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身分證應迎接開源,創造幸福便捷應用】
今天內政委員會上,我對內政部提出的《數位身分證專案報告》,向徐部長請教幾個執行上的細節:
一、對於不會上網或是不希望使用數位身分證(eID)的民眾,是否能關掉數位功能,回歸純紙本身分證?
二、eID 是否能超越 USB 障礙,讓民眾用手機也能讀取?
三、eID 讀取裝置的驅動軟體,是否能做到開源並公開規格,讓科技社群可以檢驗其安全機制並自由開發周邊配套軟體?
對於前兩項提問,部長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雖然我不確定部長認知的「關掉數位功能」跟我所想的「資安上的關掉」是否一致,但我肯定內政部不強迫不需要的民眾使用數位功能的態度,並且持續追蹤。關於第二點,部長也同意 eID 讀取介面會加入例如 RFID 等規格,在除了桌上型電腦外,手機以及平板電腦都能讀取。
至於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想部長沒有聽懂「開源」的意思。徐部長說已經有開放 API 給軟體開發者串接,但開源的意思並不只是讓外部串接。開源是更進一步將非機密的程式碼公開,讓各界能檢視其中 1) 有沒有安全漏洞 以及 2) 有沒有符合國際規格,並且讓開發者能夠自行開發相關軟體,使 eID 有跨平台的支援以達到更廣泛的應用。
政府在推銷數位身分證時常拿愛沙尼亞的「數位政府」做例子,明年將推出的 T-Road 平台名稱上也是向愛國的 X-Road 致敬。但愛沙尼亞政府從一開始就主動開源程式碼,並借重國內科技社群的力量來確保 X-Road 的安全性無虞,這才是核心重點。反觀我國,例如自然人憑證這麼重要的科技基礎建設,卻讓電信業者壟斷程式開發,使得許多想參與開發的科技人都沒辦法檢視其內的技術細節,造成自然人憑證卡跨平台的支援不良,不但影響發卡總量,也導致其他政府單位必需自立救濟另外找出新的認證方法,也讓數位科技所要帶給人民的便利大打折扣。
關於這個議題,我將持續追蹤,期望2020數位身分證上路時能讓驅動程式碼成功開源,鼓勵更多科技工作者能積極參與,讓人民能享受科技帶來更幸福便利的生活!
(圖片上幫中媒馬了一下,看中媒要不要報這篇)
串接api意思 在 林昶佐 Freddy Li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版身分證應迎接開源,創造幸福便捷應用】
今天內政委員會上,我對內政部提出的《數位身分證專案報告》,向徐部長請教幾個執行上的細節:
一、對於不會上網或是不希望使用數位身分證(eID)的民眾,是否能關掉數位功能,回歸純紙本身分證?
二、eID 是否能超越 USB 障礙,讓民眾用手機也能讀取?
三、eID 讀取裝置的驅動軟體,是否能做到開源並公開規格,讓科技社群可以檢驗其安全機制並自由開發周邊配套軟體?
對於前兩項提問,部長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雖然我不確定部長認知的「關掉數位功能」跟我所想的「資安上的關掉」是否一致,但我肯定內政部不強迫不需要的民眾使用數位功能的態度,並且持續追蹤。關於第二點,部長也同意 eID 讀取介面會加入例如 RFID 等規格,在除了桌上型電腦外,手機以及平板電腦都能讀取。
至於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想部長沒有聽懂「開源」的意思。徐部長說已經有開放 API 給軟體開發者串接,但開源的意思並不只是讓外部串接。開源是更進一步將非機密的程式碼公開,讓各界能檢視其中 1) 有沒有安全漏洞 以及 2) 有沒有符合國際規格,並且讓開發者能夠自行開發相關軟體,使 eID 有跨平台的支援以達到更廣泛的應用。
政府在推銷數位身分證時常拿愛沙尼亞的「數位政府」做例子,明年將推出的 T-Road 平台名稱上也是向愛國的 X-Road 致敬。但愛沙尼亞政府從一開始就主動開源程式碼,並借重國內科技社群的力量來確保 X-Road 的安全性無虞,這才是核心重點。反觀我國,例如自然人憑證這麼重要的科技基礎建設,卻讓電信業者壟斷程式開發,使得許多想參與開發的科技人都沒辦法檢視其內的技術細節,造成自然人憑證卡跨平台的支援不良,不但影響發卡總量,也導致其他政府單位必需自立救濟另外找出新的認證方法,也讓數位科技所要帶給人民的便利大打折扣。
關於這個議題,我將持續追蹤,期望2020數位身分證上路時能讓驅動程式碼成功開源,鼓勵更多科技工作者能積極參與,讓人民能享受科技帶來更幸福便利的生活!
(圖片上幫中媒馬了一下,看中媒要不要報這篇)
串接api意思 在 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Facebook F8 Day2:那些以前不知道的 現在知道了
這好像是一句聽來很廢的描述,但這就是我聽完F8大會的感想。這並不是一句廢話,而且我的想法是,這應該已經是準確地體現在Facebook各項產品細節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如何運用科技去應對人性的問題。
整場keynote下來,我不斷感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類的宣言與態度。我會認為,這或許就是目前Facebook整體展現出的立場。
「我們現在正理解細節,理解問題。有些事情我們過去沒有經歷過,但現在知道了,就要解決。」CTO Mike Schroepfer說。
我很難說這樣的表態是不是表達的有些過分認真。Mike Schroepfer甚至在台上提出,可以使用自家研發的一款帶有攝相頭產品「Portal」來減少自殺問題的提議。「我們當然也知道,我們的Portal根本就是一個網路監視器,然後我們想要把它裝在你家。但是當你知道了 smart camera 跟一般的不同,你就知道它可以如何幫助我們減少自殺問題,幫助你連結朋友與家庭。」Mike Schroepfer 進一步舉例解釋,運用這支裝有攝像頭的智能裝置,就可以突破地理限制,幫助在不同地方生活的朋友或家人更多的生活參與感(remote bonding),如祖父母與兒孫的聯繫,理論上,更好的運用科技可以改變遠距離的情感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可以減少,甚至預防悲劇的發生。
但這句話當下聽起來,真有點怪怪的。
「我們可以打包回家 但也可以做好這件事」
當Mike Schroepfer 在台上舉出這個案例之際,台下觀眾席,至少我身邊不少參與者,立即發出一陣噗哧笑聲。還有些人更交頭接耳起來,因為這個提議當下聽起來的確有點認真離譜。這是Facebook單方面的理論與願景,但我感受到態度是認真的。
除此之外,臉書在第二天的議程中,還花了很大篇幅細數包括如何運用AI與ML自主分析,進行語言分析、影像分析,進而保護言論環境。主題演講內還認真地舉了一個案例說,「我們正在努力保護印度選舉,你看當地講22種語言。」此話一出,台下又發出一陣噗哧笑聲。一位坐在我隔壁的男士,更以一種不可思議的語氣小聲直接說出「喔~認真嗎?」(Oh, seriouly?) 有興趣的冰友們,或許可以把這場keynote的錄影找來看看,就會懂我的意思。但或許這也正是Facebook目前的態度。
「我知道這永遠做不完,但是一定要做。這就是我們對未來的樂觀。當然,我也可以打包回家,但我們也可以做好這件事。人類所有的行為都在網路上,在臉書上。我們可以放棄,但我們也可以盡我們的責任。」他說。
正在重新學習「人性」的社群平台
聽起來整件事情貌似很蠢。但若仔細想想,這應該是臉書這15年來,第一次用科技直接的面對深層的人類行為。過去那些「按讚心情留言分享」其實都是很表淺的。當然,觸發整件事情的源頭,就是對於去年的「劍橋事件」的彌補與接連的損害控管。回頭看,現在我會認為,當時臉書全體上下所表現出對事件的「Naiive」(天真),以及佐克伯當時在國會聽證會上的神情,絕大部分都是真實反應。我的猜想是:他們當時或許真的低估了「人性」這件事。於是現在,他們花了一年時間補強各種大小漏洞。
「人性」要怎麼損害控管?既然是「社群」,它全部的內涵就是關於「人」與「人性」。
主題演講的另一個點,是來自 VP of Product Design Margaret Stewart 在關於如何在社群網路上適當的處理「哀悼」這件事。在現場我可以感受到台下聽眾對這個題目的不以為然。仔細打量她在Keynote台上的造型感覺顯現出老派,從衣著、髮型到說話的語氣,包裝成像是一位母親或阿姨之類的角色,娓娓道來。我很難判定這樣的造型是來自她本人的個性,還是刻意營造出來的角色所必需的公關包裝,但以一個成熟角色來陳述「哀悼」的確是一種十分細膩的表現。而且她的這一題卻很打中我。因為這個題目是一個非常人性的論述。
「社群行為與得體的哀悼」這一題落實下來,就是「臉書該如何處理已逝者的社群關係?」Margaret Stewart 直接切入旗下部門處理過的幾宗客訴,關於已逝者留下的臉書帳號,又或是帳號主死亡後,該如何設計人際關係與隱私權限,像是「該如何界定過去沒出現但現在卻出現了的朋友」?或者是某些人在帳號主往生之後發表不當言論,能不能檢舉?這一題可能過去大家都沒好好想過。但這題的意義不在於Facebook改變了什麼樣的小毛小病產品規格去討好使用者,而是說,若是以VP of Product Design 的高度來舉這個例子,顯示Facebook是認真的想運用科技力形塑並介入人類的行為與生活,就像人類每天會用刀叉、筷子或衛生紙那樣的相互影響,去使用社群平台。
Facebook的迭代與人性的演化
過去每一年F8談論的都是技術,展示的是硬軍火,是最潮流的破壞式創新,甚至徹底改變了某些行業,例如廣告業與電視圈。但今年講得更多的,是臉書如何用科技力,介入社群平台上的諸多「人性」細節。
在過去15年來,專注於硬技術發展的臉書,可能一直沒有謹慎看待人性的本質。直到近幾年,由於多宗重大事件的爆發,讓自己變成了新聞頭條,捲進事件核心,才驚覺過往的口號「connect families and friends」的背後,不光只是用科技與演算法創造出的虛擬「連結」,還有更多的是關於人性的議題,無論是光明面或黑暗面。又或者是,Facebook這整個產品,也是人性迭代演化過程的一部分。
所以,我的猜想是,接下來Facebook將會使出更多科技力,著手解決這大大小小他們過去沒有處理過的「人性問題」。在諸多人性問題之下,其中「隱私問題」是臉書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或許這也就是「The Future is Privacy」。既然如此,一連串的大小改版、演算法調整,甚至是產品規格的改變,都是可以預期的。
緊跟新規則 運用產品紅利
從這個點延伸出來,當然就是一連串平台規則的改變、流量的改變。打掉重練的影響所及,包括舊有產品工具的汰換,既有流量池的現行成效降低,又或者是必須因應新工具的成本增加,以及未來成效預測的不確定性,都是可預期的。這也就是平台將重新定義使用者(人類)的網路行為,並重新對標。可以確定的是,整體流量成本必定會繼續墊高,流量走向也會改變,且社群平台上的各種單位價值該如何看待,也會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被重新定義。
舉例來說,幾年前我們不停追逐粉絲數,追逐觸及數,追逐曝光數,認為這些都是「關鍵指標」。但現在這些數值,我們都只會把它當成必要的「二級指標」。時至今日,諸多社群經營者在追逐的首要指標,是「互動率」。往後或許我們也能期待更多被忽略的指標重新受到重視,或甚至產生新的評估指標。
但也會有些指標數據可能會因為隱私考量而下架。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的猜想是,可能也會有新的數據指標或評估方式應運而生。
同樣受影響的可能還會包括內容格式。值得注意的是行文方式。由於Facebook將開始積極管理平台上的言論品質,有更多容易引發爭議的內容可能很容易被ban掉,「極端言論」可能是首當其衝的內容,且不分語系。一些靠著極端言論而竄紅的帳號或網紅,應該在接下來的時間明顯感受到壓力。這也是臉書向來在F8之後「言出必行」的慣例。但問題是,我們很難理解「極端言論」的內容審查標準與內涵。
同時,我猜測「商業型內容」的受影響程度相對低。
所以接下來我會猜測,唯一能掌握的好消息,就是緊跟各種各樣的產品紅利。當特定重大新產品發布並且進行測試期,流量將會大幅往特定方向調整。講白了,就是跟著大家,順著潮流走。
同時,圍繞在Facebook平台周邊的經營者,如果有使用爬蟲的要小心了。因為Facebook將必然做出規模不一的各種更動與測試,導致爬蟲經常運作失靈。至於串接API的,也是同樣。各種API文件的頻繁更動或修訂,也將是家常便飯。
回頭想想,我們從來沒有發現,其實「社群平台」這件事情可能跟人類登陸月球一樣大條。這些事情從沒有前例可循,但是人類的行為模式卻徹底被改變了,並且在某種情況下,展現出過去所沒有的人性黑暗面。很多在地球表面適用的並且發展了數千年的人類社會文明法則,到了這個僅有15年時間的社群平台卻不見得管用。有些甚至是完全不管用。
人類社會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有幾個代表性的「普羅米修斯」。印刷術是一個。發明蒸汽機是一個,發明電力是一個。發明網路也是一個。現在,雲端與AI是一個,社群平台可能也是一個。無論我們喜不喜歡,都得接受,直到下一個普羅米修斯出現。