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於周一(12日)宣布,將會在5月中起,推出讓大陸人以「來港易」計劃來港,毋須14天強制檢測,也不需要打疫苗,就可以來香港旅遊或探親。此舉完全忽視以往四波疫症爆發的教訓,為求達到政治目的而不擇手段。
當特區政府要對大陸「大開中門」,讓大陸人自由出入,與此同時卻堅拒取消本地的限聚令,以及其他的本地防疫措施。特首林鄭月娥於同一個記者會上,指如要放寬食肆每枱坐6人,以至把堂食時間延長至午夜12時,就需要食肆員工打第1針疫苗,以及顧客強制使用「安心出行」的手機軟件;而如想把食肆放寬每枱坐8人,則必須食肆員工都已打2針,而顧客則最少要打1針,同時強制使用「安心出行」,才能把堂食延長至凌晨2時;至於酒吧,則需要顧客與員工都打第1針疫苗,以及強制使用「安心出行」,才能換取其「有限度復業」。
為何大陸人來港就不需要打疫苗,但香港人在本地飲食卻需要打疫苗呢?難道大陸遊客在香港不需要進食嗎?否則他們到食肆用餐時,食肆又如何配合政府要求取得這些大陸食客的打疫苗紀錄?先不論這種政策本身如何荒謬,政府為何把檢查打疫苗的紀錄,推卸到食肆員工身上?香港本地人去街超過4人,就被當作違法的「羣組聚集」,要罰款$5000;那麼到時大陸來港的旅遊人士是否受相同規限呢?到時政府不是豁免,就是漠視而選擇執法;政府不出頭執法,更不用檢查來港者的「針卡」,那麼食肆員工又如何檢查?
觀乎以往大量的中港矛盾例子,陸客既不了解香港的法律,更不把法律放在眼內,一旦被要求守法,就指是「文化差異」,以至「咱們大家都是中國人」,然後就「要不是全靠我們打救,香港完蛋了」,在思想語言皆不通(這些人自認)的情況下,把執法責任推到食肆員工身上,又是否製造所謂「歧視」與衝突的來源?究竟是誰在製造中港矛盾的溫床?
更何況即使打了疫苗,也不代表安全。由中國的防疫專家,到香港特區政府的專家,都經常說大家常「誤解」疫苗,指即使打了疫苗,也不代表不會感染,而只是減少感染者的重症而已,也就是說不可以減少社區感染,因此仍然需要繼續執行防疫措施。從94%接種疫苗選擇科興的國家智利,其34%人口已打疫苗,其感染數字不但沒有減少,甚至仍然屢創新高,即可證連比較有國際認證的科興疫苗,也無法減少感染數字!
智利大學的研究更顯示,指如果只打1針科興疫苗,其有效率竟低至0%-3%,和有如沒有打的數字竟接近一樣,即完全沒有效果的誤差範圍之內;要在打第2針科興之後,才有最高27.7%的有效率,而要到第2針的第14日後,才能有54%的有效率;連科興也尚且如此,那麼採用相同滅活疫苗,不但更早期研發而且更缺乏國際數據的中國國藥疫苗,相信效果仍不會有改善。那麼以打第1針,作為放寬限制的做法,又是否合適?(未完,全文按連結)
「中港文化差異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港文化差異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港文化差異例子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中港文化差異例子 在 蕭家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中港文化差異例子 在 【#中港文化差異】「內推」即係走後門 拆解「內推」迷思 的評價
- 關於中港文化差異例子 在 同時令到本港貧富懸殊越趨嚴重,最終轉成今日深層次矛盾嘅 ... 的評價
- 關於中港文化差異例子 在 台日文化差異例子的評價和優惠,YOUTUBE、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中港文化差異例子 在 台日文化差異例子的評價和優惠,YOUTUBE、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中港文化差異例子 在 內地女來港工作驚見5大文化差異!與內地大不同!覺得香港 ... 的評價
中港文化差異例子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自己感覺,在華人圈及美國人的一個很大的文化差異,是在面對挫折時的態度,存在根本上的不同。
如果都挑正面的例子來說,華人圈(中港台及東南亞華僑)所推崇的面對挫折時所展現的積極面,是比較接近一種「堅毅果敢,不屈不撓」的人格形象。
近代最經典的就是「國父革命建國」的案例。大概90’前的台灣小孩,或多或少都還是有經歷過「國父經歷前面9次失敗的各種挫折,但是仍然不屈不撓,最後終於革命成功」的故事及精神洗禮。
因此,大部分小孩在面對挫折的時候,父母可以提供的最正面的鼓舞,大概也是「不要放棄,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成功」的這種心理建設。
我印象中小時候看劉墉的書,裡面劉大作家鼓舞他兒子的心靈雞湯超級生猛:「如果你還會挑戰下一次,那你不是輸,只是還沒有贏」。
(這裡有節錄部分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e4e0900100h1yz.html)
從小學了5年圍棋的我,期間必須去參與各種圍棋盃競賽,漫畫「棋靈王」裡面輸棋之後躲進男廁「大號」隔間偷哭的劇情,對我來說根本家常便飯。
所以在看到這句雞湯的當下,好像打電動瞬間被補血補滿一樣。至此之後,每一次輸棋,我都會謹記教訓,告訴自己「我只是還沒贏!」,然後繼續勇猛精進…….
直到某天,被只學了3個月、才剛上大班的小小孩殺得大敗虧輸的時候,才理解到:原來有些比賽,你怎麼樣也贏不了……
越長越大,越理解這種「生命的本質」。
再努力練投籃也抵擋不了被原住民同學快攻後騎扣……
每天把吉他抱在懷裡但睡眼惺忪的隔壁班同學和弦一出女生們就戀愛了……
根本天書的量子力學,坐你旁邊的肥宅寫得出連老師都驚嘆的論文……
原來努力是有極限的。
原來「不屈不撓」跟最後故事的結果還是有脫鉤的一天。
也就是說,如果你覺得你「只是還沒贏,總有一天會贏」,要嘛你在的競技圈子不是太大,要嘛就是你的命還不錯。
抱著這種殘缺式的看透長大,直到生活在美國西岸以後,當地給我的衝擊是:
原來面對失敗也可以不用這麼嚴肅!
這種不嚴肅不是什麼認真檢討後「好了好了可以了那現在來聊點開心的吧」那種after party式的放鬆,更接近的是對於「人生就是會失敗」這件事抱持一種根本性的戲謔態度。
我覺得這種心理態度,除了來自美國的教育體系特別傾向以鼓勵代替責備之外,還存在一個主要原因是:
美國人對於商業本質的理解,知道很多時候成功與否不是自己決定的。
當我開始接觸早期投資以後,聽了很多天使投資人或是創投合夥人的演講及分享,其中必被提及的一個議題就是:
「創業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而這些成功的早期投資人,幾乎沒有例外的提出以下的觀點:
創業團隊的天賦很重要、執行力也很重要、創業題目及所選的市場很重要,甚至在某些地區,創業題目符不符合「政府指導方針」都重要的不得了。
但最重要的,是「時機」。
馬克佐格伯(Mark Zuckerberg)如果不是剛好在智慧手機蓬勃發展的時機點推出臉書,最終上限可能就是美國的無名小站。
Airbnb及Uber的巨大成功,也有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們推出的時間點剛好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太多美國人一下變得太窮,需要用順風車(sharing ride)或是分租房間替自己增加收入。
換句話說,如果時間點不對,即便你有再強的團隊,選了再怎麼正確的市場,一切都可能只是打水漂。
也因此,對於某些挫折跟失敗,他們對於自我咎責的心態相對來說是低的。
美國小孩從小熱衷各類運動也強化了這個mindset。
一場球賽的輸贏,取決於表現之外,也取決於很多「場外」因素。此外,考試的結果是排名,但除非你考最後一名,否則輸贏的體驗感不是那麼明確。
但一位8~18歲的美國孩子,在球季期間一個月打上10場球是家常便飯。換言之,每3天就必須去面對「輸贏」的赤裸結果。
長久下來,耐挫力也會提升。即便是因為自己的過失輸掉比賽,還是有比較高的機率用輕鬆幽默的方式面對。
啊不然怎麼辦?再怎麼難過,後天又要上場了啊!
這對於亞洲思維來說大概很難想像:怎麼可以沒有臥薪嘗膽之後的浴火重生呢!就好像漫畫裡主角被打敗了以後,嘻嘻哈哈的回家看Youtube睡午覺一樣,這樣根本沒得到「教訓」啊!!
用前面國父革命的例子比喻,想像在第3次革命失敗後,電影鏡頭立刻轉到孫文跟黃興跑去吃滷味喝啤酒講垃圾話的場景,順便一邊煩惱說:
「誒~錢又快要燒光了啊~」
「小宋那邊應該還榨得出一點吧,改天趁他喝醉的時候把他手機拿過來支付寶直接轉帳…..」
嗯,這種「大逆不道」的情節即使放在今天,可能都不一定有導演敢拍吧……
#但可是每天真實在美國上演呢
#不過看球時候真的超入戲的
#影片為9局上半先攻隊伍3分落後滿壘打出清壘2壘安打時家長區的反應
#不過最後還是輸了
#FaceFailure
#Resilient
中港文化差異例子 在 蕭家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生命麵包與微博】
昨夜,警員以嘲諷的語氣,向留守理工大學的示威者說,「你就食生命麵包,我收工後可以到深圳食海底撈、飲冰凍嘅啤酒」、「而你哋就繼續喺度食生命麵包......通常基層拾荒者老人家食,我覺得係好可憐」。說出這句的警員,大概覺得自己很厲害,懂得打「心理戰」——以自己在「外」能享受的物質生活,來映襯留守者在「內」的物資匱乏,試圖令他們放下堅持,自願走出校園。
消息一出,隨即引起批評:有人反駁自己不是人基層但也會吃生命麵包,又有人取笑警察眼中的「好嘢」竟然是海底撈的「週期表」和地溝油。但對我來說,這幾句話相當好笑,特別是當你看完警察一窩蜂地開啟微博帳號,取了一些如「快樂小巡警」、「深海八爪魚戰士」、「通天書生臥龍諸葛」、「衝鋒閃電俠」等名字後,浩浩蕩蕩地進駐微博,希望接受十三億民眾的擁戴和打氣時,就更是笑得合不攏嘴。
稍為對國情有點了解的人都會知道,微博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監控、管制、「拉人封舖」的例子,比比皆是,君不見敏感日子前後,這樣不能講、那樣不能說嗎?所以,為免到時太難駕馭情況,我建議各位選擇投奔微博的警員,有時間的話,找本叫《微博不能說的關鍵詞》的書看看,先行補習,未免到時太不知所措。而更重要的,是微博上有一群玻璃心,就看看周柏豪呼籲登記選民會被打成「港獨」、「文匯之友」形象大使容祖兒都尚且要為一張相而道歉,究竟香港警察覺得自己有何能耐,可以在這片薄冰上行走自如?或許今日的你們有「抗暴英雄」光環加持,可以用你喜歡的方式暢所欲言,但我也肯定,有朝一日,當中港文化、價值觀的差異浮面;當你所說的話與國家主旋律不同時,才是真正的考驗所在。
進駐微博,選擇跟十三億民眾 connect,在警員的認知裏,或許就可以理解成「你就玩Facebook、Twitter,我收工後就可以上微博做大V、接受十三億人嘅歡呼」、「而你哋就繼續喺度玩Facebook⋯畀佢攞曬你哋啲資料來賣,我覺得係好可憐」。這想法有錯嗎?似乎沒有,因為微博好像真沒有甚麼如「劍橋分析」的私隱醜聞,反正整個也是國家機器,用得著跟你弄甚麼私隱漏洞嗎?
海底撈、微博就一定比生命麵包、Facebook 來得吸引?在香港警察的心目中可能如此,但一切都是個人的選擇,總有些人會覺得相比起物質享受,精神飽足更為重要。而我相信,經歷過這六個月的香港人只會跟你說一句:海底撈?不了。
========================
本文的Medium 連結:http://bit.ly/2OyC8Tt,歡迎入內支持
========================
其他文章
兩代年輕人:http://bit.ly/2KILM4F
無心做你就不如唔好做:http://bit.ly/35h3Gn8
香港警察 — — 崩壞價值觀的體現:http://bit.ly/2XDT3Iw
中港文化差異例子 在 同時令到本港貧富懸殊越趨嚴重,最終轉成今日深層次矛盾嘅 ... 的推薦與評價
最簡單嘅例子係,而家全世界都講緊去全球化,原因係大家開始發現全球化雖然帶嚟 ... 香港嘅自由行政策,當香港享受自由行政策帶嚟嘅經濟好處之後,中港兩地文化差異, ... ... <看更多>
中港文化差異例子 在 內地女來港工作驚見5大文化差異!與內地大不同!覺得香港 ... 的推薦與評價
內地女來港工作驚見5大 文化差異 !與內地大不同!覺得香港同事比較冷漠?邊界感很強?|CC字幕|Podcast|日更頻道. ... <看更多>
中港文化差異例子 在 【#中港文化差異】「內推」即係走後門 拆解「內推」迷思 的推薦與評價
中港文化差異 】「內推」即係走後門❓拆解「內推」迷思 ! 香港人可能未必經常會聽到「內推」一詞,所以可能會聽到一頭霧水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