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看 習近平給“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北京時間8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對他們積極到中國各地走訪、深化對華瞭解表示讚賞,鼓勵他們加強交流互鑒,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
習近平在信中說,你們都在中國學習、工作、生活,這次有機會到各地深入走訪,加深了對中國的認識和瞭解,我感到很高興。
習近平指出,正如你們在來信中談到的,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中華大地上建設富饒美麗的家園,創造多姿多彩的文化,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小康生活。要幸福就要奮鬥。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要想發展振興,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國情、走自己的路。實踐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寬廣,將更好發展自身、造福世界。
習近平表示,青春總是同夢想相伴。中國共產黨走過了百年奮鬥歷程,但我們的初心和夢想歷久彌堅。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在新征程上,我們將繼續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爲促進人類發展進步而不懈奮鬥。我們歡迎更多國際青年來華交流,希望中外青年在互學互鑒中增進瞭解、收獲友誼、共同成長,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
“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是由中方智庫機構發起的中外青年交流機制。近日,來自28個國家的36位項目外籍青年代表給習近平寫信,祝賀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講述了他們在中國各地走訪的體會感悟,表示希望發揮橋樑作用,更好促進中外交流對話。#中國習近平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讀書時,就知道張騫是漢朝通西域的大功臣,他不僅將中原絲織品傳入西域,也讓西域的音樂、良馬、水果,傳入中原。 歷史記載,張騫前後出使西域兩次,第一次是漢武帝即位初期,為共同抗擊屢犯邊境的匈奴,派張騫首次出使西域,聯絡同樣飽受匈奴欺凌的大月氏回敦煌、祁連山舊地。 於是張騫從隴西入河西走廊,途中遭伏,張騫...
中外交流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抗疫旅遊11-《眼見為實 耳聽為虛》
從前的日子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新冠疫情肆虐至今,不少人感覺現在的日子更慢!不但親朋不便相聚,而且哪裡都不能去!知史特推出「抗疫旅遊」專題,帶您在線遊覽世界名勝,更飽覽歷史新知!
「在這短短的幾日,我有幸能欣賞與別不同的城市面貌。烏茲別克和哈薩克地大廣闊,那裡縱然沒有高樓大廈,但勝在景色優美。哈薩克被山群圍繞,向遠處眺望就能看到巍然屹立的天山,故哈薩克冬暖夏涼,在炎熱熾盛的夏天也有陣陣清風吹來。但遺憾的是我們待在哈薩克的時間非常少,為了趕行程也沒有仔細看到這裡的風景。烏茲別克的天氣雖然比哈薩克酷熱,烈日當空,臨近沙漠地帶的布哈拉悶熱得很。但是蔚藍的天空卻略勝一籌,沒有雲朵的天就如碧海般廣闊,早晨空氣清新,更是鳥語花香。真羨慕這裡的人民,在這裡生活,每天都有如此美麗景色的相伴。不過論景,當然莫及於烏茲別克的眾多古蹟。伊斯蘭教獨特的建築讓我大開眼界,當中精緻的花紋、配色、設計更使我嘆為觀止。我也終於見識到清真寺的「洋蔥頭」,裡面運用了各種原理才能保持圓頂的豎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帖木兒的陵墓,裡面金碧輝煌,聽說金光閃閃的天花版是用真金做成,入面還有當地人在虔誠的禱告,使人油然而生莊重之感。
烏茲別克的幾個城市都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所以在不少商店我們可以見到有各式各樣的絲綢售賣。其實我對於絲綢之路的認識並不深,即使在課本也只能看到絲綢之路被一兩句帶過,只知道西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中外交流之路。但原來絲綢之路再更早之前已形成,中西一直有商貿交易,並且在絲綢之路上大多都是粟特人,甚少中國人。本來以為絲綢之路只是由河西走廊向西的一條大型經濟之路,卻不知原來絲綢之路範圍廣大、四通八達,打破我一直對絲綢之路認知……」
閱讀精彩全文,請移步知史官網「知史學園」-「遊歷學習」,謝謝!
https://mychistory.com/index.php/e001/e0011/s0055
中外交流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清代廣州工匠竟能做出頂級西洋鐘錶? | 生活知史
西洋鐘錶最早是由廣東傳入,明代萬曆年間利瑪竇等傳教士力圖進入內陸傳教,於是在廣東等地寓所陳列自鳴鐘等西洋奇器,將之贈送給中國官員並進而獻給皇帝,入清之後,宮廷對西洋鐘錶的喜愛有增無減,當時廣東督撫要定期向朝廷彙報來華外國商船上是否搭載有特殊技藝之西洋人,尤其是外科大夫及鐘錶技師。
及至乾隆朝,清廷繼續引進和使用西洋鐘錶技師,並擴大宮內的「做鐘處」,聘請多達百多位工匠為宮廷製作修理鐘錶。但除了皇家鐘錶外,民間也開始有人學習鐘錶製作。乾隆年間確立了「一口通商」,西洋鐘錶貿易也就在廣州日漸繁榮。《粵海關志》記載「向來外番各國夷人載貨來廣,如鐘錶、嗶嘰、羽絨等貨,各投各行商交易。」由於宮廷對鐘錶的喜愛,直接促使沿海地方官員不惜重金從海外搜羅,乾隆四十九年,兩廣總督、粵海關監督等累計進貢鐘錶共130件。本地鐘錶業也在長期耳濡目染下,開始做起維修鐘錶的小作坊。
早年本地技師的技術水準一般。乾隆年間編撰的《廣州府志》稱:「自鳴鐘本出西洋,以索轉機,機激則鳴,晝夜十二時皆然。廣人亦能為之,但未及西洋之精巧。」不過經過多年改進,廣州鐘錶業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例如使用燒琺瑯為特色的精緻「廣鐘」,既有濃厚中國色彩又帶有西方藝術風格的廣鐘,成為達官貴人喜愛的陳設收藏。馬戛爾尼使團成員巴羅提到:「中國人在廣州的製作已經和倫敦的一樣好,這些精巧機械品的價格只有考克斯等倉庫運來的鐘錶價格的三分之一。」廣鐘工匠技藝超群,在造型、機芯上可與西洋鐘錶相媲美,尤其在價格上佔有優勢,廣州產的自鳴鐘更成為清代貴族家庭普遍的陳設。西洋鐘錶從外地採買到本地製作,廣州的工匠可謂居功至偉,這也凸顯了廣州在中西貿易與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知史 #生活知史
#中國歷史 #中国文化 #古代 #古代皇室
#清代 #中外交流 #廣州 #西洋鐘錶
中外交流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讀書時,就知道張騫是漢朝通西域的大功臣,他不僅將中原絲織品傳入西域,也讓西域的音樂、良馬、水果,傳入中原。
歷史記載,張騫前後出使西域兩次,第一次是漢武帝即位初期,為共同抗擊屢犯邊境的匈奴,派張騫首次出使西域,聯絡同樣飽受匈奴欺凌的大月氏回敦煌、祁連山舊地。
於是張騫從隴西入河西走廊,途中遭伏,張騫等人被匈奴扣留了十年之久,並娶妻生子。張騫並未因此忘了漢武帝給的使命,終於在十年後的某日,趁著匈奴監視放鬆之機,逃離匈奴地區,繼續向西進發,最後終於到達大月氏。然而相隔十多年後的大月氏,早就沒有回敦煌、向匈奴復仇的想法,張騫只好踏上歸途,歷經千辛萬難,才得以返回漢朝!雖然並未完成使命,但因其親歷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國,對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比較詳細的瞭解,也成為漢朝開闢通往中亞交通要道的重要Know-how。
爾後,在漢軍再次大敗匈奴且控制河西走廊後,武帝便第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四年後張騫成功歸來,西域各國開始和漢朝有了交往,漢朝與西域和中亞、西亞的交通從此開通,外來文化的輸入也自此開始,而我們所謂的「絲綢之路」也因此成為中外交流的重要管道!
想去走走絲路嗎?別忘了二千多年前的外交家兼探險家——張騫!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