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投票的路上,看到投開票所外的這塊小看板。讓我想起了很多故事。
這些都是我經歷過的真人真事
過境
我去過76個國家,除了歐洲美加紐澳等17個國家和日韓泰新馬這些離我們比較近且關係密切的國家以外,無論從海陸空入境,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一些問題。小則護照多看兩眼,看著內頁問句China?然後不在護照上蓋入境章,耽誤個數秒到數分鐘;大則百般刁難,不認那本綠色護照,必須要先準備好相關規定文件,或是長時間等待邊境人員確認能否入境。時間久了,與其說習慣這種狀況,不如說每次要入境一個國家前都得繃緊神經,事先擬定好各種說法。
我在中南美洲旅行時,有幾個關係不錯的朋友,他們幾乎都來自歐洲。我們幾乎不會搭飛機,過境都是從陸路的邊境跨國。但是,每當遇到跨國日的時候,我總會特別焦慮。這種焦慮是出自過去無數的經驗累積。我幾乎可以肯定,大家一起通過邊境,我一定會成為拖延大家時間的那個人,甚至在排隊過關的時候,我都會為排在我後面的那幾個人默哀,因為他們會因為我卡在前面而只能眼睜睜看著隔壁的隊伍一一通過。對歐洲人(還有日本人)來說,通過陸地邊界幾乎不用做什麼功課,只要確定是免簽就好。而我們,拿著這本綠色護照,即使知道免簽,也必須先上網努力爬文,看看先前是否有「台灣人」從「相同邊境」成功跨國的經驗。很多時候,根本找不到有人分享過,或是年代久遠,所以通過這些冷門邊境的時候,都只能繃緊神經,然後先跟同行的人打好預防針。探究原因後,這些外國朋友幾乎都很厭惡「那個國家」,而且都能同情我的處境。”fuck One China Policy”是我許多朋友每次等到我過境以後說出口的話。
台灣是島國,我知道大部分的人都習慣從國際機場出入一個國家。在這種網路發達的時代,即便是相對未開發的國家,機場海關人員也可以透過網路連線查詢到每個國家護照的入境規定。然而,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其實國與國的出入境口岸,有更多是在高山荒野、或是島嶼港口。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大部分的國界,都是依據天然屏障劃分的,像是湄公河隔開了泰國跟寮國,庇里牛斯山隔開了法國和西班牙。
從智利北部到阿根廷的西北高原,有一個邊境叫作Paso de jama,中文可以譯作哈瑪山口。這個地方海拔4200公尺,我和兩個很好的朋友,一個法國和一個比利時女生,我們在智利的阿塔卡馬試圖搭便車通過這個邊境。攔了兩天好不容易找到幾個在拼車的阿根廷人。上了車固然很開心,但心中的焦慮很快又出現。邊境常常只是一個關卡,前後可能有數十公里或是數百公里的無人地區。所以最好的情況是:從阿塔卡馬上車後,在Paso de jama入境後,再一路開到第一個城鎮歇腳,而從邊界到下個城鎮Susques有著一百多公里的路程。
我們的車不是跨國車輛,所有人在關卡前的幾公里路就下了車開始步行。那幾個阿根廷人已經在關卡後找好接應的交通車,雖然揹著20多公斤的背包行走在海拔四千多公尺的山口,頂著冷風也要跟著他們。事情的發展基本上就照著我心中焦慮的那套劇本上演,我在海關被卡了很久。我手上的「阿根廷簽證」是在玻利維亞的一個小城鎮拿到的,他沒有貼在綠色護照上,因為這個行為等於是承認了中華民國或是台灣的存在,所以阿根廷發給台灣的「簽證」基本上是一張「價值250美金的A4紙」。在這4200公尺的邊境移民官根本不知道這種事情,光是要確認他的真實性或是效力就花了超過一小時。當我狼狽地揹著沈重的背包踏上阿根廷領土,走出關卡建築物,那些阿根廷人早就已經搭車走了。我的兩個朋友自然是很有義氣地在外面等著我,同樣沒搭到車,而此時天色也逐漸暗下。在這空氣稀薄的高原上,我們必須想辦法度過今晚⋯⋯
這不是特例,尼泊爾、摩洛哥、緬甸、肯亞等等我現在能想到的幾個國家,簽證都是不會在綠色護照上留下痕跡,有些甚至在離境時還要把那張很可笑的紙收回去,好像深怕「那個國家」看到一樣。即便很多免簽證的國家,在入境後也要船過水無痕地不把入境章蓋在護照上。我還記得在我在奈洛比機場付了幾十塊美金買了肯亞簽證後,過關時請移民官幫我蓋個入境章,他笑著回答我說”If I put the stamp on you passport, I will lose my job”,這句話至今我依舊印象深刻。
而且你知道嗎?有些國家甚至完全不給持有這本綠色護照的人入境噢!我能想到的至少亞塞拜然、委內瑞拉和喬治亞都是如此。
如果要把我人生的痛苦過境經驗都寫完,大概可以寫一年份的文章了吧不誇張。
友邦
我去過不少台灣的邦交國,無論是做志工或是旅行。原本我以為,這些少數願意承認我國主權存在的國家,台灣在他們心目中應該是地位很重的,畢竟我過去的印象是:政府花了很多心力在經營這些邦交國。
我國確實在這些國家投入了很多心力,這點毋庸置疑。我曾經誤闖了中華民國駐巴拿馬大使館的非開放區,沒錯,就是兩年前跟我們斷交的巴拿馬。我跟一位秘書長談了很久,深聊以後我才知道這些駐外人員肩負多大的事務,壓力有多大。他們除了要服務當地的台商僑民以外,還要用非常有限的資源維持兩國關係,在跟「那個國家」資源極其不對等的情況下生存,還要面對各種輿論和斷交危機。除了要有實質的援助和投資計畫以外,還要深入了解一個國家的政治結構、派系,從中斡旋以維繫關係。
然而,我行走在中美洲這些邦交國中,我看到的又是什麼?我以為大家都知道台灣,我看到許多農技團和一些技術轉移計畫看板上的國旗,我以為比起中國,那裡的人們更認識台灣。不是的,入住旅館時、購買船車票時,任何有需要身分確認的場合,當他們看到綠色護照第一頁上的Republic of China,幾乎都還是問了China? 這些國家雖然也有不少台灣人,但中國人開的商店、投資的企業、以及在國際上的宣傳,卻是遠遠多過於我們的。他們不一定對中國有多大的好感,但對中國的認識卻是遠多於台灣。
名字
就我的經驗,美國人和日本人算是「相對」比較了解兩岸關係的國家。如果沒有經過耐心解釋,其實連歐洲人很多也沒有很清楚這個關係。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既然你們不一樣,為什麼你們叫作Republic of China? 你的護照上就是這樣寫的啊。」
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會稍微默許Republic of China 這個名字存在,就因為China這個字。早期,我真的發自內心覺得正名是一個假議題,論述很簡單:我們是個主權獨立的個體,繳稅給我們的政府,有自己的國防,對岸完全無法干預,而且先進國家都知道,叫什麼名字有差嗎?不過是某些政黨用來操作的政治手段罷了,蠻令人厭惡的。隨著對岸用One China Policy在世界做宣傳,加上那個國家的世界能見度很高,China這個字在外國人腦中會浮現的輪廓是一隻母雞,而不是一塊蕃薯,也不會讓人想到母雞旁的一塊蕃薯。換句話說,你拿Republic of China去外面,沒太多人會想到台灣。
根據我的經驗,我跟外國人講Taiwan的時候,知道的人都會想到我們的產品,因爲我們用Made in Taiwan出口的產品應該遠多於Made in R.O.C. 。他們可能不知道Taiwan在哪,但同時也不會想到Taiwan和China有什麼關聯。換句話說,Taiwan是千真萬確的一個品牌,拿這個名字出去反而不會造成混淆,這是千真萬確的。當中國的霸權越強大,他的宣傳品越多,其實造成的效應是Republic of China這個名字一點一點的被淡化,最後就會被和People Republic of China混在一起。所以,不要覺得One China Policy是個可笑的假議題,以為全世界明眼的人都知道我們不一樣,只是羈絆於和中國的貿易利益。有那麼多人正在幫助我們,包括布拉格市長、台德建交公聽會、歐洲議會的友台小組,這是我們的民眾和政府努力的成果。但不要忘了,如果抱著ROC這個名字,持續被PRC的宣傳給稀釋,當他的力道比你強時,有一天全世界會看不出你們的差異性。這就是對岸一直在打的如意算盤。
名字有這麼重要嗎?對岸雖然訊息封鎖的很用力,但高層官員會不知道台灣的民意嗎?為什麼用Chinese Taipei可以,用中國台灣可以,但用Taiwan就是不行?對岸很清楚:只要跟China勾上邊,再加上他的稀釋大法,最終就能夠把Republic of China給徹底邊緣化。試想:當你很努力每天榨出一公升的超純柳丁汁,有人每天倒入十加侖的水。十天後,這工廠生產出來的果汁喝起來還有柳丁味嗎?
世界為什麼忘了台灣?如果世界真的忘了我們,那他們忘掉的是Republic of China,不是Taiwan。默許中國台灣、Chinese Taipei這些名字一直出現在國際版面上,世界才會真的以為我們是一樣的。試問:你知道剛果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是兩個不一樣的國家嗎?如果你在國際場合看到剛果,你會去查他是哪個剛果嗎?同樣地,如果有個外國人在國際比賽上看到了Chinese Taipei,或是在買機票時,選擇國籍時瞄到了有一個Taiwan, China的選項,他會真的上網去搜尋Taiwan或是Chinese Taipei代表什麼嗎?還是跟我們大部分的人看到剛果一樣,就大概當成是一樣的就好了?人性如此,共產黨最了解的就是人性,所以看似很愚蠢的One China Policy的影響力就是那麼強。
香港
我去過香港不少次,雖然都沒有做很長時間的停留,但這個地方幾年來的變化卻是明顯的。十幾年前香港回歸之初時,和近幾年差異真的很大。以前我覺得香港的氛圍跟台灣很像,在這裡走跳好像不用顧忌太多,就當做是去日本韓國旅行一樣。但上次造訪香港,那些知名的店家幾乎在用餐時間都要大排長龍,多的是操著內地口音的大陸人。點餐時用普通話溝通讓我覺得跟香港人的距離很遠,但牆上卻貼著標語:店內請用普通話,切勿使用家鄉話,以免造成誤會。看得出香港人和大陸人之間存在不少矛盾,這不是用幾條規定、勸告可以化解的。
香港有幾家媒體是很不錯的,其素質可以媲美國際媒體。但在尖沙嘴碼頭等船時,牆上的電視全部都是播放宣揚中國的電視台頻道。那種灌輸式的播報,和處在中國的感覺頗為類似。這些廣告、宣傳和灌輸,力道不下廣大的中國本土。
走過的世界越多,越會發現那個國家的打壓力道之強,不是看那些名嘴在政論節目上講的口沫橫飛就能體會到的。共產黨最厲害的武器不是那些核導彈和戰機,而是鋪天蓋地的宣傳手段。很多在我們眼中近乎可笑的手法,其實久了還是會深植人心。以前我看到這些作法會嗤之以鼻,笑著說明眼人怎麼可能會相信這些東西,應該只有整天浸在這種環境的大陸人會信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幾年在世界走跳下來,我發現這個影響力遠遠超乎我的想像。
這不是政治表態,也不是想帶風向,不然我也不會選完了才發這篇。故事很多,可以一直連載。很明確的是:現狀已經維持不住了,因為不斷在改變現狀的一直都不是我們,幾十年來「我們以為的現狀」其實已經完全改變了。
哪有什麼假議題?只是你看過的世界不夠多罷了。
中美建交年份 在 劉育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共產黨最厲害的武器不是那些核導彈和戰機,而是鋪天蓋地的宣傳手段。很多在我們眼中近乎可笑的手法,其實久了還是會深植人心。
哪有什麼假議題?只是你看過的世界不夠多罷了。
前往投票的路上,看到投開票所外的這塊小看板。讓我想起了很多故事。
這些都是我經歷過的真人真事
過境
我去過76個國家,除了歐洲美加紐澳等17個國家和日韓泰新馬這些離我們比較近且關係密切的國家以外,無論從海陸空入境,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一些問題。小則護照多看兩眼,看著內頁問句China?然後不在護照上蓋入境章,耽誤個數秒到數分鐘;大則百般刁難,不認那本綠色護照,必須要先準備好相關規定文件,或是長時間等待邊境人員確認能否入境。時間久了,與其說習慣這種狀況,不如說每次要入境一個國家前都得繃緊神經,事先擬定好各種說法。
我在中南美洲旅行時,有幾個關係不錯的朋友,他們幾乎都來自歐洲。我們幾乎不會搭飛機,過境都是從陸路的邊境跨國。但是,每當遇到跨國日的時候,我總會特別焦慮。這種焦慮是出自過去無數的經驗累積。我幾乎可以肯定,大家一起通過邊境,我一定會成為拖延大家時間的那個人,甚至在排隊過關的時候,我都會為排在我後面的那幾個人默哀,因為他們會因為我卡在前面而只能眼睜睜看著隔壁的隊伍一一通過。對歐洲人(還有日本人)來說,通過陸地邊界幾乎不用做什麼功課,只要確定是免簽就好。而我們,拿著這本綠色護照,即使知道免簽,也必須先上網努力爬文,看看先前是否有「台灣人」從「相同邊境」成功跨國的經驗。很多時候,根本找不到有人分享過,或是年代久遠,所以通過這些冷門邊境的時候,都只能繃緊神經,然後先跟同行的人打好預防針。探究原因後,這些外國朋友幾乎都很厭惡「那個國家」,而且都能同情我的處境。”fuck One China Policy”是我許多朋友每次等到我過境以後說出口的話。
台灣是島國,我知道大部分的人都習慣從國際機場出入一個國家。在這種網路發達的時代,即便是相對未開發的國家,機場海關人員也可以透過網路連線查詢到每個國家護照的入境規定。然而,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其實國與國的出入境口岸,有更多是在高山荒野、或是島嶼港口。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大部分的國界,都是依據天然屏障劃分的,像是湄公河隔開了泰國跟寮國,庇里牛斯山隔開了法國和西班牙。
從智利北部到阿根廷的西北高原,有一個邊境叫作Paso de jama,中文可以譯作哈瑪山口。這個地方海拔4200公尺,我和兩個很好的朋友,一個法國和一個比利時女生,我們在智利的阿塔卡馬試圖搭便車通過這個邊境。攔了兩天好不容易找到幾個在拼車的阿根廷人。上了車固然很開心,但心中的焦慮很快又出現。邊境常常只是一個關卡,前後可能有數十公里或是數百公里的無人地區。所以最好的情況是:從阿塔卡馬上車後,在Paso de jama入境後,再一路開到第一個城鎮歇腳,而從邊界到下個城鎮Susques有著一百多公里的路程。
我們的車不是跨國車輛,所有人在關卡前的幾公里路就下了車開始步行。那幾個阿根廷人已經在關卡後找好接應的交通車,雖然揹著20多公斤的背包行走在海拔四千多公尺的山口,頂著冷風也要跟著他們。事情的發展基本上就照著我心中焦慮的那套劇本上演,我在海關被卡了很久。我手上的「阿根廷簽證」是在玻利維亞的一個小城鎮拿到的,他沒有貼在綠色護照上,因為這個行為等於是承認了中華民國或是台灣的存在,所以阿根廷發給台灣的「簽證」基本上是一張「價值250美金的A4紙」。在這4200公尺的邊境移民官根本不知道這種事情,光是要確認他的真實性或是效力就花了超過一小時。當我狼狽地揹著沈重的背包踏上阿根廷領土,走出關卡建築物,那些阿根廷人早就已經搭車走了。我的兩個朋友自然是很有義氣地在外面等著我,同樣沒搭到車,而此時天色也逐漸暗下。在這空氣稀薄的高原上,我們必須想辦法度過今晚⋯⋯
這不是特例,尼泊爾、摩洛哥、緬甸、肯亞等等我現在能想到的幾個國家,簽證都是不會在綠色護照上留下痕跡,有些甚至在離境時還要把那張很可笑的紙收回去,好像深怕「那個國家」看到一樣。即便很多免簽證的國家,在入境後也要船過水無痕地不把入境章蓋在護照上。我還記得在我在奈洛比機場付了幾十塊美金買了肯亞簽證後,過關時請移民官幫我蓋個入境章,他笑著回答我說”If I put the stamp on you passport, I will lose my job”,這句話至今我依舊印象深刻。
而且你知道嗎?有些國家甚至完全不給持有這本綠色護照的人入境噢!我能想到的至少亞塞拜然、委內瑞拉和喬治亞都是如此。
如果要把我人生的痛苦過境經驗都寫完,大概可以寫一年份的文章了吧不誇張。
友邦
我去過不少台灣的邦交國,無論是做志工或是旅行。原本我以為,這些少數願意承認我國主權存在的國家,台灣在他們心目中應該是地位很重的,畢竟我過去的印象是:政府花了很多心力在經營這些邦交國。
我國確實在這些國家投入了很多心力,這點毋庸置疑。我曾經誤闖了中華民國駐巴拿馬大使館的非開放區,沒錯,就是兩年前跟我們斷交的巴拿馬。我跟一位秘書長談了很久,深聊以後我才知道這些駐外人員肩負多大的事務,壓力有多大。他們除了要服務當地的台商僑民以外,還要用非常有限的資源維持兩國關係,在跟「那個國家」資源極其不對等的情況下生存,還要面對各種輿論和斷交危機。除了要有實質的援助和投資計畫以外,還要深入了解一個國家的政治結構、派系,從中斡旋以維繫關係。
然而,我行走在中美洲這些邦交國中,我看到的又是什麼?我以為大家都知道台灣,我看到許多農技團和一些技術轉移計畫看板上的國旗,我以為比起中國,那裡的人們更認識台灣。不是的,入住旅館時、購買船車票時,任何有需要身分確認的場合,當他們看到綠色護照第一頁上的Republic of China,幾乎都還是問了China? 這些國家雖然也有不少台灣人,但中國人開的商店、投資的企業、以及在國際上的宣傳,卻是遠遠多過於我們的。他們不一定對中國有多大的好感,但對中國的認識卻是遠多於台灣。
名字
就我的經驗,美國人和日本人算是「相對」比較了解兩岸關係的國家。如果沒有經過耐心解釋,其實連歐洲人很多也沒有很清楚這個關係。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既然你們不一樣,為什麼你們叫作Republic of China? 你的護照上就是這樣寫的啊。」
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會稍微默許Republic of China 這個名字存在,就因為China這個字。早期,我真的發自內心覺得正名是一個假議題,論述很簡單:我們是個主權獨立的個體,繳稅給我們的政府,有自己的國防,對岸完全無法干預,而且先進國家都知道,叫什麼名字有差嗎?不過是某些政黨用來操作的政治手段罷了,蠻令人厭惡的。隨著對岸用One China Policy在世界做宣傳,加上那個國家的世界能見度很高,China這個字在外國人腦中會浮現的輪廓是一隻母雞,而不是一塊蕃薯,也不會讓人想到母雞旁的一塊蕃薯。換句話說,你拿Republic of China去外面,沒太多人會想到台灣。
根據我的經驗,我跟外國人講Taiwan的時候,知道的人都會想到我們的產品,因爲我們用Made in Taiwan出口的產品應該遠多於Made in R.O.C. 。他們可能不知道Taiwan在哪,但同時也不會想到Taiwan和China有什麼關聯。換句話說,Taiwan是千真萬確的一個品牌,拿這個名字出去反而不會造成混淆,這是千真萬確的。當中國的霸權越強大,他的宣傳品越多,其實造成的效應是Republic of China這個名字一點一點的被淡化,最後就會被和People Republic of China混在一起。所以,不要覺得One China Policy是個可笑的假議題,以為全世界明眼的人都知道我們不一樣,只是羈絆於和中國的貿易利益。有那麼多人正在幫助我們,包括布拉格市長、台德建交公聽會、歐洲議會的友台小組,這是我們的民眾和政府努力的成果。但不要忘了,如果抱著ROC這個名字,持續被PRC的宣傳給稀釋,當他的力道比你強時,有一天全世界會看不出你們的差異性。這就是對岸一直在打的如意算盤。
名字有這麼重要嗎?對岸雖然訊息封鎖的很用力,但高層官員會不知道台灣的民意嗎?為什麼用Chinese Taipei可以,用中國台灣可以,但用Taiwan就是不行?對岸很清楚:只要跟China勾上邊,再加上他的稀釋大法,最終就能夠把Republic of China給徹底邊緣化。試想:當你很努力每天榨出一公升的超純柳丁汁,有人每天倒入十加侖的水。十天後,這工廠生產出來的果汁喝起來還有柳丁味嗎?
世界為什麼忘了台灣?如果世界真的忘了我們,那他們忘掉的是Republic of China,不是Taiwan。默許中國台灣、Chinese Taipei這些名字一直出現在國際版面上,世界才會真的以為我們是一樣的。試問:你知道剛果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是兩個不一樣的國家嗎?如果你在國際場合看到剛果,你會去查他是哪個剛果嗎?同樣地,如果有個外國人在國際比賽上看到了Chinese Taipei,或是在買機票時,選擇國籍時瞄到了有一個Taiwan, China的選項,他會真的上網去搜尋Taiwan或是Chinese Taipei代表什麼嗎?還是跟我們大部分的人看到剛果一樣,就大概當成是一樣的就好了?人性如此,共產黨最了解的就是人性,所以看似很愚蠢的One China Policy的影響力就是那麼強。
香港
我去過香港不少次,雖然都沒有做很長時間的停留,但這個地方幾年來的變化卻是明顯的。十幾年前香港回歸之初時,和近幾年差異真的很大。以前我覺得香港的氛圍跟台灣很像,在這裡走跳好像不用顧忌太多,就當做是去日本韓國旅行一樣。但上次造訪香港,那些知名的店家幾乎在用餐時間都要大排長龍,多的是操著內地口音的大陸人。點餐時用普通話溝通讓我覺得跟香港人的距離很遠,但牆上卻貼著標語:店內請用普通話,切勿使用家鄉話,以免造成誤會。看得出香港人和大陸人之間存在不少矛盾,這不是用幾條規定、勸告可以化解的。
香港有幾家媒體是很不錯的,其素質可以媲美國際媒體。但在尖沙嘴碼頭等船時,牆上的電視全部都是播放宣揚中國的電視台頻道。那種灌輸式的播報,和處在中國的感覺頗為類似。這些廣告、宣傳和灌輸,力道不下廣大的中國本土。
走過的世界越多,越會發現那個國家的打壓力道之強,不是看那些名嘴在政論節目上講的口沫橫飛就能體會到的。共產黨最厲害的武器不是那些核導彈和戰機,而是鋪天蓋地的宣傳手段。很多在我們眼中近乎可笑的手法,其實久了還是會深植人心。以前我看到這些作法會嗤之以鼻,笑著說明眼人怎麼可能會相信這些東西,應該只有整天浸在這種環境的大陸人會信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幾年在世界走跳下來,我發現這個影響力遠遠超乎我的想像。
這不是政治表態,也不是想帶風向,不然我也不會選完了才發這篇。故事很多,可以一直連載。很明確的是:現狀已經維持不住了,因為不斷在改變現狀的一直都不是我們,幾十年來「我們以為的現狀」其實已經完全改變了。
哪有什麼假議題?只是你看過的世界不夠多罷了。
中美建交年份 在 Hew Kuan Yau 丘光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832410520123819&id=2778647432166795
马中商务理事会主办,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协办,主题为“建交45载,马中更精彩”的己亥年马中商务新春午宴,在吉隆坡香格里拉酒店盛大举行,众多华团领袖、商业翘楚及高官显要皆出席共庆新春。 图为主办当局赠送墨宝予财政部长林冠英(左6),并与嘉宾一起贺年。左起为中国建设银行(马)行长封奇、国际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王建民、中国银行(马)行长张敏、中国工商银行(马)行长王强、中国驻马大使白天。右起为原产业部长郭素沁、国际贸易及工业部部长达勒雷京、外交部长拿督赛夫丁及马来西亚对华特使兼马中商务理事会主席陈国伟伉俪。
(吉隆坡18日讯)财政部长林冠英以马中双边贸易仍存有逆差为由,要求中国多买大马棕油,以期能平衡马中两国的贸易额。
他说,今年是马中建交45周年纪念,而中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大马最大的经贸伙伴国,中国对大马的出口额增加了10.2%,进口额则增加了6.2%,可见大马贸易依然倾向中国。
他说,在去年首9个月,大马的外国直接投资额,比去年同一时期增加了250%,而中国是大马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国,占32%。
“这也清楚证实,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中资对希盟政府有信心,我们在509时做到了政权和平转移,虽然制造业在2017年时下降,但如今已经上升,证明中国制造业对投资大马的信心。
林冠英今日受邀出席马中商务理事会、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联办的“己亥年马中商务新春午宴”时,以马中双边贸易额仍存在逆差为由,向中国驻马大使白天提出“多购买大马棕油”的要求,以期能平衡马中双边贸易。
“五福临门”形容马中建交成就
林冠英也以“五福临门”形容并祝福马中建交45周年的成就,指大马与中国同样重视人才的培训,毕竟若要成为高收入国,就需要培养人才,“只有惜才、重才、选秀才、大家才能发大财!”
“刚才陈国伟说,马中建交45周年,是双喜临门,我说不止双喜,是五福临门。第一,马中建交45年,两国不仅是尊重和接受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大马也认同中国是和平崛起,相信中国也有良好外交政策,让邻国同样受惠。”
“第二,在过去45年历史里,中国已经是大马最大经贸伙伴国,这是有目共睹,如白天所强调,这将会继续发展下去。”
“第三,大马政府已表明支持一带一路政策,使到所有国家互相尊重与受惠;第四,中国已是最大的外资投资者,相信也会继续下去;第五,大马政府推行‘向东政策’政策,这也包括中国,不仅是日本与韩国。”
“我相信马中关系将会步步高升,更加强大,马中人民除了传统的友谊,相信现在两国间互相尊敬的立场,能够让彼此关系更加强健。”
陈国伟:贸易创新高中游客增
马中关系会更好
马来西亚对华特使兼马中商务理事会主席陈国伟说,今年是马中建交45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可说是“双喜临门”,马中关系的这两年大事,具体反应在两个数据,即两国贸易额创下历史新高及中国访马游客明显增加。
他说,去年双边贸易达1086亿美元,这是历史性最高成绩,比45年前的1亿5900万美元,可说增加了683倍;另外,去年中国来马旅客达294亿,比前年的228万人,增加了29%。
他指出,数据会说话,虽然近来因部份有争议的大型项目,在社交媒体上沸沸扬扬,影响大家情绪,但总体而言,马中关系仍在正确的轨道上迈进;从上述数据来说,彼此关系只会更深、更好及更强。
他提到,回顾历史,40年前中国排除万难,展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把当年一穷二白的中国发展成今天经济总量世界排第二的大国,成功改变了13亿9500万人的集体命运。
中国数字经济值得学习借鉴
陈国伟说,今天的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等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更在互联网时代,打造“数字丝绸之路”,这些都是值得大马借鉴和学习。
他说,在中美贸易战持续不休、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新形势下,大马必须保持谨慎乐观态度,以实事求是精神展开工作,同时本着马中两国深厚感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促进马中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交往,贡献更多正能量,期待建交45载,马中更精神。
这次新春午宴,主题为“建交45载.马中更精彩”,由马中商务理事会主办,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协办。出席嘉宾有外交部长拿督赛富丁、原产业部长郭素沁、国际贸易及工业部长达勒雷京、副部长王建民、中国银行行长张敏、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封奇、中国工商银行行长王强、马中总商会总会长丹斯里戴良业、华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企业家丹斯里古润金、丹斯里邝汉光、丹斯里林玉唐、丹斯里梁海金、丹斯里吴德芳、丹斯里刘天成、丹斯里翁诗杰、甲洞国会议员林立迎、武吉免登国会议员方贵伦、雪州行政议员黄思汉、马中友好协会会长拿督马吉德、秘书长陈凯希、世华媒体集团执行董事张聪、常青集团董事蔡天佑及星洲日报总编辑郭清江等。
白天:敦马4月访华
中马领袖将探讨更多合作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白天说,随着首相敦马哈迪确定将在4月到北京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他相信中马领导人将在峰会上探讨在更多领域的合作机会。
他说,该论坛也将是中马领导人探讨各领域更大的合作机会,为中马关系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与指导的重要平台,毕竟在建交迈入45周年之际,中马关系也将趋向更具希望与全面的未来。
他说,马哈迪去年8月展开访华行程,不仅被誉为“中马关系上的里程碑”,中马两国领导人致力建立更稳固的双边关系,承诺在贸易、农业、制造业、数字经济与双边投资等领域缔结更紧密合作关系。
白天也说,中马今年庆祝建交45周年,中马自1974年建交至今,两国双边贸易额增长了680倍。
“随着中马今年迎来建交45周年纪念日,两国继续携手合作,创下更辉煌成就的未来。”
他说,2019年对中马而言都是关键年份,两国应更紧密合作,加强对未来的信心,通过开放与合作,共同面对未来的风险与挑战。
中美建交年份 在 這款白葡萄酒為什麼能拍出79萬元的天價? 滴金酒莊 ... 的推薦與評價
滴金酒莊的葡萄園主要種植賽美蓉(Semillon)和長相思(Sauvignon Blanc),用來釀製貴腐甜白和乾白。 ... 比如,在一些不好的年份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