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對於學習感到非常大的興趣,但學校的教育並不能滿足我,我在學校求學的不同階段,其實都有著不同的掙扎。我任性的用我自己想要的方式學習,一路走來雖然跌跌撞撞,因此對於學習有了深刻的體會。
我的父母非常重視我的教育,因此在國小國中的時候,幾乎每天下課後都還有才藝班的課要上。我曾經上過的才藝班有書法、作文、英文、畫畫、音樂、鋼琴。這些課主要是爸媽覺得我應該去上而幫我做出選擇的,我的個性也算是順從,都乖乖的去上這些課,也盡量花時間練習。小時候心裡難免會羨慕有很多時間可以玩耍的同學,因為相較之下,我在做的事情不是那麼有趣。除了這些才藝班的課之外,我爸媽還想盡辦法鼓勵我念書。我爸媽不太給我買玩具,倒是書買了一大堆,牛頓,科學小百科,偉人傳記,大英百科全書,世界美術館全集等等。每唸完一本課外書,我會得到五塊錢的零用錢。
因為國小國中的時候,都被規畫好要學甚麼了,在進到建中這麼自由的地方,我覺得我好像頓時失去了目標。我不清楚人生的方向,也無法認同學校教育以及考試的價值,我無法理解為什麼考試考高分就代表成功,就代表人生的成就。在高二的時候,我常翹課去打撞球,鬼混,也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社團活動上,但對於學校的課業就是提不起興趣。我記得我高三有一次模擬考,排名是全校九百多名,我們一整個年級也不過比一千人多一些些。雖然學校的課程無法引起我的興趣,但我卻對生物學深深地著迷。我考進了中研院的高中生物人才培育計畫,每兩個禮拜的周日到中研院去,早上上課,下午到實驗室做實驗。參與這個計畫對我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從動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細胞生理學、到分子生物學,我廣泛學習生物的知識。下午的實驗課也讓充滿好奇心的我大開眼界。我看到跟臉盆一樣大的椰子蟹,解剖跟手掌一樣大的文蛤觀察內臟,學習PCR技術,學習萃取葉綠素,也看到費洛蒙如何讓一整箱蟑螂瘋狂振翅。這個培育計畫讓我深深的愛上生物學。我從中研院借了很多英文教科書回家,也常到台大醫學院的圖書館去印研究論文來看。我高三的狀態,應該用著魔來形容。我因為想要參加生物奧林匹亞競賽,瘋狂的請公假到重慶南路的漢堡王去K書。當年我的導師對我的寬容,現在想起來簡直不可思議。我記得有一次她把我叫到辦公室去,她問我知不知道我自己在做什麼,我說我知道(回頭看,其實我並不是這麼肯定…),她就相信我,讓我依照我的心意去學習了。我花很多時間研究Kreb’s Cycle, Signaling pathways, 粒線體以及葉綠體的電子傳遞鏈,DNA複製的分子機制 (我甚至買了Arthur Kornberg著作的DNA Replication)。好笑的是,我雖然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生物學,但高中生物教材無法引起我的興趣,我在學校的生物學考試成績並不算頂尖,許多對於生物學並沒有特別的熱情的同學考試分數是比我高的。後來我考進了生物奧林匹亞國手培訓營,但是因為我平常沒有機會練習生物實驗,實驗的技術不是很好,最後沒有選上國手。這件事情讓我耿耿於懷許多年,因為我把我高中升大學的希望都寄託在奧林匹亞競賽上,我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卻沒選上,我覺得我的人生失敗了。因為我把高三的時間大多都花在學習生物學上了,國手培訓營後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再準備聯考,而且我還處在挫敗的陰影當中,我第一次大學聯考的成績很差。後來我在重考班再準備了一年,才考進了台大醫科。
當年的我以為高中這段的學習經驗是失敗的,覺得這是不自量力的行為。但我現在意識到,高中那段學習歷程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第一次自我啟蒙的經驗。建中自由的風氣,再加上導師的信任以及家人的包容,讓我有機會充分的探索我的興趣並且積極的去追求。我被考試的框架侷限了,以為沒有選上國手,沒有得到金牌就是失敗。但其實我在高中時就養成了查找以及閱讀科學研究論文的習慣,並且開始培養獲取陌生學術領域知識的能力。我在高中所培養的閱讀英文教科書的習慣,也讓我日後受用無窮。
我在醫學系的學習歷程比較沒有這麼劇烈的掙扎,頂多在前四年的時間懷疑為何要死背大量的知識。醫學系要背誦的知識量實在是太大,常常讓我感到心煩,有種唸到想吐的感覺。但到了大五進醫院見習之後,我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當病人以及家屬問起病情時,我必須要能清楚地回答他們的問題。當病人有狀況需要處理時,我沒有時間再去查閱書籍,我需要的知識必須要像反射一樣快速的被提取。如果我沒有學好,沒有記清楚,就無法對病患做出最好的處置。因為有了責任感,我充分的理解也認同熟記醫學知識的重要性,因此開始認份認真的念書。我在醫學系唯一一次得到書卷獎,是在臨床工作最繁重的大七的時候。我清楚的感受到,我被賦予越多照顧患的責任,我學得越認真。
我的博士班的學習歷程是最痛苦的一段。博士班雖然是高等教育的一環,但幾乎沒有一個既定的框架。博士班還有一些學分要修,但是並不多。我在博士班修過的課印象都不深,許多課程其實大學都上過了,但偏偏學校不給抵免,非得要我再修一次不可。倒是我自己選的程式設計概論對我的人生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博士班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實驗室度過的,因此博士班導師是影響博士班學習歷程當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回頭檢視起來,我會離開博士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和我的指導教授對於科學研究的一些基本想法並不契合,對我個人來說,發展新技術是我比較喜歡的方向,但我的指導教授認為生物研究應該著重在探討現象背後的原理。簡單來說,我們兩個人重視的點不一樣,我不適合在他的實驗室做研究,我比較適合在生醫工程的博士班就讀。我處在一個不適合的環境裡其實給了我一個意料之外的機會,為了追求我理想中的科學研究,我必須要仰賴自我學習的能力去獲取許多我的實驗室並沒有的知識與技術。
這幾年下來,我對於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有了比較清楚的領會。我要學習一個新的領域時,我會先確認學習的目的。對我個人來說,清楚學習的目的之後才能找到學習的動機。純粹為了好玩,一時興起而學習很難持久,也很難達到好的效果。比如說,我學習深度神經網路是為了實現數位病理輔助診斷系統,進而彰顯數位病理系統的價值。確立學習的目的之後,我會開始嘗試了解這個知識領域的大架構,接著試著找到這個知識領域裡面關鍵的基礎假設與原理。比如說,深度神經網路是機器學習的一個分支,我會先學習機器學習領域的大架構,接著了解演算法學習的原理。我會先從最簡單的基礎原理開始,確認完全了解之後,就開始朝我需要學習的子領域學習。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動手實作非常重要,我很認同諾貝爾獎得主Richard Feynman所說的 “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n’t understand.” 我動手實做了Perceptron, Multi-layer perceptron, fully connected deep neural network, convolutional network,在這過程中,透過程式的實踐印證我在理論上的學習。總結來說,我對於學習新領域的心得是,要達到有效的學習,首先要清楚學習的目的,接著了解知識體系大架構以及涵蓋的範疇,理解關鍵原理,接著要明確界定學習的目標及範圍,最後是深入的學習、並且反覆透過實踐來檢驗學習成效。同樣重要的是熟悉學習的工具,找到關鍵的資訊管道,這對於提高學習效率至為關鍵。
創業,對我來說又是另外一個自我學習的巨大挑戰。創業是個無邊無際的問題,我目前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在於,我還無法清楚的界定我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及技術的領域,更遑論去了解其架構。當然,這問題的核心在於,創業的過程本身就無法清楚界定。試著要去找出一個清楚的脈絡,我認為是極其困難的。我認為創業比較像是一個戰爭。我們可以清楚觀察並理解的,是每個小戰役的樣貌。試著贏得一個戰役,帶著在這個戰役學習到的經驗,前往下一個戰場,才有機會逐漸拼湊出這個戰爭的大局。在這過程當中,創業家必須要既短視又有遠見,要可以讓公司贏得一個戰役,但是又要預見下一個戰場並且做好準備,這樣長短程思考的轉換以及平衡,是個非常艱鉅的挑戰。我想,三年之後我再回頭看,應該會對於這個學習的歷程有更清楚的理解。現在,也就只能帶著我所學到的勇敢前進了。
「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千錯萬錯,柯神不會有錯!爹親娘親,不如小英主席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問題] 有人參加過高中人才培育計畫嗎? - 看板SENIORHIGH 的評價
- 關於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中研院生命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考試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夏時紀錄-中研院人才培育計畫介紹+事前準備+面試心得 的評價
- 關於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答案是~ 沒有!!... - 清大高中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生命科學組) 的評價
- 關於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問題] 有人參加過高中人才培育計畫嗎? - 看板SENIORHIGH 的評價
- 關於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中研院高中人才培育計畫2021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中研院高中人才培育計畫2021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中研院高中人才培育計畫2021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問題] 有人參加過高中人才培育計畫嗎? - PTT Brain 的評價
- 關於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問題]有關高中人才培育計畫- SENIORHIGH - MYPTT 的評價
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千錯萬錯,柯神不會有錯!爹親娘親,不如小英主席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反核的講道理講不過、拿不出科學證據,那就把擁核打成紅統中共同路人,完全抹紅抹黑。
風傳媒 李敏觀點:能源政策論辯的紅與藍
自由評論網3月11日刊登署名 Tim Hsu 文章,諸多不實的論述,近乎不負責任的匿名誹謗。該文用香港城市大學(以下簡稱城大)郭位校長照片並以”學術國台辦主任” 作標題,文中對郭校長以及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極盡誣衊之能事,綜觀全文已經到語無倫次的地步,難怪作者不敢具名,想來該文作者應有「為五斗米折腰」或者須「煮字療飢」的苦衷吧!對於此文本想一笑置之,但該文指名道姓地批評清華傑出校友,中研院院士郭校長,同時也踐踏了清華核子工程系的令譽,作為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職責所在實有澄清之必要!
郭校長倡導科研創新,秉持專業論學,在他的帶領下,城大已成為世界頂尖大學 (城大2019年QS 全球排名第 55位,超越台灣所有大學) ,公認爲近10年世界進步最多的大學。
城大力推國際化,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公佈的2019年世界大學排名榜中,該校在「國際視野」一項的評分名列全球第一! 城大高標準高規格的在全球招聘並接受傑出的老師及學生,也包括來自台灣的師生。該校的網頁數據顯示,城大學生來自全球逾80個國家和地區。2018-19 屆的非本地新生來自29個國家地區,其中臺灣學生有48名,約占新生的2%。城大的教授來自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其800多名專任教授中,包括至少8個不同國家的院士;新竹清華大學校友有7人任教於不同系所,台灣大學的校友至少有16人。對,就在一年多前,政府決定大幅刪減大學教授退休今後,新竹清華大學有三位優秀的教授 (只有一位與核電領域相關)選擇提早退休,應聘到城大擔任講座教授。「良禽擇木而棲」,能夠有機會到更具競爭力、更多資源的環境拓展與延續自己的學術生涯,是教授個人辛勤耕耘的成果,但在心術不正的文字流氓筆下,居然成為骯髒的政治權謀。
該評論中提及城大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給連戰先生!大家須了解城大頒授榮譽博學位的頒授非校長職權,榮譽博士係為表彰致力服務的社會人士,對教育發展有重大貢獻者,須經過校董會公開徵求提名,校董會投票通過,呈交香港特首批准頒授。該校網頁顯示,曾獲頒授城大榮譽博士學位人士包括法國的 Cédric Villani、德國的 Herbert Gleiter、以色列的Ada Yonath、日本的Susumu Tonegawa、美國的John Forbes Nash, Jr,中國的張杰及台灣的翁啟惠、連戰、林百里等等知名人士。這些資料在城大的網頁上都查的到!該評論的作者蓄意的以頒授連戰先生榮譽博士學位來「抹藍」郭位與城市大學!當然,這類的評論出現在立場墨綠的媒體也就不足為奇了。
該評論中又以城大邀請郝伯村先生演講及其演講題目來「抹紅」郭位校長與城市大學,殊不知該演講係由遠見天下的提議。大學在思想上本就是百花齊放、兼容並蓄的地方,豈能因邀請了某位講者,或闡述了某個理念就該被貼上標籤。我深信以郭位校長的國際觀與知名度,一定認知政教分離的重要性,不會容許校園內直接間接涉及任何黨派政治。城大每年舉辦約1000 場各種類型的講座,廣邀世界人士分享心得,台灣傑出的藝文團體如「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也是城大介紹給香港各界的一項。如此增加台灣知名度的活動,評論者有看到嗎?
郭位校長是清華核工系第五屆畢業生,一直非常關注能源與環境的議題,他的第一本科普專書 “核電關鍵報告”寫於他考察福島事故後,在2013年馬英九邀請他在總統府演講前已經完稿。該書由天下文化出版,被翻譯為多國文字,在美、日、法、俄分別發行英、日、法、俄文版。一本中文的科普書能有這樣的盛況,台灣應該不多見吧!
香港沒有核能電廠,但廣東大亞灣核電廠所發的電力80%送至香港,在香港電力供應中扮演重要的腳色,且離香港200公里以內有12部核電機組正在運轉。郭校長認為香港須要有核工的專業人才,促成城大機械工程系核能與風險工程學程學科的成立,研發核能安全、醫學物理與風險工程,培育相關人才,並提供香港低碳能源科技的公眾教育。由於城大沒有核工領域的師資,故在草創時期與新竹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有較多的互動。在自由評論中卻誤以為是系主任的開執中教授,就是數年前提早退休赴城大協助郭校長的。新竹清華大學核能領域的師資會於休假期間赴城大進行交流或授課,或受邀赴城大專題演講與協助指導研究生,這樣的學術互動在大學是常態;城大的核工學科與大陸的核工業具有聯繫,也是理所當然,為了要「抹紅」,這些都成為統戰的一部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很明顯的,評論者活在自己的妄想世界中。
接下來談談評論者口中的大「清」帝國。63年前,新竹清華在台灣建校時,即以發展核子科學為重點,我們興建了亞洲第一座實驗用反應器,1964年核工系成立,是清華最早成立的二個系之一。40多年過去了,許多清大培養出的核工專業人才,在不同的機構,不同的崗位為國內核電的發展貢獻心力。現在的清華在更多的領域都頗富盛名,提到清華,也許大家不會想到核工,但是在核電業界,篳路藍縷的清華人可仍然是獨佔鰲頭的先行者。
台灣第一座核能電廠,金山核電廠於1977年商轉,在隨後的8年內,陸續完成了另外5部機組。90年代初期,台電公司核電機組的運轉並不順利,跳機頻繁,異常事件不斷。隨後台電公司推動了一連串的計畫,包括加強運轉人員的安全意識,確實做好電廠的維修工作,推動事件的肇因分析,不放過任何改善電廠設備體質的機會,要求所有的工作同仁必須遵循運轉規範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台電核能運轉的績效在2000年已達世界水準,2010年的發電量首度超過400意度,2010年台電公司的核能運轉績效被Nucleonic Week評選為世界第二名。
台電公司開始推動核能安全化時,也正是大批清大核工畢業生進入台電與原能會工作,而早期畢業的學長也開始擔任中階管理的職位的時候。他們的努力,促成了現在的成果。
遺憾的是,核能發電從1957年問世以來,一直都是最具爭議性的能源。對某些國家而言,核電永遠是政客手中的棋子,在選舉的操弄下,在媒體的蓄意醜化下,所有核電的從業人員的努力,並沒有獲得應有的掌聲與尊重。
清華培養出的核工菁英,在台電公司、在原子能委員會與核能研究所的辛勤付出與所獲得的成就,應該是新竹清華大學對這個國家最主要的貢獻之一。
清華大學核工系的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優秀的表現,被提升到更重要的位子,作出更多的貢獻,原本就是理所當然,卻被譏為大清帝國。看看我們的國家,過去20年都是由台大法律的畢業生當總統,我們又該如何稱呼台大,如何稱呼法律系呢?
台灣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是非,不分黑白。「以核養綠」公投獲得近600萬的支持,明確的告訴政府非核家園不是全民的共識,民眾期待2025年以後繼續使用核能,可以避免缺電、穩定電價與減少空汙。但政府卻完全忽視民意,執迷不悟,堅持意識形態掛帥的錯誤能源政策! 「官逼民反」,以核養綠公投二部曲已蓄勢待發,執政黨窮於應付,已到捉襟見肘的地步,在所有招式都使盡後,只剩下慣用之抹藍、抹紅不同意見人的伎倆,也許這才是該篇無厘頭評論的背景吧!
*作者為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原子科學院院長
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生化科技產業與職涯發展研討會」推動新藥及生技產業大未來】
為慶祝本校90周年校慶,生化科技學系、生化科技學系系友會、生化科技學系產業系友聯盟於9月15日聯合主辦「2018生化科技產業與職涯發展研討會」,邀請產業界優秀系友齊聚一堂,讓在校學生瞭解生技產業的前景與挑戰,同時作為未來職涯發展的指引。與會貴賓中研院客座講座吳金洌教授表示,創新研究是生科職涯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國策顧問何美玥女士認為免疫療法、再生醫學、精準醫療的發展都帶動生技業的發展,生技產業的時代已經來臨。兩位貴賓都是生化科技系系友,鼓勵同學們要進行跨領域的學習。
主講人基亞生物科技張順浪研發長給學弟妹的建議是,除了要有終身學習的概念,興趣才是職涯中能夠一直往前走的動力,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溝通能力很重要。主講人華安醫學總經理陳翰民2010 年開發出 ENERGI 藥物技術平台,以小分子化合物活化 (AMPK),藉由調節代謝途徑以及增加細胞能量 (ATP),作為治療疾病的目的。華安為全球第一家以「增加細胞能量貨幣- ATP (adenosine triphosphate),促進人體受傷細胞自癒 (healing)」為機制解決疾病問題,公司發現利用ENERGI增加 ATP為機制的自癒 (healing)。陳翰民認為新藥開發時程長,投入經費高,但是進了廚房就不要怕熱,只要選定道路就要勇往直前。創業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但如果重來一次,還是會選擇創業的道路,創業的甘,來自於創業過程中經歷的苦,與學弟妹共勉之。
豐華生技郭仲偉董事長表示,創業初期資源有限,在產業選擇上要考量機會、環境與未來性等三個要素,年輕人要多去探索世界,學習與犯錯。中油綠能科技研究所蔡承佳組長則分享生技事業與研發管理經驗,令人大開眼界。恩揚生物科技翁豐嶽副總則帶來「牛樟芝子實體生技產業發展與挑戰」。好德智權服務有限公司許淑婷總經理分享「無形資產評價發展現況與專利檢索佈局分析的重要性」。
寰瀛法律事務所蘇佑倫合夥律師,舉了許多業界案例分享,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加深與會人員的法律常識。萬國專利商標事務所陳孚竹副所長,分享進入專利領域的緣起與心得。南非商安沛藥廠陳韋琮總經理,帶來藥廠產業發展及職涯的分享,在工作中保持正向思考是最重要的事,進入職場考驗的是EQ而非IQ。創益生技(股)公司陳泰宏行銷資深處長則帶來了醫藥行銷與市場定位的分享。仲恩生醫科技伊央.撒耘協理分享「新興生醫產品生產場所設計與規劃」。
生化科技系前身是農化系農產製造組,傳承了農化農製的傳統,並重基礎與應用,努力開創新局,致力於培育學術研究及生技產業的優秀高階人才。本校生科院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因應台灣目前及未來的生物科技發展,培育基礎及高級生命科學研發人才。生科院大學部由兩系組成,生命科學系將強調生物方面的學習與訓練,而生化科技系則注重化學方面的背景與技術,可說是 「以生物為目標,以化學為工具」。(註: 本文轉載自107年9月19日工商時報,已獲轉載同意https://m.ctee.com.tw/industrynews/t/46426)
#臺大九十 #創新世紀 #臺灣大學創校90年紀念活動
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中研院生命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考試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我的弟弟要準備口試, 我對這一塊完全不了解但又很想幫忙, 有沒有人可以分享一下經驗, 像是口試會問些什麼啊當初自己怎麼應對之類的, 再拜託各位了! ... <看更多>
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夏時紀錄-中研院人才培育計畫介紹+事前準備+面試心得 的推薦與評價
敲碗更新!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MEKAKU'S SITE generated by Hugo & Github © 2023 Version 1.9. ... <看更多>
中研院人才培育心得 在 [問題] 有人參加過高中人才培育計畫嗎? - 看板SENIORHIGH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這裡的學長姐有人參加過高中人才培育計畫嗎?
台北有中研院生命科學, 台大物理, 師大化學,
新竹有清大的數學, 物理, 化學跟生命科學
我家小孩通過台大物理跟中研院的生命科學 (今天剛公布初試榜)
因為台大這禮拜六就要開始上課, 中研院下禮拜六才口試
大概只能擇一參加, 請問大家推薦哪邊?
這個對於將來升學有幫助嗎? 謝謝
是否同意文章被轉至ptt站外(y/n):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2.165.7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634048090.A.B1B.html
的時間點
後來利用特殊選材進入基礎科學的科系.
否則二類組的科系現在都幾乎要求你要念到碩士或以上, 不然你就進不了神山跟豬屎屋,
更別談基礎科學了
大)
※ 編輯: WTFCAS (114.136.245.81 臺灣), 10/17/2021 00:58:28
留給其他人了
感謝各位的寶貴意見, 我會轉告給小犬, 供他日後參考... 再次感謝
※ 編輯: WTFCAS (114.136.245.81 臺灣), 10/17/2021 17:34:4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