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的最美橋梁】#猜猜這是哪座橋
臺北市主要腹地由河流環繞,對外交通大多仰賴橋梁串連,許多橋梁擁有豐富悠久的歷史底蘊,卻也總在都市發展需求下被迫「改朝換代」,使得舊時風貌再不復見。
作為日本時代銜接「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與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的明治橋,修建於1901年,最初為鐵製桁架橋,1927年即因坐落於劍潭山與基隆河畔的優美景色入選臺灣八景,為第一代明治橋。
第二代明治橋則落成於1933年,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欄杆由花崗岩砌成,橋頭及橋尾的兩側各有一座燈柱,整體造型溫潤典雅,是當時工藝美學的一大成就,因與週遭的山青水秀相得益彰,被許多人認為是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梁。
戰後明治橋改稱中山橋,隨著通往士林、北投、大直、內湖的交通運量不斷增加,在歷經多次整建後已逐漸失去初始風貌,而拆除重建與文資保護的聲音也不斷拉扯,直到2001年因納莉颱風造成大臺北地區嚴重水災,基隆河整治與中山橋議題再度浮上臺面,前臺北市長馬英九終以「影響水利」為由,宣布拆除橋梁,並允諾將易地重建。
然而十九年過去了,拆除後的明治橋被分割成435塊,堆放於再春游泳池舊址,如何協助它重現風貌,至今仍無定論。
#中山橋 #明治橋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美的景色
#希望能看到明治橋再現風華
#報時光UDNtime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59/9/14
攝影:陳維在
圖說:專以淡水河、基隆河一帶開辦遊艇業務的金龍輪船公司,於十四日上午在台北市中山橋堍的該公司臨時碼頭開航。
歷史新聞
【1998-11-06/民生報/22版/都會焦點】
中山舊橋 古蹟與防洪之爭
公安為由除之後快 緬懷古蹟極力捍衛
如何兼顧 亟待專家提供解決之道
【記者鄭朝陽╱專題報導】台北人要不要拆除中山舊橋,最近又成為熱門話題,有人拿公共安全為由想要除之而後快,有人則緬懷古蹟的歷史價值極力捍衛。中山橋未來的命運未卜,但回憶這座橋梁的歷史與存廢之爭,卻也凸顯出台灣對歷史文化保存的無力感。
坐落於中山北路、橫跨圓山基隆河的中山橋,至今已有近66年歷史。這座橋最早建於民國3年,當時還是一座鐵吊橋,民國19年,改建為三孔的混凝土拱橋,並於民國22年完工,成為台灣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橋梁。
由於完工當時正值日據明治時期,因此該橋又稱為明治橋。橋的總長度有120公尺,寬17公尺,護欄以精磨的花崗岩砌築,配有復古式的青銅路燈,是一座典型的和式橋梁,也是聯絡當年圓山台灣神宮的前站。到了民國57年,為了紓解日益增加的交通流量,橋面拓寬為23公尺,並畫設有四線快車道、兩線慢車道及兩側的人行道。
工程界盛讚中山橋的施工品質與典雅的造型,使它曾經擁有全台造型最優雅橋梁的美譽,後來北二高碧潭橋也採取類似的復古設計。
老台北人可能都不陌生,早年的中山橋下,基隆河是脫了衣就可以下水游泳的好地方,拱橋的造型搭配搖櫓而過的扁舟,勾勒出一幅優閒的人間意境。不過,隨著上游的開發腳步日漸加快,以及政府長期忽視河道的疏濬,基隆河開始砂淤穢塞,河岸兩旁的雜草取代了親水的空間,慢慢地,荒蕪的景象掩蓋了上述記憶,橋面的青銅路燈、精心設計的鳥居,也因為拓寬工程而消失殆盡。
中山橋因位處圓山的急彎,歷年來發生多起中山北路南向北行駛的車輛,因超速無法轉過橋頭彎道,導致越過車道中心線及對方的來車道,撞斷對面的護欄而墜河,因此一度有「奪命彎道」與「奈何橋」的惡名。
事實上,當年的中山橋也是一條「迎賓道」,每當外國元首來訪,車隊經由中山橋出入圓山飯店時,中山北路就會採取快車道淨空的管制措施,而國賓車隊就行駛在道路中央的雙黃線上,這也就是當年橋面沒有設置中央分隔島的原因。後來因為飛車墜河事件層出不窮,經由媒體輿論深入檢討原因之後,才由台北市政府增設了相關安全設施。
民國76年琳恩颱風來襲,造成汐止地區與台北市東區嚴重淹水,此時的中山橋上、下游水位差僅有1.6公尺,雖然沒有斷橋及洪水溢堤,但在水理上及工程風險上,中山橋已被認定為一座相當危險的橋梁。因此,考量二百年的洪水頻率,拆除中山橋、另建新橋的呼聲響起,新建的中山二橋在民國83年7月完工通車,至於舊橋的拆除原本也要同步展開,但適逢市長選舉而遭延宕,加上藝文界為中山橋請命的舉動,也為其存廢投下變數。
陳水扁打敗黃大洲獲選市長,新市府便針對中山舊橋的拆除委託台大教授許銘熙等人組成專案小組進行研究,研究結果,拆橋可確保二百年洪水頻率的要求,但若採取相關替代方案,例如將中山橋到南湖大橋的堤防加高2.1公尺、在圓山設分洪道及活動擋水牆等水工配合措施,加上在南湖大橋設置攔汙設施,可有效紓解中山橋的疏洪瓶頸,但不必拆橋的代價卻高達數億元,比新建一座橋梁的造價還要高;最後陳水扁市長仍裁示保留中山橋,但上述替代方案所需經費,應審慎評估其經濟效益。
雖然市長以古蹟看待中山橋,但台北市民政局在完成古蹟評定之後,至今仍未公告,以致惹來經濟部水資源局多次要求拆除的爭執,公共安全與古蹟孰重,也成為中央與地方角力的關鍵。
橋是可以跨河通行的道路,尤其是中山橋連繫了圓山文化觀光帶的建築,如市立美術館、兒童育樂中心、圓山飯店、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忠烈祠、故宮博物院等,如果拆了,等於截斷了這個觀光帶的步行系統,值得考慮,如何兼顧防洪與經濟效益,亟待專家提供解決之道。
中山橋市民活動中心 在 新北市議員 陳啟能 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北市公有場館、漸進開放摟📣📣
📍5/4~5/17第一階段(採實名制,請帶口罩入場)
📍5/18 第二階段 等待疫情穩定,逐步開放其餘公有場所
5/4(一)起開放場所如下:
💡圖書館
👉🏻三重區、蘆洲區各分館開放,除了五常分館閉館整修中
⭕️開放空間(閱覽室、自修空間)
📞相關資訊:新北市立圖書館 (02)2953-7868
💡藝文館場
👉🏻三重社教館、空軍三重一村開放
⭕️開放空間(文化園區內外、博物館展覽廳、藝文中心展覽廳)
📞相關資訊:新北市文化局 (02)2960-3456 #4554 4553
💡運動中心
👉🏻三重區國民運動中心、蘆洲區國民運動中心開放
⭕️開放空間(游泳池、撞球室、桌球室、壁球室、攀岩場、羽球場、綜合球場、課程教室、體適能中心)
📞相關資訊:新北市體育處 (02)2962-0462 #104
💡活動中心
👉🏻三重區中興、三民、重新橋、中山橋、重陽橋、聯邦、中興橋、光興、開元、過圳、忠孝橋、正安、正義、大同、廣一、永德活動中心;蘆洲區永安老人活動中心,以外活動中心皆開放
⭕️(開放空間)會議室、簡易體健運動、研習課程(瑜珈、書法、打坐、繪畫)、閱覽室(50人以上活動室前審查❗️)
📞相關資訊:新北市民政局 (02)2960-3456 #7930
⚠️疫情逐漸穩定,但還是提醒各位落實「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一起做好防疫,保護自己也守護親友以及我們的家園。
❤️市議員陳啟能關心您❤️
🏢服務處:三重區龍濱路219巷43號
☎️電話:2978-4978
中山橋市民活動中心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1.10 拜訪已逾百年歷史的圓山別莊(台北故事館)
1913年,台北大稻埕茶商陳朝駿先生,在台北圓山基隆河畔,起造了這棟歐式風格的「圓山別莊」,於1914年落成,作為招待台灣士紳、特殊政要及各國茶商的聚會場所。
當年陳朝駿先生為了興建此別莊,特地委由荷屬東印度公司繪製設計圖,再交由英國建築師負責建造,建築一樓以磚作承重牆,二樓為木結構,利用曲線、水平木條構成二樓牆外樹枝狀優美的壁面,這就是典型的英國都鐸式建築。
圓山別莊的入口設一半圓形拱廊,四根高聳的希臘式廊柱承托二樓橢圓形陽台,中央凸出尖塔,屋頂為急斜式,另外背面的樓梯也有如一座小塔,牆身有變體的新藝術拱形窗,這些建築特色都是臺灣所罕見的、彌足珍貴。
圓山別莊周圍當年風景如畫,商賈們只要從大稻埕碼頭乘船,沿淡水河上行到別莊登岸,沿途美景盡收眼底,因此曾被譽為「台灣百景之最」。
歷經時代變遷的圓山別莊,在日治時代曾被台灣總督府憲兵隊充作監獄使用,戰後則作為前立法院長黃國書的官舍,直到1979年才被台北市政府徵購,交由台北市立美術館管理,並於此成立「美術家聯誼中心」。1998年,「美術家聯誼中心」遷至他處,圓山別莊則由台北市指定為市定古蹟。
2003年由港人陳國慈律師個人認養贊助,以每年七百萬捐助,在圓山別莊成立「台北故事館」,成為一處以推廣台灣生活文化和古蹟再利用理念的迷你型博物館。
「台北故事館」每季皆舉辦以台北生活文化為主題的展覽,以城市的人文生活為主題,藉由說故事的方式來呈現老房子的歷史記憶,並搭配古蹟導覽、講座、表演藝術等活動,引領民眾從古蹟瞭解市民的生活史,讓古蹟有了新生命。
關於中山橋:
2002年底,舊中山橋(日治時期名為明治橋,完工於1933年)拆除遷建工程開工,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表示中山橋的拆遷工程將分兩階段進行,在第一階段的拆遷工程裡,中山橋被切為435塊並堆放於再春游泳池(1992年停止營業)裡,待新橋址選定並完成評估後,便會展開第二階段的遷建工程,不過一直到現在,舊中山橋的重建工程仍未進行,我們在救國團劍潭青年活動中心的南側,可以看見一堆用塑膠布蓋著的中山橋「屍塊」。
中山橋市民活動中心 在 反對龍潭運動公園設置"中山市民活動中心 ... 的推薦與評價
反對龍潭運動公園設置"中山市民活動中心"!!! 中山里這麼大,難道找不到一塊閒置地蓋活動中心嗎? 明明要蓋的是中山里里民活動中心(集會所) 為什麼要巧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