剛得到了一部名為《上諭條例》的漢籍,於是給他起名「諭吉」。福澤諭吉家學淵源,少年時除了《史記》《漢書》《戰國策》之外,曾經讀過十一遍《左傳》。但最終他對漢學卻「恩將仇報」。自青年時代開始學習「蘭學」起,他就對漢學產生了疑慮,尤其25歲時遊歷歐美之後,就成為徹底的西學者。
1885年,五十歲的福澤先於張之洞十年,發表了著名的《勸學篇》,見識之深刻後者望塵莫及。
比如對民權的認識,張之洞認為萬萬使不得:「五倫之要,百行之原,相傳數千年更無異義,聖人所以為聖人,中國所以為中國,實在於此。故知君臣之綱,則民權之說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綱,則父子同罪、免喪廢祀之說不可行也;知夫婦之綱,則男女平權之說不可行也。」
而福澤諭吉則主張,人人生而平等:「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
「人生來就是一律平等、自由自在和沒有上下之別的。就這些人的基本權利而論,則是完全平等,毫無區別的。所謂基本權利,就是人人重視其生命、維護其財產和珍視名譽。」
還有對做官的態度,張之洞以為是青雲之志,而福澤諭吉則認為,要緊的不是依附政府,而是個人獨立:「一個國家所以能夠獨立,那是由於國民具有獨立之心。如果人人都想做官、舉國上下都是老一套的十足官氣,那麼國家無論如何不能強盛」。這是福澤諭吉《勸學篇》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句。
很多中國人以為,福澤諭吉是主張日本對外侵略的理論家,殊不知他對日本的首要貢獻,不是擴張,而是「獨立」二字。
福澤發表《勸學篇》時的日本雖處維新之中,但依然存有東方傳統,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飛黃騰達做個一官半職,在這種情況下,有機會做大官的福澤卻不願做官,就是要給年輕人打個樣,「做獨立的榜樣」。
福澤諭吉指出,人人想作官的弊端,那種情況猶如蒼蠅麇集在腐食上一樣。人人都認為不依賴政府就沒有發跡的機會,因而就毫無自身獨立的想法。他認定一個國家的強盛之道,首先在於強民,而強民的標誌,是國民具有獨立之心。
福澤諭吉把東方「人人想作官」的思想歸結為孔子儒教的遺害。所謂「青雲之志」就是祖先遺傳下來的官場迷信,他希望日本年輕人能從這種迷惑走出,懂得文明獨立的本義。顯然,福澤諭吉對傳統儒教是持排斥態度的。他稱儒學系東方近代化的桎梏,是「脫離實際的學問」。世上的事物千千萬萬,教師不可能將它們全部傳授給學生,因此,發展能力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所謂能力,即研究和處理事物的能力。而能力不是單一的,它包括記憶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這些是獨立的人與獨立的國家最需要的有用東西,而落伍的儒學是提供不了的、無用的。福澤諭吉主張日本拋棄漢學與儒教傳統,全面接受西洋文明。他說,「陳腐的漢學如果盤踞在晚輩頭腦裡,那麼西洋文明就很難傳入我國。」他眼中的近代文明和實用知識就是洋學,即西方科學。他大力提倡學習的西洋科學,與張之洞不同,其科學含義並不侷限於科技,而是涵蓋社會科學,相比數理化,福澤對法學、社會學等西學更為推崇。
福澤諭吉的《勸學篇》在近代日本影響巨大,受他影響,明治政府維新過程中明確提出「和魂洋才」的標誌性口號。即日本精神、西洋才幹。這個「洋才」包括政制、法制、上層建築方方面面。
堅決不做官、做獨立榜樣的福澤諭吉將著書辦學辦報視為自己三大事業。如今有著「亞洲第一私立學府」之稱的日本慶應大學,就是他在1858年時創辦。現在日本發行量很大的報紙《產經新聞》,也是由他在1882年創辦的《時事新報》合併而來的。
福澤諭吉的辦學宗旨是「獨立」。慶應大學的校訓是「獨立自尊、筆比劍強」。
他的辦報方針依然是「獨立」。「獨立不羈、不偏不倚」是《時事新報》公佈於眾的辦報精神。福澤諭吉說:「凡與此精神不悖者,無論是現任政府、諸多政黨、各工商企業、各學者團體,不論對方是誰,我們都將其作為朋友相助。若是違背此精神者,亦不問誰,皆作為敵人而排斥之。」
日本維新時代,教育家、報人福澤諭吉發揮了點石成金作用,用他的書、學校和報紙,催生了一批「近飛日本」的青年精英。他與日本政治家一道改變了日本。如果把國家比喻成一杯水,政治家改變的是杯子的形狀,而他改變的,則是水質。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