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10.28學界人鏈]中學生麥同學:過去四個月經歷太多不公平不合理事情 最無理是警察罵我們「曱甴」「暴徒」取消田徑比賽 感到「好不公平」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集港故的主角任明敏(Dora)說出了很多「金句」: 「練球是一隊人齊人的事,一個也不能少,每個人除非入醫院,都要來練習。」 「她們可能下不了場,行動上跟不上進度,但精神上都要跟上進度。」 「做人的態度比任何事情更重要,一個冠軍可能是過眼雲煙,但做人態度會跟著她們一生。」 Dora就是協恩中...
中學學界田徑比賽 在 李臻 Oscar Le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播種栽種百五年
作者:李 臻 (Oscar Lee)
2019年3月23日刊於《信報》
早兩星期,母校拔萃男書院於校際田徑賽敗給友校喇沙書院,小弟當天也在網上看了一會直播。賽事緊張刺激,可說未到最後一刻也不知鹿死誰手。喇沙在接力賽表現無懈可擊,連贏六個接力項目後,最後也反勝得漂亮。小弟的Facebook當天自然被有關消息「洗版」。
可幸見到的是同學們都成熟了,大部分的帖子是讚雙方進行了一場精采比賽,和勉勵師弟繼續努力練習,明年再把冠軍奪過來。
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今年正值母校150周年的大日子,去年開始,無論校長、老師、學生和舊生都已經摩拳擦掌,為今年由年頭至年尾的一連串150周年活動而忙個不停。雖然大家都想在這重要一年多贏錦標,但回看今次的失敗可能也是blessing in disguise,提醒我們無論之前有多麼美好的風光,往後的日子也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能鬆懈半點。
與校長鄭基恩談起今年的田徑賽,他說每年都是硬仗。事實現今學界水準很高,沒有什麼比賽是有很大的把握,最後就算獲得勝利也通常是險勝。雖說學懂落敗的重要性,但十多歲的好勝男孩子始終要時間去平復。
校長就喜歡以英國大文豪Rudyard Kipling的詩《If》中一句「If you can meet with Triumph and Disaster, and treat those two impostors just the same(如果你能將勝利和災難及它們的偽裝者都一視同仁)」,來勉勵學生及自己,去思考勝負的意義。大概是如果抱有正面心態或平常心,就算災難來臨,也可視之為未來勝利的偽裝。
相反,如果沾沾自喜,表面的勝利也可能是隱藏着災難。教懂年少氣盛學生在自信中找堅毅,以及在失敗裏學懂抗逆的智慧是何等困難的任務,欲又是老師們要面對的挑戰。
鄭校長認為,時代不同了,現時不單老師,就算是高年級的同學也明白,不能再以從前由上而下壓下來的手法教導年輕一代,而是更像家人的關懷和鼓勵。除了老師的教導以外,校友也化身為mentor去引導高年級學生,高年級學生又像哥哥一樣帶領着低年級的學生,一起學習、練習、成長。年輕人嘛,總有些是較為反叛與自我,但校長說教育不是一時三刻的事,中學階段,最重要的是播好種子,因他相信總有一天種子會發芽成長。
事實上,這些年他見過很多別人眼中的反叛學生,過幾年後回來學校已是判若兩人,種子已變成大樹。總有些人遲些才開竅,但只要種子最終茁壯成長,遲來或早來分別就不大了。
近日再拿起馮以浤老師及陳慕華博士合著的To Serve And To Lead(役己道人:拔萃男書院歷史)【圖】來看。
書中所說的雖然是男拔萃歷史,但也能從中窺探香港的教育及教會的變遷。這百多年來社會面貌變化巨大,但有些根本的價值和風格始終如一,150年來也沒有大改變,像書中形容,「DBS graduates are characterized by self-confidence; working and playing hard; a sense of freedom and yet a high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individualism and yet a strong collective team spirit.」到今天仍然適用。
播好種子 修成正果
鄭校長指學校不會忘記由孤兒院起家的歷史。一直走來,也是希望學生能當社會領袖的同時,也能服務社會,當一個「Servant Leader」(僕人式領袖)。僕人式的領導重視同理心和合作,多聆聽和反思,重視團隊成員的付出與感受。這些價值不會、亦不應該因為學生的成分,或社會政經面貌變動而改變。校長多次強調,中學是播種的時期,雖然很多同學可以考入知名學府繼續學業,但真正的收成期,看到中學教育的成果,也是很多年之後的事。
近年經常有調查指香港青少年幸福感低,壓力又大。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家長們或部分教育工作者比較短視和着重短期成績,什麼事情也要短時間內收成,成績、證書又好,升學也好,都着重「即食」。如果大家能以播種和育人的心態去陪伴孩子成長,令他們不單在學業知識上追得上時代的需要,亦養成一套正面和不卑不亢的mind set,筆者相信孩子們不單幸福感會提升,香港的未來亦會更有希望。因為香港教育的底子,相信不會比其他先進地方差。
在男拔萃慶祝150周年的時候,鄭校長強調,就算教學方法以及社會怎樣變,學校辦學的初心也不會改變。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播種栽種百五年 #diocesanboysschool #DBS #DBS150 #150thanniversary #HKUST #MBA #EMBA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 #HKUSTMBAAA
中學學界田徑比賽 在 關你蛋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喇沙慶祝重登學界王座豪放半日假】
喇沙為咗慶祝港九區D1中學校際田徑比賽決賽相隔六年重奪冠軍!宣布周一會放半日假。
如果唔係喇沙仔,可能要等到東京奧運香港拎金牌先至有機會勒!
圖片來源:La Salle Old Boys' Ties
關你蛋事IG:關你蛋事
https://www.instagram.com/hongkong88news
#港九D1田徑賽 #男拔 #女拔 #喇沙 #德望 #協恩 #學界賽事 #運動員 #田徑 #王者 #超熱血 #關你蛋事 #like4like #l4l #follow4follow #f4f #instafollow #hk #hkig #灣仔運動場
中學學界田徑比賽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集港故的主角任明敏(Dora)說出了很多「金句」:
「練球是一隊人齊人的事,一個也不能少,每個人除非入醫院,都要來練習。」
「她們可能下不了場,行動上跟不上進度,但精神上都要跟上進度。」
「做人的態度比任何事情更重要,一個冠軍可能是過眼雲煙,但做人態度會跟著她們一生。」
Dora就是協恩中學籃球隊的教練,她形容每次訓練一班十幾歲的隊員們都是「行入嚟,瞓住出去。」協恩中學籃球隊素有學界女籃「神之隊」的美譽,上星期剛奪得Nike學界籃球精英賽的女子組冠軍,連續第六年稱霸學界比賽。
然而所謂的「神」並非渾然天成,而是全賴日常刻苦的訓練。
Dora中學時期在協恩就讀,當時已是校內的運動健將。初中時,她是乒乓球校隊成員,亦有參加田徑隊,但後來發現最愛的是在籃球隊中與師姐們合作帶來的化學作用。從師姐身上,她學習到每次比賽都要全力以赴,以及為母校爭勝的使命感,令她大學畢業後回到母校,希望將這份「協恩精神」傳承給師妹。
今年已是Dora回到協恩執教的第十八年,帶領籃球校隊是她的主要工作之一,她笑言平日九成時間都與籃球隊隊員相處。
訓練過程,Dora極重視籃球隊隊員的紀律性:「佢哋練波時一散,我就要佢哋罰跑;聽我講嘢嘅時候,佢哋一過嚟,我畀3至5個指示佢哋,佢哋一落場就要做齊嗰3至5個,佢哋淨係做一個都要處罰,因為代表佢哋聽指令時冇集中去聽。」
此外,她也著重球員的團隊精神。
球員在上學日的午膳和放學時間,都要訓練球技和體能,星期六也要回校練習,連長期都不例外:「我唔畀佢哋放假,我話『聖誕節唔可以走、新年假唔可以走、復活節假唔可以走』。」在這些假期裡,球員每天需要在校訓練球技和體能最少七小時,晚上則在學校過夜。
而平日訓練中,即使球員受傷,她都要求她們坐在旁邊觀看,了解球隊的狀況:「練波係成team人嘅事,一個都不能少。佢哋可能落唔到場,行動上跟唔上進度,但精神上都要跟上進度。」
但即使贏波,Dora亦都會大鬧球員。好像去年年尾的學界籃球精英賽八強賽事中,「神之隊」在比賽中段險被對手追平,最後仍反敗為勝,卻被Dora責罵太在意個人表現:「每個球員都會好在意自己喺場上打幾分鐘,或者喺場上拎到幾多分數,但對於我嚟講,球隊勝出先至係應該放喺第一位。一隊波總會有人打多啲,有人打少啲。」
除了籃球技術要精,Dora亦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因她深明讀好書是進入社會的入場劵。任教數學科的她,有時會在校逗留到深夜,幫成績較弱的學生補習。她要求學生在學業上要跟打籃球一樣,每次皆有進步:「我成日同佢哋講,讀書要擺第一,籃球擺第二。每個人讀書能力都唔同,有啲人讀成日都未必考到第一名,但進步係重要嘅,要畀老師睇到佢哋想進步嘅心。」
不過,Dora做這一切,最渴望的始終是想讓學生學懂待人處事的態度:「做人嘅態度比任何嘢更加重要,一個冠軍可能係過眼雲煙,但做人態度會跟佢哋一世。」她希望學生在籃球訓練中,培養與人合作和凡事盡力拼搏的精神。
近年學界籃球的競爭愈趨激烈,Dora坦言擔心協恩球隊成績下滑,但她認為這正正能教曉學生重要的人生一課:「我覺得有時球隊需要一啲衝擊,輸咗都係衝擊,令佢哋再進步,學識點樣面對逆境,訓練到佢哋面對困難時要經歷,經歷之後再跨過,會對佢哋人生有好大幫助。」
《港。故》帶大家窺探「神之隊」背後的辛酸,並了解她們這位「愛之深、責之切」的教練。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goo.gl/YJXt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